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解密大清皇宫
5992000000018

第18章 北京故宫(10)

慈宁宫门前有一东西方向狭长的广场,两端分别是永康左门、永康右门,南侧是长信门。慈宁门位于广场北侧,穿过慈宁门的甬道,就能到达正殿慈宁宫。慈宁宫的院内东西两侧有廊庑,廊庑向南绵延与慈宁门相接,北侧则直抵大佛堂的东西耳房。在慈宁宫前院的东西廊庑的正中各开有一个门,东侧的门叫徽音左门,西侧的叫徽音右门。

在整个建筑群中,慈宁宫居中,是一组黄琉璃瓦重檐歇山顶建筑。慈宁宫面阔7间,当中5间各开4扇双交四梡菱花槅扇门。两梢间为砖砌坎墙,各开4扇双交四梡菱花槅扇窗。殿前有月台,正面有三阶,左右各有一阶,月台之上设有鎏金铜香炉4座。东西两山设卡墙,各开垂花门一座,穿过垂花门就可到达后院。

在明朝,历代太后、太妃都是在这里居住,到了清朝,清入关后的第一任皇太后孝庄皇太后就居住在慈宁宫。自此以后,这里就成为了太皇太后、皇太后的居所,太妃、太嫔等人随居。

慈宁宫是皇太后的寝宫,也是为太后举行重大典礼的殿堂,每年的重大节日如元旦、冬至等以及皇太后的圣寿节、上徽号、进册宝,以及册立后妃、公主下嫁等都要在这里举行重大的典礼。特别是皇太后的寿辰,这里的热闹是宫中其他地方无法比拟的。如果皇太后薨逝,棺椁也要奉安于慈宁宫中,皇帝要到这里行祭奠礼。

康熙亲侍太皇太后于慈宁宫

康熙帝的奶奶孝庄太后是清初最有名的一位皇太后,她的儿子福临在皇太极去世后登基成为皇帝,她理所当然的被封为圣母皇太后(她的姑姑皇太极的皇后同时也被封为皇太后),福临驾崩后,她的孙子康熙即帝位,她也就成为了太皇太后。

清入关后,顺治帝尚年幼,所以孝庄太后跟儿子一起住在乾清宫,后来顺治帝移居到保和殿,孝庄太后仍然居住在乾清宫。顺治十年,慈宁宫大修一新后,孝庄才移居到这个专门供皇太后居住的宫殿内。

孝庄太后在慈宁宫内经由儿子、孙子的奉养,安然度过了四十五年的时光。而康熙帝对祖母的孝敬是历朝历代都很少见的。康熙帝每天早晚两次到慈宁宫向孝庄请安,而且总带着愉悦的心情。孝庄到热河避暑或到盛京祭祖,康熙一定要跟随,并且一路上悉心照料。外省进献的奇果异珍,康熙也要先送到祖母那里,外出狩猎时所捕获的野味,也要先送到祖母那里,让祖母先尝。

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七十五岁的孝庄病危,康熙帝每天亲自侍奉在祖母的身边,检验药方,调配汤药,还亲自喂祖母吃药。祖母躺下后,他就隔着帷幔席地而坐,听到祖母有翻身或叹息、咳嗽的声音,总是躬身上前问候。祖母的身体每况愈下,康熙忧心如焚,为了挽救祖母的性命,他亲自率领大臣迎着凛冽的寒风步行到天坛为祖母祈祷,愿以自己的寿命换祖母的寿命。康熙帝在天坛手捧祝文,哽咽着诵读,在场的大臣无不动容。然而,纵是再怎么祈愿,孝庄的生命还是走到了尽头,康熙帝抚灵痛哭,并在慈宁宫结庐而居,为祖母守灵,甚至在除夕之夜也没有回到乾清宫去。

乾隆生母入主慈宁宫

乾隆的生母是钮祜禄氏,在雍正时期,她仅是雍正的一个妃,康熙五十八年,她生下了乾隆,这是她此生的唯一一次生育。雍正即位后,她被封为熹妃,后又晋升为熹贵妃。在雍正朝,她就一直以熹贵妃的身份生活。雍正去世后,乾隆即位,乾隆把自己的母亲尊封为皇太后。

