书城军事烽火东南亚
5915600000005

第5章 岌岌可危的东南亚(1)

★“大东亚共荣圈”其实是日本侵略其他国家的借口。日本以所谓“解放殖民地、相互尊重彼此独立”为号召,但大东亚共荣圈中的“独立国家”却是由日本军队掌控或部分掌控。这只是日本侵略亚洲的障眼法,可见其险恶用心。

★他接过委任状,激动的不知道要说什么才好,他在心里为自己欢呼着。东条英机成了日本帝国第41任首相,他终于可以放手与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狼狈为奸,在东南亚大干一场了。

★哥打巴鲁内万家灯火,12月7日是周日,英国人也像珍珠港的美国人那样在欢度他们快乐的周末,万万没有想到日军入侵登陆部队正在虎视眈眈的窥视着他们。

★日军于26日举行了占领香港的入城式。香港成为“预计坚守六个月的堡垒”中最先失守的一个。

1.“大东亚共荣圈”,可耻的谎言

德军的胜利大大刺激了日本南进的欲望。日本内部南进论急剧抬头,进一步确定了“北守南进”的政策。

1940年6月下旬,正是日本“南进”战略处于上风的时候,于是陆军参谋本部和陆军省(东条英机任陆相)制定了《适应世界形势变化处理时局纲要》。原案制定后,陆军将领们与海军将领们进行协商。最后,陆军、海军在大的原则上取得了一致的看法。这一原则就是“抓往绝好机会,尽快解决南方问题。必要时使用武力,同时尽力要把战争对象限制在英国一个国家,避免同美国交战,但要做好与美国交战的充分准备。”可此时在对外关系方面,陆军部与米内首相却发生了冲突。

陆军部想和德国、意大利缔结同盟,利用德国来求得“支那事变”的解决,而米内首相反对他们这样做。因此陆军将领们决心要先使米内首相下台。7月16日,陆军将领们迫使陆相辞职,并决定不向内阁推荐继任人。米内首相内阁得不到后任陆相的推荐人选,就只好全体辞职。陆军计划得逞,天皇不得不按照陆军将领的意图,再次起用原首相近卫文磨组阁。

内阁中两个要缺由两位“锋芒毕露”的人物充任。一位是松冈洋右,另一位是东条英机。

松冈洋右一向被日本人认为是能言善辩的外交家,在日本有“智力体操运动员“之称,因为他那戏剧性的表演,常给各国使团和新闻记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东条英机心狠手毒,则素有“剃刀将军”之称,他在中国东北和华北的侵略战争中“功勋卓著”,深得天皇和陆军的赏识。

近卫首相一上台便立即召开内阁会议,专门研究战时经济体制、缔结日德意三国同盟和缔结日苏互不侵犯条约等南进策略问题。这些人经过多次的讨论,最终形成的文件就是《基本国策纲要》以及大本营和内阁的联席会议上通过的《根据世界形势变化的处理时局纲要》。

7月26日通过的《基本国策纲要》明确提出:“世界正面临一个历史性的大转折,帝国也面临有史以来的一场大考验”,“鉴于帝国内外的新形势,以发展国家总体力量的国防国家体制为基础,充实和保障实现基本国策的军备”,“帝国目前的外交,以建设大东亚新秩序为根本”。7月27日通过的《适应世界形势变化的处理时局纲要》同时也表明日本已下定了南进的决心,并为此不惜与英美一战。两个纲要成为日本欲实现“大东亚共荣圈”之设想的基本文件。

“大东亚共荣圈”其实是日本侵略其他国家的借口。日本以所谓“解放殖民地、相互尊重彼此独立”为号召,但大东亚共荣圈中的“独立国家”却是由日本军队掌控或部分掌控。这只是日本侵略亚洲的障眼法,可见其险恶用心。“大东亚共荣圈”一词由近卫内阁的松冈洋右外相最先使用,1940年8月1日,刚上任不久的外相松冈洋右发表声明,他在声明中正式把以前提出的“大东亚新秩序”改称为“大东亚共荣圈”。

1938年11月日本政府发表建立《大东亚新秩序》的宣言,欲树立“中日满三国相互提携,建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互助关系”,提出此基本政策构想的为日本首相近卫文麿,他发表的“近卫声明”以“共存共荣的新秩序”作为建设目标。

日本把中国、朝鲜、印度支那、印度、马来亚、缅甸、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西南太平洋上的所有岛屿以及苏联在远东的领土全部纳入在“大东亚共荣圈”范围之中。日本本国与满洲国、中国为一个经济共同体;东南亚作为资源供给地区;南太平洋为国防圈。这已经不再是一个地理概念,而是经济、政治、军事、思想文化的综合实体。日本军国主义政府妄图在亚洲、澳洲和西南太平洋地区建立殖民大帝国。

