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孩子素质教育——守则篇
5998000000004

第4章 快乐守则(4)

笑话是不容易讲的,讲得不得法,虽不存心骂人,也会惹出麻烦来。从这次以后,我不再讲笑话了。

王观绮先生天性喜谑,且每谆必虐。袁世凯还没有请他做国史馆长之前,他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民犹是也,国犹是也,何分国民。"下联是:"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这副对联,不但骂袁氏不行善政,并且讽刺民初毫无进步。王老还有一副令人发噱的妙对,现暂时不提,该我先来说一个比较粗糙的笑话。

乡下某富翁的儿子,到县城去上学。他的老师,已是一位六十出头的老人,姓王名正则。这位王老先生,规行矩步,言语谨慎,最不喜说粗话,而喜欢讲吉利话。老先生第一次见到这孩子的时候,就问:"你叫什么名字?"学生说:"我叫硬屎,硬是软硬的硬、屎就是大便。"先生说:"屎,太龌龊,人那里可以拿这种东西来做名字?我代你来改一个吧!你从今天起,改为颖士,颖是聪颖、士是士大夫。声音虽相似,意义就不同了。要记得,不可忘记!你们乡下说话,总是粗恶。你到这儿来念书,要随时学习、随时改进,知道吗?"

过了几天,王老师带颖士上街去散步。在路上,他们看到两只狗,一雌一雄,正在合尾,颖士问:"它们在做什么?"老师答说:"这叫做喜相逢。"他们又走到另一地方,见一只小猪刚从母胎中生下来。颖士又问:"这小小的东西叫什么?"老师说:"叫做秃头龙。"再走几步,他们走过一个丧事人家,正在做法事,门前贴了一张黄纸榜。颖士问:"这是什么?"老师说:"这是黄榜,他们今天挂黄榜。"

那时天色已晚,师生两人,因此赶回家来。晚饭之后,忽然锣声大作,人声嘈杂,对面一家布店不慎,失火了。颖士大叫:"老师,老师,不好了,火烧了!"老师说:"何必这样粗声大气,你又现原形了,以后不准说火烧,要说满天红。"

五个月过去,天气已由冬到春,由春而夏了。有一天很热,是六月二十的黄昏。师生两人在街上散步。见一家门口,站了一个打扮妖艳的女子,边说边笑,嘴里不知道嚼些什么零食。任何人一见,就知道她是一个不守妇道的女人。颖士虽然是乡下小孩,也知道这种情理,坦然问道:"老师,那门口站的女子,是不是个妓女?"王老师有些生气了,答说:"妓女、妓女,多么难听啊!你应该说倚门望……倚门望,知道吗?"再走几步,他们碰见一个叫化子(乞丐),拿了一双乌龟在手上玩弄。那个叫化子,还有一根棒、一只篮子,篮里有一只破碗,都放在路上。颖士到底是一个小孩子,看到就叫说:"叫化子弄乌龟,老师你看啊!"老师说:"你又要出粗了。我再三教你,你还不记得,今后不可再说……。你应该说:卖磁器(指叫化子),应当说:头向上(指乌龟)。"

那天他们回家的时候,又碰到一个丧事人家,正在入殓。学生问:"那只大木箱子,我们乡下人叫棺材。恐怕太粗吧!我们应该叫它什么?"老师说:"叫它金银柜好了。"

据说,那个乡下小孩,在王老师那儿学习了七、八年之后,出口成章,毫不粗俗。当王老师七十岁大寿那天(同时他的长孙结婚),这孩子特地赶到城里来贺寿贺喜。他见了老师,就跪下去拜了又拜,嘴里念念有词。他所说的如下:

恭喜老师喜相逢,

明年生条秃头龙。

三年两次黄榜挂,

两年三次满天红。

可怜师母倚门望,

望见老师头向上。

老师请进金银柜,

万世儿孙卖磁器。

上述故事,想是江西老表所编造,因为销售磁器是江西大营业之一,因此做这誉词。

现在幽默故事讲完啦,我再继续王湘琦先生的另外一副妙对。它的上联是:"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下联是:"阴阳台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

这副对联,固然"天衣无缝",可惜意含讽刺。王老先生一生不很得意,小半因为政治关系,大半倒是自己太狂,他常常发脾气,到处讥笑人,因此别人怕见他,他也看不起人。他的学问很好,别人也没有话说。他著有诗文集多部;解经注子的书也不少。他的日记,除了周妈一事外,不如"越缦堂日记"有味。

六、学问的获得

一个初学英文的人,开始一定会感到困难,ABC等等二十多个字母,固然不容易一下子记得熟。学好了小写,大写又记不清了。光是学字母,已教人头疼。等到记熟了字母,又要学拼音,既没有一定的方法,变化实在太多。再接触到文字,问题就更多了,不但有性别之分,且有时间之别,还有各式各样的所谓"法",记熟了各种方法,还要记得许多"例外"。这么一来,一个年纪刚十岁出头的小孩子,真会感到不胜其烦了。

