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晚风集(卷五)
598200000011

第11章 感动一座城

1993年,初中毕业的山东青年郭荣庆踏上了外出打工的艰辛之路。他到过上海、徐州、威海等地,最后在美丽的海滨城市大连落脚;他干过建筑工、蹬过三轮车、摆过菜摊、卖过雪糕……可是,身处困境的郭荣庆始终有一个梦想,那就是有朝一日走进大学校园,掌握真才实学报效国家。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他终于得到回报——2004年8月15日,他收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法律专业硕士研究生录取通知书。

大连是郭荣庆近十年来打工、生活的地方。他身处困境、励志成才的事迹感动了这座美丽的城市。他成了大连人心目中的强者和榜样。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以协议形式郑重承诺,承担郭荣庆读研期间的4万元学费和住宿费用,并力邀他学业完成后回到该院任教。

郭荣庆1974年出生在山东省沂南县青驼镇东冶村。他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弟弟。父母常年累月辛勤劳作,却有时连一家人的温饱都难以维持。每次学校收学费,都是他一家最为难的时候。有一次,学校收76元学费,他的母亲借遍了亲戚和邻居,也没凑够。母亲只好把家里养的下蛋的鸡拿到集上卖了,才让郭荣庆渡过了上学的难关。

1991年,郭荣庆初中毕业。虽然他每次考试都在全年级名列前茅,但还是因为家境贫困辍学了。为此,苦爱读书的郭荣庆怅然泪下。

然而,郭荣庆无论如何不愿像父辈一样,在山里呆一辈子。他要走出大山,到外面的世界闯一闯。1993年春节过后,郭荣庆从母亲手中接过200元钱,踏上了南下打工的行程。

郭荣庆的第一个目的地是上海。从县城辗转来到上海时,他身上就剩100多元钱了。他住进10元钱一天、上下铺至少15人挤住一屋的小旅馆,便外出找工作,因为没有求职经验,他像“地毯式席卷”似的一个个单位进去询问,等待他的是一次次失望。

一次,他到一家公司求职,刚到门口就被人家拦住了,人家问他哪个学校毕业的,他说自己只是个初中生,是来找苦力活干的。他的回答引得一屋子人哄堂大笑:初中生也好意思出来找工作?我们公司打扫厕所的都是大专生!这是嫌他文化程度低的,还有的恰恰相反,竟嫌他长相斯文,怕他干不了重活。那天在一个建筑工地,工头儿朝郭荣庆上下一打量,便跟他下了逐客令:“走吧走吧!看你文弱书生的样子,咱这里的活你干不了。”

就这样七八天过去了,郭荣庆还是没找到活儿。这种“只出不进”的日子过不多久,他终于一分钱都没有了,只好流落街头。他背着行李,白天继续在闸北区找工作;晚上,他就把行李卷打开,下面铺块塑料布,睡到上海西站的一处桥洞里。因为找不到活,他的心里整天火烧火燎的,嘴边不知何时起了大泡,几天不吃饭竟不知道饿。

这天,当他走过一家小饭店时,看到地上扔着一块馒头,他突然感到了饥饿。那块馒头让他休眠的胃蠕动起来,他几乎是不顾一切地扑过去捡起馒头,两三口就把一个馒头吃了,这是他几天里的第一顿“饭”!

在上海看来呆不下去了。郭荣庆曾听说民政部门对吃不上饭的人有专门救助,于是,他沿街打听,找到上海市闸北区民政局,在那儿吃了顿饱饭。然后,民政部门将他送回离山东较近的徐州。

到了徐州,离家近了,郭荣庆很想回家。离家这些日子,他受了许多冷眼许多委屈,很想父母的慈爱。但他最后还是忍住了,他怕自己的情绪传染给父母,让他们难受。

所谓“天无绝人之路”,郭荣庆在大上海没找到工作,没想到在徐州当天就找到一个在工地抹石灰的活儿。他干了不到20天,挣了100元左右,就是这100元钱,让郭荣庆有了继续漂泊的勇气。

在此后的两年里,郭荣庆还到过威海、秦皇岛、绥中等地打工。与别的打工仔不一样的是,每到一地,他的行李里都有一捆书。他购买了全套高中课本,还有他感兴趣的政治、经济类书籍,一边打工,一边学习;人家干完活后打牌娱乐,他一个人蹲在屋里不知疲倦地埋头苦读。

