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让孩子有个好性格
5972400000013

第13章 戒骄戒躁,培养孩子谦虚谨慎的性格(1)

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这是前人传承下来的精神。谦虚不但使人进步,还能使人细心。莎士比亚说过:“一个骄傲的人,结果总是在骄傲里毁灭了自己。”为了避免这种悲剧的发生,唯有培养孩子谦虚谨慎的性格。

让孩子认识骄傲的危害

俗话说:“骄傲使人落后。”年幼的孩子并不理解骄傲为何会使人落后,因此,父母需要通过具体的案例故事进行讲解,让孩子明白其中的道理。

一天上午,小明、小智、小华在小智爸爸的带领下来到公园的小河边,准备举行一场遥控船比赛。

3个孩子先给船装上电池,再打开开关,然后把各自的船放在河面上准备比赛。裁判是小智的爸爸,只听见他一声令下:“预备……开始!”三只小船在孩子的操控下向前驶去。

开始时,小明的船冲在最前面,他兴高采烈地边跑边笑,笑得合不拢嘴。他大叫:“我是第一名了!我是第一名了!”还对小智、小华挥着拳头说:“你们的船是垃圾,是追不上我的,哈哈哈……”紧跟在后面的小智不服气地说:“不要得意,我的船很快就会超过你的。”落后的小华急得直跺脚,火冒三丈地嚷嚷:“你这个破船,快点!快点!否则我就把你扔到垃圾桶里面去!”

离终点不远了,突然,小明因为太兴奋,按错了遥控器的方向键,船撞到礁石上翻了。小明强作镇定地说:“怎么回事,刚刚还是好好的,真讨厌!”他垂头丧气地把船捞上来,眼睁睁地看着小智和小华的船冲过终点。

比赛结束后,小智的爸爸宣布:“第一名是小智,第二名是小华。”小明的船坏了,没到终点,就没有名次。小明惭愧地低下头说:“都是因为我太骄傲了,高兴得太早,才会把胜利丢掉的。”

父母应告诉孩子:决不要骄傲。因为一骄傲,就容易得意忘形,就可能出现失误;因为一骄傲,就容易自以为是,目中无人,固执己见;因为一骄傲,就会拒绝别人的忠告和友好的帮助;因为一骄傲,就会丧失客观标准……因为一骄傲,就将面临失败的结局。

让孩子认识到骄傲的危害,是为了让孩子养成谦虚谨慎的性格。无论是学习还是做人,都要保持不骄不躁的心态,在没有取得胜利之前不要掉以轻心,在取得胜利之后,不要得意忘形。

美国前总统卡特年轻时,在军校上学。有一天,一位将军来到了卡特的面前,问道:“告诉我你的成绩!”卡特说:“报告将军,我这次考了第200名。”言语中,带着自豪和兴奋。当时军校有几千名学生,卡特能排到第200名,应该说是相当不错的。但是此刻,将军却说:“告诉我,第一名是谁?你为什么不是第一名?”

现实中不少孩子像卡特那样,满足于取得的成绩,以此沾沾自喜。倘若他们原地不动,就会在骄傲自满的泥潭中越陷越深,最终被骄傲“害死”。

有人说:“骄傲就像一个变化无常的魔术师,当它向你走过来时,它变出了一架按摩椅,使你享受着舒适,但当你转过身时,它又变成了一个险恶的恶魔,一下子向你扑来,使你深受其害。”骄傲是一个陷阱,潜伏在孩子们前进的道路上,他们疏忽大意时,就容易掉入陷阱难以自拔。如果孩子在这个陷阱里不出来,就会永远退步下去。

父母要让孩子在前进的道路上保持谦虚谨慎的心态,当他取得成功后骄傲自满、疏忽大意时,应及时给他警醒,让他正确认识现实中的自己。

表扬孩子不要言过其实

如今,很多父母都尝试着用赞扬的方式教育孩子,而且从中取得了不少成效。教育学家认为,正确的表扬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和独立能力。然而,不少家长发现孩子不能过度表扬,越表扬越骄傲,越表扬越不行。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并不是“表扬”这个教育方法有什么不对,而是父母对孩子的表扬不恰当所造成的。

