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素书》学生活
5960500000055

第55章 安礼章 顺应事礼才能事业有成(16)

任何事情均有其相成之道,在相处方面,则是指做人的态度。财是众人所希求的,如果太重视钱财,而将利益一把抓,他人得不到利益,便会离开你。相反地,将利益与他人共享,甚至合弃个人的利益,他人心存感激,就不会背叛你,所以说“轻财足以聚人”。刘邦与项羽对阵相持时,刘邦命韩信、彭越率军合力攻打项羽,但韩信、彭越却按兵不动,结果刘邦再遭惨败。张良分析了局势,认为韩信、彭越按兵不动的原因,是刘邦一没有给他们封地,二没有许诺胜利后共享成果。于是,他建议刘邦先把自陈地以东直至海边的地方都封给韩信,自睢阳以北、直至阿城之地都封给彭越,然后再许诺将来与他俩共分天下。刘邦按张良的意见办了,果然垓下一战全歼楚军。

自我约束是使他人心悦诚服的方法,因为人人心中都有个平等观念,你能做的事他便能做,如果你不能约束自己,又怎能要他人约束自己?律己甚严,使他人心生敬意,自然就肯服从你了。凡事带头去做,才足以领导他人。因为多数人在困难面前犹豫不定,或者不信任,或者畏惧,如果领导者也如此,事情就难望成功。反之,能洞烛先机,解除疑惑,不畏困难地去做,那么他人便一扫疑惑,而欣然服从了。

在中国历史上,往往是“飞鸟尽,良弓藏;狡兔尽,走狗烹;敌国灭,谋臣亡”,但东汉的开国功臣却皆得善终。

刘秀以宽柔的“德政”收揽军心,很少以刑杀立威,这一点,在收编铜马起义军将士时表现得最为突出。当时,铜马起义军投降了刘秀,刘秀就“封其渠帅为列侯”,但刘秀的汉军将士对起义军很不放心,认为他们曾遭攻打杀掠,恐怕不易归心。铜马义军的将士也担心不能得到汉军的信任而被杀害。在这种情况下,刘秀竟令汉军各自归营,自己一个人骑马来到铜马军营,帮他们一起操练军士。铜马将士议论说:“肖王(刘秀)如此推心置腹地相信我们,我们怎能不为他效命昵?”刘秀直到把军士操练好,才把他们分到各营。铜马义军受到刘秀的如此信任,都亲切地称他为“铜马帝”。

刘秀认为,“古之亡国,皆以无道,未尝闻功臣地多灭亡者”。所以,他实行轻法缓刑、重赏轻罚的政策,分封的食邑最多的竟达六县。至于罚,非到不罚不足以毖后时才罚,绝不轻易杀戮将士。正因为如此,刘秀才能靠着这些将士,在群雄逐鹿中击败所有对手,最后问鼎中原。

【智慧金言】

古往今来,“释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顺”一直都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被一代又一代的贤人君子用来修身、教子、警示世人。比如孟尝君待人的四大法则就是:轻财足以聚人、量宽足以得人、律己足以服人、身先足以率人。也就是说,合得倾散出自己的钱财,就可以把人招集拢来;肚量大,能容忍原谅人,就可以获得人心,得到他人的拥护;严格地要求自己,就可以使他人佩服从而听从自己的指挥;做事能首先带头走在前面,那么你就可以统率他们了。

“顺其自然”万事可成

【原典】

逆者难从,顺者易行;难从则乱,易行则理。

注曰:“天地之道,简易而已:圣人之道,简易而已。顺日月,而昼夜之;顺阴阳,而生杀之;顺山川,而高下之;此天地之简易也。

顺夷狄而外之,顺中国而内之;顺君子而爵之,顺小人而役之:顺善恶而赏罚之。顺九土之宜,而赋敛之;顺人伦,而序之;此圣人之简易也。

夫乌获非不力也,执牛之昆而使之却行,则终日不能步寻丈;及以环桑之枝贯其鼻,三尺之绳縻其颈,童子服之,风于大泽,无所不至者,盖其势顺也。”

王氏曰:“治国安民,理顺则易行;掌法从权,事逆则难就。理事顺便,处事易行;法度相逆,不能成就。”

【解读】

不顺从领导的属下,最难统领,更别提成就事业了,因为这些人极易发生变乱;而认同领导的属下最易管理,上下一心,事业容易成功。

人如果没有统一的思想,就是一盘散沙,很难聚拢在一起,任何事业都做不成,如有风吹草动,则一哄而散。历史上有个淝水之战,当时前秦的苻坚统兵120万进攻东晋,但前秦的内部意见不统一,许多人并不想打仗,人虽多其实是乌合之众,遇到东晋5万兵马,就一哄而散。这就是“逆者难从”、“难从则乱”的道理。

