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论语原解
5929700000049

第49章 卫灵公第十五 作人处世的个人品质的修养(3)

【译文】孔子说:“很乖巧而又巧妙的话会破坏人生规律。在小事情上不会忍让,就会破坏做大事情的谋略。”

【说明】孔子感叹了一下自己后,马上回转话题,继续对子贡说,不要轻信乖巧而巧妙的语言,因为乖巧而巧妙的语言会影响你的思维,从而打乱你的人生规律。尤其是在小事情上,不要无所谓,不要滥施仁爱慈悲,也不要当机立断;凡是小的事情,可以听任其顺其自然,按其规律发展,如果你的精力都用在小事情上,那么大事情呢?也就无法去考虑和处理了。所以,对小事的发生,要忍住,该管的管,不该管的不管,否则,也就干不成大事了。比如妯娌两吵架这类小事,只要不是原则问题,去管她们干什么?如果牵涉到原则问题,亦不能忍让,就要管住。这亦是作君子的一个标准。这个标准放在学习上、工作上亦是同样的。

28.明察一个人

【原文】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译文】孔子说:“如果大家都厌恶一个人,一定要明察一下;如果大家都喜欢一个人,也要明察一下。”

【说明】一个人的好与坏,不在于别人的毁誉,一个人如果是好的,但他不善于拉关系,引起别人的嫉妒,结果大家都会说他不好。而如果一个人较坏,但他会施小恩小惠,能巧言,结果大家都会说他好。所以,不能用大家的毁誉来评判一个人。那么,怎样来评判一个人呢?看行动!一个人好与不好,最终都会在行动上表现出来,他确实把工作干好了,而且这个工作确实是为了人民大众的利益的,不是为了自己个人利益的,他也就是个好人。如果一个人说得天花乱坠,但一点实事也没有干,或者干的都是为了自己个人利益的,这个人就不是个好人。这个看行动,就是察,明察其行为举止,再下判断。这亦是作为君子的一个标准。

29.人生的道路只能靠掌握人生的道路的人来弘扬

【原文】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译文】孔子说:“人能够光大弘扬人生的道路,而人生的道路不能光大弘扬人。”

【说明】对于一个人的好恶,要明察之,也就是说,通过一个人的言行,看他是不是弘扬人生的道路。而如果光认识人生的道路而不能明察一个人,或者是说一个人具有人生的道路而没有任何言行足以表现出他掌握了人生的道路,是不行的。人生的道路就是人生的道路,人生的道路就是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的有规律的道路,它不能也不会去光大弘扬某一个人的。人生的道路只能靠掌握人生的道路的人来弘扬。

30.犯了错误而不加以改正才叫错误

【原文】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译文】孔子说:“犯了错误而不加以改正,这才叫错误。”

【说明】一个人还没有弘道不要紧,赶紧改过来就是,改过来了,也就不叫错误了。如果明知道错了而不改,顽固地坚持下去,那就是真正的错误了。在《学而》第八节中,孔子曾说过:“过,则勿惮改。”错了就改,有什么了不起!人人都会犯错误,在人生这几十年中,我们每天都要遇到新问题,每天都必须学习,所以每天都有犯错误的可能。犯了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知错不改。明明知道自己错了,但马上找出许多理由来为自己辩解,心服口不服,为什么呢?就是怕丢面子,怕别人批评,因为那人的社会地位低!不配批评我。那人的学历低,不配指导我。总之,那人什么都不如我,我干嘛要听呢?!这才是真正的错误。所以,孔子老早就瞧准了这个问题,提出了警告。

31.不如踏踏实实地学习

【原文】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译文】孔子说:“我经常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全都用来思考;但没有用处,还不如踏踏实实地学习。”

【说明】人孰能无过?但怎样知道自己有错还是没错?孔子说他经常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地进行思考,在《为政》第十五节中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学习了然而却不进行思考,则等于没有学。如果仅是思考而不学习,则就有危险了。所以一个人不仅要学习,还要会思考;不仅要会思考,还要在思考的基础上再学习。如果能这样做了,一个小人也可以成为君子,一个“野人”也可以成为君子,任何一个普普通通的人都能够成为君子。君子并不是什么天生的世袭的,一般人无法做到的。只要能踏踏实实学习,人人都是君子。

