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豨被任命为巨鹿郡守,向淮阴侯辞行。淮阴侯拉着他的手,让左右的人回避,同他在院子散步,仰天叹息说:“可以跟你说话吗?我有话想跟你说。”陈豨说道:“一切听将军的吩咐。”淮阴侯说:“你的所治之地,是天下精兵聚集之处;而你又是陛下亲信宠爱的臣子。如果有人说你反叛,陛下必定不相信;再有人来告你造反,陛下就会开始怀疑;第三次来人告你造反,陛下必定会大怒而自己带兵讨伐。到时我替你从内起兵呼应,天下就可以图谋了。”陈豨一向了解韩信的才能,很相信他,说:“恭领教诲!”汉十年,陈豨果真反叛。皇上亲自带兵前往讨伐。韩信有病,没有随从出征。他暗中派人到陈稀的住所说:“只管发兵,我会在这里帮助你。”韩信就跟家臣们谋划,乘黑夜假传诏令,赦免各官府里的囚徒和奴隶,想要领着这批人去袭击吕后和太子。部署妥当以后,等待陈豨回报。有一个韩信的家臣得罪过韩信,韩信把他囚禁起来,想杀死他。家臣的弟弟就向吕后告发韩信准备反叛的情况。吕后想召见韩信,怕韩信的党羽不肯就范,就跟萧相国商议,让人假称是从皇上处来,说陈豨已经被捉住杀了,列侯、群臣都要去称贺。萧相国欺骗韩信说:“你尽管有病,也得勉强进宫称贺。”这样,韩信一进宫,便在长乐宫的钟室中被杀了。韩信被斩前说:“我后悔没有采纳蒯通的计策,竟被妇人小子所欺骗,难道不是天意吗?!”于是韩信一家及三族都被诛杀。
【智慧金言】
瓜田李下,避嫌远疑,这样就不会造成不必要的失误,浪费时间、浪费精力在处理不必要的事情上。为人处世,应该避免被人猜疑,而又不怀疑别人——只有行为光明磊落,才不会被人猜疑;只有心地宽厚坦荡,才不会随意怀疑别人,这样,事业才可能获得成功。
博学才能广知
【原典】
博学切问,所以广知。
注曰:“有圣贤之质,而不广之以学问,弗勉故也。”
王氏曰:“欲明性理,必须广览经书:通晓疑难,当以遵师礼问。若能讲明经书,通晓疑难,自然心明智广。”
【解读】
立下志向,就如同造好了一艘大船,这船要想远航,就得有帆。没有帆,船不能行,志向只能变成空想。“志大才疏”者,就是一般无帆的船。那么船帆从哪里来呢?只有以学为经,以问为纬,才能编织出远航的船帆。西塞罗曾说:地不耕种,再肥沃也长不出果实;人不学习,再聪明也目不识丁。
【活学活用】
人不学习,再聪明也不会有智慧
地不耕种,再肥沃也长不出果实;人不学习,再聪明也不会有智慧。只有广泛涉猎、勤于求教,才能长见识。《论语》中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孔子在总结自己的学习经历后的经验之谈。千百年来,能领略孔子话中三味的人很多,其中包括苦学而最终有成的苏秦。
苏秦,是东周洛阳人,曾经往东到齐国求师,向鬼谷子先生学习纵横之术,想以此出人头地。可游历几年后,却四处碰壁,十分困窘地回家后,又受到兄长、弟弟、嫂子、妹妹、妻妾的笑话。苏秦十分惭愧,这才觉得自己的学问还差得太远,于是闭门不出,找出《六韬》、《阴符》等兵书,足不出户,埋头攻读。“头悬梁”、“锥刺股”地读了一年书后,苏秦记熟了各国的地形、政治情况和军事力量,研究了各诸侯的心理状态,然后于公元前334年开始游说六国。
他最先游说周显王,周显王身边的人向来对苏秦很了解,都看不起他,不信任他。苏秦于是就向西至秦国。当时秦孝公已死,苏秦对秦惠王说:“秦国是一个四面据有天险的国家,背靠华西,渭河绕境,东边有函谷关、黄河,西面有汉中,南面有巴蜀,北面有代郡和马邑,这真是天府之国。凭借秦国士兵和百姓的众多,兵法的普及教化,就可以吞并天下,建立帝业。”秦惠王当时刚刚诛杀商鞅,对论辩之士很痛恨,所以不用苏秦,说:“羽翼还未丰满时,就不可以高飞;国家的大政方针还未清明,就不可以去兼并别的国家。”
