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解表药(15味)
1.辛温解表药
麻黄
【歌诀】麻黄味辛,解表出汗,身热头痛,风寒发散。
【药性】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应用】风寒感冒,咳嗽气喘,风水水肿。
【用法】发汗解表宜生用,止咳平喘多炙用。
桂枝
【歌诀】桂枝小梗,横行手臂,止汗舒筋,治手足痹。
【药性】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
【功效】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应用】风寒感冒,寒凝血滞诸痛证,痰饮、蓄水证,心悸。
紫苏
【歌诀】紫苏叶辛,风寒发表,梗下诸气,消除胀满。
【药性】辛,温。归肺、脾经。
【功效】解表散寒,行气宽中。
【应用】风寒感冒;脾胃气滞,胸闷呕吐。
【用法】不宜久煎。
生姜
【歌诀】生姜性温,通畅神明,痰嗽呕吐,开胃极灵。
【药性】辛,温。归肺、脾、胃经。
【功效】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应用】风寒感冒,胃寒呕吐,肺寒咳嗽。
防风
【歌诀】防风甘温,能除头晕,骨节痹痛,诸风口噤。
【药性】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
【功效】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止泻。
【应用】外感表证;风疹瘙痒;风湿痹痛;破伤风;肝郁侮脾,腹痛泄泻。
荆芥
【歌诀】荆芥味辛,能清头目,表汗祛风,治疮消瘀。
【药性】辛,微温。归肺、肝经。
【功效】发表散风,透疹消疮,炒炭止血。
【应用】外感表证;麻疹不透,风疹瘙痒;疮疡初起兼有表证;吐衄下血。
【用法】不宜久煎。
【鉴别用药】荆芥与防风二药温而不燥,长于发表散
风,外感表证无论风寒、风热均可使用,亦可用于风疹瘙
痒。但荆芥质轻透散,发汗力较强,风寒、风热感冒均常选
用;又能消疮、止血。防风质松而润,祛风之力较强,又能胜
湿止痛、止痉,用于外感风湿、头痛如裹、身重肢痛等证。
羌活
【歌诀】羌活微温,祛风除湿,身痛头疼,舒筋活血。
【药性】辛、苦,温。归膀胱、肾经。
【功效】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应用】风寒感冒,头痛身疼;风寒湿痹,肩臂头痛。
白芷
【歌诀】白芷辛温,阳明头痛,风热瘙痒,排脓通用。
【药性】辛,温。归肺、胃经。
【功效】解表散风,通窍,止痛,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应用】外感风寒,头痛,鼻塞;阳明头痛,齿痛,鼻渊,风湿痹痛;带下证;痈肿疮毒。
细辛
【歌诀】细辛辛温,少阴头痛,利窍通关,风湿皆用。
【药性】辛,温。有小毒。归肺、肾、心经。
【功效】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
【应用】风寒感冒,阳虚外感;头痛,鼻渊,牙痛,痹痛;寒痰停饮,气逆喘咳。
【用法用量】煎服,1~3g;散剂每次0.5~1g。反藜芦。
【鉴别用药】细辛、麻黄、桂枝皆为辛温解表、发散风寒常用药,然麻黄发汗作用较强,主治风寒感冒重证;桂枝发汗解表作用较为和缓,凡风寒感冒,无论表实无汗、表虚有汗均可用之;细辛辛温走窜,达表入里,发汗之力不如麻黄、桂枝,但散寒力胜,配伍后可用治寒犯少阴之阳虚外感。
2.辛凉解表药
薄荷
【歌诀】薄荷味辛,最清头目,祛风散热,骨蒸宜服。
【药性】辛,凉。归肺、肝经。
【功效】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解郁。
