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金庸碰到了金庸,就如李鬼遇到了李逵一样,这是一件很幽默的事。这个假金庸是何许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是一个很执着的金庸迷,一个深爱金庸而不留名的人,自然也谈不上图名图利。看了假金庸的博客文章,虽然不怎么好,但断不至于如金庸所说的“差到这样”或“这样的文字水准”,金庸并没有具体地说明假冒他的人的文字水平的究竟如何,只是“这样那样”的,所以感觉金庸根本就没看此人的文章,只是武断地下结论。金庸内心已将自己神话,大概自以为中国已经没有人在武侠小说领域可以超越他的,所以,凡是企图要和他说话的,他都认为是不怀好意,都要附骥攀鸿,于是无论好坏他一概不听,通统批一顿了事。
其实这样的误解本来是可以避免的,只要我们能避免以居高临下的精神姿态或以武断性的语气轻易下结论。金庸是幸福的,仿冒金庸其实是对他最大的赞美,也只有金庸,中国还有哪位作家有过这样的殊荣?“假金庸”这孩子“爱”的辛苦,他对文学、对金庸充满热烈而执着的热爱,即使在受到误解和恶毒的侮蔑的情况下依然能之死靡他、矢志不渝;没日没夜地以自己心目中的大师的名义发表自己的“真知灼见”,本来想也许会博得大师的欣赏,再不行也会博得大师的同情,没想到热脸对上了冷屁股,当场出彩。大师非但不领情,还欲要将他送进牢房。可话又说回来,这孩子懵懵懂懂,把自己的趣味和思想强加给金庸,草率地做事鲁莽地说话:金庸没请你为他代言,你擅自为他代言,要知道这和造假的商贩一样,盗用著名商标来谋取不义之财,这种做法应该受到谴责和制裁。
金庸活那么大岁数了,虽然文章豪气万丈,人却显得不豁达大度,他心胸狭窄,睚眦必报,这厢里暗骂步非烟是歌妓,那厢里骂“假金庸”一无是处,身为“大师”,整天和两个小孩子竞短争长,岂不是与黄鹄比翼,与鸡鹜争食么?以此可见,金庸不仅视野狭窄、心灵幽闭,而且情感上也冷漠和自私。步非烟也好,假金庸也好,都是曾把他供上神坛的人,实在不该如此狠毒的对待自己的读者;也许一个最受蔑视的人或最微不足道的人的价值可能和几千个有权势的、傲慢的人的价值相等,所以,千万不要伤害那些茁壮成长着的脆弱的心灵;尤其身为作家作为大师,就应该相信人性和怜悯以及宽恕,这些都是人们身上最好的美德,更应该相信亲密和豪爽以及温情和眼泪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
人们之所以爱戴一个作家,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个作家心地淳朴善良,是因为他能像爱亲人一样爱自己的读者,他爱一切值得爱的人和事物,并且赋予爱以近乎宗教的神圣感,他总是用充满爱意和悲悯的眼光看是界,仿佛所有人的痛苦和幸福都与他息息相关;因为他能毫无保留地把心交给读者,让读者能强烈地感受到他心灵的温热和美好。金庸如果能人如其名,能有一颗金子一样的心,那么他就不会这么冷漠自己的读者,可见他不是一个隐忍而温情的人,也不是一个充满同情心和怜悯心的人,而是一个自私、狭隘的人。
我们的面前总有一些傲视群伦和君临一切的大师在训话,大师高高在上刚愎自用,自以为是语气专断,似乎只有自己得了天启神授和掌握了绝对真理,似乎只有自己才悟透了玄妙天机,别人什么都不是;金庸被称之为“大师”,所以我们不能怀疑和置疑“大师”。我们社会的人格生态是极为恶劣的,见了名人膝盖就发软脸部表情就不自然;我们不再有探求真理的激情,不再有发现真理的自信。我们之所以盲目崇拜,是因为我们缺乏信仰,我们随时准备放弃自己的观点,随时准备接受被给予的结论,很多时候,我们观言察色,我们见风使舵,完全丧失了人之为人的独立个性和自由意志。
