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素书》学生活
5960500000005

第5章 原始章 把握人生成败荣辱之根本(5)

后来,太宗的车驾前往洛阳,住在昭仁宫里,对当地官员多有责备。魏征进谏道:“隋朝只责备地方官不进献美食佳肴,或者是供应的物品不够精美,为此而没有节制,最终导致国家灭亡。上天让陛下取而代之,正应该小心谨慎,告诫自己,怎么可以责备供应不够奢侈昵!如果您认为供应充足,现在就很充足了;如果认为不满足,比这多出一万倍仍然不会觉得满足。”太宗吃惊地说:“没有你,我就听不到这些话。”

太宗大宴群臣于积翠池,一起喝酒取乐,并赋诗言志。魏征作《西汉》一诗,其最后一章说:“最后依靠叔孙通制定礼仪,汉高祖才知道皇帝的尊严。”太宗说:“魏征开口说话,没有不用礼来约束我的。”后来有一天,太宗心平气和地询问魏征:“近来国家的施政怎么样?”魏征见国家长期太平,人们的思想有点麻痹,便回答道:“在贞观初年,陛下诱导臣子们进谏。三年过后,遇到进谏还能乐意听从。近一两年来,陛下接受进谏时很勉强,而且心里还愤愤不平。”太宗很惊讶地问:“你这么说有什么根据吗?”魏征答道:“陛下刚登基时,判决元律师死刑,孙伏伽进谏言,认为依法不应判他死罪,陛下将原来兰陵公主的花园赏给他,价值有一百万钱。有人说:‘赏赐太厚了。’陛下回答:‘我即位以后,还没有人进谏,所以要重赏他。’这便是陛下诱导臣子进谏。后来柳雄对在隋朝所任官职信口开河,被有关部门知道后,弹劾他作假,判决他死罪,戴胄上奏认为,柳雄所犯的罪只够判他流放,为此他接连上奏四五次,陛下才予以赦免,并告诉戴胄:‘如果都像你这么认真遵守法律,国家就不用担心会滥用刑罚了。’这就是高兴地纳谏。近来,皇甫德参上书,认为‘修建洛阳宫,使百姓受苦;征收地租,是加重赋积;世人喜欢梳高髻,是受到宫里的影响’,陛下大怒,说:‘要国家不役使一个男丁,不征收任何赋税,宫女都没有头发,他才满意。’臣当时上奏:‘上书言事,言辞不尖锐就无法打动君主,一旦言辞尖锐就与诽谤接近。’虽然陛下当时听了我的话,赐给皇甫德参丝帛,并不再追究皇甫德参的罪过,但心里始终愤愤不平。这就是勉强接受进谏了。”太宗这才醒悟,说:“不是你,谁能讲出这样的话。人苦于不能自己了解自己啊!”

有一天,大宴群臣时,太宗说:“贞观以前,跟着我平定天下,四处奔波,是房玄龄的功绩。贞观以后,进献忠言,纠正我的过失,为国家寻求长远利益,魏征的功劳最大。即使是古代的名臣,也比不上他们!”太宗亲自解下佩刀,赏赐给他们两人。太宗曾经问群臣:“魏征和诸葛亮哪一个贤能?”岑文本说:“诸葛亮兼有将军和宰相的才能,不是魏征可以比的。”太宗说道:“魏征亲身履行仁义,以此辅佐我,想使我成为尧、舜那样的圣君,即使是诸葛亮也比不上他。”当时上书的人很多,有的不符合实际情况,太宗有点厌烦,想加以驳斥,魏征进谏:“古代专门设立榜木,以了解自己的过失。密封上书,大概就是榜木的遗意吧!陛下想了解施政的得失,就应当让他们畅所欲言。说得对,对国家有利;说得不对,也无损于朝廷政事。”太宗听后很高兴,对上书的人全都加以慰问并送他们离去。