钮祜禄氏做了皇太后就入主慈宁宫,并在慈宁宫生活了四十二年的时间,直到八十六岁的时候才薨逝。

乾隆对母亲的孝敬一点也不比康熙对孝庄的少。乾隆也是每天到慈宁宫问安,每年的三大节都要率王公大臣到慈宁宫向太后朝贺。太后为人比较谦和,生性善良,对于乾隆的一再兴兵,屡次劝说,乾隆无一不从。太后五十六岁的时候身体不适,乾隆就留宿在慈宁宫数日,亲自侍奉母亲,直到太后的身体康复。太后幼年和少女时代是在江南度过的,在乾隆三次下江南的过程中,太后都是随行的,而且一路上,乾隆对太后照顾得无微不至。为了满足太后的江南情结,乾隆还在畅春园为太后修建了一条苏州街,完全仿照苏州的样式。

乾隆十六年十一月是太后的六十大寿,这一天的北京城可谓是到处张灯结彩,从西华门到西直门十余里,一路搭设彩棚,演出南北戏曲。沿途的景致,有以彩绢结成的山岳,有数间屋之大的寿桃,有以孔雀尾做成的翡翠亭,琉璃砖砌成的黄鹤楼。场面之大实在令人惊艳。

乾隆三十六年十一月是太后的八十大寿,乾隆除了向太后进献了很多珍宝外,还为母亲举办了隆重的寿宴。在筵宴上,已经六十一岁的乾隆皇帝身穿彩衣,模仿天真的儿童跳舞,捧着酒杯为母亲祝寿,这种天伦之乐能在皇家上演,真的非常不容易。

太妃居所——寿康宫

寿康宫位于内廷外西路,慈宁宫的西侧,寿安宫的南侧。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开始修建,到乾隆元年(1736年)的时候才算建成,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光绪十六年(1890年)经历了两次比较大的重修。一般来说,皇太后居住在慈宁宫,太妃、太嫔居住在寿康宫、寿安宫。但有时候也不这样严格,比如乾隆的母亲孝圣太后,大多时候居住在慈宁宫,但有时候也移居到寿康宫,这主要是因为在那个漫长的时间里,宫中只有她一位太后。还有同治朝的慈禧和慈安太后,按制也是要移居慈宁宫的,但实际上慈禧住在了寿康宫,慈安住在了寿安宫。

寿康宫南北有三进院,院墙外的东、西、北三面均有夹道,西夹道外有房数间。寿康宫外的东侧是徽音右门,可以直接通到慈宁宫,进入寿康宫的第一道门就是寿康门。寿康门内的正殿就是寿康宫。寿康宫坐北朝南,面阔5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前出廊,明间、次间各安三交六梡菱花槅扇门4扇,梢间为三交六梡菱花槅扇槛窗各4扇,后檐明间与前檐明间相同。因为乾隆的生母时常住在这里,所以这里乾隆的御书比较多,正殿的匾额就是乾隆御书的“慈寿凝禧”四字。

根据内务府规定,寿康宫设总管太监一名,首领一名,太监六名,专门负责打扫、陈设以及值班坐更等事务。另外,为了防止太后、太妃们年事已高突然发病,寿康宫还设有值夜的御医常年在这里服务,还有急救的药物储藏箱等急救物品。另外,清代的皇太后、太妃们大多无事可做,所以大多数的太后、太妃都信奉佛教,所以在寿康宫正殿的东暖阁还设有佛堂,每个月都要在这里烧香、念经或者做佛事。

居住在寿康宫的两位太妃的不同命运

嘉庆年间,有两位太妃居住在寿康宫,一位是颖贵太妃,一位是婉贵太妃。颖贵太妃是乾隆皇帝的众多妃嫔之一,因为她一生未生育子女,但她抚养了嘉庆帝的同母弟弟永磷,所以永磷与她有很深厚的感情。

嘉庆五年,颖贵太妃在寿康宫迎来了自己的七十大寿,以她太妃的身份,是不能享受皇太后的规格的,所以在寿辰这一天,只有她的养子永磷兴冲冲地送来了礼品,但不幸的是,嘉庆皇帝责备了永磷,说他没有奏报就擅自送礼品到寿康宫,孝圣皇太后做寿时,大臣们送礼也都是要先禀明皇帝知道的。有了嘉庆皇帝的责备,颖贵太妃的寿辰自然过不好,没几个月以后,颖贵太妃便与世长辞了。

