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气场修炼术
5917800000012

第12章 与他人和谐融洽地相处(2)

能接受任性、粗暴的人往往具有带动他人向上的巨大力量。

有位心理学家说:“要改变一个任性或粗暴的人,除了对他表示好意,让他自己改变之外,再也没有其他更好的方法了。”

很多优秀的人虽然能影响本质善良的人,但是对于任性、粗暴的人,他们往往束手无策。为什么呢?因为优秀的人通常没法接受粗暴的人,在感情上并不容纳他们,这怎么能使对方变好呢?一位有名的精神科医生谈到人际关系中的容纳问题时说:“如果大家都有容纳的雅量,那我们就失业了!精神治疗的真谛,在于医生们能找出病人的优点,接受他们,也让病人自己接受自己。每个人刚生下来时,都很轻松自在,同时呈现出恐惧与羞耻心。医生们静静地听患者的心声,他们不会以令人反感的道德式的说教来批判任何人,所以,患者敢把自己的一切讲出来,包括他们自己感到羞耻的事与自己的缺点。当他觉得有人能容纳、接受他时,他就会接受自己,有勇气迈向美好的人生大道。”

2. 承认

每个人心里的第二渴望就是获得承认。

承认比容纳更深一层。容纳,实际上是被动的做法。我们容纳对方的缺点与短处,这只是被动的做法。主动的做法就是找出对方的长处,而不光是停留在接受、忍耐对方的缺点上。

有一天,一位父亲带着自认为无可救药的孩子到心理学家那里。这个孩子已经被灌输了自己没有用的观念。刚开始,他一语不发,不管医生怎样询问、启发,他绝不开口,心理学家一时无从着手。后来心理学家从孩子的父亲所说的话里找到了医治的线索,因为他的父亲坚持说:“这个孩子一点长处也没有,我看他是没指望、无可救药了!”

心理学家开始应用承认的方法,找出孩子的长处——孩子不可能没有任何长处。最终医生发现这个孩子喜欢雕刻,甚至可以说在这方面具有很高的天赋。孩子喜欢雕刻,家里的家具常被他划伤,到处是刀痕,因而常常受到惩罚。心理学家买了一套雕刻工具送给他,还送他一块上等的木料,然后教给他正确的雕刻方法,不断地鼓励他:“孩子,你是我所认识的人当中最会雕刻的一位。”

从此以后,医生和孩子接触得频繁起来。心理医生在与孩子的接触中,慢慢地找到他的其他优点来肯定他。后来有一天,这个孩子竟然不用别人吩咐,主动打扫了房间。这件事情,使所有的人都吓了一跳。心理学家问他为什么这样做?

孩子回答说:“我想让老师您高兴。”

被人承认是每个人所渴求的,而要满足这个欲望并不难。

你对一位电脑专家夸他眼光好,夸他善于看行情,能洞悉电脑发展的趋势,他可能不以为然,觉得你不过是在拍他的马屁而已。因为他本身已承认自己是电脑专家。不过,如果换一个角度,你夸他做的家常菜十分有味道,也许他就会乐昏了头。

称赞人的原则是:夸奖别人还没有显现出来的长处,才能使人快乐。每一个人都拥有不大为人所知的优点,为什么我们不去发掘这些尚不为人知的方面呢?

3. 重视

每个人都希望受人重视。

所谓的重视,就是提高其价值。我们都希望别人能够重视自己的价值。

重视的反义词就是轻视。

请别忘记人是世界上最尊贵、最重要的生物。为了表示我们对别人的重视,请注意以下几种方法:不要怠慢人;对于不能立刻会面的拜访者,应尽早约他会面;时时感谢别人;对人“特别”招待。

美国前邮政部长詹姆士·法利是一位亲和力强、重视别人的人。法利先生是一个知道如何增强亲和力、让人喜欢自己的专家。有一次,在费拉德菲尔城举办的一次“读书和读者”会上,当法利先生和其他演讲者到宾馆去吃午饭的时候,他们在走廊遇到了推着餐车的女服务员,餐车上装桌布、毛巾和其他用具。其他人绕过餐车走了进去,这位服务员丝毫没有注意到他们。这时,法利先生向她走了过去,并且伸出手说:“嗨,你好,我是詹姆士·法利。能告诉我你的名字吗?很高兴认识你。”

当这群人走过大厅的时候,一些人回过头看到那位女孩嘴巴张得大大的,显得十分惊讶,但是,她的脸上立即绽开了甜美的微笑。

法利是一个在现实生活中很成功的人士,在社交场合中平易近人,善于营造舒适、自然、轻松的气氛,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个独特的个体,是个“特别”的存在。所以,我们要注意这点,承认每个人的独特的价值,然后给予重视,这样自然会赢得别人的真心微笑与亲近。

