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深海迷雾
5917200000011

第11章 海洋“黑洞”(2)

海怪?海怪?拜伦的脑中不停地在琢磨。本来他是从不相信海中有什么海怪,但是,众人一说,他心中也犹豫了。海洋大千世界,什么事情都有可能,海怪也是没有存在的可能性。但是,海中真的有海怪作怪,就凭它刚才那慑人心扉的“吸”船力量,不费力就可以将船吸入海中,船中的人很快就可以成为它的美餐,但是为何海风一吹过来,船就得救了呢?

这个问题在他心中打下了问号,不,不太可能。更何况,如若真有海怪,当船在拼命挣扎的时候,其应该适当地出现一下。但是,很多海船都遇到过这种情况,但是,没有一个人看到过海怪的真实面目!

正在船从“黑洞”中拽出的过程中,拜伦顺手从海中舀了一杯海水,无意识地倒进了旁边的密度测量仪中。对于一个海洋探险者来说,海水是海中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探险者探秘的主要切入点。也就是这样的一个小小的动作,点亮了拜伦进一步探求密秘的希望。

从密度测量仪中可以看出,当前海水的密度为1.1g/cm(普通海水的密度应为1.3g/cm),这里的密度几乎接近普通淡水的密度。拜伦心中顿时产生了疑惑,莫非“海洋黑洞”与此有关?

当船从海水中顺利拽出来以后,就沿着拉布拉多半岛向南一直航行。在航行的过程中,拜伦又在不停地测量海水的密度,南面海域的密度要比北面海域的密度要大些。拜伦心中顿时犯了疑惑:纽纷兰渔场的北面受拉布拉多寒流的影响,海水的温度相对要低些,而南面由于受墨西哥暖流的影响,海水的温度也会相对较高;根据水“热胀冷缩”的原理,温度高的海水密度会小,而温度低的相对会小些。可是,这里的海水为何会出现反常状态?而海水的这一反常状态与“海洋黑洞”又有何关系呢?

拜伦百思不得其解。海水密度?拜伦又看了一下刚才船被海水“吸”住时的吃水深度,他一下子明白了,难道这与海水的“密度跃层”有关?他又将其中的各种原理仔细想了想,他赶忙命令舵手再将船开到先前船只“遇难”的地方。

TIPS: 密度跃层

在海洋中,海水的密度会受海水温度与盐度的影响而变化。在有些海域之中,由于受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海水密度在表层与深层之间会存在极大的差异,密度小的海水就会集聚在密度大的海水上面,上轻下重,使海水成层分布。这上下层之间形成的屏障,就叫作密度跃层。海洋的密度跃层是海水的温度或盐度由小到大的一个飞跃变化的过渡水层,在一些海域中,有的甚至厚达几米。

密度跃层一般位于海面以下100~200米左右。由于在较开阔的海域中,盐度几乎是稳定的,而压力对密度只有很轻微的影响,因此,温度和淡水的稀释就成为影响海水密度的一个重要因素。

“高德佛里”号船上的船员极不情愿再一次去冒险,先前他们幸运地死里逃生,现在又要去冒险……几个船员放弃了,乘小船返回岸上。只有几个船员跟随拜伦往那个“黑洞”区走过去。

这次,他们没有直接过去,只是在距“黑洞”区约半海里的地方,拜伦下令将船停在附近,自己只身开着潜艇往“黑洞”区过去。探险者的求知欲望在灾难面前也是极其强烈的,在很多时候,他们可以为了寻求真理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

拜伦开着潜艇往“黑洞”区划过去,这次他遇到的情况完全不一样了。潜艇开到“黑洞”区后,完全没有遇到上次被“吸”的情况,而是另外的一种状况……

刚到“黑洞”区,潜艇无任何异常的状况。拜伦将潜艇均衡完毕后,就开始下滑。不一会儿,潜艇就顺利地下潜了。5米、10米、30米……潜艇一直到40米的时候都是正常的,当潜艇下潜到50米的时候,潜艇无论如何也下沉不了了。拜伦想:不对呀,这个海区海水的深度可达到100多米,怎么下潜一半就见底了呢?