平定高昌后,太宗在两仪殿大宴群臣,叹息道:“如果高昌国王自己不丧失德行,国家哪能灭亡!但我也要告诫自己,不要因为小人进言而非议君子,大概国家就能安定了!”魏征说:“过去齐桓公与管仲、鲍叔牙、宁戚四个人一起饮酒,齐桓公问鲍叔牙:‘为什么不站起来给我祝酒?’鲍叔牙捧着杯子站起来说:‘希望您不要忘记以前在莒国逃亡的日子,希望管仲不要忘了被囚禁在鲁国的日子,愿宁戚不要忘了在车下喂牛的日子。’齐桓公离开座位,向鲍叔牙致谢道:‘我与两位大夫要是能不忘记的话,国家就不会有危险了!’”太宗说:“我不敢忘记自己只是一个平民的日子,您也不能忘记鲍叔牙的为人。”

太宗派使臣去西域册立西突厥叶护可汗,使臣还没回来,太宗又派使者携带着金银、布帛前往西域各国买马。魏征劝谏道:“现在册立可汗一事还没确定下来,就派人去各国买马,他们一定会认为陛下的目的是买马,而不是册立可汗。可汗即使被册立,也不会感激陛下的恩德。各个属国知道此事后,就会认为中国重利轻义,马不一定买得到就先丧失了大义。过去魏文帝想求购西域的大珠,苏则认为如果皇恩遍及四海,那么宝物就会不求自来,求购来的东西,不值得珍惜。陛下能不怕像苏则这样的议论吗?”太宗于是停止派人去西域买马。此后不久,尚书右仆射一职空缺,太宗想用魏征,魏征推辞,没有担任这一职务。皇太子李承乾与魏王李泰互相结仇,太宗说:“当今朝臣里讲忠道、尊贵,没有人超得过魏征,我命他去辅佐皇太子,皇太子的羽翼就会丰满起来。”于是,太宗拜他为太子太师。魏征以生病为由推辞这个职务,太宗下诏说:“西汉的太子靠着‘商山四皓’的辅佐,我依靠您,也是同一个意思。您即使是卧病在床,也可以保全皇太子。”

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征的病情加重。魏征家起初连正寝都没有,太宗命令暂时停止营建小殿,先将小殿的木材为魏征修建正寝,仅用五天时间就完工了。又赐给魏征素褥布被,以遵从他崇尚简朴的意愿。还命中郎将在魏征家里值班,一有什么情况立即报告给太宗。其他所赐的药品、膳食不计其数,宫中的使者往来更是络绎不绝。太宗甚至还亲自到他家问候疾病,又摒退左右,交谈了整整一天才回宫。太宗准备把衡山公主嫁给魏征的儿子魏叔玉,就与皇太子一起来到魏征家中,指着衡山公主说:“您勉强看一看新媳妇吧!”魏征那时病重,已经连道谢的话也说不出来了。这天夜里,太宗梦见魏征和平常一样。等到天亮时,魏征逝世了,太宗亲自前往哭吊,为之悲痛不已,并停止朝会五天。皇太子李承乾也在西华堂为魏征举哀。太宗下诏,命文武百官和各州的朝集使都去为他送葬,追赠他为司空、相州都督,谥号为“文贞”,命将他陪葬于昭陵。将要下葬时,魏征的妻子裴氏推辞道:“魏征平时很节俭,现在用一品官的礼节来安葬,所用的仪仗、器物太多,恐怕不符合他的本意。”太宗就同意了她的请求,于是用素车载着魏征的棺材,用白布作帷幔,不用涂车、草人、草马等物。太宗亲自为魏征书写碑文,又赐给魏征一家封邑九百户,还登上禁苑的西楼,遥望着他的灵车痛哭尽哀,并让晋王李治奉自己的命令在路边设食致祭。

