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素书》学生活
5960500000050

第50章 安礼章 顺应事礼才能事业有成(11)

高力士忠诚地维护皇权,满身散发着奴才气,反对边将拥兵,见识颇高。他处事谨慎,不敢随意弄权。但作为宦官,玄宗却如此加以宠幸,造成了朝廷极不正常的局面,也是一个严重的失误。

唐玄宗和许多帝王一样,也是好色之徒,自从钟爱的武惠妃死后便闷闷不乐,高力士深知玄宗心思,便将当时寿王妃杨玉环带到玄宗面前,玄宗见玉环皮肤雪白,说话时羞羞答答,顿时有相见恨晚之意,当即送给她金钗和钿,作为定情信物。后人云:“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按照常理,玉环乃玄宗儿媳,父娶子妻,有悖纲常伦理,玄宗虽是一国之君,但也必须避免别人的闲话。为了掩人耳目,玄宗采取了一个过渡的办法。开元二十八年,他借口太后忌辰,以“追福”为名,将寿王妃度为女道士,然后又破例在大明宫内别置道观,将杨玉环迎入深宫,自此杨玉环借道姑之名,行后妃之实。开元二十九年冬天,杨玉环再次跟随唐玄宗避寒温泉宫,回来后,她便住在兴庆宫,再也不回道观,并脱下道袍,着嫔妃衣服,开始了半公开的后妃生活。

在过了五年的地下夫妻生活后,唐玄宗决心给杨玉环一个名分,明媒正娶杨玉环。在册立杨贵妃前,玄宗为寿王册立了韦妃,以抚慰敢怒不敢言的寿王,同时也借此掩盖杨玉环曾为寿王妃的不光彩的历史。在《册寿王韦妃文》中,对杨玉环曾为寿王妃的历史只字未提。天宝四年八月,唐玄宗正式册立杨玉环为贵妃。

唐玄宗晚年得遇杨贵妃,可谓“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汉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终日沉迷于声色,无心过问军国大政。

杨贵妃在生活上非常奢侈,宫中专门为她织造锦绣的工匠多达七百人。相传杨贵妃爱吃鲜荔枝,荔枝产于岭南,水分多,不易保鲜。为了取悦杨贵妃,玄宗每年夏天都兴师动众派人从四川涪州将荔枝运往长安。但四川与长安远隔千里,往往等运到以后,荔枝已经变色变味。于是唐玄宗命人将即将成熟的荔枝连根盘土拔起,栽入大缸,用船载运到长安,然后再摘下荔枝派人快马加鞭送往杨贵妃手中。玄宗为了让杨贵妃高兴,还大兴土木,在骊山华清官造端正楼,为贵妃梳洗之所,又置莲花池,专为贵妃沐浴之室。

杨玉环从寿王妃变成杨贵妃,整个杨门都因此而显贵起来。玄宗追赠杨之亡父为兵部尚书,后又追赠他为齐国公,追赠其亡母为凉国夫人。杨贵妃的三个姐姐分别被封为韩国夫人、虢国夫人、秦国夫人。因为她们也颇具姿色,可以出入宫掖,并承恩泽,权倾天下。其从祖兄杨国忠,也因裙带关系,得以官至宰相。

杨国忠原本市井小人,借助杨玉环当上了宰相后,得意忘形。朝中官员皆是顺杨者昌,逆杨者亡。

杨国忠不仅担任宰相,而且身兼四十余职,整天发号施令,胡乱处理政事。有一年,关中地区久降大雨,百姓收成剧减,生活没有着落。玄宗得知此事,派人去问杨国忠,杨国忠叫人弄来大的粟穗给皇帝看,说:“虽然关中雨水多,但庄稼未曾受到影响,仍然长势良好。”玄宗信以为真。杨国忠不但自己不报灾,还将前往京师报灾的扶风太守房琯治罪。天宝年间,杨国忠在关中、中原地区召集兵马两次出兵南诏,损兵二十万,却谎报战绩,隐瞒败状,邀功请赏。