【应用】风热感冒,温病初起;头痛目赤,咽喉肿痛;麻疹不透,风疹瘙痒;肝郁气滞,胸闷胁痛。
【用法用量】煎服,3~6g。宜后下。
牛蒡子
【歌诀】鼠粘子辛,能除疮毒,瘾疹风热,咽疼可逐。
【药性】辛、苦,寒。归肺、胃经。
【功效】疏散风热,透疹利咽,解毒散肿。
【应用】风热感冒,咽喉肿痛;麻疹不透,风疹瘙痒;痈肿疮毒,痄腮喉痹。
桑叶
【歌诀】桑叶性寒,善散风热,明目清肝,又兼凉血。
【药性】苦、甘,寒。归肺、肝经。
【功效】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肝明目。
【应用】风热感冒,温病初起;肺热燥咳;肝阳眩晕,目赤昏花。
菊花
【歌诀】菊花味甘,除热祛风,头晕目赤,收泪殊功。
【药性】辛、甘、苦,微寒。归肺、肝经。
【功效】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
【应用】风热感冒,发热头痛;肝阳眩晕,肝热动风;目赤昏花;痈肿疮毒。
【用法】疏散风热宜用黄菊花,平肝清肝宜用白菊花。
【鉴别用药】桑叶与菊花皆能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用治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头痛,肝阳上亢,头痛眩晕,风热上攻或肝火上炎所致的目赤肿痛以及肝肾精血不足、目暗昏花等证。但桑叶疏散之力较强,又能清肺润燥、凉血止血;菊花平肝、清肝明目之力较强,兼能清热解毒。
葛根
【歌诀】葛根味苦,祛风发散,温疟往来,止渴解酒。
【药性】甘、辛,凉。归脾、胃经。
【功效】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
【应用】表证发热,项背强痛;麻疹不透;热病口渴,阴虚消渴;热泄热痢,脾虚泄泻。
【用法用量】煎服,9~15g。升阳止泻宜煨用,余宜生用。
柴胡
【歌诀】柴胡味苦,能泻肝火,寒热往来,疟疾均可。
【药性】苦、辛,微寒。归肝、胆经。
【功效】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阳举陷。
【应用】感冒发热,少阳证;肝郁气滞,月经不调,胸胁疼痛;气虚下陷,脏器脱垂。
【用法用量】煎服,3~9g。解表退热宜生用,且用量宜稍重,疏肝解郁宜醋炙,升阳可生用或酒炙,其用量均宜稍轻。
二、清热药(20味)
1.清热泻火药
石膏
【歌诀】石膏大寒,能泻胃火,发渴头疼,解肌立妥。
【药性】辛、甘,大寒。归肺、胃经。
【功效】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敛疮生肌。
【应用】温热病壮热烦渴,肺热喘咳,胃火牙痛,疮疡不敛。
【用法用量】生品煎服,15~60g,宜先煎;外用宜火煅研末。
知母
【歌诀】知母味苦,热渴能除,骨蒸有汗,痰咳皆舒。
【药性】苦、甘,寒。归肺、胃、肾经。
【功效】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应用】热病烦渴;肺热咳嗽,阴虚燥咳;骨蒸潮热;阴虚消渴,肠燥便秘。
【鉴别用药】石膏、知母均能清热泻火,可用治温热病气分热盛及肺热咳嗽等证。但石膏泻火之中长于清解,重在清泻肺胃实火,肺热喘咳、胃火头痛牙痛多用;知母泻火之中长于清润,肺热燥咳、内热骨蒸、消渴等证多用。
栀子
【歌诀】栀子性寒,解郁除烦,吐衄胃痛,火降小便。
【药性】苦,寒。归心、肝、肺、胃、三焦经。
【功效】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
【应用】热病烦闷,湿热黄疸,血淋涩痛,血热吐衄,疮疡火毒。
夏枯草
【歌诀】夏枯草苦,瘰疬瘿瘤,破症散结,湿痹能疗。
【药性】苦、辛,寒。归肝、胆经。
【功效】清肝火,散郁结。
【应用】目赤肿痛,头痛眩晕;瘰疬瘿瘤。