程颢是初二的学生,众人眼中的优等生。即将参加中考,父母想通过表扬来激励程颢继续努力,就把他以前获得的奖状、优异的成绩单挂在客厅里。每次家里来客人了,看到这些荣誉都忍不住赞扬程颢几句,而程颢的父母更是对儿子赞不绝口,这让程颢感到特别高兴。看着自己以往的成绩,程颢感觉很自豪,产生了骄傲情绪。

从那以后,程颢上课时的心思不集中,脑海里总是闪过“第一”、“状元”等字眼,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学习的时候不踏实了,成绩渐渐退步了。

德国教育家卡尔·威特说过:“我们不能让孩子在受责备的环境中成长,但是也不能让他们整天泡在赞美里。”过分表扬,有可能给孩子造成不必要的困扰、压力,更有可能使孩子产生自满情绪。

当孩子习惯了父母的表扬后,就会对批评的话语产生抵触心理,听不进批评的声音。

刘女士为了让她小学三年级的儿子在学习、生活方面都有很好的表现,就不断地对儿子进行表扬。在家里,无论儿子做了什么好事,即使他只做了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刘女士也要及时地对儿子大加表扬。在和儿子玩扑克、下棋或者做游戏的时候,刘女士会故意输给儿子,并且还不停地给予表扬:“你真棒”、“你真是个聪明的孩子。”什么话最好听、最让儿子高兴就说什么话。在刘女士的不断表扬下,儿子的表现进步了不少。

但是时间长了,刘女士发现,如果她和丈夫不能及时表扬儿子,或者表扬不能让儿子满意,儿子就会非常不高兴,甚至发脾气。习惯了被表扬的儿子,根本无法接受他们善意的批评。有时候,当儿子在学习上或者是在生活中有做得不好的地方,刘女士耐心地提醒他,也会惹得他不高兴。儿子在学校里也如此,粗心做错了题,老师点名提醒他,他的反应十分激烈。

每个人都有被他人肯定、赞扬的需要,孩子更是这样。正确的赞扬能够从正面引导孩子的心理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但是如果赞扬言过其实,会使孩子成为爱慕虚荣、骄傲自满、自以为是的人。孩子一旦自满起来,以后就难以纠正了。一些潜质很好的孩子长大以后没能有所成就,经常正是骄傲自满、狂妄自大造成的。因此,父母在表扬孩子时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要夸大其词,要在表扬孩子的同时给孩子指出不足。

要做到正确地表扬孩子,使孩子不因为表扬而骄傲,父母要做到以下两点。

(1)表扬要具体。

对于孩子来说,表扬不能太大、太空,不能简单地用“你真是太棒了”、“你是最了不起的孩子”这样的赞语。应对孩子的优点和进步的具体细节给予肯定,使孩子明白“好”在哪里。对孩子的表扬越具体,孩子越容易明白哪些是好的行为,越容易找准努力的方向。例如,孩子看完书后,把书放回原处,摆放整齐。你不妨说:“你能把书收拾得这么整齐,我很高兴。”

(2)要注重表扬孩子努力的过程。

表扬孩子不仅要对结果,更要对过程。父母应该引导孩子更重视努力的过程而不是努力的结果,激励孩子坚持不懈地努力争取。即便失败了,奋斗的经历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财富。如果父母只重视结果,而忽视孩子努力的过程,孩子可能为了得到父母的表扬而弄虚作假。比如,孩子为了考试得高分而作弊。这对孩子是没有好处的。

给骄傲的孩子“泼点冷水”

有些孩子取得了一点成绩就得意忘形,认为自己了不起,给自己过高的评价,并且目中无人,这种骄傲自大的心理对孩子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因此,父母一旦发现孩子骄傲的苗头,就应适当地运用“制冷”的手段,及时给孩子“泼点冷水”,让孩子清醒清醒,学会理性地评价自己,正确地认识自己。

晚上8点多,妈妈回家看见女儿躺在沙发上惬意地看电视,便问:“作业写完了吗?”女儿没有答理妈妈,显得不屑回答。看到女儿的神态,妈妈认为女儿应该写完了作业。

妈妈问:“英语单词背了吗?”