在两个“纲要”的核心内容确定之后,首相及军界实权人物——陆军参谋总长、海军军令部总长立即报告天皇,天皇在众大臣的影响下,当即予以承认。这样,日本就即将踏上南进之路的行程。不过,外相松冈对过于急切的南进举措是不太认同的,他对与德、意签订三国同盟条约则表示同意。1940年8月初,松冈外相同德国驻日大使奥托谈话,试探了关于三国同盟交涉的问题。下旬,德国政府便派特使斯塔玛前往日本,就与日结盟问题进行谈判。

9月9日,松冈与斯塔玛举行会谈。会谈的主要内容为:日本对德、意在欧洲中的领导地位予以承认,德、意对日本在南亚“建设新秩序”中的领导地位同样予以尊重;日、德、意三国中的任一方受到“尚未参加欧洲战争或日中纠纷的国家”攻击时,三国应以政治、经济及军事的所有方法进行相互援助。海军将领们对这一内容表示反对,因为一旦美国参加对德、意两国的战争,就必然会使日本卷入到对美的战争中,而日本在海军力量上与美国相比颇为逊色。因此,政府、陆海军高级将领、枢密院议长专门请求天皇参加,就“缔结三国同盟条约问题”进行了一次讨论。

★日本内容就“缔结三国同盟条约问题”进行的一次讨论

“缔结这个同盟,必将进一步恶化同英美的贸易关系,美方势必停止对日本出口重要的原材料。何况,日美战争必然是持久战,政府对这些问题考虑了没有?”海军军令部总长在会议中首先发问。

近卫首相十分自信的给予回答:“这些困难早已料到,我已着手制定《新经济体制纲要》,将对国内的生产、配给和消费实行全面的统制,并把国力集中使用在最重要的方面。整个日本将是一座兵工厂,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军需供应不会受到美国的影响。即使日美之间发生战争,也能在较长时间内满足战争的需要。”

海军军令部总长毫不留情,直指要害问题:“按照现有军队的消耗水平,石油贮备只能满足海军一年左右时间,长期战争所需要的石油如何补充?”

此时东条陆相突然代表政府方面说道:“陆军将保证从荷属印度支那获得石油来满足海军的需要。”

就这样,天皇批准了政府的条约方案。9月22日,《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在柏林签署,当天天皇就发布了缔结三国同盟条约的诏书。日本在缔结这一条约的过程中,曾提出希望“已同苏联缔结《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德国”可以从中斡旋,以便保证日本南进过程中无后顾之忧。这些条件德国政府均表示同意,但日本却不知道希特勒已经在秘密实施着进攻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

日本为了实现纲要中“让法属印度支那(今越南)当局负责供应日本军队的军需,使其同意在日本军队通过法属印度支那时使用那里的飞机场;为取得必要的资源而尽力,根据情况也可使用武力”同法国维希政府进行了交涉。1940年8月30日,法国政府被迫与日本政府缔结了有关“允许日本军队进驻”的原则协定。9月1日,日本政府强迫法国维希傀儡政府接受所谓和平进驻法属印度支那北部的要求。9月23日,日军在海防港实施武装登陆。虽然期间法属印度支那当局对于“日军进驻方式”等方面有过拒绝,但日本政府立即令华南派遣军的一支部队强行越境,根本不是其对手的法属印度支那在象征性的抵抗后,便不得不默认了日军的要求。

日军入侵印度支那北部,向东南亚跨出了第一步。为了加快实施南进策略,1941年1月30日,日本政府、统帅部大本营以及陆海军高级将领召开了联席座谈会,会上决定:日方利用外交手段,要求法属印度支那南部提供军事基地供日军驻扎使用。若法国政府拒绝,则日本军队将不得不使用武力进驻。7月23日军迫使法国维希政府同意其在法属印度支那南部建立海空军基地。28日,日军侵入印度支那南部,占领了其日后发动太平洋战争的战略要地。

同年,为了避免两线作战,松冈外相于3月12日开始了他的欧洲之行。松冈在去柏林的途中,想要试探一下苏联对日本签订三国同盟后的反应,于是他专门在莫斯科停留了几天。

那天莫斯科北站的站台上排列着军容严整的仪仗队,斯大林同欢迎人群一道欢迎日本的代表团,这使松冈出乎预料。但松冈却偷偷的高兴了起来,心中的算盘开始噼里啪啦地打。松冈一行被邀请到斯大林的办公室,松冈开始了他狡猾的“演说”:“日本对苏联没有敌意,世界上主要的罪恶是英国人和他们的殖民政策。就是在中国,日本也不是同中国人作战,而是同英国殖民者作斗争,我是支持中国的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的。”他还说,“日本与苏联有着共同的利益,因为日本是一个精神上的共产主义国家,是正在同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国家。”

斯大林吸着烟斗,不时地站起来在办公室里走来走去,毫不拘束的听着松冈的讲话。然后,松冈又以惋惜的口气指出,之前日苏间发生的摩擦就是因为没有好好谈的缘故。松冈一提起过去的谈判,斯大林马上打断了他,“我们不必旧事重提。”斯大林吸着烟斗又接着说道:“对于签订《日苏互不侵犯条约》,您有何看法?”

