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一个民企CEO的职场阳谋
5986700000011

第11章 管理中常遇到的一些难题(3)

张副总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公司没有单独的技术部门,也没有单独的品管部门,车间只有一些‘老师傅’之类的技术员,再加上平时生产的大部分都是定型产品,老板认为,单列出这些部门,会造成人员浪费,所以,一直以来都是由这些‘老师傅’做出样品之后,再教给其他人依葫芦画瓢,操作步骤都在这些‘老师傅’的脑子里,通过他们来传授给其他员工。现在要做出作业指导书,也只能依靠这些人了,实在是别无选择。在这些‘老师傅’以‘文化水平不高’、‘写不出作业文件’等理由百般推诿之后,目前正在使用的作业指导书才交由办公人员起草。”

我似信非信地来到生产车间,见到的情景与张副总所描述的基本一致。我顺手拿起作业指导书对照员工的操作方法,发现员工的操作步骤与书面文件所规定的方法和步骤完全不符,于是,在反复向张副总询问了这些作业指导书的产生过程之后,我建议他立即废止这些已经形成的文字,另起炉灶,重新再来。

张副总不解地询问:“为什么?形成这些文字材料已经很不容易了,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现在突然废止,岂不是前功尽弃?”

我不紧不慢地回答他:“既然这些作业指导书不能作为一线岗位的指导性文件,实际操作与文件所描述的动作完全不符,保留这些文件还有什么作用和意义呢?你自己也知道,这些文件的作用就是让不懂得如何去操作的员工看到文字描述之后,也能明白操作方法和操作步骤。而这些作业指导书与实际动作并不相符,只是一种摆设,难道你只是需要这样一种形式上的东西来表现政绩,而不想来真格的?”

张副总委屈地辩解道:“真是冤枉啊,我的本意当然是希望形成与实际相符合的指导性文件,但弄来弄去,被这些人折腾得很无奈,最终就变成了一个折中文件。”

我告诉他:“如果你想玩真的,想玩得长久,那么,这类基础性文件绝对不可折中,它必须是实际方法的真实反映,所以,你完全有必要重新再来。另外,你这个文件形成和执行的过程也不能同以前的单位相比。首先,人员结构导致的工作氛围不能相比,这里的员工都是乡亲邻里,平时相处随便惯了,他们虽然在工厂内也做了几年,但没有经历过系统的培训和规范化的熏陶,没有按‘游戏规则’形成令行禁止的意识和习惯,因此,无论是文件的制作过程还是执行过程,你都只能想办法依靠人为因素来制约他们。其次,文化素质不能相比,以前单位的员工来自五湖四海,招聘之前,不同岗位设置了不同的文化要求,让相关人员起草一个基础文件,在文化程度上一般不存在类似的障碍,而你这里的员工并不具备这样的文字表述能力,这是不容争辩的事实。”张副总认同地点点头。

我建议他改变制作过程,先将这些“老师傅”当神一样“供”起来:根本目标是将口语化、在实际执行中“跟师学徒”式的操作方法变成白纸黑字的作业指导书和操作规程,其中的关键是让这些“老师傅”配合制作过程和执行过程,可以分几步走:

第一步,选择一个大众场合,多准备一些“高帽子”,以便“恭请”这些“老师傅”来亲自口授作业步骤,相关的旁听人员可以适当多一些。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可以通过“哄”的手段,让这些“老师傅”感到荣耀,感觉这是给足他们面子,这种情况下,基本上没有人会不买账;二是可以让听众在无形之中受到一次职业培训,并且明明白白地知道这些步骤都是出自“老师傅”之口,如果自己以后不去遵守,就是违背了“师训”,就是“大逆不道”,这样,他们今后自然就会照章操作了。与此同时,必须事先安排相关人员在现场做好记录,一定要使用通俗的语言,整理成“第一步做什么,怎么做,需要多长时间,观察到什么现象,达到什么直观的情景和效果之后再转入第二步;第二步再做什么,怎么做,又需要多长时间,观察到什么现象,达到什么直观的情景和效果之后再转入第三步;”如此循环往复,就可以通过口授与整理,完成一套实用的作业指导文书,完成之后再郑重其事地与讲授人一步一步确认,那么,以后在执行时,因为它来自于“老师傅”的传授,并来自于现实操作之中,是大家天天看到、时时亲手操作的熟悉动作,大家不会感觉陌生,也容易让众人接受。

第二步,整理出来的正式文件上,自然会有一个“拟制”、“审核”、“批准”的签字程序,在这个小小环节上,我们也可以做做文章。“拟制”栏内可以让整理者签名,“批准”栏,在老板不在场的情况下,可以由张副总签名,而“审核”一栏可以改掉由中层主管签名的习惯,直接让口授操作步骤的“老师傅”签名!这个做法旨在让当事人和大家都知道:文件是在尊重“老师傅”的前提下完成的,你让他签名,是再次从表面上给足了这些“老师傅”面子,让他们进一步产生成就感。他们自己的经验和操作方法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推广,变成了白纸黑字的教材,并且今后日日朝朝都要挂在相关的操作岗位上,他们自然会感到无比光荣。在这种心理作用下,他们以后不能在实施过程自己打自己的脸,这就相当于逼着他们自己去主动执行、主动配合、主动纠正。

