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论语原解
5929700000046

第46章 宪问第十四 什么是耻辱、羞耻的品德修养的问题(5)

【译文】孔子说:“贤良的人开辟世界,稍次一等的人开辟一个地方,再次一等的人开辟一些表面的东西,最次一等的人开辟一些言论。”

孔子又说:“这样做的人已经有七个了。”

【说明】孔子认为虽然没有人能懂得我,但我懂得古人。古人最贤良的人能开辟、开拓一个世界,给人类创造幸福,其次的人都差了。在春秋时期,有关“三皇五帝”的传说已通行于世,虽然没有正式称为“三皇五帝”,但在《论语》及有关孔子的书籍中,孔子多次提到伏羲、神农、尧、舜、禹、汤以及周文王,这七个人都是开辟、开拓了一个世界的人,也可以说是孔子非常敬佩的人。孔子多方面、全方位地研究过他们,深知他们所经历的艰难困苦,也知道他们在世时都不被人们所理解。所以孔子提出这七个人来,亦是表明自己无论如何也是要仿效学习他们的。

38.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原文】子路宿於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译文】子路晚上睡在鲁国都城的外门旁。早进城时,管理城门的人问他:“你从什么地方来?”子路说:“我从孔氏家中来。”守门人说:“就是那个明知道做不到也要做的人吗?”

【说明】这是《论语》的编纂者们的高妙之处。上节才讲了辟世、辟地、辟色、辟言这四种人,无论是哪一种,现在都没有了。孔子自认为是辟言之人,但由于社会的变化,辟言也是很难的。但孔子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也就是想尽自己的一点力量,先作了再说,先辟言再说,至于成功与否,有回报与否,有功名利禄富贵与否,孔子均不考虑。这句话从一个守城门的人口中说出,确实描绘出孔子在普及全民教育上的执著精神。

39.真正伟大的人,伟大的傻子!

【原文】子击磬於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4乎!莫己知也,斯则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

子曰:“果哉!未之难矣!”

【译文】孔子在卫国住的时候,有一天在敲磬,有个背负着草筐的人经过孔子住所的门外,听到这音乐声说:“这是个有心之人在击磬。”接着又说:“这音乐很质朴,还很固执,好象是在说没有人了解我,我就这样算了吧。他太深入了便有危险,太浅了就显露出来了。”

孔子说:“果然如此呀,我想微不足道也很难啊。”

