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重庆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设立重庆农民工日的决定》,《决定》规定:每年11月的第一个星期日为重庆农民工日,决定自通过之日生效。11月4日,重庆的农民工将迎来这个属于他们自己的节日。值得我们反思的是“农民工日”真正给农民带来了什么?是真正的为民办事还是如“无车周” 、“学雷锋日” 、“植树节”般的作秀?
农民进入城市后,便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他们建起了广厦千万间,他们的住宿却成了城市中的贫民窟,这仅仅是物质上的贫穷,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进入了城市却融入不了城市,在城市人眼中,他们是“不文明”、“没文化”的代名词。白眼、歧视无处不在,甚至“农民工”也成了骂人的话,在代表“文明”“现代化”的城市里农民工处于“他者”的地位,处于“我们”的对立面。
在中国,大约有一亿农民涌入城市,随着农民工的增多,农民工就业、维权、子弟入学、社会保障等问题凸显出来。但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农民工是没有话语权的,话语权掌握在城市精英手里,如制定重庆“农民工日”的那群人就是话语的掌握者,这类人充当了“启蒙者”的角色,他们在给农民工说话的时候,不自觉的做了农民工的“救世主”,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地位俯视下面的农民工。他们在设定“农民工日”的时候是否征得了重庆400万农民工的同意?在这一天的时间里是否能让农民工得到真正的实惠?11月4日过后,农民工的生活又将是怎样?这些不仅仅是动动嘴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同时“农民工日”这一天,将农民工与城市人的距离拉的更远,文明的城市人是不会与农民工“普天同庆”的,当城市人对他们的孩子说:“看,他们就是农民工,你要好好学习,长大后不要像他们。”这让农民工及他们的子女听了会怎么想?
想起2006年春节将近,在青岛碰到的一件事情,就在政府前的五四广场上,两位农民工爬上了青岛的标志性建筑“五月的风”顶层,打着“还我工资”的标幅,引起了市民及游客的围观,现场维持秩序的执法者中有一位说:“有种就跳下来。”当这两位民工被赶下来的时候,这件事如一场闹剧般收场。事后,记者采访了周围的群众,据了解在几天之前已经有过这样的事情,当事人是一对夫妻,被采访者还说:“一看今天的农民工就不像要跳的样,那天那对夫妻可是玩真格的,后来市政府派人现场办公,解决完拖欠工资后,那对夫妻才下来。”不知道重庆有没有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事情?11月正是接近年底的时候,给农民工解决点实际问题,让他们拿到他们应该得到的东西,才是真正给农民工办了实事,比放他们一天假、给他们演出要实惠的多。
四川有一句颇值得玩味的方言:不存在。话语权的代表者说:“我们制定‘农民工日’是为了你们好,你们在这一天可以休息,看演出,还有人给你们送温暖,你看我们对你们多好啊!”农民工却并不领情的说:“不存在。”
(注:“不存在”是四川的一句方言,意义极其广泛,比如:A:这次多亏你的帮忙。B:不存在。A:你火车要晚点了。B:不存在。A:你欠我的两千块钱该还了。B:不存在。它可以是积极的坦然、豁然、泰然,也可以是消极的麻木、懒惰、与世无争,它体现了四川人的一种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