为何提到大师就那么吓人和自卑?难道大师就完美无缺吗?金庸这样的大师是否真的具有伟大的人格和正直的品质?是否真的具有悲悯的情怀和深邃的思想?以我看来,这些东西在大师身上未必全有吧?其实“大师”中也有狗屎的,比如金庸,他似乎是生错了时代的人,一个生活在现代的古代人,在他的身上看不到现代知识分子的科学精神和理性意识,更为严重的是,金庸缺乏对世界和人生的理性认知能力,俨然一个腐朽的神秘文化的信徒;金庸耐不住寂寞,总是爱往人堆里扎,总是浮在生活的表面,大家都知道他是拥有各种头衔最多的一位“社会交际活动家”;金庸是一个破碎苍白而虚假的人物,其实他并不可爱也不值得人尊敬更不值得人崇拜,极度病态的自恋使他除了被传媒无限夸大的名气之外,就是对女性的侮慢的赏玩态度,他移情别恋抛弃患难之妻你知道吗?娶过3个老婆你知道吗?金庸是一个性格软弱而内心极为阴暗的人,他大声拥护和赞美台独分子你知道吗?他口头上喜欢谈佛论道,看似追求不为外物所累的虚静淡泊境界,但事实上他骨子里却是极俗气的人,属于无特操的势利之徒,他很会溜须拍马,众所周知,邓小平在的时候他崇拜邓小平,邓小平走了他又崇拜杜正胜……我们不能因为他是大师就赋予他道德上的“豁免权”。
有人会说,你敢这么说金庸?人家写了那么多的书,有那么多的读者,你有什么资格对金庸说三道四?那么殷谦说金庸的理由很简单,因为他也是个人,有人连上帝都不怕,都有资格张口骂上帝,我说说金庸还需要什么资格?为什么要着劲地强调金庸有多少作品?这简直就是典型的“数字妄想症”患者,多了未必就能说明问题,孔子说过:“虽多奚以为”,翻译成今天的话就是说:多又有什么用呢?大家都知道在我们这个世界上,通常都是垃圾总比黄金多,小人总比君子多,贪官总比包拯多,坏东西总比好东西多。
作家即使不能向读者提供改造生活的热情和认识生活的智慧,也绝对不能把写作当做仅仅属于自己的事情。金庸的小说我读过一些,他缺乏现实感,也不关心大问题,更没有批判精神,他根本就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作家。殷谦从来不把武侠小说视为文学,无法用审视文学的角度去看待这样的文本,因为它任性妄为,没有从精神上提高读者的文化责任感;恣肆的想象和荒诞的虚构以及放纵的叙述,它缺乏对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作品来讲至关重要的自然、真实的品质。所以在殷谦眼里,金庸只能是“武侠小说家”。
我们崇拜一个人,不是为了跪在他的脚下把自己变成非人或做他的奴隶,而是为了在某些方面像他一样让人高兴和值得赞许。随便就恭维一个名人是一种缺乏教养甚至有损尊严的庸俗行为,而名人倘若竟以接受别人的恭维为乐事,则不仅意味着他缺乏自信和自知之明,而且从本质上讲还是一种剥夺别人尊严感和体面感的自私行为。殷谦以为,一旦认准和选择了自己的偶像,就要心怀至诚去爱他和保护他,不要把他神化也不要随意贬损,而是要从他的身上获取灵魂的滋养及做人的尊严和尺度,要与他建立一种正常的崇拜与被崇拜的关系,一种兄弟一样的关系;当然,作为被崇拜的偶像,也要心怀至诚去爱自己的读者,保护自己的读者,应该像读者深深地爱你一样,深深地去爱他们。
2007年4月19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