杨国忠牢牢控制选官制度,使得一部分善于钻营的士大夫得到好处后,为他歌功颂德。其亲信京兆尹鲜于仲通和中书合人窦华、侍御史郑昂之流,派人献给杨国忠一块石碑,立于省门,上刻文字,以表彰杨国忠有“铨综之能”。玄宗对此信以为真,又亲笔改动碑文,让鲜于仲通以金粉填之。天宝十年上元节,杨国忠家人出来游玩,与玄宗的女儿广平公主在西市门相遇,双方争过西市门,两家家奴厮打起来。杨氏家奴误打了广平公主,使得广平公主从马上跌落下来。附马程昌裔赶紧下马护住公主,也遭鞭击。广平公主将杨氏告到玄宗那里,玄宗命令将一名杨氏家奴乱棍打死,但同时也罢免了程昌裔的官职,表示永远不再让他朝见自己。由此可见,杨国忠的专横跋扈,令人惊讶,而玄宗对杨氏的宠幸,也到了荒谬绝伦的程度。

由于朝政腐败,均田制被破坏、府兵制瓦解、节度史权力扩大,给安禄山提供了叛乱的良机。

安禄山,营州柳城人,是个混血的胡人。开元二十年,安禄山因偷羊被幽州节度使张守琏抓获,张守珪欲将他杀死。安禄山大声呼喊:“大夫不想灭两蕃吗?为什么要乱棍打死安禄山!”张守硅见他身材魁梧,胆量不小,将来有可能成大气候,于是饶他不死,任命他为捉生将,后又任营州都督、平卢军使等职。安禄山迎合玄宗好大喜功的心意,屡次挑起边事,以邀功请赏,深得玄宗的赏识,最终同时担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

安禄山还凭借三寸不烂之舌,以谎言讨玄宗的欢心。相传安禄山大腹便便,体重超常。每次入朝晋见,中途都得换马,不然,坐骑便会累死。有一次玄宗打趣他说:“你肚子中装的何物,怎么这样大?”安禄山拍拍自己的肚子说:“回皇上话,我的肚中除了忠于陛下的一颗诚心之外,别无他物。”玄宗听后大喜。安禄山为了拉近自己与玄宗的关系,竟于天宝六年别出心裁地认比自己年轻许多的杨贵妃为养母,杨贵妃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竟欣然应允。从此安禄山入朝晋见,玄宗总让杨贵妃作陪,还命杨氏兄弟和杨氏姐妹与安禄山约为兄弟。

李林甫担任宰相时,安禄山自知不是李林甫的对手,因而不敢轻举妄动。但杨国忠为相后,安禄山知道杨国忠无论在威望还是在政治手腕上都远不及李林甫,便有反意,暗中积蓄力量。他网罗了一大批文臣武将,在范阳筑造了建武城,贮藏了大量兵器,又豢养了同罗、奚、契丹的降卒八千余人,作为“假子”。同时训练家童弓矢,这些人皆骁勇善战,后来都成为他作战时的精锐部队。一切准备就绪后,公元755年,安禄山利用百姓因为唐两次讨伐南诏均遭失败而对唐政府和宰相杨国忠不满的情绪,以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发兵叛乱,从范阳率兵南下,直指唐都长安。他的叛乱得到他的密友——平卢兵马使史思明的支持,故史书将这次叛乱称为“安史之乱”。

在此之前,杨国忠曾多次告诉唐玄宗安禄山有反叛之心,玄宗都不以为意。范阳起兵的消息传来,玄宗匆忙封常清为范阳、平卢节度使,到东京洛阳招兵买马,并拆掉河阳桥,以防止叛军过河,任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守卫北方,以荣王李琬为元帅,金吾大将军高仙芝为副帅,宦官边令诚为监军,率领在长安新招的市井子弟六万人屯驻陕州,扼守关中门户。同时还起用在京养病的河西、陇右节度使哥舒翰,让他率大军讨伐安禄山。

由于叛变本身不得人心,各地军民奋起抵抗,形势渐渐对唐军有利。河北平原郡太守颜真卿组织河北军民抗战,连连收复数城。李光弼率兵出井陉,与颜真卿遥相呼应,威胁着叛军的后方。张巡扼守睢阳,阻止叛军南下江淮。哥舒翰在潼关驻守,叛军难以西进。