人如果认同了一个目标,就很容易团结在一起,形成一股合力,再困难的事业也能成就。当年毛泽东上井冈山之时,兵不过数千,将不过几员,但这些人却有个共同的理想。面对强大的国民党军队,却能以少胜多,第一次反围剿,红军4万对国民党10万,第二次反围剿3万对20万,第三次反围剿3万对30万,第四次反围剿7万对40万。

天下没有办不成的事,就看方法对不对。古代有个大力士,名叫乌获,他拉着牛尾倒行,一天也走不出一丈远,为什么呢?因为他始终跟牛较着劲。但如果让一个小孩用桑木做成的圆环穿在牛鼻子上,牛就会顺从地跟着小孩走。因为这个小孩是顺势而为。

所以,凡事皆有顺逆之情,顺其情则事简单易成,逆其情则事困难无成,理顺则事顺,理逆则事逆。

【活学活用】

“顺其自然”是博弈的最高智慧

老子说:“法令越分明,劫掠和偷窃的人反而越多。”这就是由于教育违反了事物规律的缘故。“我无所作为,只是依从规律而行,百姓自然感化而顺从。”“我对万物无所企望,百姓自然淳朴。”这就是因为遵循了事物的规律。天地运行所遵循的规则并不烦难,顺其自然而已。任何时候,顺其自然,都是对博弈者最有用的博弈信息。比如春秋战国时期,魏国的乐毅在燕国的几次选择——

第一阶段:燕昭王为了报齐国的入侵之仇,筑黄金台,以招纳贤士。这个时候,乐毅来投奔燕国,就是顺其自然。

第二阶段:燕昭王很器重乐毅,乐毅也把燕昭王引为知己。于是,乐毅顺其自然,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率兵攻齐,结果势如破竹,攻下了齐国的七十多座城池,连齐国的国都临淄都攻了下来。

第三阶段:乐毅攻打莒城和即墨时,燕昭王死,他的儿子燕惠王即位。燕惠王怕乐毅势力太大不听调遣,攻下莒城和即墨后会做齐王,然后带兵回头攻打燕国,于是就在阵前撤换了乐毅,让骑劫代替乐毅的职务。临阵换将,必无善意,这个时候,乐毅不回燕国,而远走赵国,就是顺其自然,免去了一场杀身之祸。

所以说,在发展的过程中,沿袭是顺其自然;发展到了极端走向反面的时候,变革也是顺其自然。但“自然”到底是什么?怎样做才能算是“顺”呢?让我们来看看“萧规曹随”的典故。

“萧规曹随”的故事发生在汉高祖时期。

公元前193年(汉惠帝二年)七月,丞相萧何病死。吕后、惠帝遵汉高祖遗嘱,召齐国国相曹参入朝,要他继萧何之职为丞相。曹参奉诏入朝,面谒吕后、惠帝,接了相印,入主丞相府。当时朝臣们都私下里议论,说萧何、曹参二人,与刘邦一起起家,同是沛吏出身,原本十分友好,后曹参战功甚多,封赏反而不如萧何,两人遂生隔阂。现在曹参为丞相,必然会因前嫌,对人事作大的调动。为此,相府里的各级官员,都感前途未卜,人心惶惶。谁知曹参掌管相印多日,没有一点作为,并且贴出文告,一切政务、用人都依前丞相旧章办事。官吏们这才放下心来,守职理事。

数月之后,曹参已渐渐熟知属僚,对那些好名喜事、弄文舞墨的人员,一律革除。另在各郡国文吏中,选那些年高忠厚,口才迟钝者,补上空缺。自此,关在府中,日夜饮酒,不理政事。有些和曹参关系密切的官员、宾客看到这种情况,都感奇怪,入见曹参,想问个明白。然而,只要见到曹参的,还没等到发问,便被曹参邀入席中饮酒,一杯未完,又是一杯,直到喝醉方止,所以没有人能够明白曹参的真正意思。俗话说,上行下效。参既喜饮,属吏们无不纷纷仿效。相府后面有个花园,经常有些下属聚在园旁,饮酒为乐。饮到半醉,或舞或歌,声音传到了很远的地方。曹参明知,却装聋作哑,不加理睬。有两个侍吏实在看不下去,以为曹参不知,便寻机找了个借口,请他往游后园。曹参来到园中,赏景闻声,兴致渐高,遂命侍吏摆酒园中,自饮自歌,与园旁吏声相互唱和。侍吏见此,感到莫名其妙,也不好再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