太宗后来临朝时叹道:“以铜作为镜子,可以使衣冠整齐;以历史作为镜子,可以了解王朝的兴衰和更替;以贤人作为镜子,可以明白施政的得失。我曾经拥有这三面镜子,防止自己的过失。现在魏征去世了,我就少了一面镜子。我近来派人去他家,得到了一张写过字的纸,仅写了一半,其中可以辨认的部分如下:‘天下的人,有好也有坏,任用好人则天下太平,任用坏人则国家衰败。在公卿大臣之间,感情有喜爱也有憎恶,憎恶的人只见到可恨之处,喜爱的人只看到可爱之处。爱和恨之间,应当谨慎小心地对待。如果爱一个人又知道他的缺陷,恨一个人又知道他的优点,除去邪恶时不犹豫,任用贤人时不猜忌,国家就能兴旺了。’其大概意思就是这样。我反复思考,恐怕难以避免犯这样的错误。公卿大臣和左右近臣可以把这句话写在朝板上,发现我犯了这样的错误一定要进谏。”

魏征的身材、面貌与一般人差不多,但很有志气和胆略,每次犯颜直谏,即使遇到太宗很生气,他的神气依旧不变,最后连太宗也为此收敛了神威。有一次,魏征奏道:“近来听说陛下要去关南,已经准备好了却又停了下来,这是为什么呢?”太宗说:“怕你会进谏,我便中止了此行。”天下大乱之后,典章书籍散失了不少。魏征便上奏推荐一批儒生来收集和校正国家藏书,使得国家的典籍文献完备起来。太宗原本凭借武力平定天下,天下虽然已经得到治理,但仍不忘经略四周的少数民族。因此,魏征每次陪太宗参加宴会,在演奏《破阵武德舞》时,他就低头不看;演至《庆善乐》时,他就细心欣赏、玩味,不知疲倦,都是寓托着讽谏之意。

魏征去世后,太宗十分思念。登上凌烟阁观看功臣图像时,他还曾赋诗沉痛悼念。有的人听说这件事后妒忌之心大发,对魏征百般诋毁。魏征过去曾推荐过侯君集、杜正伦,认为他们的才能可以担任宰相,等到杜正伦有罪被免职,侯君集参加谋反被杀后,就有人指责魏征与恶人亲近;又说魏征曾将自己前后进谏的话记下来,交给史官褚遂良看。太宗因此对魏征产生不满,便中止了衡山公主与魏叔玉的婚事,将自己为魏征所写的碑文推倒,魏征一家逐渐衰落下去。

后来出征高丽失败,太宗曾神情迷惘地说:“魏征如果还在的话,我会发动这场战争吗?”于是,大宗立即将魏征的家人召到自己的行宫,以少牢的礼节来祭祀魏征,并重新树起石碑,恩遇和礼节更为隆重。

唐太宗贞观年间的“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太平盛世,贞观之治所取得的成就,与魏征对唐太宗的尽心辅佐密不可分。魏征辅佐唐太宗的突出特点,就是直言敢谏,这也是长期以来人们的共识。然而,难道仅仅是直言敢谏而已吗?我们看到魏征对唐太宗提出劝谏的内容及对劝谏时机的把握,每每可以反映魏征博古通今、随机应变、循循善诱的过人才华,而这,正是《素书》开篇中所着重指出的:“贤人君子,明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也只有这样的贤人君子,才能在时机到来时,大展宏图,达到人生博弈的辉煌境界。

【智慧金言】

智者从不与天争,亦不与势抗,而是顺势而行。韩非子告诫人们说:“势者,胜众之资也。”审势是成功的必要条件,否则即使像尧舜这种圣人,如果不审势而行,则功不立,名不遂。唐魏徵遇到了唐太宗,才能得个“诤臣”之号,如果遇到商纣王,或许也会像比干一样被挖心掏肺。

道德会让你千古流芳

【原典】

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

注曰:“道高则名垂于后而重矣。”

王氏曰:“识时务、晓进退,远保全身,好名传于后世。”

【解读】

只要道德高尚,无论穷与通,都会千古流芳,彪柄史册。

什么是成功?自古以来就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现代人将名利双收,万人瞩目,看作是成功的标志,未免将成功理解的过分狭隘。因为在传统的儒家看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一种成功。修得一颗平常心,遇事宠辱不惊,对个人来说就是一种成功;有一个和谐的家庭,上孝父母,下友子女,对家庭而言就是成功;与邻为善,乐于助人,对社区而言也是成功……没必要每个人都去追求大富大贵、轰轰烈烈。

