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2月12日清晨,在紫禁城内的养心殿中,清朝统治者举行了最后一次朝见仪式——颁发退位诏书。隆裕太后带着6岁的小皇帝溥仪,在接受国务大臣及内阁成员的参礼后,由她将三道退位诏书交给了外务大臣胡惟德,并颁布天下。从此,清朝268年的封建统治彻底宣告结束。
三希堂内都收藏了谁的作品
三希堂位于故宫养心殿的西暖阁,是清高宗乾隆皇帝的书房。乾隆帝在世时简直是文韬武略,博学多识,能诗词,尤擅书法。乾隆曾多次在全国寻求历代大家的名帖,他将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珣的《伯远帖》和王献之的《中秋帖》置于书房,并视之为三件稀世珍宝,又将自己的书房命名为“三希堂”。
按照乾隆皇帝的本义,“三希”有三种解释,一日“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即士人希望成为贤人,贤人希望成为圣人,圣人希望成为知天之人,“三希”是用以不懈追求、勤奋自勉的意思;二日“珍稀”,古文“希”同“稀”,“三希”即以上三件稀世珍宝。在当时,这两层含义是并重的。因为三希堂既是“三希”的收藏之所,又是乾隆皇帝的书斋。所以收藏“三希”于此,主要由于此处为每日常来的书斋;而作为书斋,其命名一般是要用以自勉的。
三希堂在皇帝日常居住的养心殿,而且与召见军机大臣的“勤政亲贤”(西次间)毗邻,两间室窗外均有隔板与庭院隔绝,这即使谈论军机时能保密,又使读书时能安静。另外,召对大臣是“亲贤”,则自己又在贤之上,或“圣”或“天”,说明乾隆帝还是很自负的。
为了将书法向全国推广,后来乾隆又命人将以上三种法帖的墨色及皇室内府所藏的历代书法真迹都编成一部大型丛帖,名为《三希堂法帖》。成就于清乾隆十二年的《三希堂法帖》由大学士梁诗正等人编刻,共计丛帖三十二册,收录了自魏晋至明代的一百三十余位书法名家的书法名迹真品。
“三希”后来一直存在宫中,1924年11月5日溥仪出宫时,曾将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夹在行李卷中企图携出,但在神武门被查出扣留,现藏于台北的故宫博物院内。其余“二希”可能是瑜、瑾二太妃与溥仪先后出宫时携出,后售予古董商郭葆昌,郭葆昌之子后经济拮据,将其抵押在香港某银行。1951年经周恩来总理批示,派文物局副局长王冶秋、故宫博物院副院长马衡赴港,由国家出重金将其赎回,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内。
后三宫的整体建筑特色
后三宫包括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是紫禁城的正寝。乾清宫和坤宁宫初建于明永乐年间,是皇帝和皇后的寝居场所,皇帝居乾清宫,皇后居坤宁宫。到了明朝嘉靖年间,嘉靖皇帝在乾清宫和坤宁宫之间又添建了交泰殿。
“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古代分别用以象征帝后。《周易》中还有“天地交泰”的说法,指天地交融、关系和谐,则天下太平。
后三宫在整体的建筑规划上,与前三殿是很相似的,但规模要小于前三殿。三个主座宫殿建在一个封闭的四合院内,南北长度为220米,东西宽度为120米。整个庭院的四周,都由连接不断的“连檐通脊”廊庑相连,南北两端的中间还开设了乾清门和坤宁门两座宫门。在乾清宫的东西、坤宁宫的东西方向,还分别开设了日精门、月华门、景和门、隆福门四个门;东西两庑还开设了其他几座日常出入的便门。