2.清热燥湿药
黄芩
【歌诀】黄芩苦寒,枯泻肺火,子清大肠,湿热皆可。
【药性】苦,寒。归肺、胃、胆、大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凉血止血,除热安胎。
【应用】湿温暑湿,湿热痞满,黄疸泻痢;肺热咳嗽,热病烦渴;痈肿疮毒;血热吐衄;胎热不安。
【用法用量】煎服,3~10g。清热多生用,安胎多炒用,清上焦热可酒炙,止血多炒炭。
黄连
【歌诀】黄连味苦,泻心除痞,清热明眸,厚肠止痢。
【药性】苦,寒。归心、肝、胃、大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应用】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湿热泻痢;高热神昏,心烦吐衄;痈疽疔毒,皮肤湿疮,耳目肿痛。
【用量】煎服,2~5g。
黄柏
【歌诀】黄柏苦寒,降火滋阴,骨蒸湿热,下血堪任。
【药性】苦,寒。归肾、膀胱、大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热除蒸。
【应用】湿热带下,热淋脚气,泻痢黄疸;疮疡肿痛,湿疹湿疮;骨蒸劳热,盗汗遗精。
【鉴别用药】黄芩、黄连、黄柏药性皆苦寒,以黄连为最。三药均以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为主要功效,常相须为用治疗湿热内盛或热毒炽盛之证。但黄芩偏泻上焦肺火,肺热咳嗽者多用;黄连偏泻中焦胃火,并长于泻心火,中焦湿热、痞满呕逆及心火亢旺、高热心烦者多用;黄柏偏泻下焦相火、除骨蒸,湿热下注诸证及骨蒸劳热者多用。
3.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
【歌诀】金银花甘,疗痈无对,未成则散,已成则溃。
【药性】甘,寒。归肺、心、胃经。
【功效】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应用】痈肿疔疮;外感风热,温病初起;热毒血痢。
连翘
【歌诀】连翘苦寒,能消痈毒,气聚血凝,湿热堪逐。
【药性】苦,微寒,归肺、心、胆经。
【功效】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疏散风热。
【应用】痈肿疮毒,瘰疬痰核;外感风热,温病初起。
【鉴别用药】连翘与金银花二药既可透热达表,又能清理热而解毒,对外感风热、温病初起、热毒疮疡等证常相须为用。然连翘清心解毒之力强,且善于消痈散结,为疮家圣药,善治瘰疬痰核;而金银花疏散表热之效优,且炒炭后凉血止痢,用治热毒血痢。
板蓝根
【歌诀】板蓝根寒,清热解毒,凉血利咽,大头瘟毒。
【药性】苦,寒。归心、胃经。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应用】外感发热,温病初起,咽喉肿痛;温毒发斑,痄腮,丹毒,痈肿疮毒。
蒲公英
【歌诀】蒲公英苦,溃坚消肿,结核能除,食毒堪用。
【药性】苦、甘,寒。归肝、胃经。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湿通淋。
【应用】痈肿疔毒,乳痈内痈;热淋涩痛,湿热黄疸。
鱼腥草
【歌诀】蕺菜微寒,肺痈宜服,熏洗痔疮,消肿解毒。
【药性】辛,微寒。归肺经。
【功效】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
【应用】肺痈吐脓,肺热咳嗽;热毒疮毒;湿热淋证。
【用法用量】煎服,15耀25g。鲜品用量加倍,水煎或捣汁服。不宜久煎。
射干
【歌诀】射干味苦,逐瘀通经,喉痹口臭,痈毒堪凭。
【药性】苦,寒。归肺经。
【功效】清热解毒,祛痰利咽。
【应用】咽喉肿痛,痰盛咳喘。
【注意】孕妇忌用或慎用。
白头翁
【歌诀】白头翁寒,散症逐血,瘿疬疟疝,止痛百节。