太“自我”的人交不到朋友

有些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往往过于看重自己,把自己放在最中心的位置,以自己的情绪为情绪,自己的意志为意志,凡事都只希望满足自己的欲望。他们不愿为别人作半点牺牲,不关心他人,要求所有的人都以他为中心,恨不得让地球都围绕他转、服从于他。他们不愿从客观实际出发,不能服从他人及集体。这种人强烈希望别人尊重他,却不知道自己也得尊重别人。总之,这些人心中充满了自我,却唯独没有他人,信奉的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信条。

无疑,这种过于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于他是极为不利的。这会严重影响他的自我形象,会被人厌恶、瞧不起。这种人由于一门心思都放在追逐蝇头小利与意义不大的个人得失上,没有崇高的理想、远大的目标,因而也不可能拥有好的人际关系。试想,谁愿意与这样的人长期合作共事或终生为伴呢?很“自我”的人由于过分看重自己,往往既失去了朋友,最终也失去了自己。可以说,这种人到头来得到的只是芝麻,而失去的是西瓜,真是得不偿失。

那么,如何才能克服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呢?

1. 改变自己的认识

你要正视社会现实,社会上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欲望与需求,也都有个人的权利与义务,这就难免会出现矛盾,不可能人人如愿。这就要求人人正视客观现实,学会礼尚往来,在必要时作出点让步。当然你有承认自我与满足欲望的权利,但也不能只顾自己、忽视他人的存在。如果人人心中都只有自我,那么,人人都不会有好日子过。

2. 从自我的圈子中跳出来,多设身处地地替其他人想想

理解他人,并学会尊重、关心、帮助他人,这样才可以获得别人的回报,从中体验人生的价值与幸福。

一个过分自我的人是根本不懂得去尊重别人的。但是,尊重别人的人格是赢得别人喜爱的一个好方法。人格,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最重要、最宝贵的。每一个人都有这样一个愿望,那就是使自己的自尊心得到满足,使自己被了解、被尊重、被赏识。如果你不尊重别人的人格,使别人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如果他不是一个精神境界极高的人,当时,他或许会一笑了之,但是,他以后是不会很喜欢你的。

相反,如果你满足了他的自尊心,使他有一种自身价值得到肯定的感觉,那么,他会对你所做的一切表示感激。他对你有一种感激之情,会因此而喜欢你。

很多高明的政治家精于此道。为了笼络人心、赢得别人的拥护和支持,他们决不轻易伤害别人的自尊和感情。一位研究华盛顿政治舞台的专家指出:“许多政客能做到面带微笑和尊重别人,无论别人的想法如何,他们都会表示同意。他们会盘算别人的心思,并且能掌握这些心思的动向。”

不要贬低别人的人格,不要伤害别人的自尊心。只有尊重别人,别人才会喜欢你。你满足别人的精神需求,别人才会满足你的精神需求。

3. 提高自身修养

充分认识到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的不现实性、不合理性及危害性,学会控制自我的欲望与言行,把自我利益的满足置身于合情合理、不损害他人的基础之上,做到把关心分点给他人,把关心留点给自己。

谨遵以和为贵的法则

儒家有句名言叫做“以和为贵”,“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治家者有一条经验,“家和万事兴”。经商者有个信条,“和气生财”。治国者讲究和平。由此可见,谋“和”是人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往今来,“和”是贤者仁人所追求的境界。在历史上,谋“和”、求宽容的例子更是屡见不鲜。这一切无不在昭示人们“以和为贵”,不要与邻为壑,“和”能平息仇恨的怒火,使仇人之间不再冤冤相报,而是化干戈为玉帛。

日本人也很重视“和”,甚至有的企业家把它当做自己的经营理念和企业精神。但中国人主张的“和”与日本人所尊崇的“和”有所不同。日本人的“和”是指完全抛却自己的主张,众口一词,赞同团体的意见,最终达成一致的看法。它比较接近孔子提出的“同”。“同”是没有自己的主见,盲目附和别人,人云亦云。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是指一方面坚持自己的独立自主,另一方面又能与周围的人相互协调,“和则生物,同则不济”。

“以和为贵”也是治国者的方略,因为它蕴涵和平、太平、平安之意。治国者都希望国家太平,没有纷争,和平发展,没有战争。林语堂认为“和平”是人类的一种卓越认识,中国人尤其热爱和平,反对战争,因为他们是理性的民族,受“和为贵”理念的浸润和熏陶,人们从小就形成了一种以和为贵的人生理想。