玄宗见叛军一时处于困境之中,便急于结束战事,命令哥舒翰出关收复失地。结果事与愿违,灵宝一战,唐军溃败,潼关失守,玄宗只好连夜仓皇出逃。

潼关失守,唐玄宗急忙带着杨贵妃姐妹、皇子皇孙、宫中近侍及杨国忠等几个大臣,逃离长安,往蜀郡避难。

玄宗一行人来到兴平县西郊的马嵬驿,随从护驾的禁军首领、龙武大将军陈玄礼率领六军突然哄起哗变。陈玄礼曾率禁军平定韦武之乱和太平公主之乱,战功赫赫,深得玄宗信任。他认为这一切都是杨国忠乱政误国所致,对部下说:“今天下崩离,万乘震荡,岂不是全由杨国忠乱政所致?若不诛之以谢天下,何以平息天下人的怨愤!”众人纷纷响应。恰巧有吐蕃使者因为饥不得食,正在与杨国忠交涉,禁军士兵便高呼:“国忠与胡虏谋反!”将杨国忠乱箭射死。

士兵们一不做,二不休,索性将马嵬驿层层包围,逼迫唐玄宗赐死杨贵妃。玄宗无可奈何,只好叫两名小宦官用罗巾将杨贵妃缢死,并让陈玄礼前来验尸。杨贵妃被草草掩埋,死时年仅三十七岁。

在玄宗仓惶出逃的途中,许多百姓聚集道旁请求玄宗留下与他们共同抗击叛军。但此时玄宗已是惊弓之鸟,哪里还敢留下?众人见玄宗执意逃亡蜀郡,又转而请求太子李亨说:“皇上已决意向南避祸,我们愿意不惜身家性命,跟随殿下抗击叛军,收复京城。如果殿下也与皇上一同前往蜀地,难道想把中原的大好河山拱手送给叛贼吗?”最后,太子李亨留了下来,北上灵武,主持军务,后接受裴冕、杜鸿渐和崔漪等人的建议,在灵武城南楼称帝,是为唐肃宗。

肃宗以李泌为谋士,以长子广平王李傲为天下兵马元帅,向朔方、陇右、河西、安西和西域征调军队,又向回纥借兵,集中力量平叛,时值叛军内讧,安禄山之子安庆绪杀死安禄山,自立为王,部下不服,战斗力削弱,这无疑给了唐军以可乘之机。至德二年十月,唐军先后收复了长安和洛阳。肃宗收复长安后,派人将玄宗接回京城,安置在兴庆宫。

玄宗从蜀郡回到兴庆宫后,由龙武大将军陈玄礼与内侍高力士陪侍。平时除了偶尔到大明宫走走以外,便在宫中与玉真公主以及旧时宫女、梨园弟子娱乐。

玄宗刚回宫那段时间,肃宗对他也还仁孝,经常从夹城行至兴庆宫,恭问起居。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肃宗疑心玄宗久居兴庆宫,会对自己图谋不轨,宦官李辅国也谗言:“上皇居兴宫,日与外人交通,陈玄礼、高力士谋不利于陛下。”建议将上皇从兴庆宫迁往西内太极宫。肃宗默许。于是李辅国将玄宗劫持到西内甘露殿居住。肃宗很少前去问候父亲。宝应元年四月五日,玄宗在西内神龙殿寂寞死去,享年七十八岁。玄宗死后的第十一天,肃宗下制改元“宝应”,并大赦天下,将玄宗葬在睿宗桥陵附近的金粟山,名为“泰陵”。

【智慧金言】

在中国历史上很少有一个家族世代富贵延续,所以有富贵不过三代之说。但孔子家族是个例。自从汉代“独尊儒术”以来,这个大家族世代受后人尊敬,多少次兵荒马乱、匪盗窃横行的乱世里,几乎没有人危及这个家族。为什么呢?原因就在“有道则吉,无道则凶”这句话。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原典】

