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感谢折磨你的人和事大全集(超值金版)
5917600000011

第11章 感谢批评你的人,修正你完善自我的目标(1)

别人严厉的批评,说明你的行为或决定是错误的。虚心地接受批评,听听对方批评你的原因和理由,然后分析利弊,完善或改变自己的决定,才能让你少走弯路。感谢批评你的人,让你始终朝对的方向前进,向好的方面发展。

忠言逆耳:人为什么不喜欢被批评

人都免不了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且人们犯了错误都很难及时醒悟,甚至不愿承认。这样,就有必要有人对他人的错误及时给予纠正,而纠正他人的错误又是一种得罪人的事。

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始终很乐意倾听他人的批评、接受他人的批评的。有的人做错了事,不但不会坦然地承认,反而还会找出种种理由为自己的错误辩护。从人的心理来看,即使是极小的疏忽或错误,也不可能每个人都能在一经指正之后就坦率地、不作解释地承认。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无论父子、兄弟、上下级、同事,还是知己、朋友,绝对不批评别人是不可能的,也是行不通的。

有句话说:“在对别人仁慈之前,有时候不得不先对别人残酷。”这里的残酷不是说要你劈头盖脑一顿臭骂,或是不讲方法地对他人进行训斥。对别人慎重地提出批评,和对别人进行恶意的攻击,二者有很大的区别。恶意的攻击是不顾一切地用最轻蔑的言语来糟蹋别人、击倒别人;而慎重的批评,却是委婉而具体地指出别人需要注意和改进的地方。

秦汉之际,刘邦率兵攻破函谷关,进入咸阳,灭了秦朝。他进入秦朝皇宫,见宫室富丽堂皇,美女珍宝不计其数,于是流连忘返,想留在宫中,享受一下做皇帝的快乐。

将军樊哙见此情景便气冲冲地责问:“沛公,你是想得天下,还是想当富翁?此室中所有,皆秦所以亡天下也,沛公赶快回灞上,千万别留在宫中。”刘邦听了,大为反感,不予理睬。

不一会儿,张良劝刘邦说:“只因秦王贪暴,不得人心,你才取得今天的胜利,我们既然为天下除去暴君,理应以俭朴为本,现在刚进咸阳,若又像秦王一样享乐,岂不等于助纣为虐?况且,‘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希望您能听从樊哙的劝说。”他们终于说服刘邦还军灞上,揭开了楚汉战争的序幕。

张良与樊哙同为批评刘邦,但张良成功了,樊哙失败了,原因在于张良恰到好处地抓住了刘邦的心理,强调刘邦所关心的成败问题,再加上语气委婉动听,虽是批评意见,刘邦听起来顺耳,因此就欣然接受。樊哙就比较鲁莽,反语暗含讥讽,令刘邦心生反感,因而对他的话置之不理。

常言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即便如此,也没有多少人喜欢逆耳的忠言。大多数人还是喜欢听表扬,不喜欢被批评。在他们看来,得到表扬是令人感到光彩和骄傲的,而遭受批评则意味着丢面子。

人们对表扬一般没有很强烈的反应,但对批评却反应敏感。遭遇批评会情绪低落,态度消极,而在表扬的激励下会表现出干劲十足。

另类重视方式:批评你是因为还很在乎你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它支撑着我们的自信,是我们思考的结果。无论是谁,遭到别人直言不讳的反对,特别是受到激烈言辞的迎头痛击时,都会产生敌意,导致不快、反感、厌恶乃至愤怒和仇恨。这时,我们会感到气窜两肋,肝火上升,全身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状态,时刻准备作出反击。其实,这种生理反应正是心理反应的外化,是人类最本能的自我保护机制的反映。

在工作中,有的人充满信心,有的人谨小慎微。但不管怎样,突然受到来自上级的批评或训斥,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如果你也正巧处在挨批的行列,首先应该端正态度,不要对领导的批评表现出“不服气”,你的“不服”的倔犟改变不了任何局面。

受到上级批评时,反复纠缠、争辩,希望弄个一清二楚,这是很没有必要的。确有冤情,确有误解怎么办?可找一两次机会表白一下,点到为止。即使领导没有为你“平反昭雪”,也完全用不着纠缠不休。这种斤斤计较型的部下,是很让领导头疼的。如果你的目的仅仅是为了不受批评,当然可以“寸土必争”,“寸理不让”。可是,一个把领导搞得筋疲力尽的人,又何谈晋升呢?

对有些人来说,由于历事颇多,久经世故,能够临危不乱,沉得住气,不会立即作出过激的反应。而且,有的人还是有一定心胸的,不会褊狭地受情绪左右,意气用事。但是,心中的不快却是不能自控的,而且由于面子问题,往往会出现愤怒情绪。

过于直接的批评方式,会使人自尊心受损,大失脸面。因为这种方式使得问题与问题、人与人针锋相对起来,除了正视彼此以外,已没有任何的回旋余地,而且,这种方式是最容易形成心理上的不安全感和对立情绪的。你的反对性意见犹如兵临城下,直指对方的观点或方案,怎么会使对方不感到难堪呢?特别是在众人面前,对方面对这种已形成挑战之势的意见,别无选择,只有把你打败,才能维护自己的尊严与权威,而问题的合理性与否,早就被抛至九霄云外了,谁还有时间去追究、探索其中的道理呢?

