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论语原解
5929700000038

第38章 颜渊第十二 作人的艺术(3)

【说明】要做到与人相互亲爱,要建设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就应该要以自己的爱心,以自己的行动帮助别人。然而,在帮助别人时,就有个很重要的原则,那就是只能帮助别人做好事善事,“成人之美”;而不能帮助别人做坏事恶事,“成人之恶”。想想看,若是好心去帮助别人做了恶事坏事,后果是什么?之所以分出君子与小人,是因为君子不论怎样多少学了点知识,应该具有一定的是非曲直判断能力。而小人所缺乏的就是这种是非曲直判断能力;没有这种判断能力,小人就会不辨是非地去帮助别人,这就成了“成人之恶”。所以,本节就是紧接上节“居之无倦”而言的,当然,在“成人之美”的同时,也应该“行之以忠”。

17.政是引导、带领人民安居乐业

【原文】季康子问政於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译文】季康子向孔子请教政事。孔子说:“政就是端正、匡正的意思,你自己带领以端正、匡正的态度,谁还敢不端正、匡正呢?”

【说明】端正、匡正什么呢?就是“正名”原则和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也就是说,君主要象个君主,而且诸侯国的君主要象个诸侯国的君主,不能代替天子统领天下;而臣子就要象个臣子,只能辅佐君主处理政事,而不能代替君主处理政事。把这些关系摆正了,将自己的态度端正了,政事也就能处理好了。孔子所在的春秋时代,鲁国的三家大夫孟孙、叔孙、季孙氏因为掌握了国家权力而表现出了更大的野心,违背了既定的社会行为规范。那么,社会行为规范对他们还有什么用呢?下面紧接的问题是,如果违背了社会行为规范,人人都仿而效之,他们三家的地位又如何能确保稳固?事实也说明了这个问题,春秋晚期,鲁昭公被三家驱逐,流亡客死异乡。其后不久,三桓属下的家臣阳虎等人又起来劫持大臣,控制国政,一度形成“陪臣执国命”的局面,造成了鲁国更大的内乱外患。因此,孔子要求季康子端正、匡正自己的立场和态度,是很有道理的。政,不是简简单单地制定法律、统治人民、征收赋税,而是引导、带领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幸福而快乐地生活;并用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约束一切人的言行举止,使之符合人民和国家的意愿和发展方向。

18.没有金钱、物资,谁来盗窃我呢?

【原文】季康子患盗,问於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译文】季康子担忧害怕盗贼猖狂,问于孔子。孔子回答说:“如果您自己不想贪求富贵,虽然奖励他们去偷盗,他们也是不会干的。”

【说明】一直在讲“仁”,为什么突然讲到盗贼的问题上来了呢?这就要了解盗贼产生的原因。社会贫富悬殊,生活差距拉大,人民不能安居乐业,被剥削、被掠夺太过,以至于民不聊生,盗贼就产生了。你拥有的金钱、物资越多,别人的就越少,因此窥视你的财富的人就越多,你即使拿出一部分来分给他们,他们也不满足。因此,我没有金钱、物资,谁来盗窃我呢?如果大家都是丰衣足食、安居乐业,谁又盗谁呢?所以,一个国家最关键的就是贫富不均,贫富差距缩小了,大家基本上平等了,也就没有必要“患盗”了。

19.上行下效的风气

【原文】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译文】季康子向孔子请教政事说:“如果杀掉那些无道的人,以使剩下的人们归于有道德的思想,你看如何?”孔子回答说:“您治理政事,哪里用得着杀人呢?您想要行善事,而老百姓就会行善事的。君子的人生规律就象风,小人的人生规律就象草。风吹草伏,草上的风愈大,草就愈是倒伏。”

【说明】要建立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并不能靠杀戳不愿意与人相互亲爱的人来实现的。统治一个国家,治理国家政事,也不能靠杀戳不同政见的人来实现。老子有一句话,“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因此,杀人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反而越杀问题越多。以至有一天杀到无人可杀了,当然也就没有问题了。所以,要建立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就必须行善事、做好事,领导人带头行善事、做好事,下面的老百姓也就会跟着行善事、做好事。这就是“风气”!我们现在所说的“风气”,就是从这里来的。孔子用很形象的语言形容它,风吹草伏,风往哪边吹,草就往哪边倒伏。领导人的人生规律就象风一样,如果是善的、好的,百姓也就是善的、好的。领导人的人生规律如果是恶的狠的贪的,老百姓也就跟着学习恶的狠的贪的。所以,要建立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关键在于领导人、统治者,也就是“上行下效”。现在的老百姓一提到贪官污吏,就咬牙切齿地说:“杀,希望全都枪毙掉!”这与季康子的论调一样,“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当然,靠杀戳来灭除贪官污吏肯定是行不通的,因为贪官污吏首先是私有制畸形发展的结果,其次,贪官污吏有他们的土壤、途径和环境。如果首先靠学习来灭除他们心中的贪婪的欲望,提倡好的道德风气,再加以监督检察机制,灭除所生产他们的土壤、途径和环境,“举皋陶,举伊尹”则“不仁者远矣。”