“以和为贵”也体现在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上。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的生活水平和生存质量,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和危害——空气污染、资源枯竭、环境恶化……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突出,应用“和”的理念来整合人们的思想意识,指导人们去行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和”在今天仍是一条协调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社会生活的多样化、复杂化使得人与人之间产生种种不和,不和就会产生分歧,有了分歧就会导致摩擦,摩擦导致矛盾,矛盾激化就会导致争斗。特别是当人们之间有利益冲突时,斗争就难免了,而且斗的方法也不胜枚举。既有明争也有暗斗。然而,不管是哪种斗争方式,都会伤了彼此间的和气,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做人应求“和”,而不求“同”,要和而不同。提倡“和”,不是要求人们都抱成一团,讲求一团和气,无原则立场地妥协和谦让,而是为了追求一种团结进取的和谐的人际关系,追求工作上的互帮互助的氛围和对人对己宽容大度的气量。“和”是成就事业的良好环境,是每个人都追求的目标。一个和睦的家庭,会令人感到温暖;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会使人感到舒畅;一个和平的环境,会使人安心地搞建设;一个祥和的气氛,让人世充满了温暖。

与难处之人的相处之道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容易接近,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所谓难以相处的人。在难以相处的人中,有的人整天沉默寡言,即使你找话题,他也不搭不理;有的人高高在上,目中无人,似乎对你充满敌意;有的人成天牢骚满腹,怨天尤人;有的人对你的工作吹毛求疵,百般挑剔;有的人浅薄无聊,充满低级趣味……如果和这些人只是偶尔相处倒也罢了,问题是有时你会被迫长时间地和他们交往、相处和共事,在这种情况下,你的烦恼是可想而知的。如何与这些难以相处的人交往的确可称得上是一门艺术了。

1. 从自己身上查找原因,让自己平易近人

首先,你必须明确,造成难以与人相处这种困扰是不是你自己的问题,是不是你对别人要求过高造成的。你可看看你所认为的“难以相处者”在其他人眼里是否也是难以相处。如果别人并没有这样的感觉,那你就要从你自己或你们两人的关系上找原因了。

如果是自己的原因,那就要先改变自己,让自己尽量平易近人。

2. 运用移情法

对一名真正的难以相处者,你要学会设身处地地了解他的处境,即运用移情法。你不必同他争执,更不必强迫他去做些什么,而应心平气和地询问他采取这种方式对待别人的原因,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你的目的没有达到,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你们之间的关系。当然,即使他所说的原因在你看来可能是十分荒谬的,你也不必马上去反驳他,而应设法从他的言谈中发现某些真实的成分(这是一定有的),这样做,能够进一步缓和你们之间的关系,使双方都觉得心情舒畅。

3. 倾听与沟通

当然,要做到上面说的移情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在此,建议你学会采用一些心理咨询专家经常采用的方式,即学会倾听,“听”有时会比成百上千的“说”还要重要。同时,你还可采用适当的方式让他知道,你对于他对待你的方式方法感到十分不安。这种做法常能缓和难相处者的敌对情绪。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对方仍没有领你的情,你可直言向他表白“现在”不是交谈的最好时机,“过一段时间”你们再进行更多的交流,并强调这是你们双方必须做的工作。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双方都能得体地从僵局中摆脱出来。如果你能以一种宽容大度的方式对付“难以相处”的人,那么久而久之,对方也会自觉不自觉地改变他的行为,而同你的高水平看齐,这样就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4. 进行自我克制

一个人必须有自我克制的能力,对和自己打交道的人千万不要表现出不耐烦,尤其是对那些你可能是特别不喜欢,甚至是特别讨厌的人。你不要感情冲动,只要你冷静一点,尽可能地把那些令你讨厌的人的优点、他的过人之处列举出来,你就会克制自己的感情。如果你每天列举一点,久而久之,你就会惊奇地发现,你原来不喜欢的那个人竟然会有那么多值得人喜爱的品质。在发现了他的可爱之处后,你就会猛然觉得自己没有理由讨厌他。当然,在你对别人有这些新发现的过程中,别人也会对你有许多新发现,也会发现你的许多可爱的品质。

如果你已经走完了人生的一大半,却还没有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你不要认为一切都不可改变了,你应该采取明确的步骤去解决这一问题。只要你愿意为此付出努力,你完全可以改变自己,成为一个知名度很高、受人喜爱、受人尊敬的人。下面这句话或许可以用来让我们共同警醒:一个人的最大悲剧是用一生的时间来为自己的过错掩饰和开脱。这就像一台电唱机上放置了一张有缺陷的唱片,当电唱机的唱针陷入唱片的凹槽时,它会反复播放同一曲调。这时,你必须把唱针从唱片的凹槽中拿出,这样,你就不会再听到不和谐的曲调了,而会听到旋律优美的乐曲。不要再浪费时间去为你在人际关系方面的失误作辩解,而要把这些时间用于完善自身的性格,去赢得别人的友谊。因为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成功的最重要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