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茶经》学生活
5960300000037

第37章 茶之用水(4)

古代品泉家,对陆羽把淮水源列入《水品》,是颇持有异议的。如明代徐献忠、周履靖在《水品全秩·卷上》“六品”论及淮水时说:“张又新记(按指:张在《煎茶水记》引陆羽二十《水品》有淮水源)淮水亦在品列,淮故湍悍浑浊,通海气,自昔不可食。今与河合脉,又水之大幻(患)也。李记(按指:李季卿记述陆羽论二十《水品》列有淮水源)以唐州柏岩县淮水源庶矣。”至于淮水源头之水,是“自昔不可食”呢?还是诚如陆羽在《水品》中所评为“天下第九佳水”?姑且不论,留待学者专家去进一步论证吧。但茶圣陆羽既然把“淮水源”列为天下佳水,那么淮水源头的河山胜迹,还是可以向读者作一简要介绍的。

陆羽在《水品》中说的“柏岩县”即今之河南省桐柏县。桐柏县是我国四大水系之一的淮水发源地。于东汉延熹六年(163)在桐柏县城西南15公里处建“淮渎庙”。后于北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从原址迁至县城东关。明清以来有增补修葺。这是历代官府与民间祭祀淮水之神的庙宇。遥想陆羽当年来桐柏县,亦自应是首先前往淮渎庙祭祀水神,然后再登临桐柏山寻访淮水之源,进行品鉴,那陆羽当年品泉之处究竟在何处呢?

桐柏山水帘洞水,清纯甘冽,胜过诸多名泉,也许是陆羽当年品泉处吧?水帘洞,在桐柏县城西5公里,群山环抱,松柏苍翠,是桐柏山著名风景之一。水帘洞距地高约20多米。如今洞内有泥塑猕猴一尊,猴身上有泉水流出,喷洒在石钵之中,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淮水源头之水,亦从山岩缝隙间渗泄于洞内成泉。而洞口则被山顶倾泻而下的瀑布遮盖,犹如珠帘垂挂。沿石壁前有阶梯和铁链可攀援而上,进入洞中,虽盛夏酷暑,仍凉气袭人,沁人心脾。这里自古以来就是游人荟萃避暑消夏的理想胜地。在水帘洞溪旁建有山寺,寺内墙上有历代文人、游客书写的诗和题记,赞颂水帘洞的奇妙和优美。其中有一首七绝云:

半山垂下水晶帘,

疑是银河落九天;

今古无人能卷得,

月钩空挂碧云边。

陆羽在天宝后期,还曾品鉴过蕲州兰溪石下水,汉水流域的汉江金州上游中零水、商州武关西洛水多处名泉佳水,其中列入其《煮茶记》者共有二十品。

玉虚洞下香溪水

——天下第十四佳水玉洞玲珑,诗圣频来扣紫府

香溪剔透,茶仙亦步汲泠泉

——舒玉杰

玉虚洞,在湖北省秭归县香溪镇2公里处的谭家山麓、香溪河畔。相传,在唐天宝五年(746年)发现。洞门呈半月形,洞口刻有“玉虚洞天”四字。进洞右行,下台阶五十余级,即达洞之内厅,洞室开阔,呈不规则的长方形,平面纵长约85米,宽约40米,高约50米,全洞共约3600余平方米。宽敞壮丽,浑如地下宫殿。钟乳石附于四壁者形如龙虚、仙人、鸟兽;垂如洞顶者状如旗幡、宝盖、宫灯,千态万状,绚丽多姿。壁间垂一巨形钟乳石,似盘龙大柱,高十余米,尤为绝妙奇异。据载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南宋诗人陆游等均曾游此。今洞中有宋人谢崇初等留下的摩崖题刻和清人甘立朝撰写的《游玉虚记》碑刻。

玉虚洞下,一年四季,有清泉长流,称为香溪泉,因泉水与香溪河相通,故名,泉水清碧甘冽,是烹茗佳水。唐代茶人陆羽约于天宝十二载至十四载(753~755)在荆楚大地、巴山蜀水访茶品泉期间曾游历玉虚洞,品尝香溪甘泉,定其为天下第十四佳水。

