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方法总比困难多大全集(超值金版)
5939900000070

第70章 摸准软肋法:冲破对方的心理防线(1)

方法十四:找准软肋巧攻心,用情感化,用心软化,金石为开。

我们每个人的心灵都是柔软的,即使铁石心肠也必定有心灵最脆弱、最能触动的部分,如果动用感情的力量,讲究点攻心的艺术,对方的心理防线很可能会一击即溃。

在生活和工作中,求人办事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如果只会软磨硬泡、摆事实讲道理,逢人就摆出一副一筹莫展的苦脸,不仅不利于问题的解决,甚至会让对方因饱受折磨避而远之。最好的结果是让对方心甘情愿地乐于帮助自己,而要达到这一点,就先抓住对方的心理。

投其所好满足虚荣心,循循善诱激起好奇心,有意激将引发好胜心,真诚感化打动冰冷心。只要攻开心理难关,那么一切问题都容易解决。

用心理战术消除人际隔阂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非常奇妙,有些经久不衰,有些缘尽而散。有些友谊的褪色主要是由于志趣各异或关山阻隔;但有些关系的逆转则是由于误会、分歧没有处理好,闹了一两次矛盾便彼此不再往来,甚至相互成为怨敌。

良好的人际关系并不意味着你要喜欢所有的人,也不意味着你要和所有相识的人都成为知心朋友。如果你认为某些人是有价值的朋友,那就应当细心照料这种友情。

我们重视和善于交际,也包括重视和善于重修旧好和化敌为友。做到这些当然需要抓住时机,掌握方法技巧,但最重要的是自由主动,运用心理策略。

1. 用心理战术化解人际矛盾

《红楼梦》中的薛宝钗在处理与林黛玉的关系上所表现的交际术,是相当得体和高明的。

黛玉、宝玉和宝钗构成了一种微妙的“三角”关系。对于宝钗与宝玉的亲近,孤傲清高的黛玉自然心酸嫉妒,把宝钗视为“情敌”、“心腹之患”,因而每有机会,总要对宝钗贬损一番。然而,宝钗总是采用恰当而巧妙的办法予以化解,对于黛玉无关紧要的敌意,她不予理睬;对于某种有辱人格的讽刺挖苦,予以适当的回敬;一旦发现了转机便紧紧抓住,努力争取和解。

贾母等人猜拳行令随意玩乐,黛玉无意中说出了几句《西厢记》和《牡丹亭》中的艳词。这类剧本在当时是禁书,黛玉这样的名门闺秀怎么能读禁书、说艳词?这会被人指责为大逆不道。好在许多读书很少的人没有听出来,但此事瞒得过别人却瞒不过宝钗,然而宝钗却没有感情用事,图一时痛快,借此机会让黛玉难堪。她绝不宣之于众,因为她很敏锐地发觉这是她与黛玉化干戈为玉帛的契机。

事后,到了背地里宝钗叫住黛玉,冷笑道:“好个千金小姐,好个尚未出阁的女孩儿!满嘴说的是什么?”她先给黛玉来个下马威,让对方感到问题的严重性。黛玉只好求饶说:“好姐姐,你别说与别人,我以后再也不说了。”宝钗见她满脸羞红,不再往下追问。这种适可、宽容的态度又让黛玉觉得感激。宝钗还设身处地、循循善诱地开导黛玉在这些地方要谨慎一些才好,以免授人以柄,她是出自真心实意地关心,“一席话说得黛玉垂下头来吃茶,心中暗服,只有答应一个‘是’了”。

此事之后,宝钗守口如瓶,没有向任何人透露一点黛玉失言之事。她果真信守诺言,使黛玉改变了对她的成见。黛玉诚恳地对她说:“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而我又是个多心的,竟没有一个人像你前日的话那样教导我……比如你说了那个,我断不会放过的,你竟毫不介意,反劝我那些话,若不是前日看出来,今日这些话,再不对你说的。”至此,宝钗和黛玉已达成和解。

