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论语原解
5929700000063

第63章 子张第十九 善于自我控制(4)

“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严刑峻罚一般来说是统治者为了推行人民不愿服从的政策时所采取的措施,而违背人民的意愿而推行的方针政策,无疑是对统治者有利而对人民不利。所以,按照人民的意愿而制定方针政策,也就是宽松的了。能够制定宽松的政策,人们才愿意来居住、来归服,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有了宽松的政策,投资者才愿意来投资。而方针政策的制定,千万不能变来变去,朝令夕改,对人民的承诺要有信誉,说话算话,人民才会相信统治者;而只有信任了,才愿意来居住、来归服。在统治者的办事效率上,孔子也提倡勤敏,否则办事拖拉怠慢,人民也会离去。最后孔子提出的是公正,这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则,法律法度、社会行为规范的公正平等,才是使人民安居乐业的根本所在。认真做到了以上这几条,何愁一个邦国不兴旺发达、不繁荣富强呢?

2.尊五美,屏四恶

【原文】子张问於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

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译文】子张向孔子问道:“如何这样做才可以参预政事呢?”孔子说:“尊崇五种美德,去掉四种恶政,就可以当官参预政事了。”

子张问:“什么是五种美德?”孔子说:“君子给老百姓好处却不耗费,效劳于人民却不埋怨,有欲望而不贪婪,通达而不骄奢,威严而不凶猛。”

子张又问:“什么是给老百姓好处却不耗费呢?”孔子说:“顺着老百姓可以得到利益的方面引导他们去做能得到利益的事情,使他们得到利益,这不就是给他们以恩惠,自己却没有耗费吗?选择可以效劳于人民的而效劳于人民,谁还会埋怨你呢?想要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而能够建立起这种关系,这怎么叫贪婪呢?君子处世不管人多人少,事情大小,都不敢怠慢,这不就是通达而不骄奢吗?君子衣冠楚楚,整齐端正,目光严肃,目不邪视,态度庄重,使人望而生畏,这不就是威严而不凶猛吗?”

子张又问:“什么是四种恶政呢?”孔子说:“事先不进行教育,犯了罪就杀,叫做虐杀;事先不告诫就苛求立刻成功,就叫做暴;轻慢地对待法令却要求别人限期完成,就叫做贼;就好象要给予别人一样,收入与支出都很节省,就叫做掌握管理得太紧。”

【说明】本节是对“王道”施政的说明。子张问如何这样做才可以参预政事呢?就是说,按照尧所说的“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这样,怎么样来从政呢?孔子的回答很简单:“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尊五美就是:

一是君子给老百姓好处却不耗费,这就是扶贫不救贫,救贫需要国家投入大量的粮食和财物,而许多人得到救济后,并没有认识到贫穷的根本原因,也不知道怎样去改变贫穷的状况,一年接一年地盼望着救济。这种救贫方法不能改变贫穷的根本,所以只能采取扶贫的方法,扶助他们改变贫困。这就是给老百姓好处却不耗费的办法。

二是效劳于人民却不埋怨,统治者是为人民效劳的,因为没有人民便没有国家,一个国家的兴旺与否、繁荣与否,与人民的居住数量有直接关系。得到人民的拥护,人民才会来聚集在你周围居住,才会来归服;若是压迫和任意掠夺剥削人民,则人民就会远离逃避;而人民逐渐远离逃避后,没有人民的国家又叫什么国家呢?纵观人类所有历史,皆是如此。然而,自夏启以后,夏桀作为奴隶主贵族,为了维护奴隶主们的利益,逐渐开始了对人民的压迫统治和掠夺剥削。而商汤为了人民的利益推翻了夏桀,以后商汤的子孙又重蹈夏桀复辙,才导致周武王为了人民的利益又推翻商纣王。这些被人民推翻的统治者,就是因为没有效劳服务于人民而只为自己的利益着想,所以才导致人民的反抗。由此而联想到,在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后的中国政府的官员们,如果还不改变观念,继续统治和管理人民,不服务效劳于人民,就将会失去人民的拥护。

三是有欲望而不贪婪,这是孔子专指统治者与政府官员们的,谁都有欲望生活得更好一些,然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要寻求最佳行事方式来达到自己的愿望,而不要贪得无厌,贪赃枉法,最后使自己身败名裂。

四是通达而不骄奢,是指为政者在态度方面,在心境方面,胸襟要宽大,不骄傲,不奢侈,通情达理地对待人民。

五是威严而不凶猛,是指为政者在对待人民的态度上要严肃认真,不要对待人民象对待奴隶一样侮辱他们。既然人人都有权利生存在这个世界上,为什么要侮辱他们呢?要让人民肃然起敬才能是一个好的为政者。

什么是四种恶政呢?一是事先不进行教育,犯了罪就杀,叫做虐杀;为政者对部下、老师对学生、父母对子女都是如此,如果没有教育他,他做错了,为政者、老师、父母首先要负责任。人的一生不会是生而知之,都是在不断的学习中、在生活实践和生产实践中获得知识和经验,而在获得知识和经验后,仍然不改,才可以惩罚他。

