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揭皮
598300000007

第7章 《贞观长歌》被拍成了“贞观葬歌”

我是比较喜欢看历史正剧的,但是中国的历史正剧很少有完美的,迄今为止我个人最满意的历史正剧就是胡玫执导的历史正剧《雍正王朝》、《汉武大帝》,这两部电视剧很注重情节和细节,可以从中看到历史的痕迹。吴子牛执导《贞观长歌》引起很多争议,成为最近以来最具煽惑力的历史电视剧,处于好奇,我一直在关注着央视一套正在热播中的该剧,且不说该剧是不是历史正剧或是不是符合“初唐史”,自打唐国强和张铁林还有那个扮演安康公主的演员出现在在屏幕上的时候,我想已经没有再看下去的必要了,这三个人一出现,让我无法将他们与唐朝的那些联系在一起。比如说,看到唐国强就会想到“雍正爷”,看到张铁林就会想起“皇阿玛”,看到张澜澜就会想到“陈圆圆”;脸太熟了不说,演技风格也没有丝毫的变化,看完之后感觉这些人总是在唐朝、明朝、清朝之间穿梭徘徊,给人留下了虚假、别扭的印象。

从精神品质上看《贞观长歌》,它几乎没有真正的历史剧所具有的丰神秀采和清骨俊相;不仅如此,若从艺术价值上看它更显示出的是令人失望的贫乏和苍白。总之《贞观长歌》缺乏令人欣悦的美和令人信服的真,它是一部缺乏真实感的述写历史的电视剧,它在艺术上的致命问题就是“做作”和“虚假”。令人失望的是《贞观长歌》中的细节要么前后矛盾,要么就不真实,根本就经不住推敲,成为一部大不近情的虚假的电视剧;比如,“李世民”怎么会住着汉王朝的宫殿?罗成的老爸怎么就成了李世民前期最大的敌人?还没有看到胜负的结果,而“李世民”为什么要将一包毒药让自己最宠爱的妃子“淑妃”服下?震慑部族头领有很多方式,为什么颉利会忍痛下令杀死自己的堂叔哥伦来震慑部族头领?尤其是那个安康公主,看上去不像是高贵的公主,倒像是花街柳巷的妓女,她无论见了谁都会主动向别人抛媚眼,浮显在她美艳的脸上的是一痕淫亵的,狎昵的倩笑……还有那个太子妃令人匪夷所思,一个大唐国的太子妃,自从被蜀王强暴后就从未露出过笑脸,而她见了李勣后却有一种暧昧的眼神,从她的眼睛里透露了太子妃所从来未曾接触过的一种女性的温存,而在这种温存的背后,却又显然障伏着一种欲得之而甘心的渴望……

尽管吴子牛说要在这部电视剧中挑史实的刺,无疑于拿鸡蛋碰石头,他的意思是说《贞观长歌》的史实是不容置疑的,因为该剧的总顾问是中国唐史研究会会长,还有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7位唐史教授作为该剧的“历史顾问”,其中有一位教授还参与了全程跟组拍摄,有如此实力雄厚的智囊团伴其左右,你说你还能怀疑人家的“历史问题”么?实在是想不通,既然有这么多历史专家做参谋,这部反映真实历史的电视剧怎么还能拍成这样?据历史,贞观元年太宗才是近30岁的人,而在《贞观长歌》中让55岁的唐国强来刻画太宗,是不是有点遗笑大方了?当时太子承乾应该才9岁,可是在这里却变成了一个能和海棠姑娘花前月下的大老爷们;庶次子李恪在当时也不过8岁,可是在《贞观长歌》他竟然是一个20来岁的大小伙子,并且能肩负着关乎大唐生死存亡的使命,千里迢迢地去和颉利谈判,他还能阴险狡诈、狼猛蜂毒地伤害自己的同胞,强暴自己的嫂嫂;贞观三年李世民覆灭突厥,安康公主就在那时候来到了这个世界上,可笑的是在《贞观长歌》里她摇身一变成了20多岁的姑娘,整天围在她父皇身边叽叽喳喳,动辙还能干预朝政;还有那个虚头巴脑的施罗叠,再怎么说人家也是大可汗颉利的长子,堂堂的太子殿下,怎么在这部电视剧中变成了一个不学无术的二杆子?还有很多,比如唐朝大商人窦义的儿子慕一宽,历史上有这个人么?孙达、范兴、迟德立、张玄索……这些都是哪里跑出来的人物?李世民身边根本就不存在这些虚构出来的人物。

