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墨子》学生活
5953300000071

第71章 号令(4)

译文

两名负责传话给守城主将的侍从称“中涓”,夹散门内坐,平时关着门,早晚开饭时轮换。中涓中要有一位年长之人。环绕守城主将住宅的大道要修筑夹道,在两边分别筑起墙,墙有一丈高;设置观察台,不要像安鸡脚架一样,以便监视葆舍。收到文书信件都一定要谨慎地与其他情报参考验证,如有不合军法之处就要询问或修正。夹道、墙外大路、街道都要建有高楼,居高临下立在城巷中。楼上备有一鼓和垄灶。如有事故就击鼓,等官吏赶到时才停止。夜晚用火光指示事故地点。城下每五十步建一个厕所,上下厕所共用一个茅坑,凡是有过过失却又不能依法判死罪的,就派遣去打扫厕所表示惩罚。

解读

《号令》是墨子研究城池防守方法的重要篇章之一。主要讲述各种军纪、法规、禁令、人员布防和处置的具体原则和方法。前面已经说过守城需要具备的各种防御装备,以及在遇到危机时所使用的旗帜,迎敌之前要进行祭祀等,这篇文章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守城所需要的最重要的武器,那就是号令。

一个军队要想取得胜利,将领的领导最为重要,也就是说他们的号令最为重要。从“安国之道,道任地始,地得其任则功成,地不得其任则劳而无功。”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知道一个国家的安全最重要的是利用好自己的地理条件,而作为个人,在战争时,不搞好战争装备,就无法使主上安定。小官吏、士兵和百姓不能齐心协力,这些责任全在于将领。如果将领的号令正确,大家都齐心协力,共同对付敌人,那么还会担心战争的失败吗?

活学活用

墨子说:“安国之道,道任地始,地得其任则功成,地不得其任则劳而无功。”两军交战,最重要的条件就是天时、地利、人合,墨子在此开篇便提到其中的地利。如果地利的优势能够及时利用,就能使战局处于有利地位;如果不能发挥地利优势,就可能会劳而无功。刘裕大败燕军

公元409年(晋义熙五年),晋国派大将刘裕率军北上讨伐南燕。南燕王慕容超召集群臣商讨对策。征虏将军公孙五楼认为:晋事强大,擅长速战,所以燕军应当占据大岘山,派兵扼守,拖延时间,打击敌人锐气,然后挑选精兵断其粮道,前后夹击晋军。将领慕容镇则不同意放晋军过大岘山,主张先派骑兵出大岘山主动攻击晋军。面对群臣众将的议论,慕容超不采纳扼守大岘山或主动出击的意见,主张在平地作战,他派人筑墙、练兵,坐待晋军。结果晋军顺顺利利地通过了大岘山。晋、燕两军战于临朐,燕军大败,后幕容超逃奔至广固(山东益都)。晋军又攻下了广固城,而幕容超也被刘裕所斩首,南燕随之灭亡。

慕容超在大敌当前之时,不听劝告,消极备战,让敌人轻易地通过了战略要地,结果兵败被杀,实在有些可惜。

智慧金言

正确判断和掌握地形的险易利弊,是将帅行军打仗所必须县备的素质。只有准确地掌握了这些,才能充分合理地利用地形。

李世民镇静退强敌

公元6世纪中期,突厥人在今日的蒙古地区建立了强大的帝国,并向西扩张了很远。公元582年(隋文帝时期),突厥帝国分为东西两部分。隋文帝用“以夷制夷”之计,使东突厥一度称臣于汉人。但后来,中原地区陷入混战,唐朝建立后也处于时断时续的宫廷争权之中,东突厥便趁机一再入侵,对唐朝的生命财产以及经济发展构成了极大的危险。新生的唐朝面对强大的突厥,多次请求与突厥约和。无奈突厥人反复无常,忽战忽和,完全听凭性子,随心所欲。

公元626年,初登皇位的李世民既欲开创繁荣社会,当然希望能一举消除突厥时常入侵的隐患,但是敌强我弱,怎样才能以最经济的手段达到最好的效果呢?李世民一直思考着这个问题。

同年10月,突厥可汗颉利、突利,两人合兵十余万骑,又一次对唐朝进行了大规模的入侵。唐太宗即下诏令尉迟敬德统兵阻击。尉迟敬德把突利可汗截杀在泾阳,颉利可汗则率大部兵马,绕过尉迟敬德的防线,一路突击,瞬间进逼到了距唐朝京都长安只有数里远的便桥。

众大臣见突厥兵如此凶猛,惊诧莫名。纷纷请求唐太宗赶紧收缩兵力,即刻放弃其他地盘。只要能够死死守住长安,使都城免遭洗劫,便算是不幸之中的万幸了。

面对如此飞来的变故,唐太宗显得镇定自若,他说:“朕要让他们知道,朕不怕他们。”

