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千古食趣:关于吃的那些事儿(超值金版)
5918400000045

第45章 妙饮生津:一瓯冰水和梅汤(1)

老少皆宜的豆浆

豆浆亦称豆奶,是一种以黄豆(或黑豆)为原料制作的饮料。

最早的豆浆纪录是在一块中国出土的石板上,石板制作年份约为公元25至220年,上面刻有古代厨房中正在制作豆浆的情况。于公元82年撰写的《论行》的一个章节中亦有提到制作豆浆的师傅害怕雷会破坏他们的产品。

人们通常认为,豆浆的起源是1900多年前,西汉孝子淮南王刘安在母亲患病期间,每日用泡好的黄豆磨成豆浆给母亲饮用,刘母之病后来好了,豆浆也随之传入民间。然而,这种说法尚未得到任何历史支持,史书上只提及豆腐是由刘安发明的,《本草纲目》《戒庵老人漫笔》上都有关于刘安和豆腐的记载,而宋朝豆腐诗亦有“种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术,安坐获泉布”的说法。《行神研究》引《绮翁忆梅庵杂记》记云:“相传农历九月十五日,为淮南王刘安诞辰,内地豆腐业者均于本日举行之公祭,祭毕聚餐。”

刘安为西汉人,具辩才,善属文,好读书鼓琴,天下方术之士多归之,在其发明豆腐时,蜀人名曰“黎祈”,故陆游诗有“洗釜煮黎祈”句。关于何时名为豆腐,则不可考。也有人认为,刘安与很多素食和尚居住,豆浆和豆腐的制作都应该是出自和尚的教导。亦或是当时炼制仙丹的道士制作给刘安后,刘安把制作法发扬光大。但中国的民间豆类加工行业还是把刘安奉为豆腐之神,而把他的神像置于工作间。

另一个传说出于《金华地方风俗志》和《中国风俗故事集》,认为战国时代燕大将乐毅因父母年老嚼不动黄豆,乐毅就把黄豆磨成豆浆,把盐卤洒进豆浆,结果成了豆腐。又说医生开了石膏,乐毅把石膏放进豆浆,结果做出的豆腐比放盐卤更好。但这两本书都只是提及这说法是地方的豆腐师傅口传的故事,并无引用更加明确的历史证明。

豆浆是我国人民喜爱的一种饮品,又是一种老少皆宜的营养食品,在欧美享有“植物奶”的美誉。其做法是把黄豆放在水中浸泡约3至8个小时,黄豆泡发后呈椭球状,然后将黄豆磨碎或用粉碎机打碎,接着用纱布将豆渣分离,即得到生豆浆。将生豆浆加水烧开,持续5至10分钟,即可食用。生豆浆必须完全煮沸,以破坏会引发过敏的黄豆皂碱。榨豆浆得到的副产品豆渣也可食用。现在亦有使用无需过滤的高速研磨加工法,因为无需过滤残渣,而令到大豆的纤维得以保存。此外,生豆浆也用来制作豆腐。

食用方法豆浆有多种食用方法。不加任何调料的为“白浆”,加糖的为“甜浆”,加盐、酱油、酱菜等调料的为“咸浆”。豆浆是一道中式的营养早餐,常和油条一吃起。新鲜、有豆味的豆浆为佳品。豆浆一般为热饮,不过在香港则经常以冻饮形式售卖。

豆浆极富营养和保健价值,富含蛋白质和钙、磷、铁、锌等几十种矿物质以及维他命A、维他命B等多种维生素。豆奶蛋白质含量比牛奶还要高,另外豆奶中还含有大豆皂甙、异黄酮、卵磷脂等有防癌健脑意义的特殊保健因子。

鲜豆浆被我国营养学家推荐为防治高血脂症、高血压、动脉硬化等疾病的理想食品。多喝鲜豆浆可预防老年痴呆症的发生。饮用鲜豆浆可防治缺铁性贫血。豆浆对于贫血病人的调养,比牛奶作用要强。以喝熟豆浆的方式补充植物蛋白,可以使人的抗病能力增强,从而达到抗癌和保健作用。长期坚持饮用豆浆能防治气喘病。中老年妇女饮用豆浆,能调节内分泌系统,减轻并改善更年期症状,促进体态健美和防止衰老。青年女性常喝豆浆,则能减少面部青春痘、暗疮的发生,使皮肤白皙润泽,容光焕发。