后三宫也像前三殿一样,是建在一个平面呈“土”字形的基台上,台高2.86米。与三大殿下三台不同的是,后三宫基台的前方有一条宽10米、长50多米高起地面的甬道,将乾清宫与乾清门连接起来。这是古代宫殿建筑中的“阁道”遗制,使人们在两处高大建筑中来往便利,免去上下台阶之劳。当然,这种享受在古代是只能归皇帝所有的,大臣们要到乾清宫,在登上乾清门后,只能从乾清门左、右门进入,然后下到台下,再由阁道下行至乾清宫丹陛,尔后登阶入殿:太监、侍卫等人员则要穿越庭院,只能从阁道北端、丹陛阶下的“老虎洞”穿过。这些规定都充分显示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
乾清宫有哪些特点和用途
乾清宫是内廷的主要大殿,面阔九间,长48米,其中东西两稍间是穿堂,进深五间,长26米,从基座下地面到殿顶高达24米,是后寝最高最大的宫殿。
前清官内设有金漆宝座,座上高悬清世祖顺治帝御笔的“正大光明”匾。殿内外梁枋上饰有金龙和玺彩画,每块天花板的圆光内都装饰了沥粉贴金坐龙图案。在乾清宫的丹陛上,还陈设有四个铜炉,日晷、嘉量各一个,铜鹤、铜龟各一个,灯杆石座一对。在丹陛前的左右两侧为江山、社稷小金殿。
从明朝的永乐帝,到清朝的康熙帝,皇帝们都是在乾清宫居住的。从雍正帝开始,皇帝的寝宫移居到养心殿,但这里仍是礼制上的“正寝”。皇帝每天要在这里阅读记录前代皇帝的言论、教导等;一些重要的引见、召对等,也要在此举行;在举行重大典礼之前,皇帝还要从这里出宫。此外,皇帝无论在哪里去世,都要在乾清宫停灵数日,以示“寿终正寝”。
乾清宫的东西两侧还各有一个小院落,这两个小院落中分别建了一座三间小殿,称东西暖殿。东边一座叫昭仁殿,是乾隆帝存放宋元版图书“天禄琳琅”的书斋;西边一座叫弘德殿,皇帝所居住的乾清宫,其实通常都是弘德殿。康熙后,每年正月初一一大早,皇帝都要在这里吃饺子,碗上面的一个饺子包了小银锞,若一下箸即得之,则为大吉大利。晚清时期,小皇帝同治还曾在此地读书上课。
乾清官的南、东、西三面的廊庑,在清代也有很重要的用途。南庑东侧(乾清门东)是皇子读书的上书房,西侧(乾清门西)是皇帝文学侍臣值班的南书房。东庑,日精门南是御药房,日精门北共有9间,每3间一个单元,共三个单元,南北两头是自鸣钟处和御茶房,中间是著名的端凝殿,存放各代皇帝所用过的朝珠和头冠。西庑,月华门南是内奏事处,月华门北边和东庑一样,也分为三个单元,南端为批本处;中间为懋勤殿,北端为懋勤殿驸房。清朝之所以将这么多重要的设施都设在此处,主要还是因为乾清宫是皇帝的正寝。
康熙为何要设立南书房
上面我们提到了,在乾清宫东西庑房的南头有两个书房。东边的是上书房,是皇子皇孙们读书的地方,西边的叫南书房,是皇帝文学侍臣值班的地方。这两座书房都是康熙皇帝所设,而南书房则是康熙皇帝的书房,在康熙年间起过颇为重要的作用。
康熙本人很好学,早年就开设日讲和经筵,每天都与讲官们往来密切,但他还是觉得难以满足自己对知识的渴求,称乾清宫内的近侍“并无博学善书者,以致讲论不能应付”,于是向内阁大学士提出选择两人“常侍左右,讲究文义”。当时他选的两人一个是翰林院的侍读学士、日讲起居注官张英,一个是流落在京的浙江穷书生高士奇,而且还特意让内务府就近为他们找了住所,每天到宫中的南书房入值。此后,南书房就成了康熙习文写字、读史论经的重要场所。可以说,康熙在这里吸取了不少前朝统治者的经验教训,也受到了汉族悠久文化传统的熏陶。
此后,选拔到南书房任职的官员也逐渐增多。康熙选择的主要标准是德才兼备,且不注重出身门第。高士奇是一个穷书生,但因写得一笔好字,被破格选入。此外还有大名鼎鼎的朱彝尊,因出身“布衣”故被当时朝野称为“野翰林”,但康熙却认为他能诗善文,所以选他入了南书房。还有一个曾被关进死囚牢里的方苞,康熙听李光弟说他古文出类拔萃,因此赦免了他的罪行,让他入职南书房。
