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读点经典大全集(超值金版)
5918000000011

第11章 经典语录(10)

【译文】但凡大事都是起于小事。小事如果不在乎,日积月累发展成大事,就来不及补救了。国家倾覆灭亡,无不是这个原因造成的。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贞观政要·任贤》

【译文】用铜来作镜子,可以帮我端正衣服和帽子;用历史来作镜子,可以让我知道朝代的兴亡交替;用进谏之人来作镜子,可以让我明白政治得失。我常常保存着三面镜子,用来防止自己的过失。

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卑贱。——《贞观政要·任贤》

【译文】不以求全责备来选用人才,不用自己的长处来要求他人,根据他人的才能任用,不因他人的地位卑贱而排斥。

竭泽取鱼,非不得鱼,明年无鱼;焚林而畋,非不获兽,明年无兽。——《贞观政要·纳谏》

【译文】放干池塘的水捕鱼,并非抓不到鱼,而是明年就没有鱼了;焚烧整个树林来打猎,不是抓不到野兽,而是明年就没有野兽了。

以欲从人者昌,以人乐己者亡。——《贞观政要·俭约》

【译文】让自己的欲望服从别人的,就会昌盛;而让别人服从一己之乐的,就会灭亡。

《资治通鉴》十六则

作者作品简介

司马光(1019—1086),初字公实,更字君实,号迂夫,晚号迂叟,汉族,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原籍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司马光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耗时19年主编的一本长篇编年体史书,共294卷,记载的历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起,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征淮南,计跨16个朝代,共1363年的详细历史。《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史书中有极重要的地位。

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资治通鉴·周威列王二十三》

【译文】有德之人以自己的才智做好事,无德之人以自己的才能去干坏事。

夫礼,辨贵贱,序亲疏,裁群物,制庶事,非名不著,非器不形;名以命之,器以别之,然后上下粲然有伦,此礼之大经也。名器既亡,则礼安得独在哉!——《资治通鉴·周威列王二十三》

【译文】礼存在的意义在于分辨贵贱、区分亲疏、裁决万物,处理日常事情。如果没有名位约定,就不能相应地显扬;不享有标志名位、爵号的器物,就不该树立相应的形象。只有用名位来分别称呼,用器物来分别标致,这样,上上下下才能井然有序,分明不乱。这就是礼的精华所在。如果名位、器物都没有了,那礼又怎么能单独存在呢!

夫事未有不生于微而成于著,圣人之虑远,故能谨其微而治之,众人之识近,故必待其著而后救之;治其微则用力寡而功多,就其著则竭力而不能及也。——《资治通鉴·周威列王二十三》

【译文】没有一件事情不是从微小支出产生而逐渐发展显明的,圣贤深思远虑,所以能够谨慎地对待微小的变故,及时予以处理;一般人见识短浅,只能等到弊端发展为大的灾害才设法挽救。矫正处于萌芽阶段的小错,用的力气小,收到的功效大;挽救已经发展为十分明显的大害,常常是竭尽全力不能成功。

夫不察事之是非而悦人赞己,暗莫甚焉;不度理之所在而阿谀求容,谄莫甚焉。君暗臣谄,以居百姓之上,民不与也。若此不已,国无类矣!——《资治通鉴·周安王二十五年》

【译文】不考察事情的是非而沉溺于别人的赞扬声中,十分地糊涂;不判断事情是否有道理而一味地阿谀奉承,是无比的谄媚;君主糊涂而臣下谄媚,以这样的方式来统治百姓,百姓是不会与君臣同心同德的。长期这样发展下去,国家离灭亡的那一天就不远了。

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资治通鉴·周显王十年》

【译文】和普通百姓不能谋划事业,但是可以与他们一起分享事业的成功。讲求高尚道德的人总是与世俗格格不入,想要建立大功业的人不能和普通人谋划大事。因此,贤明的人治国只要可以使国家强大起来,不会拘泥于过去的老做法

得人者兴,失人者崩。恃德者昌,恃力者亡。——《资治通鉴·周显王三十一年》

【译文】得人心者兴盛,失人心者灭亡。倚仗仁德者昌盛,凭借暴力者灭亡。

国者,天下之利势也。得道以持之,则大安也,大荣也,积美之源也。不得道以持之,则大危也,大累也,有之不如无之;及其綦也,索为匹夫,不可得也。——《资治通鉴·周赧王三十一年》

【译文】国家集中了天下的利益和权势,有道的人主持,可以得到大的安乐、大的荣耀,成为幸福的源泉。无道的人主持,却会招致大的危险、大的拖累,有君王的地位还不如没有;等到形势极度恶化,君主即使想当一个普通老百,也做不到了。

夫立策决胜之术,其要有三:一曰形,二曰势,三曰情。形者,言其大体得失之数也;势者,言其临时之宜、进退之机也;情者,言其心志可否之实也。故策同、事等而功殊者,三术不同也。——《资治通鉴·汉高帝三年》