商州武关西洛水

——天下第十五佳水秦关月夜迎逋客

洛水茶烟舞晓风

——舒玉杰

武关,在陕西省商州地区丹凤县城东40公里的峡谷之间。它自古以来与具有战略意义的名关——潼关、萧关、大散关称为秦之四塞。关址建立在峡谷间一块较高的平地上。关周匝约1.5公里,板筑土城墙,略成方形,东西各开以砖石包砌的券门洞,西门额刻“秦关要塞”,东门为“武关”二字,门内额有“古少习关”四字。关东沿山盘曲,悬崖深壑,路狭难行,山环水绕,险隘天成。秦末汉高祖刘邦从河南入关灭秦,即取道于此关隘。

西洛水,即源出陕西省洛南(雒南)县冢岭山的伊洛之水(今称之洛河)的一条支流。从洛南流过丹凤县的武关之西,至太古河汇入丹江。茶圣陆羽当年在沿汉水流域品泉较水期间,曾西行进入陕西商州武关,品鉴过武关西洛水,并将其评为天下第十五佳水。试想当年,交通何等不便,陆羽为访茶品泉,在山川古道,险隘雄关,玉溪洞下,洛水之滨,都曾留下了茶人的足迹,谱写了传世千载的“水品”篇章。

天台山西南峰千丈瀑水

——天下第十七佳水休疑宝尺难量度

直恐金刀易剪裁

——曹松

在我国名山中,有两座天台山,一座在湖北省红安县北40公里处;而陆羽当年品泉的天台山,则是今浙江省天台县(按:唐时属台州,名兴唐县,从宋代起始称今名)城北之天台山。

这里是我国佛教天台宗的发祥地。山中有隋代古刹国清寺,是开皇十八年(598年)杨广承智者大师的遗愿所建。经清雍正年间重修,是一个拥有百余间殿宇的大型建筑群,为我国保存比较完好的著名大型寺院之一。天台山群峰竞秀,巉峭多姿;飞瀑流泉,洁白如练,有华顶秀色、石梁飞瀑、铜壶滴漏、赤城霞起、琼台月夜、桃源春晓等风景点,还有隋塔、隋梅、智者院、太白书堂等诸多古迹。

据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张联所辑《天台山全志》记载:陆羽品泉的西南峰名曰瀑布山,一名紫凝山。在天台县西四十里。有瀑布垂流千丈,与国清、福圣二瀑为三。其山出奇茗。《神异记》云:“馀姚人虞洪入山采茗,遇一道人引三青牛至此山,曰:‘吾丹丘子也,闻子善具饮,今以茗奉给;祈子他日有瓯牺之余相遗也。’后尝与家人入山获大茗焉。”而陆羽在《茶经·七之事》里亦写了汉仙人丹丘子与虞洪入山获大茗(树)的传说。

在《天台山全志》之《泉》项下首列:“陆羽《茶经》(按:原文如此;而应为《水品》)以天台瀑泉为天下第十七水。”又据载,王十性(临海人,明万历进士)在《入天台山志》有云:“行至紫凝山,瀑布悬流一千丈,陆羽第为天下十七水,又行数里至紫凝峰,为天台九峰之一。”(据《全志》所载,其他八峰为:九华、玉女、玉泉、华琳、玉霄、卧龙、莲花、翠微——道家称之为七十二福地之一)

唐光化(898~901)进士曹松所作《瀑布》诗云:“万仞得名云瀑布,遥看如织挂天台。休疑宝尺难量度,直恐金刀易剪裁。喷向林梢成夏雪,倾来石上作春雷。欲知便是银河水,堕落人间合却回。”又余爽(经历未详)《瀑布诗》云:“九峰回合抱琼田,石蕊云英漱瀑泉。闻说丹成(疑为“丘”字)从此路,玉虹艺驾上青天。”这首诗是寓意汉仙人丹丘子曾来此山饮茗成仙的典故。

天台山,自古又是我国的茶产地之一。华顶云雾花,就是产在天台的华顶峰。天台山产茶历史悠久,据记载,东汉末年道士葛玄已在华顶植茶,隋唐以来,已渐有名气。唐时,日本高僧最澄渡海西来国清寺学佛,临归国时,还带去天台山的茶籽试种于日本的近江(滋贺县)阪本村国治山麓。陆羽约在唐大历年间曾来过天台山地区访茶品泉,他在《茶经·八之出》记载各地茶品有“台州下”之评语。

《天台山全志》对清康熙年间及其以前天台山产茶作了如下记载:“茶,按,陆羽《茶经》台(州)越(州)下,注云:生赤城者与歙同。桑庄芝续谱云:“天台山茶有三品,紫凝为上;魏岭次之;小溪又次之。紫凝,今(指1717年)之普门也;魏岭,天封也;小溪,国清也。”

