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千古食趣:关于吃的那些事儿(超值金版)
5918400000056

第56章 名宴揭秘:锦衣玉食孔府宴(2)

孔府设宴的规模,因事、因人、因时而定,如遇重大庆典,宴席多达数百桌。如招待皇帝和钦差大臣的“圣府满汉宴”,属于清代的国宴规格,宴会常设于府内前上房,用餐具404件,上菜196道,多为燕窝、鱼翅、熊掌等珍品。可能是由于乾隆皇帝的“满汉姻缘”,又是赐更高规格的餐具,加之宴席上充实以满族的“全羊带烧烤”等,因而菜肴更丰盛之故,而形成了“满汉宴”。宴会上并伴有钟鼓礼乐,以显示“圣人之家”的气派。此外,孔府宴席的餐具十分考究。府中最珍贵的一套食器是乾隆皇帝恩赐的“御赐银质礼食大宴食器”,由404件主、副,配合大小器皿组成,是可供上190多道肴品的席器具。在孔府的客人中,只有钦差大臣、军国枢要、封疆大吏一类或以上身份的来宾,才有资格受用此具。寿宴中的“高摆”有特制的“高摆餐具”,瓷的、银的、锡的等各种质料齐全,均为整套定做,如果损坏其中一样,根本无法配齐,每次使用时,都要安排可靠的人专门照管餐具,餐具的开头很特别,如盛菜的盘、碟有四方的、元宝形的、云彩形的等等,均是根据府菜的特点设计。有一道菜叫“带子上朝”,是一只鸭子携着一只鸽子,菜盆的形状就恰好是这鸭子和鸽子连在一起的外形。“金银鱼”这道菜是并列的两条鱼,一黄一白,餐具也就是两条鱼的形状,半边黄、半边白。每个人面前的小分碟也有不同的形状,瓜形的、八卦形的等等,各有各的用途。餐具中还有一套是带“水池子”的,盛大件的餐具或是盛饭的小碗,下面都是个小热水池子,可使饭菜长时间不凉,每个人面前喝汤的小碗叫“口汤碗”,只适盛一口汤,周围也是水池子温着。

便宴,是衍圣公日常宴请至亲好友或文墨聚会所用,形式不拘一格,席面菜馔可由主宾任意点选,比较随便。孔府宴席不仅名目繁多,规格、等级差别明显,而且在宴席的肴馔品类和上菜顺序上也十分考究。宴席肴馔品类的序列分为头菜、大菜、行菜、饭菜、面点、果品等。头菜,是指一桌宴席全部菜肴中最重要的一道菜,它在一桌宴席的价值比重、结构位置以及烹调工艺和器具配备方面都具有首要的意义。它往往是以某一肴品命名的一桌宴席的主要依据,可以说是大菜中的大菜。如一桌“海参三件”的席面,共有三大件、八凉盘、八热盘、四饭菜、点心、大米干饭,其头菜是“红烧海参”,它与其他两品大菜合成为“三大件”,故此桌席名为“海参三大件”。大菜,是一桌宴席的主体菜,一般由数道菜组成,是该宴席的重心和主体结构。由于孔府宴席总的特点是厚重华贵,所以大菜品类既十分丰富又多数属于长久稳定型的肴品。大菜作为宴席的主体菜,一般在原料上便能体现出来,通常都是山珍海味或禽畜(牲、兽)整件或大件。除原料的贵重之外,一般在工艺上体现其显著的位置。行菜,是大菜的组配菜,与大菜主、副配伍。行菜随同大菜陈列于调节面,并与大菜构成宴席的一个个分组结构。饭菜,是拌进主食的菜肴,俗称“下饭菜”。饭菜是宴席的最后一组菜品,随同主食同上桌面,用料不很贵重,品味更适于佐餐下饭。

大件席是孔府常用的宴宾会分燕菜大件、鱼翅大件、海参大件,分上、中、下三个档次。孔府档案中现存清光绪二十年祝贺慈禧太后六十寿诞时进贡的蒿面菜单:“海碗菜二品:八仙鸭子,锅烧鲤鱼。大碗菜四品:燕窝‘万’字金银鸭块,燕窝‘寿’字红白鸭丝,燕窝‘万’字三鲜鸭丝,燕窝‘疆’字口蘑肥鸭。中碗菜四品:清蒸白木耳,葫芦大吉翅子,寿字鸭羹,黄焖鱼骨。小碗菜四品:溜鱼片,烩鸭腰,烩虾仁,鸡丝翅子。碟菜六品:桂花翅子,炒蕉白,芽业炒肉,烹鲜虾,蜜制金腿、炒王瓜酱。克食二桌:蒸食四盘,炉食四盘,猪肉四盘,羊肉四盘。片盘二品:挂炉猪,挂炉鸭。饽饽四品:寿字油糕,寿字木樨糕,百寿桃,如意卷。燕窝八仙汤,鸡丝卤面”。内中菜肴32品,主食12品。菜肴中大菜18品,其中燕窝5品,鱼翅3品。

大件席上菜的顺序是:先上四干果、四鲜果,什么席先上什么大件,再跟行菜。如鱼翅四大件:鱼翅,跟两个炒菜;鸭子,跟两个海味行菜;鳜鱼,跟两个素口淡菜;甜菜,跟两个甜味行菜;两盘点心,一甜一咸;四个饭菜;四个素菜;四碟小菜;面食。

