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爱国主义教育丛书:郭嵩焘
5966400000001

第1章 科场少年

在近代中国,出现过很多向西方寻找真理的志士仁人,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孙中山是他们的代表,郭嵩焘也是其中比较有名的一个。

郭嵩焘的先祖原籍江西吉安,明代万历年间迁至湖南湘阴。到他的曾祖父时,郭家因为善于经商,已成为湘阴有名的富户。到他的父亲那一代,虽然还经营借贷,但家境已开始衰败,有时穷得全家“不能举餐”。1818年,郭嵩焘就诞生在这样一个正在走向衰落的地主家庭里。

郭嵩焘,字伯琛,号筠汕,晚号玉池老人。因他给自己的书斋取名为“养知书屋”,所以,又被人称为养知先生。

郭嵩焘从小聪明过人,深得父辈喜爱。加之他又勤奋好学,因此,家里决定不惜一切让他读书,希望他长大后能成为一个超越前辈、有所作为的人。1835年,郭嵩焘17岁。这一年,他考中秀才,在科举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第二年,家里送他到湖南最有名的岳麓书院读书。在岳麓书院,他与后来以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起家的曾国藩、刘蓉等结为至交。他们当时都是志大气盛、自视颇高的年轻学子,但曾、刘专攻程朱理学,后来逐渐向地主阶级政治家的方向发展,郭嵩焘则喜欢词章之学,带着更多的文人气质,因而,与封建正统就有些格格不入。曾国藩后来在评论郭嵩焘时,就直言不讳地说郭嵩焘只能著书立说,不适合做封建官场的繁重工作。1837年,郭嵩焘19岁,参加乡试,考中举人。1838年,郭嵩焘第一次赴京参加会试,名落孙山。直到1847年,他第五次参加会试,才考中进士,入翰林,跻身到上层社会。

1840年,郭嵩焘经友人介绍,入浙江学政罗文俊幕。其时,正值鸦片战争爆发。郭嵩焘到浙后,亲见浙江海防之失,对浙江防务多有陈献。他对英国侵略者的入侵非常愤慨,“忠义之气,不可遏抑”。但由于清政府长期推行闭关锁国政策,使得当时的中国士大夫对西方近代以来的进步缺乏起码的了解,又加之清政府上下在战争指挥上的失误,因此,自诩为“上邦大国”的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被看不起的“岛夷”打败了。这一结局,对每一个有血气的中国士大夫都是一个不小的打击。郭嵩焘亲历其中,更是感慨万千,他写了不少诗抒发自己的悲愤胸怀。这里选录两首:

三年沧海有奔鲸,烽火谊阗彻夜惊。

复道金缯归浩劫,枉从狐鼠乞残生。

鲁连无语摧梁使,季布何心续虏盟?

欲袖铁椎椎晋鄙,从谁改将信陵兵?

百丈飞船上海涛,诏书专下拥族旄。

烟沙隔水千军卧,弦管连营一曲操。

老将云间歌敕勒,宗臣江畔泣离骚。

杜陵偃蹇干时策,泪洒将军大食刀。

在这两首诗中,郭嵩焘表达了对贪生怕死、妥协投降的无比愤慨,也表示了自己愿意为国分忧、挥师歼敌的爱国情怀。

鸦片战争使郭嵩焘的内心世界受到很大的震动,也使他对西方列强有了最初的认识,他开始认真思考“洋患”这个问题。一方面,他与刘蓉、张晓峰等友人一起讨论时局;另一方面,他读书览史,希望从史书中找到应世妙方。郭嵩焘在考察中国自古以来边患产生的原因及处置边患的措施后得出一个结论:从古至今的边患,都不是由于敌人的强大造成的,而是由于历代统治者的处置失误造成的。他认为,在处理边患这个问题上,不能不问情况,一味主战,而要因时度势,根据敌我力量对比来审度利害得失,来确定战与和等重大举措。

鸦片战争时,郭嵩焘年方二十有余,血气方刚,但他在探讨时局时,并不是只在简单地抒发纵论天下事的书生豪气,而是开始着手探寻中国致败的内在原因。从此以后,郭嵩焘与“洋务”结下了终身不解之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