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度有心人
5940800000018

第18章 有一颗因果心,你会更明智(4)

然而,目光锐利的猎人还是从地上的血迹察觉到了猎物所在,伸手向智舜禅师索要:“被你藏起来的那只野鸡,是我射中的。请和尚还给我。”

禅师不愿意破戒撒谎,劝说猎人道:“它虽然弱小,可也是一生命,您大慈大悲,就放过它吧。”

猎人振振有词:“我也是生命,它不过是一盘菜。我正需要用它维持生命呢!”

智舜禅师耐心说:“老僧身上的袈裟,大概也能换来一盘菜,你拿去吧。”

猎人摇摇头:“山里没有买东西的,就算是黄金,也换不到食物。”

智舜禅师见猎人不肯罢休,便抽出了锋利的戒刀。猎人马上跳开,拉弓搭箭,喝道:“你要干什么?它不过是一只野鸡,值得你为它拼命吗?”

禅师一笑,手中的戒刀没有砍向猎人,而是挥刀割下了自己的两只耳朵,递给猎人:“你吃过猪耳、羊耳、牛耳,一定没吃过人耳。我这两只耳朵,虽然不如一只野鸡肉多,但也能做成一碟稀罕菜。”

猎人望着那两只鲜血淋淋、尚在微微颤抖的耳朵,大惊失色,继而幡然顿悟,折断弓箭,“扑通”一下跪倒在地。

佛陀曾经舍身饲虎,割肉喂鹰,而今智舜禅师削耳代鸡,送与猎人,这正是“但为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佛教何以激烈反对杀生害命?因为在佛教看来,众生平等,“众生”并不仅仅是人类,而是包括一切有生命的物体,它们都有佛性,都是可以度化的对象。佛家常讲,我佛慈悲,普度众生。因此,我们对于众生应该尊重,更应该珍惜它们的生命。

听不见的哀号

宋朝的黄山谷,曾作了一首《戒杀诗》,诗曰:

我肉众生肉,名殊体不殊,

元同一种性,只是别形躯。

苦恼从他受,肥甘为我须,

莫教阎老断,自揣看如何?

这首诗,以简短的字句,如当头棒喝般地表达了一个非常重要、但常为人们所忽视的事实和观念,那就是:所有的动物,不管体形大小,尽管在外形上和人类有着不同的形体外貌,尽管无法如人类般能自由地表达它们的思想,但它们都和人类一样,有着本质上的相同,那种相同的本质,不管我们以“佛性”或什么样的名词来称呼它,在任何动物身上,和在人类身上,是绝对相等和平等的!

但可悲的是,人们不只无法证实,甚至无法“理解”或相信这种本质,当然,也就无法去理解或相信,所有动物身上都有这种相同的本质。

所以,我们看到了因目光短浅、有限的“同理心”所显露的矛盾与讽刺的行为,人们可以怀抱宝贝似的爱犬大啃牛排,而丝毫不曾察觉牛被宰杀时的嘶叫与泣血!

可以为宠物的丧命而饮泣终日,却看不到身上高贵皮草里所隐藏的血腥与残酷!

这一切,都因欠缺真正的“博爱”,所以人们只狭隘地选择自己所能爱的,这一切,也都因欠缺真正的“同理心”,所以人们只能体会自己的痛苦,而不能体会动物也有痛苦,也会痛苦。

而能真正体会动物痛苦的,除了那些具有真正博爱胸怀和有着高度“同理心”的人们外,就是那些轮回为动物,且刻骨铭心地记得“前世”的人们!

因果定律是不能消灭的,佛经中有一首偈说:“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逢时,果报还自受。”意思是说:即使过了百千劫那样久的时间,各人所造的罪业也是不会消灭的。须知道因与果的中间有个“缘”,因与缘会逢的时候,果报还是自己要受的。

断缘获福报

从前,有一个人搭了一条船出门,在船内看见船主的木桶中有两条鱼,在水桶里活泼地游来游去,可能中午就要杀了佐膳,此人就对船主说:“你这两条鱼卖给我好吗?”船主说:“好啊!但是此鱼价钱很高,两条要300块钱,您什么时候要吃,就什么时候给您烹煮。”这个人就拿出300块钱给船主买了鱼,一时不忍吃它,就说:“我今天不吃,不要烹煮。”隔了一天,船主又问他:“您今天要煮鱼吗?”那个人就答:“不要,不要!我今天吃观音斋。”其实这个人并不吃观音斋,他是眼看两条鱼在木桶水中游来游去,不忍吃它,杀了烹煮更觉得很可怜,所以撒谎说吃观音斋,最后,他终于把鱼放入江中,使它们获得了自由。

