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论语原解
5929700000001

第1章 学而第一 心态决定命运(1)

1. 人生是一个不断调节的过程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习而又经常调节自己,不就是很喜悦吗!如果有同类思想感情的人从远方来到这里,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不理解我,而我也不恼怒、不怨恨,难道我就不象一个君子吗!”

【说明】很多人一看到这个“学”字,就领会为正二八经地去上学、去学习,学习而且还要不断地去温习、练习,唉哟,真是太累了!这种逆反心理一出现,也就不想学习了。因此,现代很多人反对孔子,老八股,腐朽!其实,孔子的本意并不是如此。这个“学”字,实际上是指人从一出生就要开始学习,呀呀学语、学吃、学步、学会适应环境等,都在学。人的每个第一次都是一种学习。人就处在这种需要不断学习、不断适应的环境中、过程中。

对一般人而言,上学读书就是做学问,凡上过大学的就是有学问的人,就是知识分子,这种看法实际上是很错误的。上学读书是想要学会一些知识,而往往怎样做人是在学校里学不到的。怎样做人?怎样做一个好人,那是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受到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有的人读了大学还是个很坏的人,而有的人从未读过书却懂得很多做人的道理。所以说,学问不是知识,知识也不代表学问;学问是从人生经验上来的,哪怕不认识一个字,但他做人好,做事对,对人好,他就是有学问。对一个人而言,你一天所处的环境没有绝对是你熟悉的,总会有一些新东西会出现在你的生活中。所以,人的学习也就很重要了。

综合孔子的这一句话来看,一个人在学习并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不断地调节自己,不也是很喜悦吗!这实际上就是现代的心理学所强调的心理健康!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每天根据新情况调节、调整自己的心态,哪有不喜悦、不愉快呢?太阳在运转,地球也在运转,人世间瞬息万变,凡事都在变化,都在发展,每天都有新的东西出生、问世,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我们不学习行吗?我们不调节、调整自己的心态行吗?因此,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也就是一个心怀坦荡荡的人,他每天都是愉快的。所以,深刻地领会、理解孔子的这句话,也就是一个君子了。后来孔子的学生曾参在《大学》中也阐述了这个思想:“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每天都是新的一天,未来的也是新的一天。“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所谓的“正心”、“诚意”其实也就是调整自己的心态。

按照宋儒的解释,有朋友自远方来,就会快乐。当你作了一件你认为是正确的事,你的一个朋友不远万里从美国跑来骂你一台,你会快乐吗?“朋友”这个词是泛指,凡是认识并比较熟悉了,就可以称之为朋友,如酒肉朋友等。每个人对人对事的思想见解都是不一样的,因此只有同类思想的人才称为“朋”,一般人就称为“友”。

接下来就讲到“怀才不遇”的问题了。如果是一个心理很健康的人,满腹经纶而没有派上用场,他不会“愠”,也就是不会恼怒,不会怨恨当官的不用他。因为他知道这里面的种种原因,他调节自己的心态,顺时应势,不怨天尤人。而若是一个心态不正常的人,他若是肚子里有点知识,便巴不得到处卖弄、炫耀,若有人不用他的那点知识,他便会恼羞成怒,就会怨天尤人,凡事都怪别人,自己一点没错。所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也就是个君子了。

总结这一章,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在很早的时候便知道了心理问题,要保持心理健康;“学而时习之”,经常调节之,调节什么呢?当然是调节自己的心、身,使自己能适应各种不同的环境。孔子生在鲁国,早年丧父,家境衰落,一生不得志。但他终生致力于整理文献和从事教育,且“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且“人不知己不愠”,可见他的心理是非常健康的。因为也只有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才能成为一个君子,成为一个圣人。接下来两句,其重点也在心理健康,有同类思想感情的朋友来了很高兴,别人不知道我的所思所想,没关系,我也很高兴。《论语》为什么把这三句话排在最前面,是很有用心的。只有调节好自己的心态,才能往下继续学习。只有调节好自己的心态,才能适应这个社会环境。

2.专心致力于最根本的东西

【原文】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译文】有子说:“这个人为人能继承先人之志,而且所继承的东西亦有次序、顺序;但他却宜于约束使合规范先人留下来的东西,这样的人太少了。如果不约束使合规范先人留下来的东西,而随自己意思作乱、乱作者,也是没有这种情况的。作为一个君子,是专心致力于最根本的东西的;最根本的东西能够树立起来,道路也就生出来了。能继承先人之志,而且所继承的东西亦有次序、顺序;那么这就是能使人相互亲爱的最根本的东西了。”