女儿答:“你怎么能用这种语气和一位英语得100分的人说话?”

妈妈问:“你什么时候得100分了?”

女儿说:“今天英语单词听写!”听写单词得了100分就骄傲成这样。妈妈决定打击女儿骄傲自满的情绪。

妈妈问:“今天考数学了吗?”

“考了。”女儿的语气平和许多。

妈妈又问:“考的什么?是应用题还是口算?”

“应用题。”语气依然平和,骄傲的情绪早已不见了。

妈妈故意问她:“能考40分吗?”

“肯定可以!”女儿带着不满的语气回应道。

妈妈心想:难道女儿应用题考得不错?于是舒缓了一下语气,问:“有不会做的吗?”

“有,3道题。”女儿的语气开始兴奋。

妈妈又说:“看来你最多得40分。你肯定还有做错的题呢。”

“不会。”女儿露出非常自信的神态。

妈妈不解地问:“为什么?”

“因为数学老师前几天表扬我进步了。”

妈妈没有忘记打击女儿的沾沾自喜,说:“表扬你了你就这么骄傲,看来你连40分都考不到。”

第二天,女儿的成绩出来了,果然没有考到40分。

有人说:“头脑发热的人容易失去自知之明。”这句话不假。试想,人头脑发热,神志就会不清醒,这时候就容易错误地认识自己,往往会产生骄傲情绪。在取得成绩后,孩子自控力较差,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和兴奋,容易表现出骄傲的言行举止。这时候,家长如果继续表扬孩子,孩子的“尾巴”很可能会翘上天,骄傲自大的情绪会更严重。长期如此,孩子就容易形成骄傲自负的性格,这对孩子显然没有好处。

父母在孩子自吹自擂、自夸自大的时候,给孩子“泼点冷水”,让孩子从沾沾自喜、洋洋得意的情绪中走出来,正视自己的优缺点、取得的成绩,明确下一步要努力的方向。这样孩子才不会在取得成绩的时候迷失自我,有利于培养孩子不骄不躁、谦虚谨慎的性格。

星期五的傍晚,盼盼看到妈妈回来可高兴了。妈妈进房间放好包,然后去洗手间的时候,盼盼像个跟屁虫似的跟在她的后面。盼盼一边向妈妈汇报她今天在学校的表现,一边说自己已经认真练字、练琴了。妈妈表扬了她几句,鼓励她再接再厉。

盼盼又对妈妈说:“妈妈,我现在可厉害了,下棋都不会输的。”听盼盼的口气,有点骄傲了,妈妈心想这样下去可不行,决定杀杀她的锐气。于是她和盼盼玩棋,无论是弹子跳棋,还是五子棋,妈妈都毫不留情地赢了盼盼。小家伙嘟着个嘴,不由得生闷气。

妈妈说:“盼盼已经学会了很多种棋,但是可不要就认为自己已经很厉害了。”

盼盼说:“我不玩了,我去弹钢琴。”

妈妈说:“行,但你必须先把这些棋整理好。”

听着妈妈强硬的语气,盼盼只好心不甘情不愿地收拾起棋盘来。

孩子骄傲的情绪一旦滋长、扩大,就会形成一种固定的自负心理,这样就容易沉溺于已有的成绩中,在做事、学习的时候,心里就会想到自己之前取得的好成绩,难以集中注意力,养成粗心的习惯。如果父母对孩子骄傲的情绪置之不理,孩子就容易形成浮躁自夸、粗心大意的性格。

有时候父母不妨狠下心来,该打击孩子就要打击一下孩子,孩子骄傲自大时就应该给孩子“泼冷水”。虽然这样做会暂时影响孩子的心情,弄糟孩子的情绪,孩子甚至会生父母的气。实际上,这并不影响孩子对父母的感情。父母可以通过教育让孩子明白,给他“泼冷水”完全是为了他好,让孩子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孩子就会更懂事、更踏实。

