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英雄人物时代楷模丛书——邱少云的故事
5991700000007

第7章 被拒绝的新兵

一九四九年,中国大地上沧桑巨变,红旗漫卷。在是年十月间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版图上,仅余广东地区和西南地区仍在蒋介石之手。解放军各部队正如同填补空白的推进器,在东向长江海南岛和西向大西南等未解放的广阔大地上开始了秋风扫落叶般的解放战争。

一九四九年十一月一日,第一野战军奉中央军委命令,在完成千里战略大迂回之后,进军大西南。在刘伯承、邓小平的统一指挥下,二野第三兵团主力在四野第四十七军、五十军、四十二军部队的配合下,从湘、鄂两省西部向盘踞在川、湘、鄂边界地区的宋希濂集团,展开了钳形攻势;同时,二野第五兵团,亦从湘西邵阳、桃源地区,开始了向贵州的进攻,迂回川境之敌。

这是一次战略性战役行动,无论是投入兵力的规模或是进攻战线的宽度,都是渡江战役以来所仅有的,是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共两党所统率的武装力量之间的最后一次大较量。投入这次直接进攻的解放军各部队兵力共计九个军(不包括实施战略迂回的陈赓兵团),突破地段宽达五百公里,北起湖北省的巴东、南至贵州省境内的天柱。

解放军挥戈西指,蒋介石精心布置的“西南防线”的东部,被拦腰斩断。

数日之后,解放军各部队在聚歼宋浠濂部三个师,占领彭水等十几个县市后,潮水般涌过綦江,向重庆市席卷而去。十一月三十日,第二野战军第三兵团及第四十七军解放了重庆,川南最后一个堡垒——成都市,矗立在二野司令部的作战图上。

十一月二十一日,就在第二野战军主力突破国民党“西南防线”并向纵深展开进攻时,为了彻底震撼敌人,孤立极少数反动派,刘伯承、邓小平以布告的形式向西南国民党军政人员发出了四项忠告。这个通过张贴和无线电广播为传播的文件,依据《中国人民解放军布告》中“约法八章”的精神,号召西南各省的国民党军政人员,停止抵抗,弃暗投明,悔过自新,立功赎罪。

刘邓的“四项忠告”,犹如一颗射向敌人营垒的重磅炮弹,在西南国民党军政上层人员中引起了强烈的震荡。除少数受蒋介石恩宠的国民党军队嫡系将领和政府官员,抱定死心塌地追随蒋介石的决心外,其他大多数非嫡系部队将领,尤其是那些西南地方实力派将领,都在寻找着自己的出路。

十二月十一日夜,在雅安城的刘文辉、邓锡侯、潘文华发表起义通电。接着三位将领的部下杨家祯、黄隐等国民党军政人员均发出通电,表示拥护彭县起义,决心弃暗投明。

邱少云所在二十四军一部,也在这一批起义部队之列。

邱少云在成都解放前夕,成了川军起义战士。

那天黎明,邱少云站在暗黑的广场上。他和其他川军一样,把枪放在自己的脚边。再过片刻,解放军就将派员前来与他们讲话,做最后的接收工作。他怀着紧张而又兴奋的心情期待着解放军的出现。他以前无数次地想象过,这些穷人的队伍是什么样子,可却从没机会见过这些与他一样是穷人出身的军人的面目。解放军这几个月来入川后的神勇与锐不可当,对他犹如神话。这支传说般的军队给了他无穷的想象与安慰。但同时又伴着种隐约的恐惧。因为自己毕竟是解放军的敌人,尽管他连枪也没向解放军开过一次。当川军宣布起义时,他竟暗暗松了口气,全身如释重负。再过片刻,他就可以看见真正的解放军了。今天终于可以实现自己的愿望了,但没想到是在这样一个场合。

他这个川军干的,连一次枪也没放过,甚至没机会与解放军对抗,就放下了枪。

昨天李玉把要起义的消息告诉他时,他先是有些惊讶,继而就有种无法抑制的喜悦。解放军连日来凌厉的攻势和川军们的怯战与恐惧,使这个血性汉子竟对这支队伍产生了一种敬佩之情。

他问李玉:“放下了枪,就可以回家了吧!”