【说明】孔子在作了欢迎词之后,因为有若的学问好,就请他上堂讲课。这第二节便是有子对孔子的评价。“孝弟”而能“犯上”者,是指在继承先辈留传下来的学问时,能够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能敢于批评先辈留下来的某些不好的东西。要有选择地继承和学习,若是统而收之,则糟粕不能去,而精华亦将埋没其中。孔子很清楚,若是毫无保留地统统学习先辈的东西,那社会就不会发展,人类就不会进步。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人类的思想也在不停地变化,前进;所以,孔子有选择地约束和规范、继承先辈留下来的学问。因为只有这样有选择地继承先辈留下来的学问,才能立起“仁”的根本。

3.花言巧语不仁爱

【原文】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用动听的言语和伪善的面目取悦于人,这种人很少很少是能够使人相互亲爱的。”

【说明】孔子为什么要说这句话?原因就在于孔子“孝弟”而“犯上”,在孔子同期,亦有开办私人讲学的,他们就是“巧言令色”讲课的,凡事实话实说,当然就不会巧言了,而且说真话还往往使人难堪,尴尬、窘迫,而满嘴花言巧语的人,也就是没有真正学问的人。为什么不谈学习问题而讲到“巧言令色”了呢?其实这也是个心态、心理健康问题;巧言令色者,心理必然不健康,心态必然不平衡,他嘴上说的是一套,而心里想的却是另外一套,他态度上好象很仁义,但是假的,是表面上的,所以他不可能和别人相亲相爱。这就是“鲜矣仁”。说到这里,想提醒一下少女们,有些男子,满嘴花言巧语、甜言蜜语,典型的“巧言令色”之人,和这样的人谈情说爱,一开始肯定是幸福的,风流、浪漫,多么美好!然而这样的人,其内心世界是非常肮脏的,他所想得到的无非是剌激,肉欲,和情场的炫耀。用不了多久,他就会厌倦、厌烦,就会露出他的本来面目,就会“从奴隶到将军”!想想看,他能始终如一地与人相爱吗?这就是“鲜矣仁”。

4.时刻要自我检讨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三次审视我的身心,检查我自己为人考虑、谋划没有尽心尽力吗?同朋友交往没有真心诚意吗?我在传授学问的过程中,没有调节好我自己吗?”

【说明】本节仍然讲的是心理问题。也是曾子对孔子说话的回答。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曾子就反驳说,我每天好几次审视自己的身心,其目的就是要保持心态平衡,心理正常。检查的方法就是看替别人考虑、谋划、办理事情有没有尽心尽力;看和朋友交往有没有真心诚意;看自己在传授学问的时候有没有调节好自己的心态。为什么要这样呢?这也就是本书本篇的第一句话“学而时习之”的延续!时时都要调整自己的心态,才能在人生的过程中获得愉悦。曾子的这个回答非常妙,同时也说明,曾子确实是能言善辩的。其实,我们也知道,快乐人生是幸福的,看什么都顺眼,干什么都幸福。以往,我们大家对幸福的概念并不很明晰,甚至很多人认为有了钱就幸福,其实有钱的人大部分都不幸福,一天到晚为钱操劳,辛苦无比。哪有时间“三省吾身”?!这个“三省吾身”说起来简单,可要做起来就有点难。我们中国人都有个比较好的恶习,就是“好为人师”,动不动就以自己的立场,自己的观点,自己的水平来教训别人,要求别人。事事都要求别人来适应我,而不是让我去适应别人,适应环境。所以曾子的第一句话就很难做,“为人谋而不忠乎?”他是为人谋,为别人谋,也就是让自己去适应别人,不是让别人来适应我。这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心理问题。我们所在的这个社会环境,并不是以我们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让这个社会环境来适应我们,不可能!如果忽略了这一点,心理就会不平衡,心理不平衡,就会“这个社会他妈的”。而能去适应这个社会环境,并在这个社会环境中如鱼得水,游刃有余,那你就将是个成功者。所以,心理健康是很重要的。

5.做人做事要懂得节制

【原文】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译文】孔子说:“引导、疏导一个诸侯国家,要慎重地对待,不怠慢、不苟且,敬谨此项事情,而且要真心诚意;要适度、节制资用,而且爱护人民;要让万民大众在服务劳役时能够承受。”

【说明】这段话,从表面上来看,是讲怎样治理一个诸侯国家的意思,但其实不然,孔子所说的,仍然是心态问题。“敬”为慎重对待,不怠慢,不苟且,这本身就是要人有一个好的心态。“信”为真心诚意,不食言,不背弃,也是一个心态问题。而“爱人”则更是心理健康的事了,心理都不健康,怎样去爱别人呢?心理不健康的人,看啥啥不顺眼,要想叫他去爱人?难。至于役使人民,而且要人民能够承受,这还是个心理问题。役使,本身就是不公平的,这不公平的事要让别人能够承受,这需要役使人的人懂得心理学,被役使的人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愿意被役使。倘若超越了限度,被役使的人就会承受不了,就会起来反抗,因此也就达不到役使的目的了。所以,不论是统治一个国家,或是领导一个单位,都要有节制,都要有一个好的心态,能够“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才行。