古人主张以迂为直,事实上,间接的方法很容易使你摆脱其中的各种利害关系,淡化矛盾或转移焦点,从而减少对方对你的敌意。在心绪正常的情况下,理智占了上风,他自然会认真地考虑你的意见,不会将你的意见一棒子打死。因此,有时通过间接的途径表达自己的意见反而更容易被人接受。

每个人都会犯错误,每个人也都有自尊心,有些问题不必采用直接批评的方法,而用间接的方法来指出问题,效果反而会更好。

受批评甚至受训斥,受到某种正式的处分,惩罚是很不同的。在正式的处分中,你的某种权利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或剥夺。如果你是冤枉的,当然应认真地申辩或申诉,直到搞清楚为止,从而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没有人会无缘无故发脾气,批评别人,领导之所以批评你,自然是你犯了某种错误。而要处理得好,你就要坦诚接受领导的批评。

首先,你要搞清楚领导批评你什么。领导批评或训斥部下,有时是发现了问题,促进纠正;有时是出于调整关系的需要,告诉被批评者不要太自以为是,别把事情看得太简单;有时是与部下保持或拉开一定的距离,突出自己的威信和尊严;有时是为了“杀一儆百”,不该受批评的人受了批评,代人受过,等等。总之,搞清楚了领导批评你的原因,你便能把握情况,从容应对。

其次,虚心接受领导的批评。受到领导的批评时,最需要表现出诚恳的态度,显示出你从批评中确实学到了什么,明白了什么道理。正确的批评有助于你明白事理,改过自新,并以此为戒;错误的批评也有可接受的出发点,因此,批评的对与错本身并无太大的关系,关键是对你的影响如何。你处理得好,会成为有利的因素,会成为你前进的动力,如果你不服气、发牢骚,那么你这种态度很有可能引发负效应,使你和领导的感情拉大距离。当领导认为你“批评不起”“批评不得”时,也就产生了“用不起”“提拔不得”的反感情绪。

最后,不要把批评看得过重。不要认为领导的一次批评就觉得自己一切都完了,从此一蹶不振,这样会让领导看不起。如果你把每次的批评都看得太重,甚至耿耿于怀,总是不服气地在心里较劲,那么以后领导可能再不会批评你什么了,因为他不会再信任和重用你了。

正确看待领导的批评,受到批评不是坏事,通过受批评的过程,你才能更了解领导。接受批评则能体现你对领导的尊重,而这正可以作为和领导拉近距离的途径。

驯服的力量:在“率性而为”

的被惩罚下学会听话

任性是一种情绪化的表现,与人交往,若常常表现出情绪化,就不能很好地与人沟通和适应人际关系。任性的人,往往给人一种不成熟或还没长大的印象,因为只有小孩才会说干什么就干什么,说生气就生气。成年人再这样率性而为,就会引起别人的反感,甚至让人难以产生信任。青年人如果不懂得收敛自己的不良“个性”,就会失去很多机会。

与人交往,你不能任何时候都由着自己的性子来。在家里当小公主或小皇帝的年龄已经过去了,在学校里“称王称霸”的时代也已经一去不复返,如今面向的是社会,面向职场,面向更多的需要你交往的各类人,所以,你的“小姐脾气”、“公子哥”式的年少轻狂该适当地收敛一下了。

随着交际面的扩展,认识的人越来越多,这些人当中,有的成为了你的朋友,有的成为了你的同事,有的成为了你的上司,有的成为了你一生相伴的人。在朋友面前,你不能任性地随意指使对方为你做什么事,因为朋友之间的交往是平等的;在同事面前,你不能任性地把工作推给对方或“抢功”,因为同事没有义务完成你未完成的工作;在上司面前,你不能任性地挑三拣四,任性地晚出早归,高兴了随兴即发,不高兴了“拍案而起”,撅嘴甩头又摔门,因为上司有权管束你的“放肆”行为。你可能会说,在外面当然不能耍脾气,在家里偶尔使点小性、发点小威不妨事,因为父母、亲戚、爱人不会介意。这种想法也是错误!

在父母眼里,你是一个永远也长不大的孩子,需要宠着、惯着,但你不能因为“自己还是个孩子”为理由而对父母发脾气、任性。在爱人面前,你可能想要更多的关心和呵护,于是你任性、自私,甚至提出无理的要求,虽然你的一次两次的“胡闹”可以得到宽恕,但是一味地任由自己的脾气“无拘无束”,任何人也会受不了的。

人活于世,做人若能不受约束“率性而为”,那人生就没什么好遗憾的了。问题是,你不是天地间唯一的存在,可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社会、团体、单位也不可能为了你而对你一切都放任自流。人的一生中总会因生存要受到各种各样的约束,而对这些约束只能调整自己的言行来适应,绝不能凭你一时的喜恶和脾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