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爱那么短,爱那么长
5943400000019

第19章 左手玫瑰,右手柴米油盐(2)

直到数年后,她在那篇题为《爱比恋难》的小说中,借主人公之口这样感慨道:“恋和爱终究是不一样的。恋是瞬间眩目的昙花,爱是风霜过后仍红艳的秋叶。恋是清澈的溪流,爱是静水流深的大河。恋是芳草葳蕤、杂花生树的春,爱是天高云淡、果饱实满的秋。恋喜欢将个性张扬得淋漓尽致,爱愿意为个性的和谐而低下头来。恋更多的是了无尘杂的风花雪月,爱则多了纠葛丛生的人间烟火。恋是紧锣密鼓的开场,爱是一幕接一幕的正剧。”

爱比恋难。因为绵长的时光,会拂去恋的新鲜,会冷却恋的激情,爱不是要逃避与生俱来的那些平淡、琐屑,而是能够始终热情地拥抱岁月的庸常与美好。

最幸福的理发师

在寸土寸金的繁华商业街角,有一个毫不起眼的小小理发店,店内只有一位白发如雪的老理发师,带着一个勤快的年轻助手,老理发师名叫黄文昌,已经85岁了,依然精神矍铄,耳不聋、眼不花,理起发来,那一招一式,还是那么手法娴熟,干净利落,令人叹为观止。

老理发师从12岁开始做学徒,15岁开始拿剃刀给顾客理发,早已“阅头无数”,技艺愈发精湛,以至炉火纯青, 人送美名“黄一刀”,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他技艺超群、收费却一向低廉的事迹还上了省报。

如今,各类美发屋遍布大街小巷,各种时尚的发型设计理念不断更新,各种现代化的理发工具也在不断涌现,而黄文昌的理发观念始终以追求舒适为主,不赶时髦,不求新变,收费依然低得可怜,就连他手上的理发工具,也几十年没有变化,仍旧主要是一把推子和一把剃刀。他的理发店规模一直不大,这几年,多是一些老年人和一些收入偏低的“底层人士”光临。

那天,我陪新华社一位记者采访归来,闻知他的故事,记者好奇地让我带他去认识认识这位高龄的理发师。

走进门脸不大、装修简单得近乎寒伧的小店,黄文昌正笑容可掬地给一位老者理发。只见他穿一件很干净的白色大褂,左手抚着老者的头,右手握一把擦得锃亮的推子,咔嚓咔嚓地修剪着,剪下的碎发,很听话地被他轻轻甩入脚边的一个纸桶里,地上几乎不见一丝。过了一会儿,他又用剃刀背轻轻地摩挲几下老者的脖颈,然后轻快地刮去上面残留的几许发根。接下来,他又拿出一个形状特别的耳勺,帮老者掏出耳朵里的残茧,喜得老者连连慨叹“真舒服”。最后,他又让年轻的助手打来一盆清水,他亲自老者洗去头上和颈间的发滓。最后,又认真地端详了一番,才满意地点点头,接过老者的五元钱报酬。

整整40分钟,我和记者坐在旁边看着他有条不紊地忙碌,简直是在欣赏民间艺术表演。

我不解地问他这么大年纪了,为什么还要出来给人理发,他笑着回答了两个字――高兴。

我又问他:“只是剪一个普通的头,赚钱不多,为什么要花那么多时间,还要那么认真呢?”

“那是我的职责啊,习惯了。”他喝了一口茶。

我惊讶:“您这么一把年纪了,那可不是轻松的劳动啊!”

他依然笑容满面:“你不知道,听着推子咔嚓咔嚓地游走,看剪下的头发轻轻飘下,心里别提有多么舒坦了,简直是一种特美的享受啊。”

哦,原来是这样――在我们的眼睛看似很辛苦的劳动,在他那里只是一种快乐的享受,根本没有劳累的感觉。

而接下来记者的一番聊家常般的采访,让我们更是惊讶不已,感慨不已。

实际上,他生活条件优裕,手头一点儿也不缺钱,他用理发赚来的钱资助了好几个贫困学生呢,现在还给两个大学生邮寄学费呢。他还有两个特别有出息、特别孝顺的儿女,儿子是一家著名跨国集团的总裁,女儿是一位副厅级干部。儿女曾多次劝他不要再去做理发师了,好好在家享享清福。他却说最好的享受是做自己喜欢的事,儿女要给他投资一个好的美发屋,他不同意,理由是跟那个陪伴了他几十年的小理发店有感情了。再说,他现在给人理发,赚的就是快乐,一间小店足够了。

记者敬佩地问他打算将理发店开到何时,他呵呵地笑着:“只要干得动,就会一直开下去。瞧我现在这精神头啊,估计当个百岁理发师问题不大呀。”

黄文昌老人那无遮拦的快乐,深深地感染了我和记者,走出小店很远了,我们还在不约而同地连连慨叹:他是我们遇见的最幸福的理发师。

道理再简单不过了――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并懂得享受做事过程中的点点滴滴的快乐,便自然会拥有浸润心灵的幸福,久久地,陪伴在自己的人生路上。