松冈听到后立即表示要向东京报告,并会及时答复。松冈的丑恶嘴脸其实早已被斯大林看穿,只是斯大林另有打算。

后来,当松冈在柏林同希特勒和里宾特洛甫谈判时,接到了东京的指示:政府授权外相同苏俄签署《日苏互不侵犯条约》。

1941年4月13日,松冈在回国途中路过莫斯科,他代表日本政府与苏联外长莫洛托夫正式签署了《日苏互不侵犯条约》。该条约主要规定:日苏两国维护友好关系,互不侵犯领土;当缔约国一方遭到第三国军事攻击时,另一方保持中立。

条约的签署,既消除了日本南进的后顾之忧,也使苏联避免了东西两线作战的危险。松冈原以为因为之前有日德意三国同盟和诺门坎事件,日本与苏联缔结中立条约不会是很简单的事情。这样的结果使他对苏联之行又惊又喜,4月22日,松冈高高兴兴的以一个英雄的姿态回国。但他不知道,此刻的斯大林与自己心情是一样的。因为苏联非常担忧日本同德国相呼应从背后进攻苏联,早就把被苏联称为“当代最伟大的间谍”的佐尔格派往日本,可以说,其最大的目的也在于此。

在松冈动身前,佐尔格就就与克里姆林宫进行过联系:“日本有同苏联缔结中立条约的意向,希望做好准备。”克里姆林宫对这份电报欣喜若狂。最后,当松冈外相犹如凯旋的将军一般回到日本时,克里姆林宫给佐尔格拍去一份谢电:“对你所作的巨大努力,深表感谢!”

这里要指出,日本急于南进跟中国的持久抗战也有着很大的关系。在中日战争中,日本不论是军事征服还是政治诱降,都不能使中国屈服,致使日本长期陷入战争泥潭。

进入1941年时,日本陷于进退两难的困境,要迫使中国屈服就必需切断中国的外援通道,控制南中国海和滇缅国际公路,这就势必拉长战线,延长时间。日本终于意识到这是一场长期的作战,中国不是三个月就可以打下来的。而要进行长期战争,不控制东南亚的战略物资,特别是石油,作战是很难支撑下去的。侵华战争使数十万日本军队被拖在中国战场上,造成日本战略上严重失调,经济上负担沉重。

当美国实行对日本石油“禁运”时,日本为了为了摆脱“资源困境”、为了把战争进行下去,除了向东南亚进军别无选择。而东南亚是西方国家的殖民地,日本要夺得这里的物资就必然卷入同美、英等国的战争。

因此毫无疑问,一个同样巨大的变数出现——中国的顽强抵抗和坚持抗战,也使得欧亚战略格局发生出乎常规的变化,并造就了上述的形势:日本“北进”计划破产,只能选择“南进”同英、美等国交战,从此走向失败的深渊。

2.日本“南进”之举

欧洲战争爆发后,日本认为南洋一带殖民地已由于法国、荷兰等宗主国的败降而成为“真空地带”,这是夺取战略物质丰富、地理位置重要的“南洋”一带,从而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天赐良机。

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的爆发,希特勒德国突然进攻苏联,彻底解除了日本南进的后顾之忧。日本大本营于7月初决心在年初侵占法属印度支那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在东南亚的进攻行动,同时发动太平洋战争。总之,就是要趁欧洲发生战乱之机,开进东南亚或更远的地方,攫取战略物质和抢占英、美的殖民地。

《苏日中立条约》虽然对影响二战战局的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但是即便在条约签订之后,日苏双方仍然彼此心存戒备。8月9日,日军大本营陆军部一方面彻底打消了在当年内解决北方问题的企图,一方面通过了“无论德苏战争如何演变,都专心致力于南方作战”的方针,同时还制定了《日本陆军作战纲要》,其主要内容是:加强中国东北和朝鲜的戒备;按既定方针继续对中国作战;对南方以1941年11月为限,加强对英美的战争准备。

日本陆军统帅部自1940年底就已经认真着手制定对美、英、荷的作战计划。最初制定的是马来作战计划、菲律宾作战计划等区域性作战计划,到1941年4月左右,改为制定综合作战计划。在此之前,他们为了作好南进的准备,陆军参谋本部还组织力量对南方的用兵要地进行了实地调查。

至开战前的这段时间里,日军搜集情报和研究作战计划的行动从来没有停止。东南亚各地经常出现陆军间谍和海军间谍的身影,他们乔装成各类人,无孔不入地收集着当地情报,然后情报源源不断地汇集到日军大本营。1941年9月,陆海军基本完成了作战计划的制定和演习。

1941年9月6日,日本御前会议上正式通过了《帝国国策实施纲要》。纲要一提出,大本营陆军部立即开始战前部署,并将投入南方作战的兵力、物资和军需补给等陆续向法属印度那支、中国的海南岛、华南、台湾,以及奄美大岛、帛琉、小笠原群岛等地运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