让孩子学会善待批评和意见

善待批评和意见是一门学问,需要谦虚谨慎的态度,如果孩子骄傲自满,是无法听进别人的批评和意见的。

陈建军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成绩在班里一直名列前茅,因此非常骄傲。在学校里,陈建军非常清高,听不进别人的批评和意见,不太愿意与成绩不好的同学一起玩。对于老师,陈建军也不太尊敬,认为老师的水平不怎么样,自己自学都能够学到很多知识。

有一次,陈建军因为贪玩而没有及时完成家庭作业,妈妈批评他,陈建军不但不听,反而和妈妈争执起来。这时候爸爸回来了,心平气和地对他说:“有人批评你,并不是他看不起你,而是他希望你进步。他不批评你,你不会怨恨他,他批评你,你则会怨恨他,他选择了批评你,是因为他希望你进步。爸爸妈妈也是这么希望的。”

陈建军听后深受触动,开始懂得接纳别人的批评,慢慢改正了骄傲的毛病。

批评往往直指一个人的缺点,如果一个人能够接受批评,他就能够清楚地看到自己的缺点。意见直指一个人没有考虑到的地方,如果一个人能认真采纳别人的意见,那么会使他考虑问题更加全面。对于孩子来说,他对自己的认识常常会出现偏差,如果他能经常听取别人的批评和意见,就能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

和许多成年人一样,孩子也喜欢听表扬,不喜欢听批评和意见。如果孩子难以接受批评,长大后更会对批评敬而远之,或干脆将其“拒之门外”,这种态度容易使孩子养成自以为是的性格。由此,让孩子从小就学会善待批评和意见无论对孩子完整人格的塑造,还是对促成其将来事业的成功,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儿童教育专家建议,父母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教育孩子善待批评和意见。

(1)教育孩子不必对他人的批评大惊小怪。

诚然,父母教育孩子应当坚持鼓励为主,但不妨在孩子牙牙学语时,就有意识地让他既听到“正面”的肯定,也听到“反面”的批评。批评一定要语气温和,分析中肯,且以更多的表扬为“前提”。如,孩子不按时睡觉,父母就可以说:“昨天宝贝很乖,知道按时睡觉,今天怎么不乖了呢?”这样有意识地“引进”批评可以帮助孩子体会到批评和表扬同样常见!事实上,在幼儿期就能接受批评的孩子,长大后能够拥有正确对待来自他人的批评乃至非议的平和的心态,以及较强的承受挫折的能力,还有谦虚谨慎的性格,往往更容易适应社会。

(2)要求孩子认真倾听批评的声音。

不论批评有多尖锐、多不中听,父母都应该要求孩子认真倾听。因为只有认真倾听,才会明白批评是否有道理,才能虚心予以接受。同时应该让孩子渐渐明白:认真倾听他人的批评和意见,不仅是文明礼貌的表现,也是自我完善的需要。

(3)要求孩子冷静处理批评和意见。

父母要让孩子在听完别人的批评和意见后,学会冷静地思考,冷静地分析出合理的批评和意见。当然,冷静处理并不意味着对别人的批评和意见采取沉默态度。家长应教育孩子虚心接受批评和意见的合理成分,并且列出改进的办法或措施。

(4)允许孩子作出解释。

当批评不符合事实时,父母应让孩子做出解释,因为如果孩子虚假地表示接受批评,但心里感到很委屈,这样可能引发种种心理弊端。不过与此同时也要让孩子明白,解释不是为了推卸本来应负的责任或掩盖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解释时一定要保持心平气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5)要求孩子对批评者一视同仁。

不少孩子能够认真倾听并虚心接受来自师长的批评,但对同龄人的批评却置之不理。家长应该教育孩子:只要批评和意见有道理,无论批评和意见出自谁之口,都应该虚心接受。

(6)让孩子学会对提出批评和意见的人道谢。

让孩子对提出批评和意见的人表达谢意,不仅能表达孩子的虚心和诚意,还能加快弥合双方的分歧。而且下次对方还会愿意给孩子提出批评和意见,这有利于孩子不断完善自己。

(7)让孩子作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