【说明】孔子的“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的这种心理活动在他击磬的音乐声中表现出来了,他也自知“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很难很难的,是一条艰难困苦的路。由于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君主与官僚们的争权夺利,使得整个社会充满了利欲薰心的混乱风气,人们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皆是为了金钱、利益、享受。谁都不再关注王道、关注国家的稳定,也不在乎人民百姓的贫穷与死活,更不会考虑到人民百姓的素质教育。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孔子提倡全民教育显然就很困难了。但孔子并没有因为这条路充满了艰难困苦就停步不前,他心中所系的是大家,大家的素质都有所提高,人与人之间都能建立起相互亲爱的关系,人们都善于运用最佳的行事方式,都能遵守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难道不好吗?!为什么非要你死我活地你争我夺呢?周文王在写作《易·坤》卦时就说过,“龙战于野,其血玄黄。”周文王将人比喻为龙,将大地比喻为荒野、旷野。人类生存在这个大地上,本来就是很艰难的,但还要相互战斗,相互争夺,实在是不可理喻。人类的相互关系,血缘关系,如果追根究底,应该是幽远、深厚而美好的;但由于人类私心的膨胀,占有欲的扩张,人类便开始了相互的战斗、相互的争夺。从争夺人类赖以饱腹的食物开始,到争夺财产,再到争夺可以生产财产的土地,人类的私欲失去了限度,变得荒淫而可怕。人类要学习、效法大地的坚硬、牢固而凝聚、凝结的特点,不可相互战斗,相互争夺于这个可以“厚德载物”的大地上。因为,追根究底,人类的血缘关系是幽远、深厚而美好的,人类只有很好地相处于这个大地上,才能在这个可以“厚德载物”的大地上很好地生存,要象大地一样凝聚、凝结而坚硬、牢固,才能象大地一样长久地生存下去,否则,人类将会在相互战斗、相互争夺中自取灭亡。孔子继承的是周文王的这些思想,与一般人只想金钱、利益、享受不同,与一般人的只想着自己不一样,所以他是孤独的,没有人理解的。他之辞去鲁国的大夫之职,抛弃所谓的名誉地位的富贵,专心一志于全民的素质教育,也只想微不足道地做点事情;现在的人对于孔子的这些思想是无法理解的,他们始终认为,想那么多干嘛?把自己的事弄好也就行了。还有一些人认为,历史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是挽救不回来的,何苦要中流砥柱呢?“知其不可而为之”,不是太傻了吗?是的,但是,每个朝代,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这样的傻子在默默无闻地努力奋斗着,否则我们中华民族早就进入了黑暗的中世纪;否则,人类早就垮了!如今这样的人越来越少了,所谓的科学技术只能够给我们带来物质上的快捷与享受,并没有使我们人类的思想进步。这是可悲的,也是很可怕的。但愿如孔子般的傻子会看到人类的危机而行动起来,致力于人类思想的升华。荷蒉之人从孔子的击磬声中听出了孔子的这些思想,也就说明在春秋时期有着象孔子一样的人,也就说明孔子不是完全孤独的。直到如今,仍有不少人不去追求、贪求那些金钱、利益、享受,而致力于扫盲,致力于全民素质教育工作,他们才是真正伟大的人,伟大的傻子!

40.责任就是普及全民素质教育

【原文】子张曰:“《书》云:‘高宗谅阴2,三年不言’何谓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总己以听於冢宰三年。”

【译文】子张说:“《尚书》上说:‘殷朝的高宗守孝,三年不谈论政治,’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不一定是高宗就这样,古代的人们都是同样的。国家的君主死了,朝廷百官聚合、汇集自己的事务听命于地位最高的官吏可达三年。”

【说明】孔子击磬,不言不语,学生们皆不知所措。这时可能正是孔子情绪低落的时候,也可能正是卫灵公死,卫出公即位之时,此时孔子师生们正在卫国。而卫出公即位后没有发表言论,于是学生们感到很奇怪。子张于是便问孔子,孔子便借题发挥,谈到了“百官总己”的问题。“总己”从字画意义上理解,就是聚合、汇集起自己的事务,但深层的意思还有个负起责任来的意思。就是说,在上一个国君去世,新的国君刚上任之时,作为朝廷官员,都应该负起自己的责任,帮助新国君处理好过渡时期的政务。孔子认为,即使周文王死去多年,但作为一个周朝的臣子,孔子自己也应该聚合、汇集起自己的事务,负起自己的责任来。而孔子自己的责任就是普及全民素质教育,只要“自行束、修”者,孔子都尽量收为学生,从扫盲开始,再因才施教。虽然孔子所倡导的这个事业,远不是孔子一个人就能完成的,也不是凭孔子个人的力量就可以完成的,更何况当时的国君、官僚大夫们不予支持,但孔子明知其不可而为之,实在也是想尽自己的一点力量,负起自己的责任来。

41.上行下效

【原文】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译文】孔子说:“上层统治阶级如果喜好既定的社会行为规范,则老百姓就容易使唤了。”