郭荣庆的心里始终有一个梦想,他要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

1995年初,郭荣庆来到大连。他租了间4平方米左右的小房子,做起了卖菜这样的小本买卖。每天凌晨2时左右,他就到大菜市批发蔬菜,然后拿到早市上卖。有一次,为了进价更便宜些,他到农民菜地里直接上货。回来时下起了大雨,雨水从他的脖领里进去,贴着身子哗哗流。雨大路滑,他拖着上百公斤的菜,骑了3个小时,才将菜拉到市场。这样辛苦一个月,他可以挣四五百元钱。

因为总是惦记着学习,郭荣庆卖菜卖得并不“专心”。别人卖菜是吆喝着卖,他把各种蔬菜的价格写在标签上,朝菜前一放,自个捧着书就看起来。

有一次,郭荣庆又“不务正业”埋头看书,一位40多岁、学者模样的顾客来到他的菜摊前,连喊几声他都没有听见。买菜的顾客见郭荣庆看书这么痴迷,不由来了兴趣。他凑近一看,惊讶地发现这个卖菜郎看的竟然是《资本论》!于是,中年顾客问郭荣庆:“你能看懂吗?”郭荣庆说能看懂。中年顾客又问:“剩余价值是怎样产生的?价格和价值的区别是什么?”郭荣庆一时语塞。中年顾客笑着说:“你看《资本论》还有些早,应从基础学起。”郭荣庆自己也笑了:“我读书杂,拣到什么就看什么。”中年顾客接着问郭荣庆还爱好些什么。郭荣庆说:“我上学时外语不错。”中年顾客当即说了一串外语,但郭荣庆没有听懂。郭荣庆知道,自己遇上高人了,他真诚地说:“老师,您是哪个大学的?能把您的电话给我吗?”中年顾客点点头,掏出笔把自家的地址和电话号码写给了他。

这个中年学者叫瀛文风,是大连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的高级工程师。他没想到郭荣庆当天下午就早早收摊,直奔他家登门求教。

瀛文风出生名门,年少时历经磨难,在那个特殊年代里偷偷自学外语,成为精通英、德、俄、日4种语言的高级外语人才。酷爱学习的郭荣庆让瀛文风想起自己年少时的经历,他立即喜欢上了这个有着强烈求知欲的年轻人。郭荣庆第一次登门,两人便一见如故,一直唠到次日凌晨2点多钟。瀛文风为郭荣庆列出了一串书单,并精心为他的学习作出规划。从那以后,郭荣庆便经常上门求教,差不多每次见面,两人都要谈到后半夜。

认识不久,瀛文风就来到郭荣庆租住的小屋,看到郭荣庆的读书环境异常艰苦,禁不住潸然泪下。此后,瀛先生不仅在学习上指点郭荣庆,生活上也关心他。有时家里做一顿好菜,他便把郭荣庆叫来“改善伙食”。

1996年4月,在瀛先生的推荐下,郭荣庆来到大连开发区一家服装进出口企业当仓库保管员。工作中,他接触的产品出货单、海关清单等都是英文,这更加激发了他学习英语的兴趣。

本来,瀛先生建议郭荣庆参加成人高考圆大学梦,但由于成人高考录取后每天最少得上半天课,而郭荣庆需要打工维持生活,倒不出时间。于是,瀛先生又提议他参加自学考试。就这样,郭荣庆报了大连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的自学考试。

1997年上半年,郭荣庆打工的企业因故转产,他失去了工作,又成了大连解放广场周边找活干的大批民工中的一员,他给人割过玻璃,安装过热水器,还做了只雪糕箱,推着自行车沿街卖了3个月的雪糕。后来,他发现蹬三轮车更有时间用来学习,就买了辆三轮车,帮人运货。等人雇佣的空暇,他便蹲在三轮车旁专心看书。因为他很少跟别人去争生意,所以每天的收入只有二三十元钱。

对于郭荣庆来说,坎坷、艰辛不是几个字眼,而是深入骨髓的体验。由于租住的房子太小,连张小书桌都放不下,他便用旧沙发改制了一把椅子,坐在屋顶上看书。夏日炎热,他花两元钱买了把旧伞遮阳;晚上蚊虫叮咬,他就拎桶水,把腿放在水里。大连的冬天非常寒冷,夜晚有时达到零下20度,他租住的板房四壁透风,墙壁上的霜凌结了四五公分厚。在这么寒冷的气温下,连复读机都“罢工”转不起来了,但郭荣庆却从没有懈怠过一天。他到旧货市场卖了几床旧毛毯,白天捆粽子似的裹在身上,只露出两只眼睛在外看书,晚上再把毯子压在被子上,躲在被窝里看。每个冬天,他的膝盖和手指都要被冻伤。