综上述可见,陆羽于唐代宗大历年间,曾来天台山谒拜国清寺等诸寺院;登华顶、紫凝等诸峰访茶;在国清、福圣、千丈等处品泉,在诸多瀑流、溪泉中,评定西南(紫凝)峰千丈瀑泉为天台山水系较佳水品。

桐庐严陵滩水

——天下第十九佳水汉代严光,陵滩隐钓名香远

唐时陆羽,子濑烹茗韵味长

——舒玉杰

严陵滩,即严子陵钓台,又曰子陵滩、双台垂钓等诸多名称。在浙江省桐庐县西15公里富春山,山高150米,逶迤35公里,屏列江湄。在山半腰处有两块大盘石,屹立东西两岸,俯瞰富春江,各高约70米。有石砌磴道拾级可上。东为严光钓鱼台,西为谢翱台。

严光,生卒年未详。字子陵,东汉初会稽余姚(今属浙江省)人。少时曾与光武帝(刘秀)同游学,有高名。后秀称帝,光改姓名隐遁。光武帝派人觅访,征召到京,授谏议大夫,不受,遂退隐于富春山。后人称其所隐游之地为严陵山、严陵濑、严陵钓坛等。

谢翱(公元1495~1575年)字皋羽,自号晞发子。南宋长溪(今属福建福安县)人。尝为抗金名将文天祥咨事参军,后别去,宋亡,文天祥在组织义军转战于福建、广东时,被元军所俘,坚贞不屈,于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被害而死。翱闻讯悲恸不已,行至浙东,设天祥灵位于子陵钓台以祭,并作楚歌挽之。翱卒,葬于子陵台。两台各有石亭一座。临江有严先生祠,相传,为宋代范仲淹于北宋景佑年间(公元1034~1038年)所建。祠中有历代碑刻多种。

唐代茶人陆羽,当年为烹泉鉴水,不辞辛劳,不避艰险,曾涉足许多名山大川,访幽洞,探古泉,亦曾登临严光隐居垂钓的子陵滩,煮泉烹茗品鉴,并将严子濑列为天下第十九佳水。

唐代张又新亦曾步陆羽的后尘,前往品鉴过子陵滩水。他在《煎茶水记》中说:“及刺永嘉,过桐庐江,至严子濑,溪色至清,水味甚冷。家人辈用陈黑坏茶泼之,皆至芳香;又以煎佳茶,不可名其鲜馥也。又愈于扬子南零殊远。”而明代的品泉家徐献忠,约在唐代陆羽、张又新登严陵滩八百年之后,亦步前者的后尘,前往严陵滩烹茶鉴水。他在《水品全秩》中说:“张君过桐庐江,见严子濑溪水清冷,取煎佳茶,以为愈于南泠水。予尝过濑,其清港芳鲜诚在南泠上。而南泠性味俱重,非漱水及也。”并指出子陵滩水质最佳处是在严光钓台之下,滩溪之水旋绕回转,澄寂停留之处。只有沿陟立的石磴上下或架舟至台下才能取得。

避暑山庄热河泉

土厚登百谷

泉甘剖翠瓜

——康熙

避暑山庄,在河北省承德市区,初建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它是清代帝王的离宫别苑,又名“热河行宫”、“承德离宫”。山庄虽以山名,而胜趣实在水。以热河泉水汇成十里湖区,又在琼岛湖滨兴建了大量亭榭楼阁,荟萃了水乡泽国的园林胜景,真山实水,自然成趣,从而形成了多层次景观的塞外江南。

热河泉,在承德避暑游览湖区东北部——金山亭北端,“香远益清”之北,湖畔立一块自然石,上刻“热河泉”三个秀美的大字。这里便是热河泉的源头。泉水四时涌流不绝,汇成千顷碧波。流经澄湖、如意湖、上湖、下湖,自银湖南部的五孔闸流出,沿长堤汇入武烈河。因此,于1933年曾在泉旁树一碑,上勒“热河”二字,当作世界上最短的“河”而载入《大英百科全书》,一时名扬于世。然而,它实际上只是一个泉,而并非河。所以,于1979年正式定名为“热河泉”。

