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让孩子有个好性格
5972400000005

第5章 抛弃胆小和懦弱,培养孩子勇敢和敢于冒险的性格(2)

面对被欺负,在身体有可能受到伤害的时候,孩子应该学会用拳头扞卫自己的尊严。但是,父母还应该逐步让孩子懂得,“以牙还牙”的暴力行为是保护身体、扞卫自尊的最低级的手段,不能轻易使用。实际上,这种方式难以真正有效地解决问题。所以,父母在教孩子学会自卫的时候,还应该引导孩子学会以理服人。同时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爱护他人,这样孩子才能走向成熟。

鼓励孩子多一点快乐冒险

在孩子的眼中,这个世界充满未知、充满好奇,他们经常带着好奇心去“探索”未知世界,甚至做出一些冒险的行为。然而,不少父母却以“危险”为由来阻止孩子的快乐冒险。这就使得孩子长大后会过分求稳,没有勇于冒险的精神。

一位母亲有一个朋友是着名的化学家。有一次这位母亲带着8岁的儿子去拜访这位朋友,希望他指点一下,如何让儿子变得更加勇敢、聪明。

化学家没有直接回答这位母亲,而是带着她和孩子来到自己的化学实验室。五颜六色的瓶子里装着各种各样的化学药剂,小男孩被这些东西吸引,当他刚要伸手去拿一个蓝色的瓶子时,这位母亲厉声呵斥,并制止了儿子。

化学家说:“你要的答案已经揭晓了。你的呵斥挫败了孩子的求知欲望和冒险精神,或许这还算不上是冒险,只是一个小小的尝试,但是你却阻止了孩子。如果你真想让孩子聪明勇敢,那就鼓励他去快乐冒险吧!”

小小的冒险是刺激的,可以锻炼孩子的胆量,培养孩子的冒险精神,并且能给孩子带来快乐。父母不妨停止对孩子的过分呵护,鼓励孩子去尝试适当的冒险行动,这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孩子的潜质,使孩子在冒险中获得知识、懂得道理。

冒险与勇敢是紧密相连的,适度的冒险是培养孩子勇敢性格的重要方法。所以,如果你不希望孩子成为一个胆小懦弱的人,就应鼓励他去快乐冒险。

爸爸和7岁的儿子乐迪打羽毛球时,不小心把球打到了瓦房的屋顶上。乐迪仰着头,看着屋顶,一筹莫展,这时爸爸说:“如果我搬来梯子,你有勇气上去把球取下来吗?”乐迪想了想,摇摇头说:“太高了,我怕。”爸爸说:“其实没什么可怕的,只要你双手抓好梯子,一步一步就上去了。”说完,爸爸搬来了梯子,对乐迪说:“来吧,勇敢的小家伙,你一定能把球取下来。”乐迪答应了。在爸爸的指导下,乐迪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当他从梯子上下来的时候,脸上洋溢着兴奋的神情,说:“太刺激了,很好玩。”

孩子多几次冒险的经历,就会多几分胆量和勇气。有些父母因为怕孩子出危险,不敢让孩子去冒险,长期如此,会滋生孩子的依赖心理,使孩子变得意志薄弱、胆小脆弱。因此,当孩子对具有冒险性的活动产生兴趣时,父母应该给孩子打气,而不应该打击孩子,比如吓唬孩子,这会扼杀孩子可贵的冒险精神。

生活中,对孩子而言,快乐冒险的活动有很多,比如荡秋千、滑板、游泳、骑自行车等,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去尝试;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让孩子坐过山车、登山、跳水。面对孩子的冒险活动,父母要从容对待,并不失时机地给予肯定和赞赏。

当然,父母一定要事先给孩子讲明活动的危险性和需要注意的事项,让孩子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必要的时候,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去冒险,及时给孩子必要的保护和指导。例如,孩子登山时,父母应当跟在孩子的身后;孩子学溜旱冰时,父母应当给孩子带上头盔、护膝等防护用具;孩子学游泳时,父母应该在孩子身旁;孩子学划船时,父母应当为孩子配上救生设备。

另外,父母还应注重冒险活动的科学性。鼓励孩子去冒险,并不是说不讲科学地蛮干。例如,不能鼓励孩子模仿电视上的“奇人们”去踩灯泡、吞铁钉、嚼玻璃,等等。这是因为这些行为要么是违反科学道理的,要么是必须经过特殊训练才能做到的。

多给孩子创造体验的机会

“实践出真知”。想要让孩子勇敢起来,光给孩子讲勇敢的道理是不够的,父母不妨让孩子大胆地去体验看似危险、实则刺激的事情,当孩子通过体验收获快乐时,他对这种“危险”也就有了免疫力。