从1996年参加英语自学考试,买书、报名考试、上辅导班,对郭荣庆来说都是笔不小的开销。为了练习英语口语和听力,光复读机他就听坏了好几只。他每个月满打满算挣七八百元钱,寄一半回家,剩下的一半除了交房租和保证学习费用,留下的生活费用不足200元。为了节省开支,他有时候两三个月不见“腥荤”,冬天吃白菜,夏天吃土豆,菜和面条一起煮熟,就是一顿饭。

为了挤时间学习,也为了省钱,几年来,郭荣庆连春节都很少回家。万家团聚的时候,他一个人蹲在冰冷的小屋里,吃着冷饭,抱着几床旧毛毯边御寒边学习。有几次和家里通电话,听母亲哭着说想他,叫他回去,他强忍着泪水叫母亲放心,放下电话后,他已泪流满面。

骑了这几年三轮车,郭荣庆出过两过小事故。一次是在夏天,赶了一天的生意,回家的路上,他筋疲力尽,头晕脑涨,骑在车上竟睡着了,结果三轮车撞在了一棵树上,前车叉被撞坏,车子翻到了他的身上。还有一次,他骑车时想着一道英文听力题,连人带车撞到一辆停靠在路边的大卡车上,三轮车撞坏了,他的胳膊也摔伤了。这两次事故虽小,但发生在车水马龙的大街上,他想想都后怕。

每天外出干活,郭荣庆随身带着书包,里面装的都是英语书,有些雇主和打工的同行不理解,甚至讽刺挖苦他,这些他从不在意。但有一次给人拉货时,他的书和复读机被雨水淋坏了,把他难过得哭了。

恶劣的环境、身心的苦和累没有击垮郭荣庆学习的信念。经过6年刻苦自学,他先后通过了英语专科和本科的全部课程。其中英语听力考试,他考了6次才过关。2001年12月,他拿到了盖着大连外国语学院和辽宁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印章的本科毕业文凭。

郭荣庆拿到本科毕业证书那天,瀛文风做了顿丰盛的晚餐,把他请到家吃饭。瀛先生并没有太多的兴奋,而是平静地对他说:本科毕业对你来说不算什么,只是一个起点,你的目标应该是硕士、博士甚至是国外著名大学的博士,只要你认真读书,人生的道路会越走越宽。

从那天起,郭荣庆便下决心报考研究生。在报考专业、如何准备等问题上,他和瀛先生反复探讨。郭荣庆觉得,自己从小就喜欢政治、法律方面的知识,在长时间的打工生活中,又经常看到身边的一些农民工权益受到侵害却不知道如何维权,所以,他很想学习法律专业。瀛先生说有兴趣才会学好,既然法律是他的兴趣所在,于是建议他报考法律专业。

2002年底,郭荣庆报考复旦大学法律专业研究生。因为没有钱参加辅导班,他跟自学考试时一样,自己买来资料攻读。由于第一次考研经验不足,加上准备的时间过于仓促,虽经紧张的学习强攻,他还是以31分之差落榜。

郭荣庆没有灰心,他总结第一次失利的原因,更加扎实地学习。2003年末,他报考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过紧张的笔试和复试,他终于在众多的报考者中突颖而出,被这所全国知名学府录取为法律硕士生。当郭荣庆在电脑上查看到自己被录取的消息后,他激动得热泪长流。他在第一时间里把这个喜讯告诉了瀛文风和远在家乡的父母。

郭荣庆考上中国社科院硕士研究生的消息经媒体报道后,立即在大连引起强烈反响。许多人把电话打到刊登消息的报社,称赞郭荣庆是当代青年的典范。有人想通过报社取得郭荣庆的联系方式,同他探讨学习方法和经验,还有人想对他进行资助或捐赠物品。