原来唐太宗经过长时间的考虑后认为,对于国土辽阔、文化昌明的大唐帝国,突厥人并不是毫无顾忌的,他们也有“做贼心虚”的一面。如果放弃其他地盘只保长安,且不说肥沃的中原即刻要惨遭蹂躏,更何况这正助长了突厥的气焰,暴露了唐朝的虚弱。这样,突厥入侵之患便永无消除之可能了。因此,只有让突厥明白,唐朝无所畏惧,并充满必胜的勇气和信心,誓死捍卫大唐帝国的每一丝正当权益,方能够使突厥望而却步,永不敢再来入侵。

唐太宗的分析是正确的。颉利可汗虽然一口气奔袭到了便桥,但并不敢轻易纵兵抢掠,更不敢立即扑攻长安。为探听虚实,他先派出了心腹将领执失思力去长安进遏。

唐太宗召见了执失思力,问他何故加兵?思力道:“上国发给的金币,岁无定额,或作或辍,不加诚意,所以敝国两可汗,特统兵百万,前来请命。”

唐太宗面对如此狂妄的使臣,毫无惧色,怒斥道:“朕与汝可汗曾面约和亲,所赠送的金帛,前后无算。今汝可汗自负盟约,引兵入寇,汝曲我直,还敢遣使来见我!朕想汝虽居戎狄,应有人心,怎得全忘大恩,自夸强盛,应先将汝斩首,然后与汝可汗交战,看汝可汗能胜我军否?”

执失思力一听,唐太宗义正词严,又见自己即刻要丢脑袋,吓得双腿一软,赶紧跪着求饶。

唐廷中也当即有大臣向太宗启奏:“两国相争,不斩来使,还乞陛下遣还思力,藉示宽容。”唐太宗故意大声道:“朕若遣还虏使,反令他越加藐视,这岂可轻事纵容么?”然后又特地回头对执失思力说:“权且寄汝首级,看朕即刻督兵亲征,让你看看谁胜谁负后再杀你!”唐太宗又令左右把执失思力拖出大殿,投进监牢,“严”加看管。暗中又令人设法让思力从牢中“侥幸”逃走。

处理完突厥来使,唐太宗又立即召集起人数不多的禁军,自己亲自披甲戴盔,跨上御马,带着高士廉、房玄龄等六骑,先行一步,出玄武门,径奔渭水便桥而去。

颉利可汗方在营中坐着,先由失魂落魄的执失思力“侥幸”活着回来报告了唐太宗神武英勇、誓死拼命的状况,已是内心震惧,紧接着又有人来报:“唐天子来了!”便在惊慌中上马出营,隔水遥观情形。

颉利见对面已立六骑,当先的盔甲辉煌,果然就是前时秦王、此时大唐天子李世民。正在惊疑未定,那唐天子已朗声道:“颉利可汗,朕与汝曾有和约,汝亦曾设有盟誓,不再相犯,近年汝屡次负约,朕正要兴师问罪。汝却引兵深入,莫非前来送死么?”

说至此,又扬鞭指着空中道:“天日在上,我国并不负可汗,可汗独负我国,负我就是负天,试问可汗果禁得起否?”

颉利听到此语,越觉惊心。那随身带着的兵士,素信神鬼,又看唐天子威风凛凛,诰命煌煌,不由魂飞胆丧,一齐下马罗拜。

正在这时,忽听鼓声动地,旌旗蔽天,似虎似貔的唐军如天兵天将一般顷刻降临,摆成了一字长蛇阵,煊赫无比。颉利吓得面如土色,竟拔马回营,闭门静守了。

唐太宗依旧驻马而待。大臣萧禹怕他轻敌进击,叩马固谏,请求还朝。唐太宗对他耳语道:“朕筹思已熟,非卿所知。突厥敢倾国前来,直抵郊甸,是以为我们国内有难,朕新即位,无法与他争锋。朕若示以怯弱,他必纵兵大惊,无法限制。朕因此怒斥敌使,又轻骑独出,示以从容,再张皇之师,作必战状。虏既慑我气,复震我威,且因深入我地,隐有戒心,然后与战必克,与和必固。制服突厥,永除后患,在此一举。卿但看着,虏已无能为力了。”

萧禹乃退。过了片刻,果然有突厥使臣,渡水而来,向太宗乞和。太宗又正义凛然地责斥数语,来使俯首听命,太宗才允许和议,约定次日订盟。

第二天,唐朝与突厥歃血立约,彼此挥兵退还。之后,突厥害怕李世民的声威及唐朝的强大,再不敢轻举妄动。到了公元630年,李世民又在各方面条件成熟时,一举消灭了东突厥国,彻底消除了唐朝边陲的动荡根源。

智慧金言

唐朝建立不久,国力脆弱,但突厥并不完全知其底细。李世民利用自己能征惯战的声威和大唐帝国的威名,虚张声势,使来势凶猛、直逼京师的突厥兵望而却步,从而使唐朝避免了一场大灾难,也为贞观之治的到来提供了良好的和平环境。可见,李世民“虚张声势”之计是十分成功的。商业竞争中,也存在弱肉强食的情况。因此,我们要尽可能避免暴露自己的虚弱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