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三国杀
5967800000002

第2章 爱国之将

“哈哈哈!李儒你是我的智囊,你看中的人,本相国必不多疑!”董卓笑道对陶义道:“陶义你小儿有几分胆量,今饶你不死。即日起辅助李儒担当侍中一职。”

“谢相国大人!”陶义、李儒异口同声地谢道,二人闻声扭头相顾笑了笑。看着李儒的笑容,陶义不禁又打了一个寒颤。

“陶义说私下派人游说各诸侯,令他们相互猜忌!李儒向相国大人推荐一人,此人可担当此大任!”李儒又面对董卓道。

“文优,快快说来!”董卓有些迫不及待。

“此人乃是讨虏校尉——贾诩,贾文和。现在牛辅将军军中辅军。此人博学多知,舌如力枪,言毒与各诸侯,诸侯必定中计。”李儒胸有成竹地回答董卓。

董卓对李儒道:“那就照你的意思去办吧!”董卓又对陶义道:“陶义跟着本相国做事立功,本相国必定有赏与你!”

“谢相国大人!”陶义拱手谢道。

文武百官皆为李儒与陶义的计策感到吃惊与担忧,担忧盟军会因此而解散,灭不了董卓,百官心皆暗地痛哭。

……

退朝之后李儒牵着陶义的手引到自己府上,一路上陶义玩的是心跳。因为一路上李儒不停地对陶义眉来眼去,陶义心里忍不住发毛。

陶义来到李儒府中,李儒邀请陶义并坐在大厅堂中,还命下人沏茶。

“多谢李儒大人收留陶义!”

“陶义小兄弟不必言谢!你的计策与我不谋而和,我很欣赏你!不知你为何投奔相国而不去投奔盟军呢?”李儒问道。

“盟军只是乌合之众。人都有私心,诸侯之间总会发生矛盾。秦灭六国的例子就在眼前,虽然我跨越了那个年代,但自从我来到这以来长期隐居关外,常与闲云异士谈古论今,所以知道一些以前的事。”陶义答道。

“他们不信你是鬼谷子王诩的首席弟子,我李儒相信!”

“李大人,为何信我?”

“我李儒昨夜梦到一白袍老者,手持道符编成的扇子,鹤发童颜,如仙者一般。说将会有鬼谷传人,前来助我。是一个身着黑灰色长袍,披肩散发瘦弱的青年,今日一见那人不正是你吗?”

陶义听完后,忽然想起自己在洛阳城外遇到的老道士,与李儒描述的老者八九不离十。陶义心中疑惑道:这老者到底是何方仙家啊?

陶义将自己的身份和自己怎么稀里糊涂的来到这里的,以及在洛阳城外遇到白袍老者的事一一道给李儒听,两人面面相觑,感到不可思议。随后两人便商议起迁都和内讧盟军的事来,至夜深,两人同床而卧,犹如知己一般。陶义慢慢接受了李儒的相貌,不再打寒颤。

陶义,李儒一直商议到深夜,认为应当早劝董卓迁都长安,并夺洛阳财富一同前去,再调动远在牛辅军中的贾诩游说众诸侯。

天才麻麻亮李儒就已经醒来,心中仿佛有什么大事将要发生,焦虑不安,疑是虎牢关将要失守。本想叫醒床上的陶义,见陶义睡得正香,不想打扰,于是自己穿戴好衣服,出门去了。

床上睡得正香的陶义忽然叫道:“师傅!救我!”顿时大汗淋漓。猛地惊醒,起身才知道是梦。看看身边的李儒已经不在了,便急忙穿好衣物,出房门向下人打听李儒去向。由于下人们都没李儒醒得早,没一个下人知道李儒干嘛去了,陶义只有先在堂前等候。

陶义正在大厅堂中喝茶,正在这时从堂外走进来一女子。陶义一手提着茶杯,一手提着杯盖,坐着一动不动地盯着眼前的女子看:看她折纤腰以微步,苗条高挑两齐全。身穿蓝色轻纱,肩披粉色棉袍。眸含春水清波,头插碧玉凤钗。面带香娇玉嫩艳比花娇,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一步一笑动人心魂。陶义顿时一愣,傻傻地看着她。

“先生,找我家夫君何事?”女子问道。

陶义呆而不答!