6.“仁爱”是做人的根本

【原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孔子说:“年轻的学生入于学门,就要能继承先辈之志,出在社会要有次序、顺序的分别,谨言慎行而真心诚意,广泛、普遍地爱护大众而且要亲近与人相互亲爱的道德标准。让自己的言说有丰足的力量,这样才可以来学习文化。”

【说明】从孔子的这段话来看,他对学生的要求是很高的,其实,总结这段话的中心思想,仍然是一个心理健康问题。从现代心理学对心理病态人格的基本特征分析来看:

1、一般始于青春期。

2、有紊乱不定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的人际关系,如偏执、自恋、反社会攻击等;

3、常把自己所遇到的任何困难都归咎于命运或是别人的错误,因而不会感到自己有缺点需要改正,而常把社会或外界环境的一切看作是荒谬的、错误的;

4、认为自己对别人无责任,如对不道德行为没有罪恶感,伤害别人而不觉后悔,并对自己的所作所为都能够作出自以为是的辩护,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5、总是走到那里就把自己的猜疑、仇视和固有的看法带到那里;

6、其行为后果常伤及别人和致痛别人,使家庭、亲朋、左邻右舍鸡犬不宁,而自己却泰然处之;

7、总是埋怨和挑剔别人的怪癖以及不良行为;

8、无承受能力,喜则大喜,手舞足蹈,失态;悲则大悲,痛不欲生,似乎无路可走,不会总结成功与失败的经验;

以上八条,并不是要全部表现出来才为病态人格,只要表现出其中一至二项,且表现突出的,亦为病态人格。那么,有病态人格的人能成为一个好学生吗?显然不能!孔子是明确地认识到这些的。所以他要求学生应该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是一个能“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的人。其实这个要求并不高,只要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基本上都能做到。因为这个中心就是一个“仁爱”。

7.做一个真正有修养的人

【原文】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文】子夏说:“胜过、超过有德行、有才能的人,首先要改变外表、表面;比如侍奉父母,要能够穷尽自己的力量;侍奉国家统治者,要能控制自己的身心;和朋友交往,要能够说话算话,有真心诚意。做到以上几条,这样的人虽然没有读过书,我认为他是有学问的。”

【说明】子夏所说的这个“色”字,绝不是所谓的“女色”,虽然按《淮南子》、《周礼》所说的是外表、表面,但也不是单纯的外表、表面,而是指一个想要学习“贤者”,并想要超过“贤者”的人,必须在态度、言行、形色上改变自己。好比我们在生活中看到一个学问好,修养好的人,我们对他肃然起敬,那么,我们的外表、表面也就马上改变了。而且,最关键的在于,内心的思想感情变了,外在的表情才能改变。内心的思想感情不变,仅仅是表面上变得似乎是文雅,那叫伪善,是伪君子。佛家有句话,叫“像随心变”,心情变了,像貌也会随之而变。内心善良的人,其外表也是慈眉善目;内心阴沉、狡诈的人,其外表就绝不会慈眉善目的。因此,通过观察一个人的外表,可以察觉到这个人的内心世界。“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嘛。所以,子夏所说的这样能侍奉父母、侍奉国君,与朋友交的人,虽然没有读过书,但他是有学问的。这与第一节“学而时习之”的调节问题也就完全相符了。子夏所说的这一节,实际上也是心理问题,心态平衡,心理健康的人,才能如此。这一节实际上也是子夏对第六节孔子说话的回答。孔子说:“年轻的学生入于学门,就要能继承先辈之志,出在社会要有次序、顺序的分别,谨言慎行而真心诚意,广泛、普遍地爱护大众而且要亲近与人相互亲爱的道德标准。让自己的言说有丰足的力量,这样才可以来学习文化。”所以子夏回答:“侍奉父母,要能够穷尽自己的力量;侍奉国家统治者,要能控制自己的身心;和朋友交往,要能够说话算话,有真心诚意。做到以上几条,这样的人虽然没有读过书,我认为他是有学问的。”因此,这样的人是可以来“学文”的。

8.做人一定要有信心

【原文】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译文】孔子说:“作为一个君子,如果不自重则没有威严、尊严。学问是不固定的。学问的最主要的思想是忠、信。没有哪一个朋友是不如自己的。有了错误,则不要畏怕去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