苏秦于是向东到了赵国。当时赵肃侯任命他的弟弟为相,号为奉阳君。奉阳君不喜欢苏秦。
苏秦离开赵国后又到了燕国,过了一年多才得以见到燕国国君。燕文侯听了苏秦的一番游说后说:“你的话是对的,但是我们的国家很小,西边被强大的赵国胁迫,南边靠近齐国,齐国和赵国一样都是强国。你如一定要以合纵之策来使燕国安定,我可以把国家托付给你。”于是出资给苏秦配置车马金帛,让他去赵国。
当时奉阳君已死,苏秦就趁机对赵肃侯大加游说。赵王说:“我年纪轻,继位的时间短,不曾听说过关于国家社稷的长远计划。现在你有志于保全天下,安定诸侯,我将恭敬地让整个国家听从你。”于是准备了一百辆装饰豪华的车子、千镒黄金、一百双白璧、一千束锦绣,让苏秦去邀约各诸侯国。
苏秦激怒张仪,使他投奔秦国,又劝说韩宣王说:“韩国有这么强的实力,大王您又很贤明,却去向西侍奉秦国,拱手称臣,使国家蒙受羞辱,被天下人所笑,没有比这更糟糕的事了,所以希望大王您好好地加以考虑,大王您服侍秦国,秦国一定会索取宜阳、成皋。现在把这两地给了它,明年它又会来要求割地。这时候给它吧,已无可给之地;不给吧,就会前功尽弃,而且还会带来祸患。况且大王您的土地有限,而秦国的贪求无限,以有限之地去迎合无限的贪求,这就是所谓的买来怨仇,结下祸患,未经战争而国土已被削夺了。我听俗谚说:‘宁为鸡口,无为牛后。’现在向西拱手向秦称臣,与做‘牛后’有什么区别呢?以大王您的贤明,又拥有强大的韩国军队,却博得了‘牛后’之名,我私下里都替大王感到害羞。”
韩王听了勃然变色,挥动手臂,圆睁双目,手按着剑,仰天叹息说:“我虽然不肖,但一定不会去服侍秦国。现在你以赵王的教导来启示,我愿意恭敬地让我的国家听从你。”
苏秦又去向魏襄王游说。魏王说:“我这个人不成大器,不曾听到过明白的教导,现在你用赵王的诏令前来昭示,我恭敬地让我的国家听从你。”
苏秦又向东去向齐宣王游说。齐王说:“我这个人不聪敏,齐国地处偏远,面临大海,是个交通不便的国家,不曾听到过有关的点滴教诲,现在你以赵王的诏令来号召我们,我恭敬地让我的国家听从你。”
苏秦往西南去向楚威王游说。楚王说:“我的国家西面与秦国接壤,秦国有侵占巴蜀、吞并汉中的野心。秦国,是像虎狼一样凶狠的国家,不可与它结盟。而韩国、魏国迫于秦国的威胁,也不可与它们深加谋划,因为怕有反逆之人到了秦国,谋划之事还未发动而国家已面临危机了。我自己预料,楚国与秦国相抗,没有胜算;在内与群臣相谋,也不一定靠得住。因此我睡不安,吃不香,心旌摇晃,无所着落。现在你想合天下为一,收拢诸侯,保存危亡的国家,我谨以整个国家听从你。”
于是六国合纵结盟并同心合力,苏秦担任了合纵盟约的盟长,同时成为六国的宰相。
苏秦北上回报赵王,经过洛阳,随行有大量的车骑辎重,诸侯各国派了很多使者送行,人们都怀疑是王者出行。周显王听说后很害怕,命人清扫道路,并派人到郊外犒劳。苏秦的兄弟、妻子、嫂子都斜着眼不敢仰视,俯伏在地上侍侯他饮食。苏秦笑着对他的嫂嫂说:“为何以前那么倨傲而现在这么恭敬?”他的嫂嫂匍匐在地,把脸贴在地上,谢罪说:“因为看到小叔子你现在地位高、财富多。”苏秦喟叹道:“同样是一个人,富贵了亲戚敬畏他,贫贱了亲戚就轻视他。假如当初我在洛阳城边有二顷田,我怎么能像现在这样佩挂六国的相印呢?”于是拿出千金分赏给他的亲戚和朋友。