2004年9月4日,郭荣庆被请到报社,接听读者的热线电话。两个多小时的热线时间,电话几乎被打爆。第一个打进热线电话的宋姓青年说:你的事迹涤荡了我的精神世界,你的成功给我们这个城市的求学青年树立了信心。庄河县明阳镇邵明说:我也是个农村青年,也喜欢学习法律,你现在就是我的偶像,激励我奋发向前。一位中年妇女告诉郭荣庆:看到你的事迹后,我感动得哭了,我要让自己的孩子把你作为榜样……你到北京上学后,一定要保证伙食质量,保重身体……

在回答提问时,郭荣庆凭着扎实的学识,机智风趣,妙语连篇。他说:“外语学习没有任何诀窍,只有多听多读多写多练”;“读书也要讲‘零存整取’,也就是每天都要挤出时间看书,不要今天看个够,明天又一点不看”;“考法律专业的人不能读死书,因为法律作为一门特定的社会科学,随着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变化而变化,所以学法律的人要多涉猎包括历史、人文、政治、哲学等学科”;“我从没觉得学习是个苦事。如果学习没有快乐,我恐怕早就放弃了。就像有人爱玩电子游戏,一玩好几天不睡觉。我对学习的兴趣,就有这么强烈”……

当有人问道:“在遇到人生挫折时,你如何应对?” 郭荣庆回答:“如果你的目标是高山的山顶,那么你决不会因被半山坡的藤枝绊了一下而停下自己爬山的脚步,所以,遇到人生挫折时,一定不要忘记,你的目标还没有达到。”

作为一个在大连生活了10年之久的打工者,郭荣庆表达了自己对恩师瀛文风先生等大连市民的感激之情,表达了自己对这座美丽城市的依恋之情。他深情地回忆道:瀛先生没有因为我是一名卖菜郎而看不起我,他不仅在学习和人生道路上给我指点迷津,还在生活上给了我许多帮助;管辖我暂住地的民权派出所,在查访中得知我的情况后,免了我4年的暂住证费用,这个费用是每月30元钱,4年就是近1500元,这对我来说,可是帮了大忙;还记得有一次,我卖雪糕时“占道经营”被“城管”逮住了,当他们看到我的雪糕箱子里都是自考教材后,就说“你的情况比较特殊,快走吧,以后注意”;还有好多雇我打工的人,当他们看到我边打工边读书时,每次都会多给10元20元……可以说,正是这些无私的帮助,让我有了信心和力量。如果没有他们,我的成功之路肯定还会更加曲折和漫长。

郭荣庆还说:“我在大连一住就是10年,对这里的一切都很留恋,到北京上学后,我还会朝更高的目标奋进,但大连,我一定会再来。”

辽宁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大连交通大学退休教授张彦生老先生看到郭荣庆的事迹后,辗转找到了他,将一本英语大辞典赠送给他,并在辞典上写下:“郭荣庆同学: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用法;永远保持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的心态。” 这是一位德高望重老人的嘱托,也代表了大连许许多多关心郭荣庆的市民的心声。

郭荣庆自强不息、自学成才的典型事迹也引起了大连市有关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大连市建设学习型城市办公室特邀郭荣庆作为“大连市学习?创新创业报告团”成员,深入学校、军营、社区、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作巡回报告。在短短十几天里,郭荣庆参加巡回报告近30场次,所到之处,他的报告总是赢得长时间热烈的掌声。2004年9月下旬,大连团市委、市青联下发了《关于号召全市团员青年向郭荣庆同志学习的决定》,在全市上上下下掀起了学习郭荣庆的热潮。

一个外籍打工青年获得如此殊荣,这在大连市绝无仅有!

2004年9月27日上午,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12楼会议室里涌动着令人感动的气息。在学院领导班子成员的见证下,学院以《资助培养协议书》形式郑重承诺:全部承担郭荣庆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读研期间的4万元学费,并报销在校期间的住宿费用及每个假期回家、返校的路费。这些资助完全是道义上的支援而无任何附加条件,但他们力邀郭荣庆3年学业完成后,到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任教。

郭荣庆的眼圈红了,他深知,在择业形势非常严峻的今天,到大连理工大学执教将是一份多么诱人的职业!为此,他郑重接受了邀请。他说:“我漂泊打工这么多年,第一次有了归属感,我一定好好学习,坚持做人的原则和本分,为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争光。”

10月6日,郭荣庆辞别数百名赶来为他送行的大连市民,乘坐大连开往北京的T227次列车,精神抖擞地踏上了新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