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素书》学生活
5960500000048

第48章 安礼章 顺应事礼才能事业有成(9)

【活学活用】

倾听员工的心声化解他们的不满

人民的不满可以毁掉整个国家,同理,员工的不满也可以毁掉整个公司。所以当员工产生不满情绪时,管理者应当充分重视起来,在处理企业内部出现的相关问题之前,一定要深入调查研究,倾听员工的心声,从而找到问题的原因。

管理者需要认真听取员工的意见,允许畅所欲言,并针对不同的情况给予解释和处理。如果能够认真负责、公正平等地对待员工的意见,在大多数情况下,员工的不满就可以消除在开诚布公的交流之中。

处理好员工的不满情绪能够提高员工工作满意度,加强员工之间的沟通和信任,提高组织凝聚力和士气,倾听是消除员工不满情绪的妙方。

在日常工作中,员工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容易对周围的人和环境产生不满。员工积累的不满需要发泄,最好的方法是“让他说”,让他把心中的怨恨发泄出来,以消除他心中的烦恼和不满。

用语言发泄不满时,还要有人“倾听”,摩托罗拉公司就用交谈、座谈会等方式来倾听员工的声音,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他们发现,不满和抱怨是一种积压很久的情绪,如果员工随时都有与管理者平等对话的机会,任何潜在的不满和抱怨,都会在爆发之前被解决掉。

除了对员工的不满倾听外,还要对集中的意见采取改正措施,并以张贴布告或者集会宣布等形式广而告之,这样才能平息不满情绪。

总之,倾听是一门艺术,如果管理者善于倾听,那么企业内部的协调系统必能进入良性循环,一个和谐、有凝聚力的企业必能为每一个员工创造最好的工作环境,而发泄了不满情绪的员工依然会给企业带来回报。

另外,人的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是同一个硬币的两面,如果不让消极情绪露面,积极情绪也就难以“浮出水面”,或者即使是显现出来,也难以长久。

但在现实的组织中,从上到下几乎已经达成高度的默契:积极地投入工作中,不要将负面的情绪带到工作中;对上级要笑脸相迎,对同事要随和相处;如果将不满表现出来,小心“吃不了兜着走”,至少也是幼稚和不成熟的表现;组织试图将一个完整的人分割开来,工作的时候,人最好只有理性,没有情感;更为苛刻的要求是对工作要充满热情,但不能有任何别的情绪。但事实是,情绪问题从来就没有真正从组织中消失。而且,由于组织有意无意地压抑或回避这个问题,从而没有为其提供正常的渠道,使得不满情绪一旦暴露就具有很大的破坏力。那些隐藏着的负面情绪并不会消失,而是悄悄地、慢慢地侵蚀着组织的肌体。背后的发牢骚、说怪话,传谣言、暗中挖墙脚、使绊子等就成了这种“能量”发泄的主要方式。凡是在背后进行的东西,往往会在主观上被夸大,从而使误解丛生,相互间的信任感被破坏。最终是组织的凝聚力、士气和共有价值观遭到削弱和破坏。

因此,允许员工通过正常途径发泄不满,并尽可能地了解实情,解决积弊,使员工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

【智慧金言】

脚受了冻伤,就会直接伤到心脏,人民的怨气可以直接伤及国家的本体。

脚受伤了看似无大碍,但是它和心脏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搞不好就是致命伤。人民的怨气看似无伤大体,但却隐藏着毁灭的力量。这都是必须值得重视的,如果视而不见,熟视无睹,那么千里之堤就会毁于蚁穴,整个国家也会因小小的怨气毁于一旦。

注意灾难的前兆,防患于未然

【原典】

山将崩者,下先隳;国将衰者,民先弊。根枯枝朽,民困国残。

注曰:“自古及今,生齿富庶,人民康乐;而国衰者,未之有也。”

王氏曰:“山将崩倒,根不坚固;国将衰败,民必先弊,国随以亡。”