起初,苏秦到燕国时,向人借了一百钱作路费,等到他富贵了,便以一百金偿还。苏秦报答了所有曾经对他有恩的人。跟从他的人中有一个人却独独未获报答,于是就前去跟苏秦说,苏秦回答道:“我没有忘记你。你与我一起到燕国,在易水边你多次要离开我。当时我正困窘,所以深深地怨恨你,把你放在最后,不过你现在可以得赏赐了。”
苏秦让六国合纵结盟后,回到赵国,赵肃侯封他为武安君。苏秦把合纵的盟约书投送给秦国,秦国因此有十五年不敢窥视函谷关外的国家。
后来秦国与齐国和魏国一起攻打赵国,想借此毁坏合纵盟约。齐国和魏国攻打赵国,赵王便责备苏秦。苏秦很害怕,请求出使燕国,一定要报复齐国。苏秦离开赵国以后,合纵的盟约就瓦解了。
秦惠王把他的女儿嫁给燕国的太子。这一年,燕文侯死,太子即位,这就是燕易王。燕易王初即位时,齐宣王趁燕国国丧攻打燕国,占领了十座城池。燕易王对苏秦说:“过去你到燕国,先王资助你见赵王,才使六国合纵结盟。现在齐国先攻打赵国,再攻燕国,因为你的缘故而使我们被天下人讥笑,你能为燕国收回被侵占的土地吗?”苏秦十分惭愧,说:“请让我替大王您去夺回来。”
苏秦见到齐王,拜了两拜,低下头向齐王表示庆贺,抬起头又向齐王表示哀悼。齐王说:“庆贺之后为什么这么快就表示哀悼呢?”苏秦说:“我听说饥饿的人所以不吃鸟喙这种东西,是因为知道它虽可暂时充腹,但实际上与饿一样可怕。现在燕国虽然弱小,但燕王是秦王的小女婿。大王您以占领它十座城池为利,却与强大的秦国长期结下了仇怨。现在如果让弱小的燕国为领头雁冲锋陷阵,而强大的秦国躲在它的后面,以此招集天下的精兵,这与饥饿的人吃鸟喙是一样的。”齐王变了脸色,忧愁地说:“这怎么办呢?”苏秦说:“我听说古代善于处理事情的人,能把祸转为福,把失败转为成功。大王您如果确实能听从我的计策的话,就把这十座城池归还给燕国。燕国无缘无故地得回了十座城池,必然很高兴;秦王知道了因为自己的缘故而使齐国把十座城池归还燕国,也一定会很高兴。这就是所谓的放弃仇恨而得到像磐石一般牢固的友谊。这样,燕国、秦国都服侍齐国,那么大王您号令天下,没有人敢不听。大王您以虚假的言辞依附秦国,凭着十座城池取得天下,这是霸王的功业。”齐王说:“很对。”于是把十座城池归还了燕国。
有人诋毁苏秦说:“这是个左右摇摆、卖国、反复无常的人,他将会作乱。”苏秦害怕获罪,回到了燕国,而燕王不再给他封官。苏秦见到燕王,说:“我是东周的贱人,并没有丝毫功劳,大王您却亲自在庙堂上给我以礼遇。我为大王退了齐国军队而且得到了十座城池,应该是对我更加亲近。现在我回来了,而大王您不给我封官,一定有人在您面前中伤我,说我不讲信义。我不讲信义,是大王您的福气。我听说忠和信是为了自己;积极进取,是为了别人。况且我劝说齐王,也不曾欺骗他。我在东周抛弃了老母亲,本来就是要放弃为自己打算而为别人求取。假如现在有人像曾参一样孝顺,像伯夷一样廉洁,像尾生一样守信,有这样的三个人一起来服侍大王,您觉得怎么样?”燕王说:“这样就心满意足了。”苏秦说:“像曾参一样孝,按理是不会离开他的亲人在外面住一个晚上的,大王您又怎么能让他步行千里前来服侍弱小的燕国处于危难中的大王呢?像伯夷一样廉洁,坚持不做孤竹君的继承人,不肯做周武王的臣子,不愿接受封侯而饿死在首阳山下。这样廉洁的人,大王您又怎么能让他步行千里而到齐国去为别人争取利益呢?像尾生一样守信,与一女子相约在桥下相会,而女子没有来,洪水淹到了他,他也不离开,结果抱着桥柱而死。这样守信的人,大王您又怎么能让他步行千里地去退齐国的强兵昵?我可以说是因为忠诚和守信才得罪在上位的人的。”燕王说:“你不忠诚,也不守信,难道有人因为忠诚守信而得罪人的吗?”苏秦说:“不对。