尚奶奶的小说

朋友办了一所文化学校,邀我每个周末去给一个作文辅导班上课。

第一次上课,我就惊讶地发现教室最后一排坐着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她很认真地听课、做笔记。课间休息时,我走到她跟前与聊了起来。

她叫尚贵芝,今年已经80岁了。我好奇地问她,为什么这么大年纪还和一群中学生一起听课。她笑着回答“因为喜欢”,说着,她从随身携带的帆布书包里拿出一沓打印好的文稿,告诉我那是她刚写的小说,她请我回去有时间帮她看看,给她提一些修改意见。

我问尚奶奶以前是否写过东西,她说这是第一次写东西,她小时候就特别羡慕那些会写作的人,能够写出让人喜欢的文章,是她一直藏在心头的梦想。只是因为生活坎坷,她读书的机会极少,写作基础太薄弱,一直没敢动笔,直到那天她在报纸上看到一位85岁才开始写作的英国老人的故事,她才鼓起了勇气。

回到家中,我细细地翻看尚奶奶的小说。坦率地说,她所写的不过是一些“流水帐”式的生活实录,缺乏必要的艺术提炼、加工和剪裁,虽然其中不乏一些精彩的故事,也有一些感人的细节,但她的写作素养实在太一般了,小说的不成功之处非常明显。

再次去上课时,我把小说稿还给尚奶奶,给了她一点点鼓励后,我就直言不讳地谈了自己的读后感。没有想到,她竟一边不停地向我致谢,一边非常认真地在本子上记录我的意见。看到她那满脸的虔诚,我有些感动,便好意地建议她:“尚奶奶,您不妨先写一些短篇的东西,比如短小的叙事散文或者微型小说。”

“我知道自己还不具备写出成功小说的能力,你的建议也有一定的道理,可是,属于我的时间不多了,我更想写一部长篇小说。”她感到了时不我待。

随着交流的深入,我渐渐地知道了尚奶奶的一些生活经历:她只读过三年的小学,11岁便失去了父母,16岁嫁给了一个铁路工人,21岁守寡,拉扯着一儿一女熬了5年,再嫁了一个有三个儿子的农民。“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她拼死拼活的劳作,仍填不饱一家人的肚子。最困难的时候,家里好几天连一粒烧粥的米也没有了,她偷偷地从生产队的马棚里拿了一小块豆饼,结果被发现,被游街示众,若不是放心不下那几个需要她养活的孩子,她真想一头跳进村头那个深池塘。再后来,她供养儿女读书、工作、成家,又帮助他们照看孩子,一生都在忙忙碌碌中。直到孙子和外孙们都上大学了,她才恍然发现:有一个不了的心愿仍在心头萦绕着,挥之不去。

于是,当她偶尔听到邻居家小男孩说自己在上作文辅导课,便毅然前来报名参加学习。我的朋友要免她的学费,她坚决不肯。她说现在条件好了,她也有时间了,真想好好学点儿东西,真想把那部小说写好。

“我知道,您的生活经历本身就是一部内容丰富的小说。”我突然意识到,尚奶奶的写作,早已没了丝毫的功利色彩,只有一份真性情的自然抒发。

“我也觉得我的生活挺像小说的,应该把它写出来,可我的写作能力实在太有限了。”尚奶奶不无遗憾道。

我感动地在内心里想说,尚奶奶,即使您的小说最终也没能写成功,但您依然令人钦佩。因为您不仅把一个美好的梦想保持了几十年,在暮年仍为梦想的实现实实在在地努力着。而这些,都是值得我辈和更年轻的人们好好学习的。

嫁给房子嫁给爱

爱上那个男孩,缘于爱上了他的浪漫。他的那些玲珑的泥塑,一下子就赢得了她的芳心,心甘情愿地离开了小镇,跟着他来到省城寻找梦想温馨的小屋。

起初的日子是清贫而快乐的,她和他揣着憧憬,循着报刊上那些招聘广告的指引,牵着手穿街走巷,一次次碰壁也不泄气,因为他们相信生活像那首歌唱的那样――明天会更好。于是,租住在潮湿的地下室,也没怎么影响心情,在大排档吃便宜的炸酱面,也没挡住快乐的笑声。等她先在一家超市找到一份库管的工作,他兴奋地送了她一朵泥塑的玫瑰,她立刻就嗅出了那别样的香味。而他,不久也去了一家酒楼,当了传菜员。虽然有些不情愿,可他没有别的选择,因为囊中羞涩。

两个人的收入,都只是区区的几百元。在消费指数不断上涨的省城,他们一天天地感受着经济拮据的压力,他们也换过几个工作,但收入并未提高,求职的艰难和一再受挫,沉重地打击了他们的自信。因一职难求,他们再不敢轻易地跳槽了。可怜的收入,让他们暂时解决了温饱问题,但有些积蓄是不敢奢望的,连明天也像疾病一样不敢去想。自然地,他们的心情一天天地糟糕起来,不知何时,争吵闯进了他们的生活,并像迅速繁殖的细菌,不断地扩散,形成了恶性循环,一再碰伤他们的爱情。

