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墨子》学生活
5953300000002

第2章 亲士(2)

古代著名的思想家范仲淹在《选任贤能论》中也指出“得贤杰而天下治,失贤杰而天下乱。”得到贤明和杰出的人才,国家就安定而有秩序;抛弃了贤明和杰出的人才,国家就会混乱。人才对于国家而言,就像利器对于高明的工匠、绳墨对于灵巧的木匠一样必不可少。

楚汉相争,实际上是人才之争。

陈平是一个从楚来的逃犯,刘邦与之谈话,见他很有才智,心中大喜,便任其为都尉,兼参乘,典护军,这虽非大官,但却是重要的官职,参乘是亲信侍卫,与刘邦同车出入,非心腹之人不能胜任,尽管诸将知道了都为之哗然,但并不能动摇刘邦对陈平的信任,反而更厚待陈平。

刘邦对陈平如此器重,足见他确是知人善任。而后来的事实证明,陈平确实是一个奇才。刘邦之所以能战胜项羽,处于危机能够转危为安,以及刘氏政权不被吕氏所夺,陈平出奇计起了重要的作用。除了陈平之外,刘邦还物色了韩信、英布、张良等奇人猛将为己所用。

项羽是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他深谙兵法,力可拔山举鼎,他“破釜沉舟”,于巨鹿与秦主力决战,九战九胜,大破秦军,诸侯颤栗;楚汉相争,他屡战屡胜。他总结其一生的战绩时说:“吾起兵至今八岁,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

然而,这位盖世英雄最后却自刎乌江,其故安在?说到底还是识人用人的问题。项羽自恃勇冠三军,对韩信、陈平、英布等一干谋臣武将视而不见,致使后者纷纷离楚归汉。人才在身边不知任用,终把自己弄成孤家寡人。因此,在这场楚汉之争中,谁胜谁败,早成定局。

在《亲士》篇中,墨子举例“夏桀、商纣不正是不重用天下那些贤士吗?最终自身被杀而丢掉了天下。”他因此而提出了“送国宝,不如荐贤士”的名言。

智慧金言

贤人对于国家如此重要,对于竞争日趋激烈的企业,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才决定着一个企业的命运。”君不见一些企业重视贤能人才,不惜重金吸引与聘用贤人,为企业注入高附加值的人力资本,为企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世界著名企业家艾柯卡在总结自己成功经验时,曾反复提到人才的重要性。他认为,身边围绕着一大批能干的专家是每一个企业管理者所必须做到的,因为人才是企业的根本,失去人才必然失去企业的生命力。

在美国微软公司,发现和选聘优秀的人才是其首要任务。比尔·盖茨认为,微软公司的成功是“聘用了一批精明强干的人”。

历史和现实均证明了墨子亲士思想的正确性与合理性。

驾御良才有方可循

《墨子·亲士》篇中有:

“良弓难张,然可以及高入深;良马难乘,然可以任重致远;良才难令,然可以致君见尊。”

意思是说,良弓难以拉开,却能射得高入得深;良马难于骑乘,却能载着重任到达远方;良才难于驾御,却能使君主被尊敬。

在企业管理中,知识工作者常被人们称之为“最难管理的人”,但正如墨子所说:“良才难令,然可以致君见尊。”因此,在你抱怨知识工作者不好管理的时候,请先问一问自己:我是否具备了管理知识工作者的能力?我是否找到了管理知识工作者的有效方法?

知识工作者之所以被认为是“最难管理的人”,其主要原因是:

在管理知识工作者的时候,管理者一方面迫切需要有创造力而且能独立思考的人,一方面又需要用一定的纪律来约束他们;一方面他们总的来说自我管理意识比较强,对被人“管着”很反感,可一方面又不能不去管理他们;一方面管理者经常需要他们做不易作出明确结论的工作,一方面又必须对他们的工作绩效给予明确的评估。由这些方面所构成的矛盾,即是管理知识工作者的难点之所在。因此,一个管理者能否有效地管理这些“最难管理的人”,就看其是否能妥善处理这些矛盾。