【解读】

任何灾难的发生都有前兆,如果看见一座大楼的底基出了问题,就是大楼将要倒塌的前兆,如果看见平民百姓为衣食而发愁,就是国家将走向衰败的前兆。

藏富于民,还是藏富于国,这其实是一个不需要争论的问题。

齐宣王曾经说:“我有一个毛病,我非常爱财。”孟子说:“周朝的先主公刘,就是好货人,诗经记载:他教导人民努力耕作,增加生产,将粮食堆满仓内。制造干粮,放在囊里,以便人民携带。又整军经武,把老百姓集中起来训练,等这些都差不多了,才带了弓箭,装备干戈等武器,复兴他祖先的旧业。留守的人有充裕的谷仓,出发的人有包裹好的干粮,如此准备妥当才出发。王如果能效法先人积极进取,藏富于民,这不是很好的事情吗?”

一颗大树如果根部枯死了,上面的枝叶同样会枯死;一个国家如若民众困苦不堪,朝不保夕,国家这棵大树也必将枝枯叶残:

做统治者并不难,最大的智慧其实就一句话:人民生活富裕,国家自然繁荣富强。竭泽而渔,最终会落个破家亡国的命运。隋王朝是中国最短命的王朝之一,隋炀帝时,征调天下人去修大运河及其他工程,每月役使的人数就有200万之多,“役丁死者什四五”。男丁不够,就征发妇女,这在历史上都是少有的。隋炀帝榨干了天下民力,自己也就寿终正寝了。

【活学活用】

鱼肉百姓者必亡

君主巡游可以体察民情,有时还带有特定的政治意图,原本无可非议。但杨广则把巡游当成纯粹的娱乐,讲排场、纵奢侈、好虚荣、爱炫耀,而且出动频繁。致使举国上下都围绕着圣驾供奉这一中心工作,破坏了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供献一盘珍,百姓半年粮,沉重的负担,更把百姓逼到了不堪其扰的绝境,动摇了隋王朝的统治基础。

当年,杨广为了夺得皇位曾经装出一副仁孝恭俭的假象,一朝天下在握,便原形毕露。猎奇斗艳的苑囿,富丽华贵的宫室,羽仪千里的巡游,轻歌曼舞的女乐,穷奢极侈的酒宴,陪伴着他醉生梦死。

杨广生性好动,享乐游玩的兴趣要经常变换。在他登基的第一年,也就是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八月,就坐船去游江都,第二年四月才回到洛阳。大业三年又北巡榆林,至突厥启民可汗帐。大业四年,又到五原,出长城巡行到塞外。大业五年,西行到张掖,接见许多西域的使者。大业六年,再游江都。

大业十一年,又北巡长城,被突厥始毕可汗围困于雁门。解围回来的第二年,又三游江都。直至隋朝灭亡,几乎是马不停蹄地到处巡游,在京城的时间,总计还不足一年。

杨广出巡如此频繁,而每次出巡的气派又大得惊人。第一次游江都,造大小船只几千艘。皇帝坐的叫龙舟,高45尺,宽50尺,长200尺。船有四层,上层有正殿和东西朝堂。中间二层有120间房,都是以金玉为饰,雕刻奇丽,最下层为内侍宦官所居。皇后乘的叫翔螭舟,比龙舟稍小而装饰是一样的。嫔妃乘的是浮景舟,共有9艘,上下三层。贵人、美人和十六院夫人所乘的是漾彩舟,共有36艘。还有随行船只数千艘。一路上舢舻相接200余里,骑兵沿运河两岸而行,说不尽的气派和豪华。

庞大的游玩队伍,一路上还得要吃要喝,为了满足他们的口福,两岸的百姓就遭了殃。杨广下令,沿途500里以内的百姓,都得为他献上珍贵的食品。那些州县的官员,就逼着百姓办好酒席送去。有些地方的官员,向杨广献上了精美的食品,而有的地方献不上好吃好喝的,杨广“赏罚”分明,就给献食精美的官员升了职,把那些献食不合他意的官员降职处分,并调到粮食精美的官员身边,要他们向他学习。这样一来,郡县的官吏就争着向他供奉食品,又多又精,却把沿途的百姓们弄惨了。一次献食,就会夺去很多百姓维持一年生计的口粮。有的州县,一送就是数百桌,不要说杨广吃不了,就连他的宫妃、太监、王公大臣们一起吃,也吃不完。吃不完的,他可不兜走,而是挖个坑一埋了之。百姓们为了献食,很多人弄得倾家荡产,却被他这么糟蹋了。