见过些世面的李玉说:“当然了。可是我不想回去,回去也是穷,还不如跟解放军打江山吃饱饭去!”

“解放军还会要我们这种人?”邱少云有些吃惊地,“他们不嫌我们当过川军?”

“就你这样连枪也不会放的川军?解放军要一百个也不怕。听说,攻打成都的就有许多当年的国民党部队。现在当上了解放军,瞧他们神气的!你是不是也想当解放军啊?”

“我……不知道人家要不要。我早没家了,我被抓来后,两个弟弟要饭逃荒不知流浪到了什么地方,我爹的仇也还没报。家仇不报,一天我也咽不下这口气啊。”

那天晚上,邱少云一夜失眠。直到天亮,站在广场上时,他已下定了决心,去当解放军。因为只有这支穷人的队伍才会实现为自己报仇的愿望。

这时号声骤起,一队解放军列队而人。前边一位高大魁梧的解放军,大步走到队伍前面。

他的冷眉下一双大眼闪烁着凝重。他的名字叫朱斌,是四兵团第十五军二十九师八十七团三营九连一排的排长。

简短的仪式过后,他向大伙讲话:“欢迎大家起义,放下武器,站到人民的一边。”之后,他沉默片刻,大声说:“愿意回家的,发给路费。愿意留下的,请站到前台。”

说完,一双热切的目光扫视着大家。

不知为什么,邱少云一见到朱斌,就觉得挺投缘。尤其朱排长威严而又亲切的神态,更令他有种无言的感动。他觉得这人挺和善,又透着诚意。当他们俩的目光相撞时,邱少云的眼一热,大步走到了台前。

他是这群起义战士中第一个走出队列的人。

朱排长的目光停留在了他身上。他一眼就能看出,站出来的这个宽脸浓眉、大眼睛、高鼻梁、厚嘴唇的小伙子,是个老实憨厚的庄稼汉。便急跨一步抓住邱少云伸出来的一双手,亲切地问道:

“老乡,你叫什么名字?”

“我、我叫邱少云。”邱少云激动得有点结结巴巴。他没有想到这位解放军会先把手伸向自己。

“今年多大啦?”

“二十二岁。”

“家在哪里啊?”

“我没有家啦。”一阵悲伤涌上心头,邱少云难过地低下了头。

“噢,是这样……”朱排长十分同情地沉默了一刻,又问道。“父母都不在啦?”

朱排长这句不经意的问话,一下子打开了邱少云那封闭许久的心灵。瞬间,那些悲惨的往事像冲开闸的水,一下子涌了出来,父亲被害,母亲惨死,听说哥哥下落不明,两个年幼的弟弟离乡背井逃荒要饭不知流浪到了什么地方……而这些,他都一直埋在心底。从没人关心过他,问过他。偶尔的关切一下子击中了他,他下意识地紧紧抓住朱排长的手,强忍着噙满眼眶的泪水,哽咽而且坚定地说:“我九岁时父亲被雇主推到了河里。妈被人逼死。我是个男人,可我却报不了仇。我参军就为报仇杀那些龟儿子。”

朱斌的手一沉。他没想到这个四川人有这么大的仇恨,而他坚硬的性格,注定了这是块当兵的料。他点点头。说:“穷人家家都有一本血泪账啊!我的家也和你一样……”他使劲忍了忍,“欢迎你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

邱少云敬了一个不规则的美式军礼,“是,长官。”

“老乡,人民解放军不兴叫长官,叫同志,就叫我同志吧!”朱排长爽朗而又关切地纠正说。

“同志……”邱少云咀嚼着这个生僻的字眼。晚上,他问朱斌排长,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朱斌排长给他解释该词含义:同志,即有共同志向的人。

邱少云档案记载,他一九四九年十二月七日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隶属第二野战军第十五军二十九师八十七团九连,军长秦基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