【药性】苦,寒。归大肠经。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应用】热毒血痢,痈肿疮毒。
4.清热凉血药
生地黄
【歌诀】生地微寒,能消温热,骨蒸烦劳,养阴凉血。
【药性】甘、苦,寒。归心、肝、肾经。
【功效】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应用】热入营血,口干舌绛,斑疹吐衄;骨蒸劳热;津伤口渴,内热消渴。
玄参
【歌诀】玄参苦寒,清无根火,消肿骨蒸,补肾亦可。
【药性】甘、苦、咸,微寒。归肺、胃、肾经。
【功效】清热凉血,滋阴解毒。
【应用】温邪入营,内陷心包,温毒发斑;骨蒸劳嗽,津伤便秘;咽喉肿痛,瘰疬,白喉。
牡丹皮
【歌诀】牡丹苦寒,破血通经,血分有热,无汗骨蒸。
【药性】苦、甘,微寒。归心、肝、肾经。
【功效】清热凉血,活血散瘀。
【应用】斑疹吐衄;温病伤阴,阴虚发热;血滞经闭,痛经,跌打伤痛;痈疡肿毒,肠痈腹痛。
赤芍
【歌诀】赤芍酸寒,能泻能散,破血通经,产后勿犯。
【药性】苦,微寒。归肝经。
【功效】清热凉血,散瘀止痛。
【应用】热入营血,斑疹吐衄;经闭症瘕,跌打损伤;目赤翳障,痈肿疮毒。
5.清虚热药
青蒿
【歌诀】青蒿气寒,童便熬膏,虚热盗汗,除骨蒸劳。
【药性】苦、辛,寒。归肝、胆、肾经。
【功效】清虚热,除骨蒸,解暑,截疟。
【应用】温邪伤阴,夜热早凉;阴虚发热,劳热骨蒸;暑热外感,发热口渴;疟疾寒热。
【用法用量】煎服,6耀12g。不宜久煎。鲜用绞汁服。
地骨皮
【歌诀】地骨皮寒,解肌退热,有汗骨蒸,强阴凉血。
【药性】甘,寒。归肺、肝、肾经。
【功效】凉血退蒸,清肺降火。
【应用】阴虚发热,盗汗骨蒸;肺热咳嗽;血热妄行的吐血、衄血、尿血等。
三、泻下药(4味)
大黄
【歌诀】大黄苦寒,实热积聚,蠲痰逐水,疏通便闭。
【药性】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经。
【功效】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活血祛瘀。
【应用】大便秘结,肠胃积滞;血热吐衄,目赤咽肿;热毒疮疡,烧烫伤;瘀血证;湿热痢疾,黄疸,淋证。
【注意】药性苦寒,脾胃虚弱者慎用。孕妇和月经期、哺乳期妇女忌用。
【用药鉴别】生大黄泻下力强,故欲攻下者宜生用,入汤剂应后下;酒制大黄泻下力减弱,活血作用较好,宜用于瘀血证。大黄炭则多用于出血证。
芒硝
【歌诀】玄明粉辛,能蠲宿垢,化积消痰,诸热可疗。
【药性】咸、苦,寒。归胃、大肠经。
【功效】泻下,软坚,清热。
【应用】实热积滞,大便便秘;咽痛,口疮,目赤,痈疮肿痛。
【用法用量】10耀15g,冲入药汁内或开水溶化后服。
【注意】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忌用或慎用。
甘遂
【歌诀】甘遂苦寒,破症消痰,面浮蛊胀,利水能安。
【药性】苦,寒。有毒。归肺、肾、大肠经。
【功效】泻水逐饮,消肿散结。
【应用】水肿,臌胀,胸胁停饮;风痰癫痫;痈肿疮毒。
【用法用量】入丸、散服,每次0.5耀1g。内服醋制用,
以减低毒性。
【注意】虚弱者及孕妇忌用。反甘草。
牵牛子
【歌诀】牵牛苦寒,利水消肿,蛊胀痃癖,散滞除壅。
【药性】苦,寒。有毒。归肺、肾、大肠经。
【功效】泻下逐水,去积杀虫。
【应用】水肿,臌胀;痰饮喘咳;虫积腹痛。
【用法用量】煎服,3耀9g。入丸散服,每次1.5耀3g。炒
用药性减缓。
【注意】孕妇忌用。不宜与巴豆、巴豆霜同用。
四、祛风湿药(8味)
独活
【歌诀】独活辛苦,颈项难舒,两足湿痹,诸风能除。
【药性】辛、苦,微温。归肝、膀胱经。
【功效】袪风湿,止痹痛,解表。
【应用】风寒湿痹,风寒挟湿表证,少阴头痛。