孔府宴席一向沿袭着古风旧制,礼仪庄重,规格严谨,其布席、就座、上菜都极为讲究。在座席的安排上讲究“奉席如桥衡,所奉席头,令左昂、右低……席舒有首尾”。让宾客坐首席,主人旁陪,施之以谦尊之礼。席面布置有首尾,上菜程序有先后。遵循惯例,咸先淡后;浓先薄后;无汤者先,有汤者后,宾主对坐,循序进献,以炫耀诗礼之家风。

在孔府的各类宴席中,最低等的是给当差的、老妈子们吃的,仆人们不能上桌子,在前上院的院子里搭起天棚,地上铺上新炕席,仆人们席地而坐,围成圆圈,叫做“坐席”。每一“桌”席有十碗菜,这种菜的规格叫“十大碗”。据一张“十大碗”的菜单子记载,这十碗菜有:海参、鱼肚、红肉、清鸡丝、瓦块鱼、白肉、肉饼、海米白菜、八仙汤、甜饭。

孔府长期形成的各类宴席,礼仪庄重,等级分明,在席面款式上十分严格,既有书香门第、圣人之家的风度,又有王公官府的气派。孔府宴菜如今已经成为我国烹饪菜系中的重要代表,“孔膳堂”也已经涉足京城、海外,孔府菜为更多的人们所欣赏、品味。

曲江宴:盛行于唐朝的游宴

曲江宴是唐时考中的进士﹐发榜后大宴于曲江亭﹐谓之曲江会。唐代新科进士正式发榜之日恰好就在上巳之前,上巳为唐代三大节日之一,这种游宴,皇帝亲自参加,与宴者也经皇帝“钦点”。宴席间,皇帝、王公大臣及与宴者一边观赏曲江边的天光水色,一边品尝宫廷御宴美味佳肴。曲江游宴种类繁多,情趣各异。其中以上巳节游宴、新进士游宴最隆重,在历史上的影响最深。考中进士既然是这样的一件大事,自然是要庆祝一番的,庆祝的形式就是曲江大会,亦即曲江宴。因为宴会往往是在关试后才举行,所以又叫“关宴”;因举行宴会的地点一般都设在杏园曲江岸边的亭子中,所以也叫“杏园宴”;以后逐渐演变为诗人们吟诵诗作的“诗会”,按照古人“曲水流殇”的习俗,置酒杯于流水中,流至谁前则罚谁饮酒作诗,由众人对诗进行评比,称为“曲江流饮”。至唐僖宗时,也在曲江宴中设“樱桃宴”专门来庆祝新进士及第。

烧尾宴:升官发财的欢庆宴

“烧尾”一词源于唐代,关于其含义有三种说法:一说是兽可变人,但独独尾巴不能变没,所以只好烧掉尾巴;二说是新羊初入羊群时,只有烧掉尾巴才能被接受;三说是鲤鱼跃龙门,必有天火把尾巴烧掉才能变成龙。此三说都有升迁、更新之意。

“烧尾宴”后特指朝官荣升,宴请皇帝以谢上恩。《辨物小志》云,唐自中宗朝,大臣初拜官,例献食于天下,名曰“烧尾”。“烧尾”,取其“神龙烧尾,直上青云之欹意”。

“烧尾宴”由唐朝官员杨再思始创。《新唐书·列传》记载,“杨再思,郑州阳武人”,“为人佞而智”。杨再思口齿伶俐,反应机敏,却不是一位好官,依靠着溜须拍马、贿赂钻营,一直从玄武尉升到了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与宰相相当)兼左肃政御史大夫。杨再思心思不在民,而在赔尽小心、倾巧取媚于皇帝。史上第一次“烧尾宴”的主要宾客——就是唐中宗李显夫妇。

为了感激皇恩浩荡,更为了邀宠加封,杨再思于是想办一个水陆全席献给中宗和韦皇后。他不惜重金请来了天下众多名厨,烧出了各种饭、粥、糕、饼、馄饨、粽子、汤饼等主食不说,更烹制出用鸡、鱼、鹅、羊、兔、猪、鹿、驴、麋、熊、狸、鳖、虾、鹑、鸽等肉为原料的数百道奇异的菜肴。如鸡有用人乳煮的“仙人脔”;鱼有用鱼白烹制的“凤凰胎”,用鱼子烹制的“金粟平槌”以及“乳酿鱼”、“吴兴连带蚱”和各种鱼脍;炙品有用羊舌和鹿舌拌的“升平炙”,用虾烹制的“光明虾炙”,用活鹑子炙的“筋头春”,用活鸭烤的“明火暗味烤活鸭”;还有用鹿、鸡、米糁拌的“小天酥”,用猪、牛、羊、熊、鹿五种肉细切合做的“五生盘”,以及各种各样色、形、味俱佳的花式拼盘,应有尽有,不一而足。

这场宴席的菜肴可以说是空前的穷奢极欲,但美中不足的是:直到万事俱备,就要进宫跪迎皇上与皇后圣驾赴宴时,主人杨再思和众宾客以及食客谋士们,还没有给这场盛宴想出一个恰当的名字来。眼看升宴的时辰将至,正在这时,门官入报:“龙门守杨俊人到!”杨再思一听“龙门”二字,心中一动,就给此宴起名叫“烧尾宴”!

“烧尾”二字还颇有点来头。在今陕西韩城县和山西河津县之间的滔滔黄河之上,有一“两岸皆断山绝壁”的地方,名叫龙门,但这龙门与“烧尾”二字有何渊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