国内某广播栏目曾经播放了这样一则新闻:一名14岁的英国少年迈克尔·佩勒姆独立驾驶游艇完成了横跨大西洋的航海之旅,他也因此成为独自横跨大西洋的年龄最小的人。听了这则新闻的刘女士说,她非常佩服国外的小孩子,他们勇敢、坚强、独立,有冒险精神,比起如今国内的孩子,更有竞争力。

她还举了个例子,那天她和丈夫及儿子旅游时要乘船渡江,儿子看到长江中的汹涌波涛,觉得非常害怕。她和丈夫给儿子讲了许多大道理,告诉他乘船很安全,但是依然难以消除儿子内心的恐惧感,最后他们费尽了口舌,才把儿子劝上船,但是在船上,儿子始终两手紧抓着她和丈夫,而且面部表情紧张不安。不过有了这次乘船经历后,儿子以后就不害怕乘船了。

在惊叹英国少年的勇敢之余,不禁想起中国的一些独生子女,他们被父母娇惯成了“怀中宠儿”和“掌上明珠”,不要说让孩子独立航海了,就是孩子想到河边去玩耍,父母也不会同意,生怕孩子不小心掉到河里。上文的刘女士是否想过,她的儿子之所以不敢乘船渡江,是不是与自己对孩子的过分呵护有关呢?

其实,外国的父母也是父母,他们也都很爱自己的孩子。但是外国的父母给了孩子很多体验惊险刺激的机会,中国父母有必要借鉴一下外国父母的教子经验。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非得让孩子独立去航海,而是要学习外国的父母,多给孩子创造体验惊险的机会,锻炼孩子的胆量和冒险的勇气。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很多经验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例如,冬天地上结冰后,跑起来就容易摔跤,只要孩子有一次摔倒的经历,那么下次他就会注意这一点。再比如,如果孩子在骑自行车下坡时因为前刹车刹得太紧而翻了跟头,他就懂得了下坡时不能刹紧前刹车的道理。

所以,作为父母,有必要适当给孩子创造一些实践的机会,让孩子去体验、去尝试、去获得生活的经验,而且这种实践的机会应该带有些惊险,这样才能对培养孩子的胆量起到作用。

下雨了,妈妈给5岁的诚诚穿上雨衣,送他去幼儿园。诚诚见路面有水,显得格外兴奋。他高兴地跑在前面,忽然发出一声尖叫,小脸吓得煞白,站在原地不敢前行。妈妈过来一看,发现路上有一条大蚯蚓。

看着诚诚惊恐不安的眼神,妈妈在蚯蚓跟前蹲下,对诚诚说:“蚯蚓是益虫,是人类的朋友,不会伤害人的,来摸摸它,它的皮肤很柔软的。”诚诚连连摆手说:“不要,我害怕!”妈妈用手指轻轻碰了一下蚯蚓,说:“不用怕,妈妈是女人都敢碰,你是男子汉,还有什么可怕的呢?一条小虫子嘛,来摸摸。”

在妈妈的鼓励下,诚诚小心翼翼地把蚯蚓捏了起来。“诚诚真勇敢!”在妈妈的赞扬下,诚诚高兴地笑了。

有人说:“害怕是因为不曾了解。”这话其实很有道理,孩子往往是因为对事物缺乏了解而产生恐惧,比如有的孩子害怕巨大的雷声,有的孩子害怕闪电,有的孩子害怕突然跑出来的小动物等。

另外,孩子对某些事物的恐惧也来自父母的影响,比如,有些妈妈胆子小,看见蟑螂就吓得尖叫,孩子可能会因此觉得蟑螂是个可怕的东西。如果家长因为孩子害怕就带孩子远离他害怕的事物,不给孩子观察和接触的机会,只会让孩子对这些事物产生更强的恐惧心理。

当孩子对某些事物产生恐惧时,父母应先给孩子讲一些相关的知识,帮助他建立对事物的正确认识,让孩子明白这个事物并不可怕,然后再通过亲身示范,鼓励孩子自己去感受和体验,从而消除孩子的恐惧感。如孩子害怕小动物时,父母可以给孩子讲一些小动物的故事,让孩子对小动物产生良好的印象,然后给孩子创造接触小动物的机会,让孩子去感受他认为的“恐惧”,这样能很好地锻炼孩子的胆量。

肯定并赞扬孩子的冒险行为

有时候,父母不在孩子身边,孩子做了一些冒险的事情,父母得知了此事,通常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有的会训斥孩子,并呵斥孩子以后不要做冒险的事情;有的会肯定孩子的冒险勇气,赞扬孩子的勇敢,同时提醒孩子今后冒险时要注意安全。

6岁的陈娜是个“调皮鬼”,经常玩出新奇的花样,做出冒险的行为。一天,陈娜和妈妈逛公园。在公园里妈妈遇到了一位同事,于是聊了起来。一转眼,妈妈发现陈娜不见了,于是焦急地大喊她的名字,这时陈娜说话了,她在不远处的一棵树上跟妈妈和阿姨打招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