【译文】确立决定胜负策略的方法,要点有三:一是形,二是势,三是情。所谓形,说的是整体来看得与失的趋向;所谓势,说的是对临时情况灵活应付和对进与退随机应变的形势;所谓情,指的是意志坚定还是懈怠的实际心理。所以采用的策略相同,所遇的事情性质也相同,而取得的功效却不一样,即是由于这三个方法运用的不同的缘故。

继治世者其道同,继乱世者其道变。——《资治通鉴·汉武帝建元元年》

【译文】继承一个大治的朝代,就实行与原来相同的治国之道;继承一个政治昏乱的朝代,就一定要改变治国之道。

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元年》

【译文】人们要想看到自己的形象,必须用明镜来自照;君王要想知道自己的过失,一定要听取忠臣的进谏。

自古以来,国之兴亡,不以蓄积多少,在于百姓苦乐。——《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十一年》

【译文】自古以来,国家的兴亡,不在于积蓄的多少,而在于百姓的苦乐。

为官择人,不可造次。用一君子,则君子皆至;用一小人,则小人竞进矣。——《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六年》

【译文】因官职而去选择人才,不可仓促行事。任用一位君子,则许多君子都会来到;任用一位小人,则其他小人会竞相进身。

论大计者固不可惜小费,凡事必为永久之虑。——《资治通鉴·唐德宗建中元年》

【译文】主张施行一项大的策略,当然不可吝惜这么少的一点费用,办一切事情都一定要有一个长远的考虑。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君子,小人志趣同者,势必相和。君子为徒,谓之同德;小人为徒,谓之朋党;外虽相似,内实悬殊,在圣主辨其所为邪正耳。——《资治通鉴·唐宪宗元和十三年》

【译文】事情的原则是以门类相同相聚合,具体的事物是以群体相区分。君子与小人志趣相同的,就势必相合。君子们成为同一类人,叫做同德;小人们成为同一类人。叫做朋党。表面上虽然相互近似,实质上实在相差甚远,那就看圣明的君主能否辨别他们做的事情是邪恶的,还是正直的罢了。

人生当先晓逆顺,交知利害。——《资治通鉴·唐僖宗中和二年》

【译文】人生在世应当首先知道什么是违背时势,什么是顺应时势,同时也应当知道做什么有利,做什么有害。

天下大务,莫过赏罚。赏一人使天下之人喜,罚一人使天下之人惧,苟二事不失,自然尽美。——《资治通鉴·梁武帝太清元年》

【译文】天下的大事,没有比赏罚更重要的了。赏罚一人而使天下的人都高兴,惩罚一个人而使天下的人都害怕,如果做到了这两点,自然就会尽善尽美了。

《菜根谭》十九则

作者作品简介

洪应明,字自诚,号还初道人,籍贯不详,有《菜根谭》传世。相传他早年热衷于仕途功名,晚年归隐山林,洗心礼佛。万历三十年(1603年)前后曾居住在南京秦淮河一带,潜心著述。与袁黄、冯梦桢等人有所交往。

立身不高一步立,如尘里振衣,泥中濯足,如何超达?——《菜根谭·闲适》

【译文】假如人生在世不站得高点,就不能看到远处,好比在飞尘里打扫衣服,在泥水里洗涤双脚,怎么能熬出头,比别人强呢?

一苦一乐相磨炼,练极而成福者,其福始久。——《菜根谭·闲适》

【译文】在人生路经过艰难困苦的磨炼,磨炼到极致就会获得幸福,这样的幸福才会长久。

贫家净扫地,贫女净梳头,景色虽不艳丽,气度自是风雅。士君子一当穷愁寥落,奈何辄自废弛哉!——《菜根谭·闲适》

【译文】贫穷的家庭房子干净,贫穷家庭的女儿头发干净,摆设和穿着虽然不算豪华艳丽,却有脱俗高雅的感觉。所以,有才华的人一旦处于困境中,也无需自暴自弃,一切困难都会过去的!

不可乘喜而轻诺,不可因醉而生嗔,不可乘快而多事,不可因倦而鲜终。——《菜根谭·闲适》

【译文】你绝不能在高兴的时候对别人随便承诺事情,不要在喝醉时不加控制随便乱发脾气,趁着心情高兴的时候胡乱做事,做事情半途而废。

文章做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极处,无有他异,只是本然。——《菜根谭·闲适》

【译文】当一片文章写到最佳境界时,其实也没有什么特别与众不同的地方,只是表情达意恰到好处罢了;假如,修养达一定的层次阶段时,其实和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就是显示出人最纯真的一面。

宠利毋居人前,德业毋居人后,受享毋逾分外,修为毋减分中。——《菜根谭·闲适》

【译文】获得名利的事情不要抢在别人前面去争取,积德修身的事情不要落在别人后面,对于应得的东西要谨守本分,修身养性则不要放弃自己应该遵守的标准。

一段不为的气节,是撑天撑地之柱石。——《菜根谭·修身》

【译文】一段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气节,是一个人顶天立地的支撑。

天地之气,暖则生,寒刚杀。故性气清冷者,受享亦凉薄;唯和气热心之人,其福亦厚,其禄也长。——《菜根谭·闲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