嘉庆朝另一位住在这里的太妃婉贵太妃也是一生未生育,但她侍奉乾隆皇帝的时间最长,早在乾隆还是皇子的时候她就已经嫁给了乾隆,而且她还是雍正帝选聘的。乾隆帝驾崩后,在剩下来的妃嫔中,她的资历最老,所以被嘉庆帝尊为寿康宫首席老太妃。她一直到嘉庆十年才去世,享年九十二岁。

太妃们的另一处居所——寿安宫

寿安宫位于内廷外西路寿康宫的北侧,英华殿的南侧,寿安宫与紫禁城里的其他建筑一样都是始建于明代的,原名叫咸熙宫,嘉靖四年(1525年)改称咸安宫。进入清代后,这里一度闲置无用,到了康熙朝,康熙曾将废太子囚禁在这里。雍正年间,雍正帝在这里兴办咸安宫官学,乾隆十六年(1751年)咸安宫官学移到武英殿的西侧,而这里的这组建筑也就改名为寿安宫了。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乾隆帝为自己的母亲庆祝七十圣寿时,在院中添建了一座3层的大戏台。嘉庆四年(1799年),嘉庆帝又将戏台拆除,戏台上的扮戏楼改建为春禧殿后卷殿。

寿安宫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前面是春禧殿及东西配殿组成的第一进院落,第二进院落就是寿安宫,殿前二层的延楼左右对应,使得院子中间形成一座天井式的庭院。在正殿后面的是第三进院落,东面的是福宜斋,西边的是萱寿堂。

中院正殿寿安宫面阔5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歇山顶,明间退进1间,设步步锦支摘窗扇门4扇,次间、梢间设槛窗。后檐明间开门,次间、梢间设槛窗。殿两侧山墙各出转角延楼,环抱相属,向南与春禧殿后卷殿两山相连。

寿安宫是皇太后及太妃、嫔等人的居所,在明代,居住在这里的是仁圣太后,以及天启年间天启皇帝的乳母客氏。乾隆年间,乾隆帝给自己的生母庆贺六十及七十岁圣寿节的典礼也是在这里举行的。

道光和咸丰年间,居住在这里的是嘉庆皇帝的妃子钮祜禄氏,钮祜禄氏早年是嘉庆帝的如贵人,后来晋升为如妃。道光帝即位后,尊她为如皇妃,咸丰皇帝又尊她为如皇贵太妃,她在寿安宫一直住到七十四岁去世。

太后、太妃嫔们的礼佛之地——英华殿

英华殿位于紫禁城内廷外西路西北方,寿安宫的北侧,也是在明代的时候建成的,刚开始的名字叫作隆禧殿,明隆庆元年(1567年),穆宗把此殿改为英华殿。到了清代,此殿经历了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的一次重修后,一直作为清代皇太后及太妃、太嫔们的礼佛之地。

英华殿是一个两进院落的殿阁,正门是一座三孔砖砌的山门,门内是宽敞的庭院。第二进院门为英华门,然后是正殿英华殿,门、殿的中间有一座碑亭,上刻乾隆帝题写的《英华殿菩提树诗》。殿后宫墙西北有一小门,从北面出去可以到神武门内西横街。英华殿院落东西两侧原各有一座跨院,东跨院及内诸旗房于清乾隆八年(1743年)拆除,改为西筒子路北段,西跨院至今尚存。

英华殿坐北面南,面阔5间,黄琉璃瓦单檐庑殿顶。明间开门,三交六梡菱花槅扇门4扇,次间、梢间为槛窗,三交六梡菱花槅扇窗各4扇。殿内有七座木制重檐庑殿顶的佛龛,供西番佛像。殿前有宽阔的月台,上面放有香炉1座。月台前有高台甬路和英华门相连接。甬路的两侧种有菩提树各1株,是明万历皇帝的生母圣慈李太后亲手所栽种的。殿的左右有耳殿各3间,黄琉璃瓦硬山顶,都是明间开门式的,有双交四梡菱花槅扇门4扇,次间为槛窗,有双交四梡菱花槅扇窗各4扇。

在明代,每年的万寿节、元旦等重大节日,都要在英华殿做佛事。清代也效仿明代,把这里辟为专供皇太后、太妃嫔们礼佛的地方。这里每一天都有专门的太监负责香烛、打扫、值班等事项。咸丰二年的时候,咸丰帝还曾亲自到此殿中拈香拜佛。