诚然,古往今来的品泉大师,烹茗高手,在烹茶选水时,无不以“寒碧清甘”为泉水中之上品。本章之所以写了“避暑山庄热河泉”,它虽不具有“寒”字,亦属最低水温的温泉之列,但实因该泉在我国诸多泉水中,具有超乎寻常的独特品质,是无与伦比的清饮甘泉,当然亦不失为烹茗佳水。

热河泉的形成,大约在七千万年前,这里曾经发生过规模巨大的火山喷发,安山岩浆沿岩层裂缝溢出,又使岩层出现了许多断裂缝。地面上的水通过断裂缝渗入地壳深处,经地温加热,水温升高,再由深处涌出,便形成了热泉。水温在9°~11°。

热河泉,含有较高的碳酸钙、碳酸镁,矿化度低,水味甘甜;水中含有少量可溶性二氧化碳,清凉爽口,可谓是天然汽水;微量的氟可使牙齿洁白无龋;低量硼酸,又有清炎防腐之效。实可谓“泉味甘馨,怡神养寺”。若引用泉水灌溉果园,硕果累累,其味格外香甜。

当年康熙皇帝曾先后于康熙四十年、四十一年(公元1701~1702年)两次率王公大臣亲临承德实地考察,选址兴建热河行宫,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看中了热河泉。康熙曾有诗赞美热河泉:“土厚登百谷,泉甘剖翠瓜。”乾隆皇帝亦曾赋诗赞曰:

夕阳红丝一湖明,入夕花藏只叶晶,

却是清香收不住,因风馥郁送舟轻。

每当盛夏,这里是清泉细波,水雾如纱,一派烟雨氤氲景象;而严冬之时,山庄内外,十里湖区银装素裹,雪地冰天,惟泉源头附近碧水涟漪,春意盎然,是热河泉给山庄带来了春天。

惠来海角甘泉

任凭卤盐浸和

难易灵性清甜

——佚名

海角甘泉,在广东省惠来县城神泉巷东南角。是自宋代发现的一海滩泉眼,明代成为三面环海的陇堆上的泉井,水清甘冽。相传,明代有一神童苏福,曾为甘泉写一独联:

扶取携而不竭,任卤浸盐蒸,独漂中淡。

清乾隆年间,在井边建一碑亭,把这一联语刻在石柱上。亭中树一《神泉亭碑记》,碑文是惠来知县王玮于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所作。记载此泉:“受千斤卤而能甘”,“虽深广不数尺,而饮者千余”,“有功于民”。《潮州府志》载:“此泉发源于文昌山下,隆冬不竭而味甘,堡内咸资汲焉。”现在神泉镇几千人口皆汲此泉水烹茶烧饭,仍清甘如常。于是神泉之名,广为天下所知。

香溪河畔昭君井

清甘宝坪水

宜煮龙泉茶

——佚名

昭君井,又名楠木井。在湖北省兴山县王昭君的故里——南效宝坪村,又名昭君村。一提王昭君,人们就会想起汉元帝竟宁元年(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入朝求和亲时,昭君自愿请行,为民族和睦作出贡献的动人故事。而昭君的家乡那充满着神秘色彩和如梦幻般的绮丽风光,却更加令人向往。昭君村面临香溪水,背依纱帽山,群峰林立,岩壑含翠,桐林云涌,香溪回环。如今,昭君村附近尚有昭君寨、妃台山、昭君台、梳妆台、珍珠潭、望月楼等遗迹。

昭君井,是现存古迹中,更为人们所乐道的。井水清澈碧绿,四季不竭,冬暖夏凉,清甜可口。井台以甃石筑成,中嵌楠木,清晰可见。旁立石碑,上刻“楠木井”三字。相传,这井是昭君汲水之处。传说,原先此井水量甚少,稍旱即枯。昭君出世后,井水陡增,澄碧清亮。村人纷传,是昭君出世惊动玉帝,令黄龙搬来龙水所致。昭君入宫之后,昭君之母忽然梦见黄龙欲逸,井水将涸,村人即从西蜀秀山采来楠木嵌于井口,琐住了龙头。而使井水丰裕,长年不竭。楠木井从此便名扬于世。

昭君井水温,冬季可达30℃,夏季水凉如冰,清冽甘醇,是烹茗煮茶的上好水质,如用以冲泡昭君村出产的“白鹤茶”(人们称之为“龙泉茶”),则更是清香鲜醇,韵味幽长。昭君井水龙泉茶,深受游人的赞赏。

天门文学泉

鸿渐昔品故乡水

竟陵今存陆子泉

——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