只要我们有足够的道德,对他人有慈悲恻隐之心,同样可以在单位、家庭、社区获得别人的尊敬。

【活学活用】

为学做事应以道的修养为本

一个人无论想要学什么做什么,首先要在道德上立根基。这是做人的根本,没有这个根本,再高的学问、再大的本事也是没有益处的。举个例子,警察和小偷之所学,有许多相似、相通之处,但是,同样的学,却导致不同的结果,其原因就在于人之本。这就像今日所说的道德与科学的关系一样。如何运用科学技术,不是取决于科学技术本身,而是取决于人的道德观念。总之,道的修养是人之根本,“本立而道生”,有了本,才可以言及其他。换言之,也就是先做人,再为学,再做事。

一个人有没有学问,学问的好坏,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实行“孝”、“忠”、“信”等传统伦理道德。只要做到了后面几点,他就能够摆脱一些低级趣味和自私倾向。这样的人,即使他说自己没有学习过,但他已经是有道德的人了。在今天,道德修养和文化知识同等重要。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德才兼备的有用之人。

的确,一个人尽管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如果他的言谈举止、行为方式愚笨乖谬,不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又有什么用呢?相反,一个人即使没有什么文凭,没有进过大学校门,但他言谈文雅,举止得体,行为方式正确,能够有所发明,有所创造,难道你能够说他没有学习过什么吗?

世间什么最难?做人最难,拼上三年两载工夫做成一件两件事不难,做人却是一辈子的事,弄不好一辈子也不会做人。不会做人怎么做事?

有一个名叫公明宣的人在曾子门下学习,三年不读书。曾子说:“你在我家里,三年不学习,为什么?”

公明宣说:“我哪敢不学习?我看见老师在家里,只要有长辈在,连牛马也没有训斥过,我很想学习您对长辈的态度,可惜还没有学好。我看见老师接待宾客,始终谨慎谦虚,从来没有松懈过,我很想学习您对朋友的态度,可惜还没有学好。我看见老师在朝廷办公事,对下属的要求很严格,但从来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我很想学习您对下属的态度,可惜还没有学好。”

曾子离开座位,向公明宣道歉说:“我不如你,我只会读书罢了!”

以往我们的教育偏重于告诉人们什么是好人、必须做好人。比较偏废于教育学生怎样去做人,以致学生对于为人处事的原则方法并不明了。因而不善应对不善交际,不能协调好人际关系,不能较好地把内在的美德变成外在的美行,把个人恰当地融入集体之中。

那么,一个人究竟该如何学做人呢?有人为此做出了如下界定:

其一,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是做人的基本原则。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

其二,与人为善,切忌骄横。众怒难犯,专欲难成。物极必反,器满则倾。肆无忌惮,焚己伤人。切勿恃强凌弱。倚势凌人,势败人凌我;穷巷追狗,巷穷狗咬人。

其三,谦和为美,多让少争。对人须有敬爱之心。相爱无隙,相敬如宾。荣辱毁誉,处之泰然。小不忍而乱大谋,不闹无原则的纷争。

其四,诚信待人,远离是非。君子重信诺,一字值千金。胸怀坦荡真君子,口蜜腹剑是小人。毋以己长而形人之短,毋因己拙而忌人之能。有言人前说,人后不说人。所谓:闲谈莫论人是非。

其五,仗义疏财,扶危济贫。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烈士让千乘,贪夫争一文。不因贫而舍,不以富为尊。

是以,做人决然是门大学问,绝对一言难尽,绝非一蹴而就。管窥蠡测,凭君撷取。

【智慧金言】

我们并不是主张不会做人,就不要学知识,而是要把做人的道德修养放在第一位,学知识放在第二位。因为,一个连人都做不好的人,学得再多的知识又有何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