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茶经》学生活
5960300000032

第32章 茶之器具(7)

一套精致的茶具配合色、香、味三绝的名茶,可谓相得益彰。

工夫茶所用的茶具精巧、细致,凡传统工夫茶的器皿都能用到,主要包括茶壶、茶杯、茶洗、茶盘、茶垫、水瓶、水钵、龙缸、红泥火炉、砂铫、羽扇、钢筷、锡罐、茶船、茶巾、竹筷、茶几、茶担等18种,除了锡罐、竹筷、茶担以外,其他均为常用茶具。茶壶、茶杯、茶盘、茶船、茶罐、茶巾等器具的使用皆有讲究,丝毫不得马虎。工夫茶具十分精巧,种类又多,令人爱不释手。

茶壶

茶壶俗名为“冲罐”,多用江苏宜兴朱砂泥制成,以小、浅、齐、老为佳。其色泽有朱砂、紫砂、绿砂、古铁、栗色、石黄、天青等;款式有花形、柿形、菱形、鼓形,还有六角、栗子、珠子、圆、莲子等形状,式样精美,玲珑雅致,韵味十足。

在茶壶中,紫砂壶的名气最盛。宜兴紫砂陶起源于宋代,历经明、清两代的发展,到今天,紫砂壶的造型艺术日臻丰富、完美。冲泡工夫茶所用的茶壶多出产于宜兴,是宜兴紫砂壶中最小的一种。

台湾同胞喜用紫砂壶沏泡台湾茶,并一致认为唯有用宜兴紫砂壶才能沏出真茶之味,才能更得壶之真趣。

茶杯

自古以来,品饮工夫茶的茶杯就以小瓷杯为主。

清代人施鸿保在他的《闽杂记》中说:“漳泉各属,俗尚工夫茶,茶具精巧,壶有小如胡桃者,名孟公壶,杯极小者,名若琛杯,茶以武夷小川为尚。”

而在《清朝野史大观·清代述异》中,有对品饮工夫茶所用茶杯的更详尽的描述:“中国讲求烹茶,以闽之汀、漳、泉三府,粤之潮州府工夫茶为最。其器具亦精绝。用长方磁盘,盛壶一杯四,壶以铜制或用宜兴壶,小裁如拳,杯小如胡桃,茶必用武夷。”

若琛杯是前人品饮工夫茶之最佳器具,其白地蓝花、底平口阔,杯底书有“若琛珍藏”者,系康熙年间产品。

《夏门志》(公元1832年)对若琛杯有如下的记载:“俗好啜茶,器具精小,壶必曰孟公壶,杯必曰若琛杯。茶叶重一两,价有贵至四五番银者,名曰工夫茶。”

清代张心泰《粤游小识》也有记述:“潮郡尤嗜茶……以鼎臣制宜兴壶,大若胡桃,满贮茶叶,用坚炭煎汤,乍沸泡如蟹眼时,灌于壶内,乃取若琛所制茶杯,高寸余,约三四器,匀斟之……”这段文字明白说出“若琛所制茶杯”,至于若琛为何时何地人氏,尚有待进一步考证。

如今,日常品饮工夫茶均采用精美小杯,直径仅3厘米左右,质薄如纸,色洁如玉,俗称“白玉杯”或“白果杯”。

选购此种茶杯有四字诀:小、浅、薄、白。小则一啜而尽;浅则水不留底;质薄如纸以使其能起香;色白如玉用以衬托茶的颜色。

目前,流行的白玉杯是以江西景德镇和潮州枫溪出品的白瓷小杯为佳。另外,也有人使用花瓷或紫砂小杯品饮工夫茶,但终究不如白玉杯纯净及便于衬托乌龙茶橙黄的茶汤。

茶洗

茶洗就是用来洗茶的工具,此工具从明代流传至今。

古代的茶洗

在明代,制茶法都是日光萎凋,这种方式容易使茶中混入杂物,因此在泡茶时要将第一泡倒掉,即洗茶。而这个洗茶的过程就是在茶洗中进行的。

17世纪中期,明代人冯可宾编撰了《茶笺》,书中详细记载了用竹筷夹茶叶“反复涤荡,去其尘土黄叶老梗使净”,然后放入壶中,盖好焖一会儿,再用沸水冲洗的洗茶方式。

明代的茶洗形状仿若碗和盂,底部有孔。流传到清代,茶洗改成形如大碗,式样也增多。

冲泡工夫茶必备三个茶洗,一正二副。正洗用以浸茶杯,一个副洗用以浸冲罐,另一个副洗用以盛洗杯的水和已泡过的茶叶。

现代的茶洗

20世纪60年代,安溪创制了一种新茶洗。这种瓷制茶洗外观如铜鼓,分上下两层,上层是一个茶盘,可陈放几个茶杯,洗杯后的弃水直接倾入盘中,再通过中间小孔流入下层的储水空间。

事毕洗净后,茶杯、盖瓯(冲罐)等都可放入茶洗内。

这种新式茶洗简便、实用,而且不占用太多空间。

如今,茶洗的造型几经改进,上层茶盘的形状各不相同,有多种款式;下层造型与盘对应,上下连体,可合可拆,各司其职,兼备了茶盘和茶洗的综合效用。古代一正二副的茶洗配置,现在烹茶时已极少使用。

其他用具

茶盘

茶盘是用来盛茶杯的,有圆月形、棋盘形等各种款式。茶盘最讲究“宽”、“平”、“浅”、“白”四个字。茶盘盘面要宽,以便客人多时可多放杯子;盘底要平,使茶杯平稳,不易摇晃;盘边要浅,色要白,这都是为了衬托茶杯、茶壶,使其美观。