我听说有人远出做官而他的妻子与人私通,这个做官的人将要回家,与他妻子私通的人很担忧。他的妻子说:‘不用担心,我已经准备好了毒酒等他。’过了三天,他果然回家了,他的妻子让他的妾把毒酒捧给他。他的妾想说酒里面有毒,但怕这样一来女主人就会赶她走;想要不说,又怕毒死了男主人。于是她假装跌倒,把酒洒在了地上。男主人大怒,打了她五十鞭。所以这位妾一跌倒洒了酒,既保全了男主人,又保全了女主人,可她却不能避免被鞭打,这怎么能说忠诚守信没有罪呢?我的过失,不幸与此相似!”燕王被他说动,于是吩咐道:“你仍然做你原来的官。”并更加厚待他。
燕王的母亲与苏秦私通,燕王知道了这件事,却更加厚待苏秦。苏秦害怕被杀,就对燕王说:“我住在燕国不能加重燕国的地位,住在齐国则一定能使燕国的地位加重。”燕王说:“一切按你想做的去做。”于是苏秦假装得罪了燕国而跑到齐国,齐宣王任他为客卿。
齐宣王死,滔王即位,苏秦劝说滑王厚葬宣王以表明自己孝顺,高筑宫室、扩大苑囿以表明自己志得意满,他想借此以破坏齐国而有利于燕国。苏秦被刺,刺客没有被捉到,苏秦将死时,对齐王说:“我就要死了,把我车裂以后示众,说‘苏秦为了燕国在齐国作乱’,这样刺杀我的人一定能抓到。”于是齐王就按苏秦的话去做,果然找到了刺杀苏秦的人,为苏秦报了仇。
【智慧金言】
《论语》中有句名言:“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不愧是个大教育家,一语道破学习的两种途径——好学与下问,向别人请教,是学习的最好方式。
高调做事,低调做人
【原典】
高行微言,所以修身。
注曰:“行欲高而不屈,言欲徽而不彰。”
王氏曰:“行高以修其身,言微以守其道;若知诸事休夸说,行将出来,人自知道。若是先说却不能行,此谓言行不相顾也。聪明之人,若有涵养,简富不肯多言。言行清高,便是修身之道。”
【解读】
心怀大志的人,一定要高调做事,低调做人。所谓低调做人,就是要在修养上保持自己高尚的德行,而在言语方面却要委婉、低调,不事张扬。
古人在品评人物的时候,其标准与现代人有些不同。现代人为了求名,大张其鼓地为自己造势,俗称“炒作”,更有一个中性词叫“广告”。其间,花言巧语者有之,夸夸其谈者有之,讨巧弄势者有之,制造假新闻者有之……而此类人物在古人看来,统统算不上人才。
《论语》云:“巧言令色,鲜仁矣。”意思是:经常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很明显,孔子反对那些花言巧语、夸夸其谈的人,认为这种人缺少最基本的做人品质。
那么,什么人才是孔子欣赏的人才呢?他说:“刚、毅、木、讷近仁。”他认为,刚强、果敢、朴实、谨慎,这四种品德接近于仁。其中“木讷”一词,就包含语言朴实无华,微言慎行之意。
大哲学家老子对人才的评价类似于孔子,在《道德经》八十一章中,有多处谈到了人才与言语的关系,比如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言有宗,事有君”、“美言可以市尊”等等。他认为,人的语言必须朴实,言之有物,花言巧语只能博个虚名,甚至可以损害一个人的德行。
为什么会如此评论人呢?古人从中医“舌为心苗”中引申出“言为心苗”,语言是心念的反映,而花言巧语、夸夸其谈之人,有太多自私的目的隐藏在其中,心念不正,其言当然不可听。所以古人从日常语言中要求大家修养心性,就是为了防微杜渐,防止心灵的静土中生长出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