对于闹了别扭的朋友,甚至是“心腹之患”的怨敌,如果你想和解或重建友情,可以装聋作哑或是转移话题,让对方无趣而止,绝不可斤斤计较,发生无谓的冲突。在必要的时机向对方表示关怀体贴,给予帮助,促成和解,从而加深或重建友情。

但对于有辱人格、有伤大体的讥讽攻击,应当委婉地予以还击。要采取婉言、暗示、幽默等巧妙的方式,做到有理、有利、有节。这种还击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或整体的利益,而不是为了出气。

总之,运用心理策略表达分歧、化解矛盾,需要调动一切必要的方法和技巧,但根本的因素还是树立自由平等的意识,贯彻双方皆赢的原则。

2. 让人不忍拒绝的“套近乎”

在朱熔基总理视察中央电视台的前一天,中央电视台的有关领导告诉节目主持人敬一丹,明天,总理来视察的时候,你要想办法得到朱总理的题词。敬一丹听了既感到欣喜,又感到多少有些为难:我怎么向总理提出这个请求呢?第二天,朱总理在中宣部部长丁关根的陪同下,来到中央电视台。他走进(焦点访谈)节目组演播室,在场的所有人都起立鼓掌,气氛一下子热烈起来。朱总理跟大家相互问好之后,坐到主持人常坐的位置上,大家簇拥在他的周围,七嘴八舌、争先恐后地与总理交谈。一位编导说:“在有魅力的人身上,总有一个场,以前我听别人这样说过。我看您身上就有这样一个场。”朱总理不置可否地笑了。演播室里的气氛更加活跃、和谐,敬一丹感觉这是一个好时机,一个很短暂的、稍纵即逝的时机。于是走到朱总理面前说:“总理,今天演播室里聚集在您身边的这二十几个人只是(焦点访谈)节目组的十分之一。”总理听了这话,说:“你们这么多人啊!”敬一丹接着说:“是的,他们大多数都在外地为采访而奔波,非常辛苦。他们也非常想到这里来,想跟您有一个直接的交流。但他们以工作为重,今天没能到这里来。您能不能给他们留句话?”敬一丹说得非常诚恳,而且非常婉转,然后把纸和笔恭恭敬敬地递到朱总理面前。总理看一下敬一丹,笑了,接过纸和笔,欣然命笔,写下“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16个字。总理写完,全场响起一片掌声,热烈的气氛进入了高潮。

主持人在感情、道义上绕好了一个让人不宜也不忍拒绝的“套子”,语气曲折委婉,表述贴切诚恳,终于如愿以偿。

用攻心的力量说服对方

如果你想要说服别人遵从你的想法,那么你必须先要理解别人的想法。你要想成功地说服别人,你就要知道对方内心的感觉,也就是弄懂对方心里是怎么想的。

攻心是说服的一种好办法。通常情况下,人们都不喜欢别人对自己横加指责或直来直去地接受批评,即使自己犯了错误也不愿意在大庭广众之下承认自己的言行。如果用严厉的批评来教训这样的人,对方很可能用反抗或不服气的态度来表示抵触。而此时若能换一种方式,将责令的口气变得像谈心那样,将纠错的方式通过隐秘说服来使对方接受和服从,既维护了对方的自尊,又在良好的氛围下达到了让对方听从自己的意愿的目的。

1. 用真情感化胜于严词说教

优秀班主任毛老师接了一个问题较多的毕业班,其中一个女学生表现很差,不好好学习,还在背后丑化老师,甚至在校外谈男朋友。毛老师曾帮她分析错误根源,指出发展下去的危害性。谁知她不但不回心转意,而且怀恨在心,在背后用恶毒的语言咒骂老师,受到同学的谴责。为此,毛老师找她作了一次推心置腹的谈话:

“我怎么也想不到那样难听的脏话会出自你——我一直认为是比较好的学生的嘴里。”毛老师停了一下又说:“如果真是我错了,我愿意改正,希望你能帮老师指出来,好吗?”