康熙与南书房的官员关系甚密,经常和他们谈诗论词,而且对南书房官员的生活也很关注,每有进贡佳味美食,都会派入送到南书房,让词臣们尝鲜。至于平时赏赐一些瓜果酒菜,更是常有之事。
正是因为康熙与南书房官员的关系密切,建立了“无异同堂师友”的关系,因此,康熙对南书房官员的信任程度也远远超过其他官员。久而久之,南书房的权力也越来越大,从不干预政事到为皇帝草拟谕旨、参与机密工作等。最后,南书房几乎有代替内阁之势,举足轻重,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嘉靖年间的乾清宫宫变事件
明朝嘉靖年间的乾清宫,后半部是供休息的暖阁,分上下两层,都有楼梯相通。每间设有3张床,有的在上层,有的在下层,九间共27张床。皇帝可以任意在一张床上休息,其他人是很难找到的。但是,嘉靖帝因为长期醉心道教,终日斋醮炼丹,所以对妃嫔宫女迫害得极为残酷,最后终于激起了她们的反抗。
嘉靖二十一年十月二十一日凌晨,在皇帝妃嫔曹氏、王氏的策动下,宫女杨金英、杨玉香、苏川药、邢翠莲、姚淑皋、王槐香、关梅秀、刘妙莲、陈菊花、张金莲等人合谋,打算杀死嘉靖皇帝。当时,嘉靖帝朱厚熄正在睡梦之中,杨玉香首先将从仪仗上解下来的丝花绳搓成一条粗绳,杨金英用这根绳子拴成套扣,邢翠莲找来一块黄绫抹布,姚淑皋则一把将抹布蒙到嘉靖脸上,双手掐了他的脖子,然后邢翠莲按着嘉靖的前胸,王槐香按在他身上,苏川药把住左手,关梅秀把住右手,刘妙莲、陈菊花按着两腿。杨金英将绳套拴到皇帝脖子上,姚淑皋、关梅秀这一头一个拼命拉绳子,大家像杀猪一样,制住了嘉靖皇帝。可怜这位万岁爷,先已被掐了个半死,再用绳子一勒,眼看就要没命了。大概是他命不该绝,杨金英在准备送这位万乘之尊上西天时,心里一慌将绳子打成了死扣,姚、关两名宫女拉了半天,扣子也没勒下去,这反倒救了嘉靖。这时,宫女张金莲见事不妙,背叛了姐妹们,跑到坤宁宫去报告了皇后。皇后得报后马上入乾清宫救驾,刚一进门就被姚淑皋迎面打了一拳,宫女王秀兰叫大家把灯吹灭,张金莲又叫人点上,后又被大家打灭。这时,宫女陈芙蓉跑出去将管事太监叫来,宫女们终于都被抓住了。嘉靖皇帝虽然没有被勒死,但这却是他有生以来见过的最可怕的阵势,早吓晕过去了,半天才醒来。
事后,这16位宫女都被凌迟处死。而曹氏、王氏这两位妃嫔自然不便拉到街头凌迟处死,可能是在紫禁城内被秘密处死了。
乾清宫的秘密立储
在乾清宫的正中央,有一个黑底的金字大匾,上书“正大光明”四个字。这是清朝入关后第一个皇帝、年轻的顺治帝福临的笔迹,康熙皇帝临摹后悬挂在这里。
“正大光明”是清朝皇帝标榜的祖训格言,悬挂在正宫的最高处,作为立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本准则。除此之外,“正大光明”匾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在匾后收藏着清代皇帝的立储诏书。
立储,即皇帝册立皇太子,明确嗣立皇位的继承人。在清代前,我国历代王朝皇位的继承大都采取公开建储的方式,被立为太子者必须为皇帝的嫡长子。直到康熙皇帝时期,仍仿效前代的公开建储制度。
康熙十四年(1675年),康熙帝册立了刚一岁半的皇次子允初为皇太子。到了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九月,康熙以允初“变为暴虐,无所不为,不知忠孝,不知廉耻,行事乖戾,有不可言”而将其废黜。但次年三月又将其复立为太子,三年半后再次废掉。经历这两次变故之后,康熙深感公开立储的诸多弊端,于是决定从此再不立储。直至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帝病重时,才宣诏传位于皇四子胤稹,即所谓“一言而定万世之业”。