他和她也曾心平气和地坐下来,相互道歉,努力去修补情感锦裳上的小破洞,毕竟他们是爱着的,从前是,那时也是。

不过,日子的窘迫,还是很影响心情的。在超市里,每每见到那些连价格标签看都不看,抓起看中的商品就往购物车里扔的顾客,她便暗想:什么时候自己也能够如此痛快地消费一回呢?一同打工的姐妹逗她,说除非她嫁一个有赚钱的男人,否则,就只能痴心梦想了。开始,她还跟她们争辩,慢慢地,也默认她们说的挺现实的。而他,看到那些洒脱得一掷千金的食客,也心生羡慕:做一个有钱的男人真好。随即,他的头不由自主地低了下去,因为他实在想不出如何能赚到大把的钞票。心头一黯淡,他干活儿便没了精神,有两次传菜走神出了差错,若不是带班老乡的关照,恐怕早被辞退了。

他们之间由一些鸡毛蒜皮小事引发的争吵,开始还被控制在一个能容忍的限度里。但情感的裂痕已然出现,他与她都不无悲伤地发现:他们真的很难再回到从前了,似乎根源可以简单地归结到一个字――钱。

那天,她跟他说想买早已看中的如今正打三折的一条裙子,而他正为母亲早上打来的一个电话烦恼着,因为父亲生病住院了,母亲希望他能寄些钱回去。而就在昨天,房东提出要他一次交齐一年的房租,否则,他们就得搬家。此刻,他兜里钱是屈指可数,每一分都早已排好了用场。所以,她一提买裙子,他想都没想就断然地回了“不能买”三个字。她立刻委屈得掉泪了,他心头的烦躁,被她的眼泪浇了起来,他抱怨她不知体谅他,而这段时间心情一直不大好的她,则挖苦他没能耐,跟着他出来受罪了。随着嗓门儿的提高,两人的相互指责不断升级,伤心、伤害的话语不断冒出。后来,她甩出一句“这日子没法过了”,拖着自己的行李箱,离开了出租屋。他赌气地追了一句:“不过拉倒,我也过够了。”然后,坐在地上抱头痛哭。

不知流了多少泪,黄昏时分,她徘徊在长街上,望着那一幢幢高楼大厦,她悲凉地想:那么多的房子,怎么竟没有属于自己的一间呢?

蓦然,她想起了好友的一句话:“宁可嫁给一栋房子,也不嫁给贫穷的爱人。”

女友说的也许有些偏激。可自己的遭遇,已生动地说明“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那句俗话说得多么有道理。她有些后悔自己当初把爱情想得太简单,没想到爱情的大厦,需要物质坚实的根基。有时,仅仅有爱是不够的。

蜗居在十二人间的集体公寓里,她每天挤公交车上下班,一个人在城市里孤独地漂着。偶尔,她也会想起已去了另一座城市的他,想起他们的梦想、喜悦、失落、伤害……那些透彻心扉的苦辣酸甜,让她百感交集地潸然泪下。

遇到可凡是在一个明媚的午后。彼时,她刚跳槽到一家售楼公司做营销员。

可凡开了一台银灰色的雅阁,陪着朋友来看房子。她热情地向他们详细地介绍各种户型,带他们上上下下地看样房,耐心地帮他们计算房价,一次次不厌其请示主管领导优惠额度。她的微笑很职业,也很真纯。

朋友的房子看好了,她也被可凡看好了。

接下来的情节便有些落入俗套:可凡约了她去喝茶,她一番茶道讲得可凡很是惊讶,连茶艺小姐也羞愧地退避了。她告诉可凡,她知晓的茶道都是从书上学来的,她曾想过去茶社打工的,没想到在这里展示了一下。接着,可凡知道了她的许多故事,包括她的初恋。她也知道了同样出身贫寒的可凡,怎样冒险、打拼,终于赢得成功的经历。那浓淡相宜的茶,因了愉快的话题,便多了醉人的味道。再后来,可凡向她求爱,她感动而惶惑,先不敢接受,怕再受伤害,但可凡的认真和执著,让她幸福地答应了。走过浪漫的恋爱季节,他们走进了教堂,看着对方的眼睛,响亮而欣然地说出了“我愿意”的誓言。

她的婚房是一栋非常漂亮的新楼,没有按揭贷款,也没有向亲朋好友求助,可凡一次付清了过百万元的房款,并进行了精心装修。

坐在宽敞的客厅中,头顶是漂亮的大吊灯,对面墙上挂着超大屏幕的液晶电视,手抚柔软的真皮沙发,望一眼茶几上精致的果盘,她真有一种恍然在梦中的感觉。是的,她这个灰姑娘的的确确嫁给了白马王子,真的像许多美丽的童话结尾写的那样――“从此,他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