茶船

茶船形状如小钵,使用时将冲罐置于其中,承受沸汤。

茶具组

茶具组包括茶匙、茶夹、茶针、茶漏等在工夫茶冲泡过程中要用到的一些小物件。

茶巾

顾名思义,茶巾就是茶具中用以净涤器皿所用之毛巾。茶巾要时时保持干净、清爽。

茶垫

茶垫一般比茶盘小,是用来置冲罐的,也有各种式样。茶垫宜“夏浅冬深”。冬深便于浇罐时多装些沸水,使茶不易冷。

茶垫里要垫上一层垫毡。垫毡是用丝瓜络按茶垫的形状大小剪成的,之所以要用丝瓜络,是因为丝瓜络不产生异味。垫毡的作用是保护茶壶,因为工夫茶在洒茶后还要将茶壶倒置过来,以免壶里积水。

水瓶与水钵

水瓶与水钵都是用以贮水烹茶的。

水瓶修颈垂肩,平底,有提柄,素瓷青花者最好。

水钵如一个普通花盆般大,款式很多。明代所制的水钵“红金彩”是用五金釉描金鱼二尾在钵底,舀水时,水动,好像金鱼也动,是罕见的珍品。

龙缸

龙缸类似栽种莲花之莲缸,用以贮存大量的泉水。一般龙缸都是密盖,下托以木几,放在书斋一角,古色古香。龙缸也是素瓷青花,有明宣德年造的,现在很难见到。

红泥小火炉

红泥小火炉为长形,高六七寸,炉的高低不等,下半部有格,盛橄榄核炭。置炭的炉心深而小,这样可使火势均匀、省炭。小炉有盖和门,不用时把盖一关,既节约又方便。红泥小火炉门边往往还有一副文雅的对联,以增添茶兴。

如今,也有用适合摆放在桌子之上烧炭的小炉或现代煮水器,如电炉、酒精灯炉、电磁炉等。它们集生火、煮水于一身,既无杂味,又方便实用,造型也较雅致。

砂铫

潮安枫溪的砂铫最为著名,俗称“茶锅”。一般来说,砂铫都是用砂泥做成的,很轻巧,水一开,小盖子会自动掀动,发出阵阵的声响。这时的水冲茶刚刚合适。当然,用钢锅、铝锅来煮水冲茶也无不可,但意境和滋味终究要差一些。

羽扇与钢筷

羽扇是用来煽火的,煽火时既须用劲,又不可煽过炉门左右,这样既能保持一定火候,也表示对客人的尊敬。用洁白鹅翎编制成的扇,大约过掌,配以竹柄丝穗,非常精雅,但现在已不多见。

钢筷可以用来钳炭、挑火,使主人双手保持清洁。

茶几

茶几即茶桌,用以摆设茶具。茶几式样繁多,选购时可依环境和个人爱好选适宜者。

茶罐

茶罐用来储放茶叶。值得注意的是,名贵的茶叶应用锡罐贮藏,因为其密封性能极佳。

品饮乌龙茶最精致的茶具称为“四宝”,它们分别是玉书、烘炉、孟臣壶和若琛杯。在传统的工夫茶泡法中,砂铫、红泥火炉、橄榄核炭、羽扇等器具必不可少,但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它们逐渐地被煤油炉、酒精灯炉所代替,而现在几乎都改用电热壶或电磁水壶了。这些煮水器十分方便,适应现代人忙碌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十分省时、省事。

花草茶茶具

花草是大自然的馈赠,长期饮用可强健身体,有的可舒解紧张情绪,镇定心神,帮助睡眠;有的可改善胃胀气,帮助消化。

虽然花草茶不如药物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如果每天饮用一杯,既可以起到养身保健的功效,也不会上瘾,更不会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所以说,花草茶是现代生活中一种相当健康的饮品。

选择合适的器皿,就能冲泡出味道恰到好处的花草茶,并且也使得冲泡一杯好茶的过程成为了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透明的玻璃壶

用来冲泡花草茶的茶壶可以是陶瓷或耐热的玻璃制品,最好是透明的耐热玻璃制品。

注入热水后,用透明的玻璃壶可以欣赏到草叶或花朵在水中慢慢舒展的过程,还可以看到真实的茶汤颜色。

此外,茶壶最好不要选择壶嘴过于细长的,因为这样很容易被花草阻塞。

质地优良的花茶杯

冲泡花草茶所使用的杯盘也十分重要,茶杯的种类不拘。一般来讲,在选择花茶杯时要考虑到如下几点:

最好为透明玻璃制品,或者是内里为纯白色的陶瓷制品,这样方便欣赏茶汤和茶花;使用玻璃杯子时要注意选择耐热型的,以免茶杯因忽然受热导致冷热不均而破裂;造型优雅,杯口要较宽。

茶壶最好要有过滤的器具

选择茶壶时最好有过滤器。

像薰衣草、迷迭香等,由于花叶细小,若不过滤的话,倒出时细渣会随着茶水流到茶杯中,而影响喝花草茶的感觉,因此最好挑选有过滤器的茶壶。若冲泡综合花草茶,也可以将不耐泡的种类放在过滤器中。

冲泡好花草茶之后,需要用滤茶器把茶水倒进杯子。滤洞的大小由茶叶和花朵的大小决定,小花叶就要使用滤洞较小的。中国在很早以前就有附滤茶器的茶壶或是杯子,专门用来冲泡花草茶。

此外,冲泡花茶的分量可以用手或茶匙来控制,用茶匙时以小量茶匙的分量为准。

因地选具

中国地域辽阔,各不一样地的饮茶习俗不同,故对茶具的要求也不尽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