雍正帝即位后,吸取了康熙反复立废允初的教训,于是开创了秘密立储的制度。所谓秘密立储,也就是皇帝下一道上谕,其中有明确表述。雍正元年(1723年)八月十七日上谕:“建储一事,必须详慎,圣祖即将大事付托于朕,朕身为宗社之主,不得不预为之计。今朕特将此事亲书密封,藏于匣内,置于乾清宫正中‘正大光明’匾额之后,乃宫中最高之处,以备不虞,诸王大臣咸宜知之。”这种秘密建储方法,就是皇帝生前不宣布立哪个皇子为太子,而是写成密诏,待皇帝临死或死后,由御前大臣等按皇帝预留的“御书”中所指定的继承人,宣布谁来继承皇位。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死后,庄亲王允禄等大臣开启了雍正元年(1723年)所密封的御书,宣布由皇四子弘历继承皇位。
自此以后,乾隆、嘉庆、道光、咸丰等帝都是通过秘密立储即位的。而咸丰只有一个儿子载淳,而且还没来得及立储,咸丰就死了。在临死前一天,咸丰召见御前大臣、军机大臣,令代写朱谕,立载淳为皇太子,继承皇位(即同治皇帝)。同治帝载淳、光绪帝载湉均无子嗣,宣统帝溥仪又是6岁时退位,所以都没有行建储之事。至此,秘密立储也就自行废止了。
乾清宫举行的千叟宴
所谓千叟宴,顾名思义就是有上千名老叟参加的大宴。据记载,这种千叟宴在清中期曾举办过三次。第一次是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第二次是乾隆五十年(1785年),第三次则是在嘉庆元年(1796年)。前两次举办的地点都是在乾清宫,最后一次是在乾隆做太上皇时在皇极殿举行的。其中乾隆举办的两次千叟宴规模较大。
乾隆五十年(1785年),乾隆帝在乾清宫举办了一次千叟大宴,一共有3000多名年龄在60岁以上的有关人员参加了这次宴会。在参加宴会的3000多人中,不仅有朝廷大臣、各级官吏,还有军士、民人、匠役等。在千叟宴上,乾隆帝将一品大臣和年龄在90岁以上的老人都召到御座前赐酒,并赐给他们每人一个拐杖和其他物品。在宴会上,众叟更是边饮酒边联句赋诗,场面热烈壮观。此次千叟宴共得诗3400多首。
到了嘉庆年前,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初四,身为太上皇的乾隆皇帝又在皇极殿举行了他的第二次千叟宴,这一年乾隆已经85岁。此次宴会共有3056名老叟参加,其中有当时已106岁的老人熊国沛和100岁的老人邱成龙。乾隆称他们俩为“百岁寿民”,并赏予六品顶戴。同时也赏赐了90岁以上的老人以七品顶戴,另外还赏赐给老人们如意、寿杖、朝珠、貂皮、文玩、银牌等。在这次千叟宴上,众多老人与乾隆一起饮酒赋诗,共得诗3497首。皇帝举办的千叟宴,目的是为了显示“普天同庆,共享升平”,从而得以安抚民心。
交泰殿有什么功用
交泰殿是内廷三宫之一,位于乾清宫、坤宁宫之间,含天地交合、康泰美满之意。交泰殿最早建于明代,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康熙八年(1669年)重修,嘉庆二年(1797年)乾清宫失火,又殃及此殿,是年重建。
交泰殿的平面为方形,深、广各三间,单檐四角攒尖顶,铜镀金宝顶,黄琉璃瓦,双昂五踩斗拱,梁枋饰有龙凤和玺彩画。四面明间开门,三交六椀菱花,龙凤裙板隔扇门各4扇,南面次间为槛窗,其余三面次间均为墙。殿内顶部为盘龙衔珠藻井,地面铺设金砖。明间设宝座,上面悬有康熙帝的御书“无为”匾,宝座后是一面板屏,上书乾隆帝御制的《交泰殿铭》。东次间设有铜壶滴漏,不过在乾隆年后就不再使用了。西次间还设有大自鸣钟,宫内时间以此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