又因为豆浆不含乳糖,对于乳糖不耐症的人士不会产生副作用,也是价廉物美的蛋白质来源。但豆浆的钙含量较低,一般只有同等剂量牛奶的三十份之一。一些学者认为,适当的喝豆浆能够强身健体、防止衰老,对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癌症、脑中风、支气管炎、老年痴呆、便秘、肥胖等疾病具有辅助功效。

附:豆浆的饮食禁忌

1. 忌喝未煮熟的豆浆

没有熟的豆浆对人体有害。黄豆中含有皂角素,能引起恶心,呕吐,消化不良;还有一些酶和其他物质,如胰蛋白酶抑制物,能降低人体对蛋白质的消化能力;细胞凝集素能引起凝血;脲酶毒苷类物质会妨碍碘的代谢,仰制甲状腺素的合成,引起代偿性甲状腺肿大。但经过烧熟煮透,这些有害物质都会全部破坏,使豆浆对人体没有害处。预防豆浆中毒的办法就是将豆浆在100℃的高温下煮沸,破坏有害物质。需要注意的是:在烧煮豆浆的时候,常会出现“假沸”现象,必需用匙充分搅拌,直至真正的煮沸。如果饮用豆浆后出现头痛、呼吸受阻等症状,应立即就医,绝不能延误时机,以防危及生命。

2. 忌在豆浆里打鸡蛋

原因在于热豆浆的温度不足以对鸡蛋充分加热。鸡蛋中很容易含有一些致病细菌,还有一些过敏原。这些成分没有被充分加热而失去活性的话可能产生一些不良后果。尤其是那种“走地鸡”,下蛋的环境实在不敢恭维,通常卫生条件难以保障,含有致病细菌的可能性就更高。

3. 忌冲红糖

豆浆中加红糖喝起来味甜香,但红糖里的有机酸和豆浆中的蛋白质结合后,可产生变性沉淀物,大大破坏了营养成分。

4. 忌装保温瓶

豆浆中有能除掉保温瓶内水垢的物质,在温度适宜的条件下,以豆浆作为养料,瓶内细菌会大量繁殖,经过3~4个小时就能使豆浆酸败变质。

5. 忌喝超量

一次喝豆浆过多容易引起蛋白质消化不良,出现腹胀、腹泻等不适症状。

6. 忌空腹饮豆浆

豆浆里的蛋白质大都会在人体内转化为热量而被消耗掉,不能充分起到补益作用。饮豆浆的同时吃些面包、糕点、馒头等淀粉类食品,可使豆浆中蛋白质等在淀粉的作用下,与胃液较充分地发生酶解,使营养物质被充分吸收。

7. 忌与药物同饮

有些药物会破坏豆浆里的营养成分,如四环素、红霉素等抗生素药物。

清热解毒的龟苓膏

龟苓膏是中国广西梧州特产,广东、广西一带的传统药用食品。正统龟苓膏是以受保护动物金钱龟、土茯苓、甘草等中药材制成凝固的膏状,相传是由清朝时太医严绮文流传出民间的宫廷秘方,据称有清热解毒等功效。据说清朝同治皇帝身患天花期间,曾因服龟苓膏而一度令病情好转,但慈禧太后因偏信巫医,使同治帝停服龟苓膏,贻误病情,以致其一命呜呼。

龟苓膏一般是黑色的膏状,似凉粉,不过有较浓的中药甘味道,吃时可以加入少许蜜糖。在夏天,龟苓膏冷吃会更美味。

龟苓膏的药效主要来自龟板及土茯苓。龟板,又叫龟甲,是乌龟的甲壳,性味甘、寒,有滋阴潜阳、补肾健骨、养血补心和止血的功效,可用于治疗头痛眩晕、盗汗遗精、手足震颤、腰膝酸软、惊悸、失眠健忘、妇女崩漏及月经过多等。如果把龟板熬成固体胶块,叫做龟板胶,其滋补力比龟板更强。由于龟板和龟板胶含有动物胶原、脂肪、角蛋白、18种氨基酸,以及钙、磷、锌等多种微量元素,因此,它们能够提高白细胞数量、增强免疫力,有补血、镇静、提高冠脉流量和提高耐缺氧能力等作用。龟板中以金钱龟龟板最有效,但因金钱龟为受保护动物,以其制成龟苓膏价钱昂贵且违法,因此现时大多数生产商的龟苓膏普遍以草龟及泥龟代替,甚或根本没龟板的成分。草龟是素食动物,蛋白质及骨胶原较少,疗效较弱。