杨广在游玩北境时,又征发百姓100多万人修建长城,加上连年规模巨大的到处巡游,给百姓带来了沉重的劳役和难以承受的赋税。

正因为上述种种暴行,才引发了后来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运动。杨广的不可一世的隋王朝仅仅是昙花一现,顷刻间就灰飞烟灭了。

【智慧金言】

对于后来的当权者或者管理者们都应该记住这个教训:民以食为天,国以民为本。越是底层的人就越应该对他们关心和爱护,你对他们好,他们才会敬重你。否则,就是自取灭亡。

前世不忘,后世之师

【原典】

与覆车同轨者倾,与亡国同事者灭。

注曰:“汉武欲为秦皇之事,几至于倾;而能有终者,末年表痛自悔也。桀纣以女色而亡,而幽王之褒姒同之。汉以阉宦亡,而唐之中尉同之。”

王氏曰:“前车倾倒,后车改辙;若不择路而行,亦有倾覆之患。如吴王夫差宠西施、子胥谏不听,自刎于姑苏台下。子胥死后,越王兴兵破了,越国自平吴之后,迷于声色,不治国事;范蠡归湖,文种见杀。越国无贤,终被齐国昕灭。与覆车同往,与亡国同事,必有倾覆之患。”

【解读】

跟着前面翻覆的车辙走,最后也会翻覆;跟着失败的人学习,最后只能是失败。后人总结历史的经验,就是为了趋吉避凶,避免失败的发生,“前世不忘,后事之师”。

历史上因为废长而立幼,曾引发过无数次宫廷政变,三国时的袁绍和刘表之败,都与废长立幼有关。曹操的幼子曹植,从小就聪颖智慧,10岁的时候,便诵读诗、文、辞赋数十万言,出言为论,下笔成章,深得曹操的宠爱。曹操曾经认为,在诸子中曹植“最可定大事”,曾想要立他为太子。有一天,曹操将事告诉了贾诩,想征求他的意见。可是贾诩就是不开口,最后被逼急了才说:“刚才我想到了其他一些人、一些事,比如说袁绍和刘表。”意思很明白:袁绍和刘表因为废长立年导致混乱,甚至灭亡,今天这个事就是“与覆车同轨者倾”。曹操是个聪明人,一听就懂,哈哈大笑起来,再也不提立曹植之事。

【活学活用】

做事就要向成功的人靠拢

跟着失败的人走,自己难免失败;向成功的人靠拢,自己也会逐步取得成功。所以一定要学会与比自己更成功的人合作,他们能带给你的,除了有形的帮助外,更有一些无形的影响力。

成功的人因为成功而高高在上,他们对命运已经有了感恩的情怀。这使他们在人际关系上显得较温和。聪明的生意人总是善于与比自己更成功的人合作,这是因为:

他们是成功的人,所以他们处在社会生活的光彩之中,被人羡慕,有说话权,受到人们广泛的尊重。但他们的成功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除了个别人是靠侥幸外,大多数人都有着主观努力的内在原因,应该去和他们分享才对。

走向成功或已经成功的人,他们不仅有运气、很努力,他们受教育的程度也比较高、智商比较高,因此他们有头脑、有主见,对事物有自己的看法和判断。知道什么对自己有利、什么对自己无利,自己应该维护什么、抵制什么。对自己的根本利益,他们会坚决捍卫。这种人对事物拿得起放得下,只要对他们有利,他们也会主动地让些利益给别人。

由于他们有资本,有见识,跟他们合作,他们能帮的忙也乐于帮。而且由于他们的能力相对较大,所以他们出一点力,也能给你派上大用场,而他们也不觉得就付出了很多。在双方有共同利益时,他们的心理也比较明快,让你能感到他的睿智和可爱。他们也会使用心智和谋略,而且还很出奇,很值得我们学习。