【鉴别用药】羌活与独活,均能祛风湿、止痛、解表,用治风寒湿痹、风寒挟湿表证、头痛。但羌活性较燥烈,发散力强,常用于风寒湿痹,痛在上半身者;独活发散力较之为弱,多用于风寒湿痹,痛在下半身者。若风寒湿痹,一身尽痛,两者则相须为用。
木瓜
【歌诀】木瓜味酸,湿肿脚气,霍乱转筋,足膝无力。
【药性】酸,温。归肝、脾经。
【功效】舒筋活络,化湿和胃。
【应用】风湿痹证,筋脉拘挛,脚气肿痛;吐泻转筋。
蕲蛇
【歌诀】花蛇温毒,瘫痪歪斜,大风疥癞,诸毒称佳。
【药性】甘、咸,温。有毒。归肝经。
【功效】袪风通络,定惊止痉。
【应用】风湿顽痹,肢体麻木,中风半身不遂;小儿惊风,破伤风;麻风,疥癣。
【用法用量】煎服,3耀9g;研末吞服,每次1耀1.5g。或酒浸、熬膏、入丸散服。
川乌
【歌诀】川乌大热,搜风入骨,湿痹寒疼,破积之物。
【药性】辛、苦,热。有大毒。归心、脾、肝、肾经。
【功效】袪风除湿,散寒止痛。
【应用】风寒湿痹;诸寒疼痛;跌打损伤,麻醉止痛。
【用法用量】煎服宜制用,1.5耀3g。宜先煎,久煎。外用适量。
【注意】孕妇忌用。不宜与贝母、半夏、白及、白蔹、瓜蒌、天花粉同用。酒浸、酒煎服易致中毒。
秦艽
【歌诀】秦艽微寒,除湿荣筋,肢节风痛,下血骨蒸。
【药性】辛、苦,平。归胃、肝、胆经。
【功效】袪风湿,止痹痛,退虚热,清湿热。
【应用】风湿痹证;中风不遂;骨蒸潮热,疳积发热;湿热黄疸。
防己
【歌诀】防己气寒,风湿脚痛,热积膀胱,消痈散肿。
【药性】苦、辛,寒。归膀胱、肾、脾经。
【功效】袪风湿,止痛,利水消肿。
【应用】风湿痹证;水肿,小便不利,脚气。
五加皮
【歌诀】五加皮寒,祛痛风痹,健步坚筋,益精止沥。
【药性】辛、苦,温。归肝、肾经。
【功效】袪风湿,强筋骨,利尿。
【应用】风湿痹证;筋骨痿软,小儿行迟,体虚乏力;水肿,小便不利。
桑寄生
【歌诀】桑上寄生,风湿腰痛,安胎止崩,疮疡亦用。
【药性】苦、甘,平。归肝、肾经。
【功效】袪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应用】风湿痹证;胎漏下血,胎动不安。
【用法用量】煎服,9耀15g。
五、芳香化湿药(5味)
藿香
【歌诀】藿香辛温,能止呕吐,发散风寒,霍乱为主。
【药性】辛,微温。归脾、胃、肺经。
【功效】化湿,止呕,解暑。
【应用】湿阻中焦,呕吐,暑湿、湿温初起。
苍术
【歌诀】苍术苦温,健脾燥湿,发汗宽中,更去瘴疫。
【药性】辛、苦,温。归脾、胃、肝经。
【功效】燥湿健脾,祛风散寒。
【应用】湿阻中焦证,风湿痹证,风寒挟湿表证。
厚朴
【歌诀】厚朴苦温,消胀泄满,痰气泻利,其功不缓。
【药性】苦、辛,温。归脾、胃、肺、大肠经。
【功效】燥湿消痰,下气除满。
【应用】湿阻中焦,脘腹胀满;食积气滞,腹胀便秘;痰饮喘咳。
【鉴别用药】厚朴与苍术具有燥湿之功,治疗湿阻中焦证常相须为用。但厚朴苦降下气,既消积除满,又消痰平喘,为除胀消满之要药。苍术辛散温燥为主,功善运脾除湿,又可祛风湿。
砂仁
【歌诀】砂仁性温,养胃进食,止痛安胎,行气破滞。
【药性】辛,温。归脾、胃、肾经。
【功效】化湿行气,温中止泻,安胎。
【应用】湿阻中焦及脾胃气滞证,脾胃虚寒吐泻,气滞妊娠恶阻及胎动不安。
【用法用量】煎服,3耀6g,入汤剂宜后下。
白豆蔻
【歌诀】白蔻辛温,能祛瘴翳,温中行气,止呕和胃。
【药性】辛,温。归肺、脾、胃经。
【功效】化湿行气,温中止呕。
【应用】湿阻中焦及脾胃气滞证,呕吐。
【用法用量】煎服,3耀6g,入汤剂宜后下。
【鉴别用药】白豆蔻与砂仁均有化湿行气,温中止呕、止泻之功,亦常相须为用,治疗湿阻中焦及脾胃气滞证。但豆蔻化湿行气之力偏于中上焦,而砂仁偏于中下焦。故豆蔻多用于湿温痞闷、呕吐;砂仁重在温脾而止泻。六、利水渗湿药(8味)
茯苓
【歌诀】茯苓味淡,渗湿利窍,白化痰涎,赤通水道。
【药性】甘、淡,平。归心、脾、肾经。
【功效】利水渗湿,健脾,宁心。
【应用】水肿;痰饮;脾虚泄泻;心悸,失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