20.“闻人”与“达人”

【原文】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译文】子张问:“读书人怎样才可以显达呢?”孔子说:“什么?你所说的达是什么意思?”子张回答说:“显达嘛,就是在一个国家名声闻于外,在家族里也是名声在外。”孔子说:“这个叫有名声,不能叫达,这个达呀,是本质正直、公正,而且善于用最佳的行事方式,究察别人的言谈和观看别人的神色,待人谦虚退让,甚至还要顾虑下面的人。在一个国家才能做到理解、明白、通晓事理;在家族里才能做到理解、明白、通晓事理。这个闻名于外,是外表好象很仁慈而行为却是与此相反,以仁人自居而不怀疑。因此,他的名声也会在一个国家里闻于外,他的名声在一个家族里也会闻于外。”

【说明】“君子之德风”,也就是说,领导人的人生规律就象风一样,如果是善的、好的,百姓也就会跟着学习善的、好的。这风,就是名声闻于外。子张也想做这样的人,所以他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他完全理解错了“达”的含义,将闻与达的概念弄混淆了。有名气的人叫做“闻人”,至于这名气是不是好的,是不是仁慈的,是不是善良的,那是另一个问题。而“达人”则是明白事理的人,是本质正直、公正,而且善于用最佳的行事方式,究察别人的言谈和观看别人的神色,待人谦虚退让,甚至还要顾虑下面的人。通俗地说,就是通达事理的人。因此他必然也就是一个能与人相互亲爱的人,是个仁慈的人,是个善良的人。现在的“追星族”所追的只是一些“闻人”,有名声的人,他们蜚声国内外,并不代表他们必然就是明白事理,就是仁慈的人,就是善良的人。

21.不能因为一时的气愤而忘掉自己

【原文】樊迟从游於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後得,非崇备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译文】樊迟跟随着孔子出游于舞雩台下,说:“我壮起胆子,勇敢地请问关于崇尚人生规律,修正自己心中存有的邪念,辨别疑惑的方法。”孔子说:“你问得好啊,先做事而后有所得到,这不就是崇尚人生规律吗?检查自己的过错,不去指责别人的过错,这不就是消除自己心中存有的邪念吗?因为一时的愤怒,而忘掉自己,以及自己的亲属,这不就是迷惑吗?”

【说明】“达人”就是明白事理的人,是本质正直、公正,而且善于用最佳的行事方式,究察别人的言谈和观看别人的神色,待人谦虚退让,甚至还要顾虑下面的人。樊迟也想做达人,但他与子张问的方法不同,他问如何“崇德、修慝、辨惑”三个问题。而孔子首先回答他的却是另一句话,“先事后得”,在孔子的学生中,樊迟并不是第一流的学生,但是他非常勤奋。所以孔子告诉樊迟的不是高深的道理,而是平实可行的道理。就是说,作人做事只要先去做,不问后得的利益如何,以后自然会有好的结果。因为我们每每在做事之前,都要计划、计算一番,先看能不能做,再看做了后划得来划不来,也就是考虑有没有价值。所谓价值,就是这件事的后果所能获得的利益,这是通常的心理。但孔子不是这样考虑,他认为有正确的人生规律的达人见到善事、好事,是先做了再说,至于结果有没有利益,或者是划得来划不来,那就不考虑了。这也与《先进》第十九节“不践迹,亦不入於室!”是同样的道理。其次是崇德,就是向有正确的人生规律的人看齐,向他学习,使自己也具有很好的人生规律。再就是修慝,就是消除自己心中存有的邪念,换句话说,就是专门反省自己的错误,把“怨天尤人”的东西全部扔掉,每一件事,先问自己的对与错,不去指责别人的过错,能够做到这样,也就向达人看齐了。最后是辨惑,就是判断是非曲直,这也与第十节子张所问一样,也就是说,不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都不能用自己的好恶来判断是非曲直,尤其是不能因为一时的气愤、愤怒,妄想图一时的痛快而忘掉自己,忘掉自己的亲属,而是要以“仁义礼智信”的标准来判断别人的对与错才是正确的,才能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真正相互亲爱的关系。如果凭自己的好恶来判断是非曲直,或是因一时的愤怒而挥拳提刀,或者图一时的痛快而执枪捉棒,那是建立不起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亲爱的关系的,而且还为自己招来牢狱之灾。