【说明】如果国君、官僚大夫们都能够真正认识到普及全民素质教育的问题,使老百姓都能懂得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而上层统治阶级也能运用社会行为规范。那么,老百姓是很能够容易役使的,而老百姓都能容易役使,则社会就会安定得多。老百姓都能安居乐业了,那么国家的税收才容易征收,小家庭富裕了,国家也才能富强。如果小家庭都是贫穷的,国家怎么能够富强起来呢?当然孔子在本节没有如此说,但根据孔子一贯的思想,加上本节孔子话中的含义,完全可以这样推论。难道不是吗?上好礼而百姓亦能好礼,“上行下效”。这个“礼”,就是既定的社会行为规范,而这个既定的社会行为规范即包含着法规法度;而一个国家的法规法度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贡赋税收制度。不论是井田制度还是租佃制度,还是别的任何制度,都规定了老百姓的贡赋税收政策。这是从第一个有国家形态的夏朝就有的,历经商朝,到周朝,这种贡赋税收制度愈加完善。而如果上不好礼,亦是“上行下效”,老百姓就不会遵守既定的社会行为规范,就不会遵守贡赋税收制度,就要逃税偷税,私开荒田而隐瞒不报,那么国家就会逐渐贫穷。而如果百官都能尽到自己的责任,少想一点自己的金钱、利益、享受,都能关心一下全民素质教育问题,孔子又怎么会“知其不可而为之”呢?

42.修养自己

【原文】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定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译文】子路问关于君子的问题。孔子说:“修养自己而敬事业。”

子路问:“就是这样就行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而安定人民。”

子路问:“就是这样就行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而安定百姓。修养自己而安定百姓,尧、舜都是感到困难的呀。”

【说明】上好礼,则“上行下效”,百姓才能遵守既定的社会行为规范,而要遵守既定的社会行为规范,就要学习,就要普及全民素质教育。如果人人都能受到一定的教育,也就能修养自己的品质,则就能“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了,人人也都能成为君子了。虽然尧、舜对这个普及全民素质教育问题都是感到困难的事,但如果我们现在都能努力,这个目标还是可以达到的。经过两千多年岁月的洗礼,今天的历史证明,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普及全民素质教育工作上,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不就是使国家富强了吗?如果孔子看到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他会感到欣慰的。

43.老而不死,是为贼

【原文】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译文】原壤傲慢地等着见孔子。孔子出来后对他说:“你幼小的时候不知道谦逊敬爱兄长,长大了又没有任何论述,老了还不去死,这就是坑害众人的家伙。”说完用拐杖打原壤的小腿。

【说明】原壤是孔子的一个老朋友,穿开裆裤的兄弟,但原壤一生不学无术,无理想亦无信仰,这主要原因就是他不好学习。而没有学习过的人,是不懂得“孙弟”的,不懂得“礼”的,因此也就是“无述”的,这种人必然也就是会坑害众人的。这就是孔子借机举例说明推行全民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也就是说,不推行全民素质教育,以后象原壤这样的人就会越来越多。而这种人如果越来越多,这个社会怎么能指望治理得好,国家怎么能够富强起来?

44.人的素质非常重要

【原文】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於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译文】孔子叫阙党的一个童子去执行命令。有人就问孔子说:“这孩子是一个求上进的人吗?”孔子说:“我看他坐在成年人的位子上,又看到他和长辈长者并肩而行。他呀,不是个求上进的人,只是一个急于求成的人。”

【说明】《论语》的编纂者为什么把这样一件事放在本篇的最末尾,确有深意。从第一节讲“耻”下来,第二节讲“占据”,再到南宫适用羿奡、禹稷作比方,直到最后这两节讲原壤、阙党童子,其实都是在围绕着人的素质问题在谈论。“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等等,都是说人的素质非常重要。而人的素质的培养、修养是怎么来的呢?是通过学习!无论是地位很高的羿奡,还是地位很低的原壤和阙党童子,由于缺乏最基本的素质教育,他们都不会也不能得到成功的人生。本节所描述的这个童子,大大咧咧地坐在成年人的座位上,而且还与长辈并肩行走,说明他缺乏最基本的素质教育。而他之急于求成,并不是想学更多的知识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效力服务,他只是想学一点实用知识,为了自己能尽快地捞到一官半职,而满足他的生存需要和物质享受。本篇是就《子路》开展全民素质教育问题而接下来的,也是旨在教育人民,要在日常生活中,在日常为政中,选择最佳的行事方式,以达到或是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