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上的今天
5991900000184

第184章 茅盾

(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

茅盾,中国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茅盾是他常用的笔名之一。

1896年7月4日,茅盾生于浙江桐乡,父亲是具有开明思想的维新派人士。茅盾在嘉兴中学堂读书,从小就喜爱阅读古典小说,这为他以后走上文学之路奠定了基础。1916年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茅盾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1920年初,开始主持《小说月报》,并积极地致力于社会革命活动。1921年初,参加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活动。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成为最早的党员之一。五卅运动爆发以后,参加群众运动,与郑振铎等创办《公理日报》,1925年发表《论无产阶级艺术》,与郭沫若、恽代英等人在此前后发表的论著一起,构成随后的革命文学运动的前奏。1926年底,北伐军占领武汉,成立国民政府。茅盾赴武汉,任汉口《民国日报》主编。大革命失败后,茅盾东渡日本。1930年春回到上海,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7年后,到武汉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主编《文艺阵地》。1938年冬,赴新疆任教,任新疆各族文化协会联合会主席。1940年5月到延安。1940年底到重庆。后又到桂林、香港,担任《大众生活》编委。1946年底,应邀赴苏联访问。1949年后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文化部长,第一至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第四、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

茅盾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蚀》、《虹》、《子夜》、《第一阶段的故事》、《腐蚀》、《霜叶红似二月花》;中篇小说《路》、《三人行》;短篇小说《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其代表作《子夜》是中国现代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里程碑,显示了现代文学在长篇小说创作方面的实绩。文化大革命后写成的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茅盾生前为团结广大作家、培养青年作者、促进文学理论建设、增进国际文化交流,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和突出的贡献。其作品歌颂人民、歌颂革命,鞭挞旧中国黑暗势力,表现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艰苦历程,绘制了规模宏大的现实主义历史画卷,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