“夫人,问你话呢!怎么不答话?”女子身边的丫环冲陶义大喊道。

陶义顿时被惊醒,赶忙回答但又有点语无伦次:“敢问小姐芳名?哦,不,敢问夫人芳名?”

“那有你这种人啊!随便问我家夫人姓名的。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丫环指责道。

陶义自知失礼,暗道不好,一时发懵,问错话了。

女子并未责怪陶义反而回道:“我叫董欣,是董相国的二女儿,李侍中的妻子!请问找我家夫君何事?”

陶义被女子的身份吓着了,赶忙放下茶杯站立起来,低头向董欣拱手施礼,陶义不知言语,支支吾吾却无可作答。陶义暗道:我竟然冒犯了相国的女儿。陶义忍不住又抬头看了董欣一眼:李儒那副模样,竟娶得如此貌美的董欣,我对他真是佩服啊!此时陶义有点大白菜被猪拱翻的感觉,不自在。

就在这时一名士兵从堂外冲进来嚷道:“董相国下令即日迁都长安,夫人快快准备!另外李大人要陶义先生随我去张济将军军营处,按大人给先生的锦囊内的计划行动。”士兵递给陶义一枚锦囊,邀陶义一同出门骑马向张济军营处而去。临行前陶义向董欣拱手施礼道别,董欣对陶义微笑道:“公子,小路小心!”陶义抬头与董欣对眼,看着董欣的清眸笑脸,心跳不禁加速,面红耳赤着急的离开李儒府。

途中陶义暗道:妙哉!这问士兵小哥救我于水火!传令真是时候,非礼勿视矣!

等到了张济将军处,陶义打开锦囊里面装有一块金牌和一张纸条上面写着:烧洛阳,斩追兵。陶义便知其用意。

原来董卓知道洛阳百姓对他极度痛恨,都希望他早日死去之后,想处罚这帮刁民,于是下令火烧洛阳。

张济出来迎接陶义,见陶义手中持有金牌道:“此乃相国大人腰牌,想必你就是李儒大人派来的陶义先生吧?”

“在下正是!”说着陶义高举令牌对张济道:“相国有令,令我等火烧洛阳,张济将军调集人马,执行任务。”

“我早已准备好干柴枯草,我马上带兵进洛阳纵火,先生在此等候!”张济说完带领三千精锐骑兵立马赶去洛阳城内纵火。张济从陶义身边经过,陶义细看此人:头顶兽面银盔白须飘飘,盔下面目深沉,眉宇间透着杀气。身型健壮,穿一身白色铠甲,肩披红色披风,手持一杆银枪,骑着高大的白马,威风凌烈。陶义不由暗道:此人有带军之相,定是董相国的爱将!

陶义领着张济余部两千人马在洛阳城外西南方十里处的山脚下驻军。陶义骑马登至山顶,向东都洛阳望去,见已有浓烟翻滚,知大火已起叹道:“一个昌盛的城市,就这样被战争的烟火吞灭了吗?”

临近深夜洛阳城内火光冲天,犹如无数火龙欲上青天。洛阳城外几十里处如同白日。

盟军军营。

“本初兄不好!我等刚拿下虎牢关,董卓就火烧洛阳,向长安而去。我等必须追击,以免长安又如今日之洛阳。”大营内曹操向袁绍建议道。

“孟德兄!我等刚取下虎牢关,即将屯兵于酸枣孟津港一带休整。士兵多饥饿劳累,恐无追击之力了!”袁绍回道。

曹操在盟军大营里力劝众人共同追击董卓,但却只有张邈军同意一同追击,其余众人都以休整士兵为由,不愿同往。

洛阳城内大火烧了三天三夜还未停息,洛阳内哀哭声终日连连。

董卓荥阳军事处。

“相国大人,我军新弃洛阳驻于荥阳,防有追兵。可叫徐荣将军伏军荥阳城外山坞之旁,若有兵追来,可竟放过,待我这里杀败敌军,然后截住再掩杀:让后面的追兵不敢再追击。相国大人请调兵五千于徐荣,助战!”董卓军营李儒向董卓进言道。

“徐荣,好像不是我西凉本部人马吧。不可重用!就让他自己的现有兵力掩杀吧!我会让我儿奉先引一万五千西凉精锐兵在荥阳城外为我断后的。文优放心。”董卓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