在使用他们时,要辨其志,用其能按社会心理学的性格论分析,知识工作者多属“理论志向型”,他们擅长理性思维,对事物好坏的辨别一般比较敏锐,喜欢挑毛病,并且一旦看出来就会毫无情面地讲出来,常给人以“面子可丢,但理不可不明”的感觉;他们即使得到你某种程度的赞扬,也不像一般人那样受宠若惊,并对你感恩戴德;他们对事物一般不轻信,很少有盲目崇拜心理,更喜欢的是求实、较真、平等。

所以,要管理好知识工作者,首先管理者自己就应在某一领域或方面是个“行家”,这可在心理上获得他们的认同。很难想象,一个无所专长的人会管理好一批专家,一个业务不精的人能领导好一批业务尖子。

其次以品学兼优、技有所专为基础,诚心诚意地对待他们,多为他们提供服务,多替他们着想,从思想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他们,维护他们的正当权益。在工作中即使偶有差错,在情况没弄明白之前,也要暂且将其视为“无辜”,尽量多表扬,少埋怨;如果真的出了差错,即使责任都在他们身上,自己也要主动作出检讨,切不可幸灾乐祸,推过诿责,甚至抓他们的“小辫子”。

三是尊重他们的个性,不耻下问。知识工作者大都有他们独到的见解,自尊心较强,不喜随声附和,这就要求管理者应有良好的民主意识和开明作风,在作某一决策时,要尽可能地与他们多交流并虚心向他们咨询,尤其是在作某一决策时,要尽量发挥知识工作者的智能优势,大开言路,广征博采,不耻下问。尤其要注意尊重他们的首创精神,即使他们所提意见有所偏激或完全错误,也应采取积极的态度,耐心倾听后再作取舍,切不可不加分析,动辄予以“封杀”。

四是要根据他们的性格、专业、爱好等不同特点,将他们合理配置起来,以便使他们之间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以更好地发挥整体最佳效应。

在批评他们时,要顾于情,达于理

知识工作者大都对批评比较在意,他们很爱面子,一些人还有较强的虚荣心,这就要求管理者在必须批评他们的时候掌握一定的艺术。概而言之,一要点到为止,知识工作者一般都比较敏感,在很多情况下,批评他们只需“旁敲侧击”即可,而不必大呼小叫、指手画脚,这样往往适得其反。二要选择场合,批评最好在私下、单独的场合进行,切不可在大庭广众之下揭其短处,指其不足,这样只能增加他们对你的怨恨。三要语气缓和,最好用协商的口吻,摆事实,讲道理,拿出充分的依据来证明他的所作所为是不妥的,而不能暴跳如雷,生硬蛮横,这只会使他们从心眼里瞧不起你。

对于如何更得体地批评知识工作者,美国时代—沃纳公司前总编辑多诺万也提出过一个总的原则,他说:“成功地批评知识工作者必须包含三点意思:第一,你能干得更好。事实上有些工作你已经干得很好了,我只是希望你能将其余的工作干得同样出色;第二,对你的同事也是以同样的标准来衡量的;最后一条,对我本人,也希望你和其他人以这些标准来要求。”当然,对于大是大非问题、原则问题,也不排除“爆发式”或者“冷处理”的解决办法,此当别论。

在评价他们的工作时,要得之理,处之公

知识工作者的劳动成果有很多是不好明确衡量的,这与他们所从事的工作的性质有关,因此在评价他们的工作时要尽量注重公论,着眼实际,避免主观武断和偏颇,以使评价结果及过程科学公正,让他们口服心服。此外,在评价方法上也要有所讲究,一般地讲,采取民主与个人鉴定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研究成果与实际效果相结合等多方位、多侧面、多层次地进行考评,就非常有利于衡量知识工作者的工作成效。对作出重大贡献的知识工作者一定要予以重奖,因为他们受之无愧。

智慧金言

古人云:“知能不举,则为失才。”乃是高明之见,谋求发展必须把人才作为根本,有才必举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如果知道人才而不举荐,识了奸人而不贬斥,像寒蝉一样默不作声,那么一个国家就会没落,一个团队就不可能兴旺发达。因此,“在位者以求贤为务,受任者以进才为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