又隔了一天,船正在大江中行驶,忽然之间,狂风大作,波浪滔天,满船的人都惊恐万分,在跪跪拜拜喊救命的时候,忽然在云中现出“假斋”两个字来,大家都看得清清楚楚,有人问道:“船中什么人吃假斋?”问了好几声,这个人想道:“我假吃观音斋,一定犯了天条,假若隐瞒不说,岂不害了大家。”即时高声应道:“是我是我!”众人就说:“你下去吧!”于是把他推下水去。说也奇怪,不知从何处漂来了一块木板,那个跳下水去的人抓住了木板。一阵大风把他刮到岸边,这个人因此得救,再看那只船却经不起那阵狂急的风浪一吹而翻了身,船中的人统统沉入江底喂鱼了。

一念慈心起就救活一条命。因是因,缘是缘,果是果。因由缘而生果。什么叫缘呢?且问大家:“刀兵劫会来面前吗?”诸位必定回答:“不会来。”这是刀兵劫的缘还未到,在此缘未成熟的时候,才可转变因果。假若断掉了刀兵劫未成熟的缘,就可能转变刀兵劫的果报,一旦缘成熟了就没有办法补救,因为过去共同造的业缘已成熟,即使你再神通广大亦没办法解决。

丰子恺护生戒杀

丰子恺是笃信佛教的,他是一位虔诚的居士,一生都劝人们护生戒杀。他也因放生而传下了一则趣闻。

抗日战争之前,在苏州缘缘堂期间,有一次,丰子恺先生从石门湾携带一只鸡,要到杭州云栖放生。但是他对鸡也起了恻隐之心,不忍心像常人一般在鸡脚的部位捆缚起来把鸡倒提着,于是撩起自己的长袍把鸡放在里面,外面用手兜着。由石门湾乘船经崇德,到长安镇转乘火车。因为他用手兜着的布长袍里面鼓起了一团东西,看过去这个怪模样很可疑,在长安镇火车站引起了一个便衣侦探的怀疑,便一直追踪着,同车到达杭州,一出站门便衣侦探便把他捉住,恰巧站外早有人迎候丰子恺,于是彼此说明原委,侦探才知跟错了人。丰子恺捧着要放生的母鸡,引得在场众人大笑不已。

丰子恺为什么笃信佛教呢?他既是受了弘一法师的影响,而更主要的是受了父亲的熏陶。他父亲丰斛泉在1902年中了举人,但是因故未去北京赶上最后一科的科举会试,眼看清朝已在风雨飘摇,仕途无望,只好在家设塾授徒,维持生计。丰斛泉为人平易可亲,热心助人。邻里亲朋故凡有婚丧之事,都请他撰联题书。他也为人代笔书信,或代书契约等,都从不计较酬金。

丰斛泉一次为渔人代笔,知道渔人穷苦,没有接受酬金。一天,渔人送来大小水鱼7条,水鱼亦即是鳖。丰斛泉平素诚心信佛,好为善举。当夜,他梦见有7位穿着裙子的女人向他跪拜求救,大呼“老爷救救,老爷救救”,丰斛泉猛地醒来,深感梦境奇怪,反复思量,不得其解。检点平日自己所作所为,也未见有愧于心之事,但是梦境使他整日坐立不安。忽然悟到水鱼四周有一圈软皮,俗称作“裙”,因此相信是7条水鱼托梦向他求救,便立即全数放生。

丰子恺幼承家教,在成为佛教居士之后,更加虔心放生。他绘有《护生画集》6集,流传于世。每年阴历四月初八相传是释迦牟尼佛诞日,丰子恺在每年这一天,买来螺蛳蚬蚌鱼虾,带领子女一同去放生,平日也经常亲自放生。

真诚悔过

由于我们各自做自己要做的事情,就必然会犯错。

无论是聪明的人还是愚蠢的人,都不可能不犯错误。明智的人能够改正过错而移心向善,愚蠢的人耻于改正过错而因循前非。

移心向善,人的德行便会日日更新;因循前非,人的缺点就会越积越多。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曾经有一个小和尚,极得方丈的宠爱。方丈将毕生所学全数教授给他,希望他能成为出色的佛门弟子。没想到小和尚在一夜之间动了凡心,偷偷下了山,五光十色的城市迷住了他的眼睛,从此花街柳巷,他只管放浪形骸。