土茯苓,性味甘、淡、平,有解毒、除湿、利关节的功效。从西医角度来讲,它还能够起到利尿、镇痛、抑菌、解汞毒等作用。当然,对于龟苓膏而言,仅仅是龟板和土茯苓还不够,在这两种主要原料的基础上,加用金银花、蒲公英、菊花等清热解毒、解暑、利湿的多味药材才能更好地起到滋阴、解毒、解暑、解疮毒等作用。

总的来说,龟苓膏滋阴润燥,降火除烦,清利湿热,凉血解毒。用于正虚邪实、阴虚热甚所致的虚烦、便秘、热淋、白浊、疖肿、赤白带下、皮肤搔痒、疖疮红肿等症。现代常用龟苓膏医治多种口腔溃疡、习惯性便秘、急慢性泌尿系感染、女性生殖系统炎症、某些神经功能障碍等症。

现代的龟苓膏成品除了在凉茶店、甜品店有售之外,在超级市场也有罐装出售,不过,现在按食品卫生标准生产的龟苓膏,由于生产厂家及调制口味的不同,其药物成分也与原始配方有别。当然,现代的龟苓膏已经不会有金钱龟的成分了,连有没有廉价草龟龟板成分也没有保证。当年香港“海天堂”龟苓膏专门店的东主,就曾经在与其长姐争夺“海天堂”商标时,于法庭上作供称其龟苓膏处方根本就没有任何龟的成分。

杨贵妃最爱荔枝红茶

红茶属全发酵茶。蕴含万种香气,带有焦糖香、麦芽香等,滋味甘润,餟饮味浓。茶汤透明嫣红。

荔枝红茶在将新鲜荔枝烘成干果过程中,以工夫红茶(指贡茶,即高等红茶﹞为材料,低温长时间,合并熏制而成,外型普通,茶汤美味可口,冷热皆宜,值得细细品味。

中国唐朝时,杨贵妃(杨玉环)酷爱吃荔枝。每年七、八月时,唐明皇总是派大批船队将荔枝经由大运河从江南载运到北方京城。船队上还包括有各式的贡茶﹝进贡给皇族喝的茶,又称工夫茶)。而将荔枝和功夫红茶合并熏制成的荔枝红茶。不料竟深受皇室及杨贵妃的喜爱,而渐渐流传。为世界最早的自然水果红茶。

荔枝红茶泡法是中国传统的工夫红茶的品饮方法。重视外形条索紧细纤秀,内质香高色艳味醇。品饮荔枝红茶重在贪图它的清香和醇味,所以多用冲泡法,即将3~5克红茶放入白瓷杯中,然后冲入沸水,几分钟后,先闻其香,再观其香,然后品味。一杯茶叶通常可冲泡2~3次。这种饮法,需要饮茶人在“品”字上下功夫,缓缓斟饮,细细品啜,在徐徐体味和欣赏之中,吃出茶的醇味,领会饮茶真趣,使自己心情欢愉,超然自得,获得精神上的升华。但俗享这种清福,须如鲁迅先生所说:“首先必须有工夫,其次是练出来的特别感觉。”这话是很中肯的,大凡有丰富评茶经验的人,在品赏“工夫”中所获得的美感也越深,而鉴评经验的积累,就在于下功夫,多实践。

海南清补凉:冰爽透心

海南的清补凉,原料少则十几种,多则二十几种,现在最受欢迎的却是椰子水清补凉和椰奶清补凉。待喝上一口,椰子水的清甜伴着绿豆、西瓜、薏米的味道,又是别样滋味。

海南民间特色甜品种类丰富而又各具特色,是展现地方小吃最生动也是最直接的。甜品中又尤以糖水类最为风靡,如清补凉、鸡屎藤、甜薯奶等等,一旦邂逅,或许就再难相忘;而甜品中的甜点乡土风味浓郁,如薏粿、千孔糕、咖啡糕等,浓缩了当地人对生活的智慧和感悟。

在海南说清补凉,是一件很难讨巧的事。就连要谈论哪一家的清补凉更好,往往也要争得面红耳赤。这实在是因为这种冰冰、爽爽的甜品,太受这个热带海岛欢迎的缘故。

据说,早在上世纪20年代,海南就有清补凉,当时三五个铜板就可买到一碗清补凉。

广东、广西等南方省市都有清补凉,但与海南清补凉相比,仅仅在原料上就会逊色很多。如南宁清补凉,以银耳、莲子、绿豆为主打,几乎就可以说是“银耳莲子汤”的别称;而桂林清补凉,原料包括西瓜、菠萝、绿豆等几种,更像是“水果什锦冰”的味道。