老师语气是亲切的,充满诚意。女学生慢慢低下头,没吭声。毛老师说:“这几天班上的情况你也看到了,大家都等着老师对你做出严厉的处理。”

女学生抬起头惊恐地望着老师。毛老师说:“不过,老师根本就没有想到要给你一个什么处分,而是对你的错误感到痛心,难过!因为你,一个过去成绩优秀的学生,老师曾寄予很大的希望,老师为你惋惜,也深深感到自己没有尽到对你帮助、教育的责任……”老师的激动情绪感染了她,她眼睛湿润了。老师继续说:“不过,现在还来得及,生活的道路还很长。相信你是会认识自己的错误,也一定会改正自己的错误的,是吗?”

女学生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老师继续说:“……至于你咒骂老师的事,老师是不会计较的,也不会记恨在心,用你尊敬老师的实际行动来抹掉这一切吧!我们可以成为好朋友的——真正的朋友,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你有什么心里话,明天可以找我,好吗?”

女学生虽然从始至终没有说一句,但她的心理上的震动是剧烈的。第二天一早,毛老师的办公桌上出现了一张纸,那是一封检讨书……

毛老师以真诚的态度、炽热的感情、宽容的胸怀对待一个犯错误的同学,在说法上,有批评,有开导,有体贴,又有宽恕,这样就产生了巨大的诱导和感染力,取得了一次成功的“攻心”的胜利。

以真诚的感情感化和感染对方,把谈话的气氛变得融洽些,让双方的心灵靠得更近些,这时,劝说的话才能入耳入心。

2. 比批评更有效的方法

两名保龄球教练分别训练各自的队员。他们的队员都是一球打倒了7只瓶。教练甲对自己的队员说:“很好!打倒了7只。”他的队员听了教练的赞扬很受鼓舞心里想下次一定再加把劲把剩下的3只也打倒。教练乙则对他的队员说:“怎么搞的!还有3只没打倒。”队员听了教练的指责心里很不服气,暗想:你咋就看不见我已经打倒的那7只。结果教练甲训练的队员成绩不断上升,教练乙训练的队员打得一次不如一次。

大多数人都愿意听表扬和赞美的,批评和训斥即使说得对也会让人产生抵触的逆反心理,效果会大打折扣的。鼓励使人积极,训斥使人消沉。所以,我们要学会积极鼓励的艺术,多给人鼓励,让他充满希望和力量,快乐地受你操纵,心甘情愿为你服务。

循循善诱,牵着别人的鼻子走

引导说服智慧的巧妙运用,可以让你一步一步解除对方自造的重重心理铠甲。如果说对方是寒冰,那么你就是温热的水,让他在无边渗透的温暖里慢慢融化。

进行说服时,最怕对方一开口就说“不”,这是最不容易克服的障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和立场,人们从潜意识里就不愿意被别人说服。当一个人发现有人试图说服他时,他第一个反应就是表示反对。所以,使人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往正面走,最关键的就是靠引导。

引导说服就是在刚开始的时候,就要想办法得到对方很多“是”的反应。

当对方对你所劝说的事情不予理睬或执迷不悟的时候,或者当对方由于对某件事有偏执而固定的看法而难以沟通时,劝说者就应一步一步地施行劝说,围绕实质性问题向四周的边缘辐射,然后再回到中心问题上来,把对方的观点引诱到自己的圈套中。

1. 循循善诱,步步为赢

某汽车厂一位推销员要推销四吨载重卡车。他到了一家要购车的工厂,可厂方代表只需要两吨的卡车。推销员一看对方不买账,便开始运用自己的拿手好戏——口才。

他问:“你们运的货平均每次重量是多少?”

厂方代表答:“很难说,大概两吨吧。”

他问:“有时候多,有时候少,对吧?”

答:“对。”

他问:“究竟需要哪种型号的卡车,一方面要看你运什么货,另一方面要看在什么路上行驶,你说对吗?”

厂方代表不解,仍答:“对。不过……”

他又说:“假如在丘陵地区行驶,而且你那里冬季较长,这时汽车车身所承受的压力是不是比正常情况要大。”

答:“是的。”

他仍问:“你们冬天出车的次数比夏天多吧?”