20年后的一个深夜,窗外月色如洗,澄明清澈地洒在他的掌心。他忽然忏悔了,披衣而起,快马加鞭赶往寺里请求师父原谅。方丈深深厌恶他的放荡,不愿再收他为弟子,说:“你罪孽深重,必堕地狱,要想佛祖饶恕,除非佛桌开花。”浪子失望地离开了。

第二天,方丈踏进佛堂时,看到佛桌上开满了大簇大簇的花朵。方丈在瞬间大彻大悟,连忙下山寻找弟子,却为时已晚,心灰意冷的浪子重又堕入荒唐的生活,而佛桌上的那些花朵只开放了短短的一天。是夜,方丈圆寂,临终遗言:“这世上,没有什么歧途不可以回头,没有什么错误不可以改正。”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世界上没有什么过错是不可原谅的,每一颗悔过的心都值得我们去珍惜,每一个真心向善的念头都能创造奇迹,好比佛桌开花。

先退一步,凡事讲理

有个寺院的小沙弥,在化缘的时候与一个农妇发生了争吵,最后两个人互相撕扯起来,结果两个人都把对方的脸给抓破了。后来,寺院的其他和尚赶来,把他们劝开,并把受伤的小沙弥送回寺院。

老法师了解了情况后,对小沙弥一句教训的话也没有,就张罗着在供品里为那个农妇寻找布匹,并亲自带着小沙弥去给农妇赔礼道歉、送布匹。

这样一来,那个农妇也变得知情达理了,她还在老法师面前说这个事情都怪自己,不该和来化缘的小沙弥争吵直至动手。

从农妇家回来的时候,天已经很黑了。老法师一个没注意,被一块石头绊倒了。小沙弥扶起法师后,狠狠地朝那块石头踢了几脚。老法师对小沙弥说:“石头本来就在原地,它又没动,是我不小心踩上它的,一点儿也不能怪它啊,这次磕绊是自找的,我理应向石头道歉的……”

小沙弥愣了一阵,终于领悟了法师的开导,自责而歉疚地说:“对不起,师父,是我错了,今后我一定注重个人的修养,学会尊重他人,感化他人,尽量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

弘一大师改过十训

弘一法师是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艺术全才,在书画、诗文、戏剧、音乐、金石、教育各个领域都有极深的造诣。1918年入杭州虎跑寺出家,从此精修佛教律宗,又成为佛门一代高僧。以下是他提出的“改过十训”。

1虚心

常人不解善恶,不畏因果,绝不承认自己有过,更何况论改?但古圣贤则不然。今举数例:孔子曰:“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又曰:“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蘧伯玉为当时之贤人,彼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圣贤尚如此虚心,我等何以贡高自满乎!

2慎独

吾等凡有所作所为,起念动心,佛菩萨乃至诸鬼神等,无不尽知尽见。若时时作如是想,自不敢胡作非为。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又引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此数语为余所常常忆念不忘者也。

3宽厚

造物所忌,曰刻曰巧。圣贤处事,惟宽惟厚。古训甚多,今不详录。

4吃亏

古人云:“我不识何等为君子,但看每事肯吃亏的便是。我不识何等为小人,但看每事好便宜的便是。”古时有贤人某临终,子孙请遗训,贤人曰:“无他言,尔等只要学吃亏。”

5寡言

此事最为紧要。孔子云:“驷不及舌,可畏哉!”古训甚多,今不详录。

6不说人过

古人云:“时时检点自己且不暇,岂有工夫检点他人。”孔子亦云:“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以上数语,余常不敢忘。

7不文己过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我众须知文过乃是最可耻之事。

8不覆己过

我等倘有得罪他人之处,即须发大惭愧,生大恐惧。发露陈谢,忏悔前愆。万不可顾惜体面,隐忍不言,自诳自欺。

9闻谤不辩

古人云:“何以息谤?曰:无辩。”又云:“吃得小亏,则不至于吃大亏。”余30年来屡次经验,深信此数语真实不虚。

10不嗔

嗔习最不易除。古贤云:“二十年治一怒字,尚未消磨得尽。”但我等亦不可不尽力对治也。《华严经》云:“一念嗔心,能开百万障门。”可不畏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