正是因为成功人士的能力较强,社交圈子大,所以他们的人际关系也是一种资源。因此,通过与他们的合作,可巧妙地借用他们的人际关系,这也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而且其作用还不仅仪是财富就能涵盖的。

总之,与成功的人合作,已经成了很多人走向成功的秘密武器。

【智慧金言】

跟着将要翻倒的车行进,自己肯定也会翻车;与亡国的人共事,自己难免也会步其后尘。

这些道理虽然浅显,可还是有人屡犯不改。汉武帝不记取秦始皇因求仙而死于途中的教训,几乎使国家遭殃,幸亏他在晚年有所悔悟;唐昭宗不以汉末宦官专权为鉴,同样导致了唐王朝的灭亡和“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

把灾难消灭于萌芽

【原典】

见己失者,慎将失;恶其迹者,须避之。

注曰:“已失者,见而去之也;将失者,慎而消之也。恶其迹者,急履而恶,不若废履而无行。妄动而恶知,不若绌动而无为。”

王氏曰:‘圣德明君,贤能之相,治国有道,天下安宁。昏乱之主,不修王道,便可寻思平日所行之事,善恶诚恐败了家国,速即宜先慎避。’

【解读】

知道过去已经发过了的不幸事故或者是错误,一旦发现类似的苗头出现,就应当慎之又慎,防止它再一次发生,使之消灭在萌芽状态;厌恶前人有过了的劣迹,就应当尽力避免重蹈覆辙。

每个时代在制度上都有创新,但更多地却是学习,向前人学习成功的经验,总结失败的教训。比如说,太监不得干政的规矩最早是明朝朱元璋时才有的,他规定“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并将这条规定置于宫门之中。为什么呢?太监是中国古代宫廷的异类,他们不男不女,是直接服务皇室的奴才。皇子们自小在宫廷长大,天天由太监服侍,日久天长,会在不知不觉中滋生亲近感、信任感。皇帝身边的太监,个个深谙皇帝好恶性情。他们接触大量机密,对于宫内事务了如指掌。因此,宦官干政朝廷,结果其实相当危险。

唐代是宦官干政比较多的朝代玄宗朝仅五品以上宦官就有千余人,其中杨思勖做到从一品、封虢国公。高力士陪伴唐玄宗左右,实际地位高得惊人。诸王、公主称他为“阿翁”,连太子李亨都叫他“二兄”。结果有了安史之乱,唐由盛而转衰。

正是基于历史的经验,朱元璋才明令内臣不得干预政事。

【活学活用】

居安思危有备无患

一只野狼卧在草上勤奋地磨牙,狐狸看到了,就对它说:“天气这么好,大家都在休息娱乐,你也加入我们队伍中吧!”野狼没有说话,继续磨牙,把它的牙齿磨得又尖又利。狐狸奇怪地问道:“森林这么静,猎人和猎狗已经回家了,老虎也不在近处徘徊,又没有任何危险,你何必那么用劲磨牙呢?”野‘狼停下来回答说:“我磨牙并不是为了娱乐,你想想,如果有一天我被猎人或老虎追逐,到那时,我想磨牙也来不及了,而平时我就把牙磨好,到那时就可以保护自己了。

《左传·襄公》中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居安思危”这句成语包含着丰富的哲理,成为中国几千年来从政者的警句和座右铭。

晚唐诗人杜荀鹤有一首《泾溪》:“泾溪石险入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诗的语言通俗浅显,但揭示的道理却朴素而深刻。不是吗?船到险处,船家生怕出了差错,谨慎防范,所以都能平安渡险。相反,到了“平流无石处”,人们思想麻痹了,以为可以稳坐“钓鱼船”了,结果却常常发生船翻人亡的事故。这首诗的真谛,也是告诉人们要居安思危,有备无患。

历史上还有一个很著名的“居安思危”的故事,说的是项梁从吴中起义,然后率领八千人渡江向西,加入消灭暴秦的行列。这时候,他听说有个叫陈婴的人已经占领了东阳县,就派人前去联络,想要和他一起联兵西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