据说该剧的制作方也承认,“剧中50%以上的内容都是虚构的”,正因为如此,所以对该剧是否为“历史正剧”或是否符合“历史实情”,他们认为没有讨论的必要。难道在他们眼里,“电视剧”就是编造谎言、制造幻象的艺术?难道导演和编剧的想象是不受限制的?难道“电视剧”就能够不着边际的虚构?所以他们理解的是,既然是虚构,那么这些虚构出来的事象体系,是不能用客观性和真实性的尺度来衡量的。但在殷谦看来,别说这是一部记录历史和反映历史的电视剧,就是任何电视剧也不能过分地虚构,虚构不等于虚假,最起码要经得起推敲。可以理解,为什么会有“慕一宽”和安康公主的那段凄婉的爱情故事,为什么会有李恪和“阿史那云”的那段缠绵的爱情故事,《贞观长歌》中的这些虚构并不是目的,而只不过是为了渲染剧情的一种手段而已。但是殷谦认为,虚构是为了追求更高意义上的真实,而不是通过虚构让历史故事变得虚假,尤其是这种以篡改历史来到达增加电视剧耐看性的目的,实在令人痛心。

艺术依赖强制而生存,但却因为自由而死亡,如果艺术不强制自己,就会沉溺于胡言乱语。吴子牛忽略了或者根本就不知道,电视剧中的真实同其他艺术样式中的真实一样是一个复数形式的概念,呈现出复杂的生成方式和价值样态,不管它多么复杂,不管它有多么繁琐,令人信服和让人乐意接受的是电视剧中真实的真正内涵,真实性应该是电视剧艺术应该追求的具有首要意义的目标,不管你这个导演有多么高明,你也不可能用种种理由说服观众去欣赏并接受一部虚假的电视剧。

在殷谦看来,《贞观长歌》是一部“非历史正剧”,而“非历史正剧”是一个在宽泛的意义上可以与“历史正剧”对举的概念。这并不是说,“非历史正剧”的《贞观长歌》就是一部粗糙低劣的失败之作,而我是说它在精神境界、价值观念和认知的敏锐度、思想的深邃程度以及精神的健全程度诸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不能像真正的“历史正剧”那样,成为后来的历史正剧赖以展开的可靠的基础或成为人们据以展开批评的尺度和标准。为了剧情的需要,为了艺术上的渲染,适度的穿插一些故事情节也很有必要,但是这并不是说他就能改写历史,而是适度地“改写”历史人物生活中的故事,就算“改写”历史人物生活中的故事,也不能反其道而行之的走极端,更不是简单的反叛和否定;导演在拍一部历史电视剧的时候,必须在对人的尊重和理解、对社会的批判力度和反思深度、对道德规范和精神秩序的重建等等方面,显示出比原本的历史更高的境界和更大的活力以及更新的拓展,它的态度不能是嬉皮士式的任性和胡闹,而是作为领航员的导演的认真和负责;然而很多时候,导演在拍历史电视剧中虽然不乏新鲜和特别之处,有一种让观众觉得陌生和新奇的心理内容和情感方式,他们对历史的“改写”虽然显得“新”,但他们却放纵了自己的想象和感觉,忽视了真正的历史和历史人物。

如果仅仅是从“娱乐”的角度来欣赏这部电视剧,那真的是无话可说,不就看个热闹吗?又何必较真?观众已经很少甚至忌讳用“真实性”的尺度来衡量一部电视剧。这话可不能这么说,毕竟《贞观长歌》是以电视艺术的形式来反映历史的,它对人们对历史的了解有着更直接更直观的作用,这是《贞观长歌》,而不是“《戏说贞观长歌》”,如果我们不尊重历史,只图给观众一种视觉上的享受,那么真正的历史剧就会因艺术价值的丧失殆尽而变得拙劣,因而会破坏人们对真实历史的感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