第三步,理顺了一个部位的作业顺序,形成了一种基础规范之后,剩下的就是执行和监督问题了。这个时候,我们不用担心,那些“老师傅”绝对会主动站出来维护出自他们自身的“经验”,因为这也关乎他们自己的脸面。此时,我们的重点是鼓励这些“老师傅”逐步完善、逐步升级,基本固化之后,今后再有新人进入这个岗位,只要稍加培训,按照文件规定的步骤“照书行事”就容易多了。反之,如果盲目照搬其他同行企业的做法,尽管在高压之下也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但这个推行过程,首先会受到这些“老师傅”和众多“徒子徒孙”的排挤和抵制,不容易一下子形成规范并推行开来,而且还极有可能出现“杀人一万,自损八千”的结局,管理成本也会成倍增加。

张副总依计而行,一周之后就有了起色,后期在流程的完善、规则的建立方面如法炮制,同样实现了预定的目标。

一周之后,张副总眉飞色舞地向我报喜,但同时又抱怨员工的素质问题。原来,他一边在忙着生产车间作业指导书的重新起草,一边希望尽快规范企业的公文格式,统一采用以前单位的做法,在统一表单的使用之后,要求在文件格式上也统一使用TO、FM、CC、FAX、FOX、TEL等英文字母和单词,以便于将来与外界接轨。但是这个措施却遭到了公司全体员工的共同抵制,大多数员工同样以不认识这些字母和单词为由,依然沿用过去的随意做法,各类公文和报表的格式花样百出。他认为,如果不换掉一部分人员,这些格式很难推行起来。

我笑他心急,然后给出建议:“对于文件格式上TO、FM、CC、FAX、FOX、TEL这些基本字母和单词,业内的大多数人应该都明白其意思,懂得如何去操作,但是,对于家乡的父老乡亲和一些企业中的‘开国元老’来说,这些字母和单词不是平时会接触到的东西,他们不一定会明白。你总不能因为他们不认识这些字母和单词就将这些人全部换掉吧?如果老板也不认识这些字母和单词,你也要换掉?我理解你的心情,你觉得先进的做法不能不推行,如果不管,这个局面始终不能得到改变。可是,心急是一回事,通过合理的方式去迂回改变又是另一回事。我们应该明白,这是由于历史原因而形成的,大多数父老乡亲从来就没有接触过这些‘洋玩意儿’,要改变也必须有一个由历史向现实过渡的缓冲过程,事先要让大家都能接受,设置一个认识上的过渡期,以后才能逐步推广开来。”

“你可以这样去试试,在文件和表单中使用这些字母时,同时标注中文,让大家知道这些字母和单词所代表的意思,比如‘TO(主送)’、‘FM(拟稿)’、‘CC(抄送)’……让大家通过中英文对照,慢慢接受。时间长了,大家都明白了,你再下令省掉中文,直接用TO、FM、CC、FAX、FOX、TEL,这个时候,那些人必然会感觉这些单词‘似曾相识’,再通过交流中‘唤醒记忆’的过程,让大家渐渐熟识,逐步认同,时间一长,习惯成自然,不就变过来了嘛!以后的新人进入,文化程度自然会高出很多,也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

“现在,你一开始就不加说明地全部换成字母和单词,大多数人由不认识到不接受,再到无形地抵触和抵制,你用你的新式格式,他还沿用过去的格式,你提倡你的做法,他仍然用过去的那一套做法,无形之中容易形成排斥和对立情绪。在这种情绪下,要么只能通过强权政治去强势贯彻,其结果会因为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而使你树敌太多,不利于今后你的下一步动作;要么放任自流,大家各弹各的调、各吹各的号,最终仍然很难调和成统一的音律,无形之中增加管理成本。如果这类小事变通了,以后操作ISO等体系文件也可以借鉴。为什么现在的各类体系与企业的实际做法严重脱节?因为大家并不认可你抄来的、借用的那些半文半白的‘洋玩意儿’,总认为那只是说一说,是用来装门面、应付检查和认证的,你只有通过一线的总结,理出真实的步骤,再将这些程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概括之后,才能使大家认可,这就是迂回转弯,使用‘依鬼打鬼’的土办法来达成目标。”

张副总拍了拍脑袋,恍然大悟:“我怎么没想到这个办法呢……”于是,一纸令下,所有的公文格式全部变成了半土半洋的格式。一年以后,就变成了不用添加中文注释的格式,这是后话。

后来,张副总针对本地人的随意性,又提出如何实现车间5S区域划分和公司范围内归类划分的问题,我建议:

第一,车间推行5S,我们说出一千个好处,员工也不一定认可,还可能认为自己这么多年都是这样做,也并没有什么不对,用这些理由来抵制新政策。这种时候,我们应该先从基础做起,不必追求一步到位,先划出“物料通道”、“消防通道”、“生产作业区”、“产品包装区”、“物料周转区”、“成品/半成品待检区”等几个大区,并跟踪检查物料和产品按区摆放的执行情况,大家形成了习惯,自然会感觉到分区定位的方便。做到了这一步,再谋划“得寸进尺”地深入推行其他细致划分的步骤。

第二,公司范围内的区域归类划分问题,第一步也只要分出“生产区”、“办公区”、“生活区”就行了,暂时不要细分,即使细分了,别人也做不到。如果想做点表面文章,可以尝试改善企业的外部形象,可以先从公司内部车辆的定点定位开始,先从办公区车辆定点定位起步,再到生活区、生产区,让大家从可以接受再到逐步习惯。可以利用一个晚上的空闲时间划出线条,分成“内部车辆停放区”、“来访车辆停放区”、“摩托车停放区”、“自行车停放区”,连续一周让保安指挥按区分类、定点停放,时间一长,规矩就形成了。

张副总很快落实了这一工作,我南下之前告诉他:内陆企业的情况与沿海地区企业不同,只能因地制宜,因基础、因环境、因习惯而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潜移默化,达到由量变到质变的最终目标。在这类企业的变革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许多职业人士变革受阻,并不是这些职业人士专业度不够,不是他们不敬业,不是老板不能接受变革,也不是员工冥顽不灵,往往是他们自己“立功”心切,太想早出成绩,太想得到大家的早日认可。在内地工作,面对的是父老乡亲,埋怨并不能改变什么,需要设身处地地换位思考,多采用大家能接受的“土办法”,才能慢慢过渡到“洋办法”。急风暴雨似的变革,就像在平静的水面上投下一粒体积较大的石子,一定会溅起层层波澜。同样,涉及改变人们的观念和习惯,特别是后期的变革会涉及很多人的利益,也一定会产生强大的阻力,那么,我们可以换一种温和的变革方式。

温和式的“和平演变”不失为一种高超的谋略,但必须有充裕的时间保证,遇到急功近利的老板,更多的工夫还应该放在与老板的沟通交流方面,以争取更多展示自我的时间,完成那些马拉松式的演变。面对一些企业目前百废待兴的局面,有了老板的高度信任,加上自己的不急不躁,才能增加成功的概率。老板之所以选择回避,虽然表面上有着拓展业务这一冠冕堂皇的理由,表面上是绝对信任,而实际上,他也隐藏着一种担心,先任由我们主导折腾。完成了任务,老板当然高兴,一旦出现闪失,他还可以收拾残局,这才是他真实的想法。

张副总吃惊地“噢”了一声,表示接受我的建议。后来,他果然采用了“文火慢煮”的方式,用了三年的时间,终于将这家企业治理得井然有序。

孔雀不向东南飞

今年上半年,一位江浙的朋友带着老板到广东招聘人才,两周之内出入六家大型人才市场,经历了几次现场招聘,约见面试了数批应聘者之后,基本一无所获。要么应聘者寥寥无几,要么双方达不成共识,于是,朋友给我打来电话相约见面,希望我给他们介绍一些中层以上的职业人士。

我如约来到他们的住所。听他们介绍了招聘经过、与应聘者面试的情况后,我试探性地问道:“你们把开出的待遇与广东同等职位的待遇比较过没有?”

朋友回答:“做过一些对比,问题不大,不会低于这边的待遇。”

我直言相告:“你们现在是异地招聘,首先应该考虑一个地域问题,如果你们开出的条件对于应聘者没有足够的吸引力,应聘者的职业安全得不到充分的保障,他们凭什么舍近求远跟着你们‘飞向东南’?仅仅是‘不低于’,那就是说,基本与这边的待遇不相上下,这种条件应该不会有多少人动心的。”

我又缓缓地告诉他们,必须站在现实的角度去分析和思考:

第一种情况,如果我现在暂时失业了,表面上看来,到哪里工作都无所谓,偶尔看到外地公司的招聘,也许会走过去尝试交谈一番。然而,即使面试官对我相当满意,但我最终能不能下定决心跟着他们走,一是要取决于他们给出的诱惑有多大,二是要取决于背后的其他因素。

第二种情况,如果我现在还在上班,而外地公司开出的条件与我目前工作的环境没有多大区别,我就不会考虑改换门庭。无论他们怎样游说,我即使口头上答应考虑一下,内心也不会真正接受——我对现在的工作也还算基本满意,何必抛弃现有的工作去外地?

第三种情况,如果外地公司开出的条件具有极大的吸引力,那么,不管我现在是否在岗,都会重点考虑。归根到底,打工者看重的还是利益,外地公司开出了让我动心的条件,也就是说,给出了让我放弃现有工作、“背叛”老东家而去为其服务的砝码,我自然会衡量轻重,自然会“人往高处走”了。

“你们还会考虑哪些因素呢?”老板急切地插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