22.最重要的就是要“知人”

【原文】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於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

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於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於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译文】樊迟问关于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问题。孔子说:“爱人。”樊迟又问如何能知道。孔子说:“善于识别人。”

樊迟没有理解和明白孔子所说的话。孔子又说:“举荐、选拔正直公正之人,辨别并废弃出不正斜曲之人,就能使不正斜曲之人成为正直、公正之人。”

樊迟退下,见到子夏说:“刚才,我见了老师,问关于如何知道仁的问题,老师说:‘举荐、选拔正直公正之人,辨别并废弃出不正斜曲之人,就能使不正斜曲之人成为正直、公正之人。’这是什么意思呢?”

子夏说:“这话的内容多么丰富啊,舜有了天下,在众人中选拔人材,举荐了皋陶,那些不仁的人就离得远远的了。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中选拔人材,举荐了伊尹,那些不仁的人就离得远远的了。”

【说明】如何能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这确实是个问题,尽管孔子说了这么多,樊迟还是没有弄懂。当然,想要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首先要会识别人,知道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才能与之建立相互亲爱的关系。想要,是主观愿望,可是客观事实却不能完全随从人的主观愿望。有的人他就不愿意与人亲近,你怎么办?还有的人,心理已经变态,坏得无法形容,想要与他建立相互亲爱的关系,那就不是仁了,而是助纣为虐了。所以,在建立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知人”,知人而后才能达“仁”,知人而后才能“举直错诸枉”,“举直错诸枉”后,才能使“不仁者远矣。”也就是子夏说的,舜知人而选皋陶,“不仁者远矣”;汤知人而选伊尹,“不仁者远矣”。如果说,一个国君所选的均是皋陶、伊尹这样的人,国君自己“仁”了,上行下效,全国的人民都能趋向“仁”,也就“能使枉者直”了。

23.人生难有一知己

【原文】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译文】子贡问关于交友的道理。孔子说:“忠心劝告并好好地引导他,如果不行了就停止,不要自找侮辱了。”

【说明】交友,首先即是要知人,而如何能知人呢?一是第二十节所说的“察言而观色”,二就是本节所说的“忠告而善道之”。再不行,就“不可则止,毋自辱焉。”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交朋友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也是一件很难的事。容易是指大家认识了,抽根烟,喝顿酒,就算是朋友了;但你若有什么大的困难需要他帮忙,他不一定能站上前来,你有什么好的思想要他共同分享,他不一定能够懂得。朋友间相处,见有不对的地方,都有劝告的责任,“规过劝善”,但劝告多次后,他反而认为你絮叨碍事,甚至会骂你,侮辱你,交情就会疏远。“人生难有一知己”,这是很多人的感慨。所以,交到不对劲的朋友,就要“适可而止”,遇到真正知心的朋友,方可敞开胸怀。

24.“规过劝善”,才能达到互相帮助

【原文】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译文】曾子说:“君子要以文明的精神来交朋友,用朋友的帮助来培养与人相互亲爱的关系。”

【说明】本节曾子所说,乃是全篇的一个总结,朋友间应该以什么东西来交往、相处,这是很重要的,若仅仅是以酒肉相处,那就是酒肉朋友,若是以利益相处,那也是绝对处不长久的。建立与人相互亲爱的关系,与朋友相处的积极意义不在于一起吃喝嫖赌,而是在于人与人之间的“规过劝善”,才是能达到互相帮助的积极意义。所以,以文明的精神来交友,是人在社会生活中帮助别人而自己也得到帮助的好办法。人之奋斗一生,无外乎是想生活得好一些,快乐一些,幸福一些,如果全凭自己的努力,是很难做到的。因为人是社会性的,群聚性的,交到的好朋友越多,得到的帮助就越多,得到更多人的帮助,就能解决更多的问题,生活得就更轻松一些。所以,以高度的道德修养,广泛地建立与人相互亲爱的关系,并以文明的精神来建立这种关系,是作人的艺术,也是幸福生活的艺术。

从第一节“克己复礼为仁”起,到司马牛问君子,到子贡问政,再到齐景公问政,综观全篇,上下相接,环环相扣,行文有如行云流水,一意紧连着一意,均是围绕着建立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仁”而展开的。尤其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正名”原则,更是说明了建立与人相互亲爱的关系,必须要遵守既定的社会行为规范,才能使社会安定、国家安定、人民得到安居乐业。也就是说,在争取自己更好的生存空间的同时,要用智慧,用信誉,遵守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用最佳的行事方式,达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亲爱。这样,人们才能在这个人世生活中得到应该享受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