务善策者无恶事,无远虑者有近忧。

王氏曰:“行善从政,必无恶事所侵;远虑深谋,岂有忧心之患。为善之人,肯行公正,不遭凶险之患,几百事务思虑、远行,无恶亲近于身。

心意契合,然与共谋;志气相同,方能成名立事。如刘先主与关羽、张飞;心契相同,拒吴、敌魏,有定天下之心;汉灭三分,后为蜀川之主。”

【解读】

孔子曾说:“苟志于仁矣,无恶也。”意思是:如果你立志做一个仁爱之人,你就没有让人厌恶的坏毛病,更不会成为为非作歹的恶人。一个没有坏毛病的人,就很容易在社会中被人认同、接纳,活起来就比较自在,有什么好事大家都会想着你。所以做人要从“善”做起,心善念,行菩行,为善举。历史上那些被传颂的人物,总有些突出的优点,比如像唐太宗’这个人,胸怀宽广,能容下不同的政见,仅此一项,就被后人颂扬千年。

孔子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近在眼前的忧患。人们当前的许多忧患,其实都是因为在此之前没有很好计划造成的。成功者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们凡事皆能从长计议,预先有所准备。

中国改革三十年来,国力大增,这都要感谢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些有远虑的学者。当时以马寅初为首的一群学者看到了未来人口增长的趋势,预计如果不实行计划生育,到2003年,中国人口将达到16~26亿之间。这么多的人,会将所有的国民收入吃得一干二净,根本不会有积累,更不会有发展。中国政府最终采纳了他们的建议,推行了计划生育政策,使中国几十年来少出生几亿人,减小了经济发展的压力,为改革开放30年的成果奠定了基础。最近,联合国也在全世界提倡这一政策。

【活学活用】

眼光长远是正确做事的前提

在现实生活中,提高自己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把握能力,是很有必要的。因为生活每天都在进行,我们身处的环境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应该积极地面对这种变化,开拓思路,避开隐藏于暗中的危机,以获得更大成功。

北宋的张咏任崇阳县知县的时候,当地的居民都以种植茶树为生。张咏知道后说:“种植茶叶的利润丰厚,官府将来一定会对茶叶进行垄断,我们还是尽早改种其他植物为好。”然后他下令全县拔除茶树而改为种桑养蚕,这一举动使得百姓们怨声载道。后来国家果然对茶叶进行了垄断,其他县的农民全都丢了饭碗,而崇阳县种桑养蚕的大环境已经形成,每年出产的丝绸有几百万匹之多。当地的居民们感激张咏给他们带来的福利,修建了祠堂来纪念他。

宋仁宗晚年精神错乱,时有狂癫之状,宫廷内外,人心惶惶;京城开封,气氛紧张。一代名臣文彦博和另一个人品不怎样的刘沆同为宰相。这一天,文彦博等人留宿宫中,以便处理紧急事务,应付非常之变。一天深夜,开封府的知府王素急慌慌地叩打宫门,要求面见执政大臣,说是有要事禀报。文彦博拒绝了:“这是什么时候,还敢深夜开宫门?”第二天一大早,王素又来了,报告说昨天夜里有一名禁卒告发都虞侯(禁军头目)要谋反。有的大臣主张立即将这名都虞侯抓来审问,文彦博不同意,他说:“这样一来,势必扩大事态,闹得人人惊惶不安。”他召来了禁军总指挥许怀德问:“这位都虞侯是个什么样的人?”

许怀德说:“这个人是禁军中最为忠诚老实的一个人。”

文彦博问:“你敢打保票吗?”

“敢。”

文彦博说:“一定是这个禁卒同都虞侯有旧仇,所以趁机诬告他,应当立即将他斩首,以安众心。”大家都同意他的意见。

文彦博便要签署行刑的命令,他身边有一个小吏在暗中捏了一把他的膝盖,他顿时明白过来,软磨硬拉地让刘沆也在命令上签了名。

不久,仁宗病情有所缓解,刘沆便诬告说:“陛下有病时,文彦博擅自将告发谋反的人斩首。”话虽不多,用意却十分恶毒,分明是暗示文彦博纵容造反者,甚至是造反者的同谋。文彦博当即拿出了有刘沆签名的行刑命令,这才消除了仁宗的疑心。幸亏刘沆签了名,否则,文彦博真是有口难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