于是,他就停下来开始检查潜艇的各项设施,深度计完好无损,其他仪器也都十分正常。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他测了一下潜艇下面海水的密度,海水的密度比正常海水的密度要大很多。聪明的拜伦思索了一会儿,他想一准是碰上“密度跃层”了,而且这“密度跃层”足有几米厚,这么厚的“屏障”,再加上均衡好的潜艇在水下力矩又小,潜艇一定被这厚厚的“密度跃层”托住了。

这时,拜伦将潜艇用升降舵造一个倾角,再将潜艇开足马力,将打乱了原来海水密度的分层分布,潜艇就摆脱了“密度跃层”的是巨掌了。历经一个月后,拜伦终于弄清了其中的主要原因,由于一些海洋科学原理他还不大明白。所以,等回岸后,他请来了海洋学家卡尔,并将其在海域中搜取的有效证据交给了卡尔,两者共同探索“海洋黑洞”的奥秘,终于弄清了其中的道理。

原来,“高德佛里”号在第一次被海水“吸”住的区域,其海水是呈现分层状态的。尽管拉布拉多寒流在一定程度上能使海水的密度增大,但是,在夏季,寒冷区的海上浮冰融化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海水的密度,含盐度低的水层浮动在高盐高密度的海水之上时,也就形成了“密度跃层”,自己的船遇到情况的原理就是如此。

同时,在海岸的附近,江河入海品处,常常也会形成“冲淡水”,海水的盐度与密度也会明显地降低,他们的下面如果是密度大、盐度高的海水,就会形成“密度跃层”。海洋上的船只一旦遇到“密度跃层”时,船的吃水深度差不多与上层水的厚度相同时,如果船的航速比较低,船的螺旋桨的搅动就会在“密度跃层”上产生“内波”。内波的运动方向与船航行的方法相反的情况下,内波的阻力就会迅速增加,船速就会减下来,船也就会像被海水“吸”住似的寸步难行,而且也会越陷越深。

TIPS:内波

在海洋中,如果有某种外力(如太阳、月亮的引潮力,风、海流的摩擦力等)作用在界面上,海水的界面上就会产生波浪。这种波浪处于海面以下,人的肉眼是完全看不见的,因此科学界称之为内波。同时,科学家也经过计算,得出一般内波的速度都在2节左右,如果航速大大超过内波的速度时,海水就无法将船“吸”住了。在现代社会中,一些大型舰船的速度已经大大超过了内波的速度,因而海水“吸”住船的现象存在的就会很少。

拜伦的“高德佛里”号船被海水“吸”住时,船速就低于内波的速度。后来,是风的推力大大超过了内波的“吸”力,才使“高德佛里”号脱离了危险。

布鲁诺的“赖昂内尔”号遇到的状况也是受内波的影响的结果。在海洋内部,由于其海水密度的不同,上下层海水的运动方向会不尽相同,这样就会将渔船的渔网拧成一缕,还会使船舵失灵,更有甚者会使船只迷失方向。

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海洋跃层”虽然已经不能“吸”住现代船,但科学界对“密度跃层”的研究却取得了极其珍贵的军事价值。在有些海区,“密度跃层”厚达几米,海水的密度增大,仿佛在海洋深入筑起一道厚厚的“墙”一样,声纳发出的声波如若碰到这堵“墙”,就会反弹回去。当潜艇遇到水面舰艇的追捕时,如果钻到“密度跃层”下面,水面舰艇声纳发出的声波穿透不了“密度跃层”,就会成为“聋子”事项“哑子”,而潜艇却能够安全撤离或者向对方发起反击。

此外,由于海洋中的“密度跃层”如屏障横亘在海中,影响了上下层海水的交换,造成下层海水的缺乏深解氧,再加上硫细菌使沉积海底的大量有有机物产生高深度的硫化氢气体,海洋生物难以在下层海水中生存。为此,在一些海域中,“密度跃层”极其强烈的地方,生物主要会生活在上层海水中,而且,内波对海水引起的水文变化,会迫使海洋生物活动的区域与范围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可见,由布鲁诺海船产生的关于海洋怪兽的谣传,进而所引发的科学界对于海洋“密度跃层”的研究,在航海业、军事界与经济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