厂方代表答:“多得多。我们夏天生意不太景气。”

他接着问:“冬天在丘陵地带行驶,如果货物太多,汽车是否经常处于超负荷状态?”

厂方代表承认:“对,这确实。”

他开始由“虚”转入“实”了,问:“你在决定购车型号时从长远的观点来看,是什么因素决定买一辆车值不值呢?”

厂方代表答:“当然要看它的使用寿命。”

“一辆车总是超负荷,而另一辆车从不超载,你觉得哪车的寿命长些?”

厂方代表说:“当然是马力大、载重多的那一辆。”

他紧接着掏出自己的真实意图:“看来,你们厂还是应该买一辆能载四吨货物的汽车,这样才会更合算些!”

终于,厂方代表同意购买四吨卡车了。

推销员连续运用一套由浅入深、由远及近、由暗转明的问话,一步步、一点点引诱对方接近、到达自己所精心设计的“圈套”之中,然后再抛出“鱼钩”,一举成功。

2. 关键在于引导

某化妆品专柜前,一位女士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犹豫不决。这时销售人员小姐迎了过来。

销售人员:“我们的产品主要针对皮肤保养。”

顾客:“现在的化妆品大多都是功效型的,其中含有化学成分,对皮肤不好。”

销售人员:“您放心,我们的产品是天然植物制剂,不含化学成分,对皮肤无刺激。”

顾客:“买化妆品的都这么说,谁能保证真正不伤害皮肤呢?再说你们产品上又没有成分说明,我可不敢买。”

销售人员:“产品绝对纯天然。”

顾客:“这款的护肤效果怎么样?”

销售人员:“这个是香薰护肤,对皮肤有很好的滋润效果。天然的香薰气味还有助于舒缓神经,起到宁心怡神的神奇效果呢。”

顾客:“是挺香。”

销售人员:“要不要给您先在手背上试一下效果?”

顾客:“好的。它的香气真的是香薰吗,不含香精?”

销售人员:“不含任何香精添加剂,放心好了。”

顾客:“感觉还可以……就是不知道适合不适合我的皮肤。”

销售人员:“这有试用装,来,我先在你的手背上擦一点看效果。”

过于犹豫不定的客户,销售人员可以采取引导的方法,帮他做出可行的针对其实际情况的购买方案,可以真心实意地从客户的立场为他推荐几款适合的产品或几种服务。引导法是说服犹豫型客户的最佳方法。

在说服中,运用一定的语言引导是很重要的,但是,运用语言引导的时候,必须强调话语的合适性,确保使用的语言能够达到一定的说服效果。如果语言运用不当,有可能会加重说服者的不利情况,带来负面的影响。

在说服的过程中,应该正确地使用引导语,以使说服取得理想的效果。同时,语言引导不可滥用,一定要恰到好处。

3. 诱“敌”深入,套牢消费者的钱包

在美国市场上曾出现过一种注册为“芭比”的洋娃娃,每只售价仅10美元95美分。就是这个看似寻常的洋娃娃,竟弄得许多父母哭笑不得,因为这是一种“会吃美金”的儿童玩具。

芭比是如何吞吃美金的呢?且看以下的故事。

一天,当父亲将价廉物美的芭比娃娃买下并作为生日礼物赠送给女儿后,很快就忘了此事。直到有一天晚上,女儿回家对父亲说,芭比需要新衣服。原来,女儿发现了附在包装盒里的商品供应单,提醒小主人说芭比应当有自己的一些衣服。做父亲的想,让女儿在给娃娃换穿衣服的过程中得到某种锻炼,再花点钱也是值得的,于是又去那家商店,花了45美元买回了“波碧系列装”。

过了一个星期,女儿又说得到商店的提示,应该让芭比当“空中小姐”,还说一个女孩在她的同伴中的地位,取决于她的芭比有多少种身份,还噙着泪花说她的芭比在同伴中是最没“份”的。于是,父亲为了满足女儿不算太过分的虚荣心,又掏钱买了空姐制服,接着又是护士、舞蹈演员的行头。这一下,父亲的钱包里又少了35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