二是自己事先不告诫就苛求部下立刻成功,要求太高,不合情理,就叫做暴;

三是自己轻慢地对待法令却要求别人限期完成,就叫做贼;

四是就好象要给予别人一样,收入与支出都很节省,就叫做掌握管理得太紧。别人给自己,巴不得丰厚,而将自己的东西给予别人,却总是觉得太多,掌握管理得太紧就会适得其反,使人民束手束脚,施展不开,所以还是较宽松的好。总结以上五美四恶,皆是为政者必须注重的具体原则。遵循这些原则,国家则好治理,人民则能安居乐业;违反这些原则,政也就不好为了。

3.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原文】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知道规律和趋势,就不能做君子;不知道社会行为规范,就无法在这个社会立身处世;不知道辨别语言,就无法知道人的善恶。”

【说明】本节是接着五美四恶讲下来的。君子除了要做到以上几点,还应该知道天地间的客观变化规律和人世间的趋势,这其实是非常重要的。《周易》讲什么?不象后来的人们所想象的只是一部占卜之书,而是《易·系辞》里所讲的:“《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 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仰以观于天文,观察什么天文?就是要知道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就是要知道地球的四季变化,然后根据地球四季变化的情况,决定农业的种植与收获。伏羲氏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也就是想要了解天与地的奥秘及其变化规律。远古人类对岁月的流逝,人类及万物的生、老、病、死等问题是无法摆脱或迥避的,他们遇到的首要问题就是变幻莫测的天空;如何摆放大地与天空、太阳与月亮、不动的星星与移动的星星之间的关系与位置,是地球人类最为关心的重要的命题。远古人类如何解释白天与黑夜、春天与秋天,如何理解月亮的阴晴圆缺以及一些突然在天空中出现的不速之客(流星、慧星、新星等)等等问题,是他们为之终身奋斗的目标。由于长时期的观察与积累,一些突发的异常天象与地球大地上的自然灾害几乎同时发生,使他们对天象的观测更加密切注视。这期间,人天感应说也逐渐建立起来。因此,天象的异常,常使远古人类感到喜悦(如五星会聚、日月平升等)和恐惧(如日食、月食、十字联星等)。古人之仰观天文,开始是好奇,但总结了许多天象之后,他们认为星象的变化和人世间的祸福是有连系的。天象的变化确实是会给地球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观测天象的变化后,再来规范人世间的活动,无疑是古人治理人类的较好的办法。若是不管天象的变化,我行我素,即是不顺应自然;而不顺应自然,就会遭到自然的报复,就会导致灾难丛生,会大有损失了。古人之观测天象,实质上也是一种预测学。这也就是第一节所讲的“历数”。作为农业社会,以农耕为主的国家,全年的气候变化是所有人们都关心的,是农业生产的关键所在,旱、涝、晴、雨影响到千千万万人民的生活。所以当时的占星家们实际上就是气象学家。所以一个君子不懂得天文地理的话,不懂得天地间的客观变化规律以及人世间的变化趋势的话,就不能做君子了。

由于人是有思想的动物,每个人的所思所想都不一样,所以在人类群居的社会里,必然要有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来约束每个群居于这个共同体的人的所作所为,来保证这个群居社会共同体的安定。因此,君子不仅要懂得自己所在的这个社会里的行为规范,还要以大部分人的意愿为主,用好的社会行为规范来引导和规范所有的人的行为,才能在这个社会里立身处世。

而人们的思想的表达,在于人们的语言,“语言是人类进行社会活动的交际工具。语言不能脱离人的思维,是表达思维的最主要的形式,同时也是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重要特征。”(高明《中国古文字学通论》1996北京大学出版社)如果不懂得语言的表达能力,则就无法知道这个人所想的是什么。所以君子必须要懂得人们所使用的语言,并且还要懂得其所说的话的含义,才能真正弄懂一个人的思想, 才能知道这个人到底是个什么人。 联系到孔子在《述而》第二十二节所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之语,就可以看出“行”字乃是指言说之意。也就是说,有三个人在言说,我听了他们的言论后,才能知道其中必然有我值得效法、学习的,并择其善而从之。如果不听他们的言谈,光凭他们在路上行走,怎么样才能断定这其中必然有我的老师呢。孔子是个谨慎的人,不会仅看见有人在路上走,就断定其中有他的老师的。

本节为全篇乃至全书的最后一节,为什么提出“命”与“礼”的问题?因为天地间的规律问题与人世间的发展趋势问题和社会行为规范问题乃是一个人最必须要懂的事情,只有弄懂了这些问题,才能寻求最佳的行事方式,才能用智慧,用真心诚意的信誉,才能建立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一个君子若是没有弄懂这些问题,说什么都是没有用的。而要弄懂这些问题,就全在于学习,“学则不固”,学习而不固守于某样东西,学习而且时常不断调节自己,才能在这个社会里、这个世界上获得良好的生存空间,才会有愉悦,才能真正自立起来;才能与大部分人平等地、共同地生存下去,共同地获得良好的生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