最大的佛堂——雨花阁

雨花阁位于内廷外西路春华门内,是宫中数十座佛堂中最大的一处,是专门的藏传佛教的密宗佛堂。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乾隆皇帝采纳蒙古三世章嘉国师胡土克图的建议,仿照西藏阿里古格的托林寺坛城殿,在原有明代建筑的基础上改建成雨花阁,在其中供奉西天麓像。

雨花阁整个建筑坐落在白石须弥座上。首层室内面积最大,室内陈放有供桌、佛像、坛城等。室外檐下悬有一乾隆御笔“智珠心印”匾额,但奇怪的是,在外面却见不到悬挂在檐下的匾额,这是因为首层南侧的抱厦不是跟雨花阁同时期建的,而是在乾隆三十四年后加的,所以现在的“智珠心印”的匾额就在室内悬挂了。中层室内的面积比一层稍小一些,内装修有分隔,中央供奉着佛像。室外檐下也有乾隆御笔的匾额“普明圆觉”。与首层一样也有回廊。最上层面积最小,里面供奉三尊欢喜佛,外檐下悬挂着乾隆皇帝御书的“雨花阁”匾额。在一层和二层之间各有一座小平台,设置有一条又窄又陡的楼梯通向上层。

雨花阁是宫内现存最大的藏传佛教神殿,它巧妙地结合了汉式宫殿建筑与藏式建筑。清朝的帝王大多崇信佛教、尤其是喇嘛教,在皇宫内修建这样的一座雨花阁,也就成了清代皇帝祭祀的重要场所。

乾隆年间增建的建福宫

建福宫位于内廷西路西六宫的西侧稍微偏北一侧,这座宫殿不是明代时修建的,而是清乾隆七年(1742年)利用乾西五所之西四所及其以南的狭长地段修建而成。嘉庆七年(1802年)的时候曾进行过一次重修。

建福宫因为其建筑位置南北狭长东西较窄,故而是一座窄长的院落。整座院落从建福门起,以抚辰殿、建福宫、惠风亭和静怡轩4座重要建筑为核心,依次构成连续的四进庭院。建福门顾名思义是建福宫的正门,位于整座宫殿的最南端宫墙的正中位置,进入建福门第一进院落,就可以看到抚辰殿。抚辰殿的后面就是建福宫,两座殿阁以宽阔的甬道相连接。抚辰殿后檐廊与建福宫前廊东西各接转角游廊9间,这些转角游廊使得这两座宫殿围成一个廊院。

建福宫面阔5间,进深3间,是一座黄琉璃瓦绿剪边卷棚歇山顶式的建筑,檐下施斗拱,前后檐明间各安4扇三交六杭菱花槅扇门,次、梢间前檐为槛窗,后檐为砖墙。室内明、次间分别用桶扇分隔,形成典型的“一明两暗”的格局。明间后檐金柱间也设有槅扇,桶扇前有宝座,宝座的上方悬挂乾隆御书“不为物先”的匾额。所有桶扇都是黑漆描金的,桶心是双层灯笼锦棂条,中间夹纱,裙板、绦环板均绘五彩吉祥图案。东、西两次间后檐分别有红漆描金炕罩和落地罩,西次间落地罩内供有神位。房顶是软天花设计,顶棚及墙壁通贴团花图案银花纸。

穿过建福宫两侧的游廊就可以到达第三进庭院,院落的中央就是惠风亭。惠风亭的北面以红墙隔出最后一进院落,院中的主要建筑物是静怡轩、慧曜楼,后来这两座建筑物被划入了建福宫花园的范围内。

乾隆年间之所以要建建福宫,就是为了将来给乾隆皇帝“备慈寿万年之后居此守制”之用的,后来因为各种原因未能实行。乾隆帝十分喜爱建福宫,在他在位的这几十年来,他经常到这里来游玩休憩,也曾做了很多咏颂的诗句,比如《建福宫赋》、《建福宫红梨花诗》等。乾隆朝以后形成定制:每年嘉平朔日(腊月初一)皇帝都要到此宫御笔书福,以贺新禧。孝德显皇后、孝贞显皇后(慈安)的神位也曾设在建福宫。

乾隆的最爱——建福宫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