海南的清补凉,原料少则十几种,多则二十几种,常见的就有花生、红豆、绿豆、通心粉、新鲜椰肉、红枣、西瓜粒、菠萝粒、鹌鹑蛋、葡萄干、凉粉块、珍珠、薏米、芋头等,其中绿豆解暑、西米营养丰富、西瓜美白、新鲜椰肉和菠萝是海南特色水果、葡萄干是北方特色食品,通心粉是西式食品,原料千变万化,甜的、酸的、南方的、北方的、甚至国外的,有如魔术般完美组合。所以仅从原料来说,海南的清补凉就已经是别的地方不可比的了。

海南清补凉在制作也同样不马虎。要将红枣、绿豆、薏米、芋头、西瓜、鹌鹑蛋等分开煮熟,像绿豆、薏米、芋头等还要用糖水来煮,这样煮出的绿豆、薏米、芋头等本身就已经自带甜味了,如果要等到最后才用糖水来调和,显然就太迟了。

摊主会把这些煮好的原料在摊前一字排开,如果一时拿不定主意喝哪一家的清补凉,也可以先比较一下哪一家的原料更丰富些再做决定。这些原料又经不同的糖水调制,就是不同的清补凉。最普通的是糖水清补凉,过去由于海南民间认为吃椰子容易胀气,当时的清补凉就用制作好的普通糖水把它们组合在一起,就是一碗糖水清补凉。

现在最受欢迎的却是椰子水清补凉和椰奶清补凉。其中椰子水清补凉就是用冰镇过的新鲜椰子水来组合原料,透明的椰子水中,绿的豆、红的瓜、白的鹌鹑蛋……单从颜色上就让人浮想联翩了。待喝上一口,椰子水的清甜伴着绿豆、西瓜、薏米的味道,又是别样滋味。

椰奶清补凉则是用椰子肉制作出来的椰奶来调和各种原料。各种颜色的原料浸润在乳白色的椰奶中,让人顿时心生爱怜。喝上一口,满嘴椰香,就连那些看似普通的原料,也变得不普通起来。

在海南岛略显漫长的夏季,清补凉是生活中绝对的主角。这一点恐怕外地人很难理解,但只要到海口几条老街去看一看,就能体会到清补凉的魅力。在一家接一家的清补凉摊前,满满地坐着来喝清补凉的人,有人甚至还要打包带回家。

在海南,清补凉摊基本没有什么名号,但好吃的清补凉摊点通过一传十、十传百的口碑效应,就可以吸引来众多爱好者。

起源于中国的冰淇凌

多种多样的冰淇凌一直是我们的解暑饮品。也许你不知道,冰淇凌最早起源于中国,那时帝王们为了消暑,让人们在冬天把冰取来贮存在地窖里,到了夏天再拿出来享用。

我国北方夏日暑热,冬日结冰,故有在冬季藏纳冰块于冰窖以供来夏使用的“窖冰”风习。此俗起源甚早,《诗经》中即有记载,且多行于宫廷、官府。古代有专门管理此事的官吏,并建有窖冰的“冰井”。宋高承《事物纪原》云:“《周礼》有冰人,掌斩冰,淇凌。注云:凌,冰室也。其事始于此。”《魏志》云:“建安十九年,魏王曹操造此台以藏冰,为凌室,故号冰井。”《宋朝会要》曰:“建隆三年,置冰井务,隶皇城司也。”

清代冰窖分三种:官冰窖,府第冰窖,商民冰窖。每到十一月三九、四九天,即有伐冰、藏冰之举,颇属盛事。清《会典》“工部都水清吏司藏冰”条云:“凡伐冰取诸御河……岁以冬至后半月,部委司官一人,募夫伐冰,取其明净坚厚者,以方尺有五寸为块。凡纳冰,紫禁城内窖五,藏冰二万五千块;景山西门外窖六,藏冰五万四千块;德胜门外窖三,藏冰三万六千七百块,以供各坛庙祭祀及内廷之用。德胜门外土窖二,藏冰四万块;正阳门外土窖二,藏冰六万块,以供公廨……设暑汤之用。”民国时仍有此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