32.君子忧道不忧贫

【原文】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译文】孔子说:“作为君子是致力于正确的人生道路而不致力于只求吃饱饭。耕田的人,往往都是饥饿的;学习好的人,往往都能拿到国家的俸禄。君子只忧虑没有掌握正确的人生道路而不忧虑贫穷。”

【说明】学习学什么呢?要想做君子就要学习正确的人生道路,学习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但如果仅为了衣食生存而学习,就没有意思了,也就不是个君子了。当然,人要生存,而且还想有个较好的生存环境,这无可厚非;但是,不能仅仅为了衣食丰足,也就是说,人生的理想、目标不应该只定在衣食丰足上,在求得一个较好的生存环境后,应该着力于正确的人生道路,致力于使更多的人都能衣食丰足,才不辜负所学的这些知识。那么,孔子为什么说:“耕也,馁在其中矣”呢?这不是孔子瞧不起劳动人民,瞧不起耕田的农民,这是孔子就春秋时期的农民的普通现象而言的。当时农民的劳动所得,其中一大部分要上交,成为国家或贵族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另外,农民还负责沉重的徭役,他们要为国家或贵族筑路、修城和建造宫室。农民们一般都被束缚于土地上面,缺乏迁徙的自由。除田税外,农民还要在有战争时向国家交纳军赋。军赋按井征收粮食、草料和牲畜。由于战争频繁,国家不断加赋,如郑作丘赋,鲁季孙“用田赋”,都是违反旧制而加重农民负担的一种新措施。这就使得农民们虽然种植着粮食,但常常处于饥饿的状态中。这实际上是孔子对当时社会极为不满的表现。

“学也,禄在其中矣”;是鼓励人们学习,但不能完全理解为学习就是为了拿俸禄。禄的意思还有福气、福运等解释,《诗·小雅·瞻彼洛矣》:“福禄如茨。”以及古往今来人们都是说福禄双全,说明禄不仅仅是俸禄,它还包含着衣食丰足的意思。那么,学习就能使衣食丰足吗?就能福禄寿都有了吗?春秋时农业工具仍以木、石制品为主,耕作工具多为木制的耒耜。青铜农具甚少,仅在春秋末,今长江下游一带才有过较多的铜农具。由于工具、技术都和西周相差不远,故耕作时仍须共同合作,耦耕到春秋末年还未绝迹。那么孔子所说的学习,是不是也包含着农业工具的改革呢?农业工具的改革,青铜工具的广泛使用,植物的栽培技术,都是可以也能够提高生产力的。孔子周游列国,除了收集古代流传下来的典籍外,还熟悉了各地的风俗民情,这其中也就包括了他不可能不看到的农民的生活、生产状况。如果他看到青铜工具相比于木制工具更好,他会漠然视之而不介绍给另外还没有使用青铜工具的农民们吗?当然,这是推论!但根据孔子一贯的思想以及他“爱人”的行为,以及他对“学”的定义,很难想象孔子会漠不关心农耕问题!那么,学习先进的生产方法,禄也不是就在其中了吗?这就与我们现在一样,改革开放前,农民们过得很苦很穷,改革开放后,农民们开始走向富裕,但仅仅是政策就能使农民们富裕吗?政策再好,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农民们仍是抱着一亩三分地望洋兴叹。只有学习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后,农民们才能真正解放生产力,提高生产力,才能真正获得富裕。禄也不是就在其中了吗?

所以,君子只忧虑没有掌握“道”,而不忧虑贫穷。一个贫穷的人,如果他能努力学习,善于学习,他还会贫穷吗?通过学习,通过思考,任何人都能找到致富的道路。只有不想学习,不想思考的人,也就是懒汉,才会贫穷而且永远贫穷。一个君子的暂时贫穷,并不能说他是没本事,没出息,有象颜回那样乐于贫穷的,也有未遇时机而贫穷的,只要掌握了“道”,掌握了真理,掌握了本事,终究不会永远贫穷的。

33.抓住正确的人生道路

【原文】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译文】孔子说:“知道而且能抓住正确的人生道路,但不能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虽然能够得到暂时的富裕,也必然会失去的。知道而且能抓住正确的人生道路,而且能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但不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老百姓,则人民就不会敬服。知道而且能抓住正确的人生道路,而且能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而且还能严肃认真地对待老百姓,但有些行为没有遵守既定的社会行为规范,就不能称为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