如果在初学时,他们得不到好的教师去指导,这些小孩很容易视为畏途,渐渐地减低学习的兴趣。

学一种外国语当然是十分困难的,我国现在懂得英文的人不少,但是能"说"得出口的,就相当的少了。有许多人到欧美去留学,英文的程度不过勉强可以说。我们不可能的竟想靠一本"英语速成"的宝贝小册子,以一个月时间把它弄通,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学英语是如此,学其他的也不例外。学问的成就,是慢慢地积累起来的。一个投机的人,今天中了大奖,明天立即成了富翁,这种侥幸,在学问的领域里,是不存在的,幻想求捷径的人,结果必然会走上失败之路。

用功是绝不会白费的,有一分努力,自然有一分成就,有伟大成就的学问家,必然要经过一番努力。国父一生奔走革命,工作非常忙碌,但他从来不曾放松学习。所以他学问的渊博,完全是靠他不懈的学习和不断的求进步。他时常跑在时代的前头,从来不会落在时代的后面。在世界著名的革命家当中,他是学问最高深的一个,这种伟大的成就,也就是他用功的结果。

擅长登山的樵夫,他是步履稳健的一步一步爬上山巅;好胜的年轻人,则不耐烦的一口气跑了几十步,终于气喘如牛地停了下来,不能再继续前进。

学问的获得,应该像樵夫攀登高山,一步步的爬上去,愈能持久,你的力量就愈强,所得愈多,成就便愈大。不要以为诗人的几行短短诗句很容易写,"我也马上可以写得出来",这是年轻人的天真想法,那有这么容易的事?

一般文艺朋友,都忽视了打好基础的必经步骤,没有起码的音乐修养,就要作曲;没有画好一片树叶,就要素描人像;没有写好一篇散文,就要作长篇小说;没有写好一首抒情小诗,就要写百行千行长诗。这种忽视基础功夫的学习心理,是成功的敌人、是失败的朋友,侥幸之心不根除,难望有点滴的成就。

最后,让我再强调一句:"侥幸成富翁的例子不少;但侥幸成学问家的事,是绝对没有的。"

七、智慧的求知之旅

一个人有三种年龄:第一种是自然的年龄,第二种是智力年龄,第三种是学习年龄。

自然年龄是有加无减,智力年龄是不加不减,学习年龄是有加有减。

人生智力的高下,无论是天才或低能,完全是因禀赋的不同,跟血统遗传有很大的关系,也不是人力所能改变的。尽管孔子有"上智、下愚"之分,孟荀有"性善、性恶"之别,但是不管怎么说:人的智慧,是一生下来就决定了的。俗谚说:"孩童看八十"、"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就是说:少年时代是怎样的天资,到老年还是一样。

但是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活到老,学到老。孔子说:"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证明学习年龄是可加的。古人又说:"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又说:"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又说:"一日暴之,一日寒之。"这又证明学习年龄是可减的。今日努力上进,明天如此,后天仍当如此,过一段时间,可以从很浅薄的青年,跟饱学的学者相抗衡。而自负其才的青年,今日荒怠,明天荒废,自然的也可回到幼稚的状态。可以说学习年龄的增加,往往费了九牛二虎之功,而其减少,实不费吹灰之力。

我们可以教人学,也可以教自己学,也可以教自己不学,学无容心,而操之于己,所以说:学习年龄,有加有减。

孔子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因而不学又其次也。"我们不能强迫天下人,都是生而知之,都是高等智力年龄。但是学而知之,我们是可以做到的,因而学之,更是我们应当奋勉努力的,人生价值,就是一个学习,学习的成功,全在一个"困"字。不困不学,不学无术。我们不要虚掷了宝贵的光阴,浪费了我们的天赋智力,辜负了我们学习的工具。我们应该永远保持我们的青春,我们应当继续不断的努力学习,发展我们的天份。

八、最美的眼睛

"睁开眼睛,精密思维,就可在世界上安全行走"。这是一句人们已经熟知的格言,但它具有非常自私的意味。"你可以尽你所能向别人学习,但尽可能少让别人向你学习。"似乎是最适当的诠释。假如每人都接受这个建议,并尽力使自己的思维精密,因害怕受到误解或被误认为缺乏智慧,交谈怎能愉快呢?但这是构成人类幸福生活必不可少的内容。

有时,我同意鲁升博士的见解,认为沉默并不是睿智的表现,不如"征询意见"效果更好,博士把沉默作为美国印地安人的一个特征提及。即使在文明公司,他认为,除个别情况外。不愿意参加交谈,十之八九是愚蠢的特征,目前这种情况还在增加。见解,无论是源自书本还是来自感想,如果在大脑中过剩,只能通过书写或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

然而,让你的眼睛一直睁着,是一条明智的建议。多少人生理上的眼睛睁着,而心灵上的眼睛却始终关闭着。"看,他们什么也没有看见。"这种人到了3岁或4岁时,可能由于超常的年龄声称具有超常的智慧,但这种声明可能不被接受。一个用心观察的人,经历一年得到的智慧比不注意观察的人经历10年得到的还要多。因此一个拥有10年与人、物、习俗交往经历的30岁的人要比一个拥有70年所谓经验的90岁的人聪明。丰富的实践智慧不可能快速获得,但学校经历除外。世界上存在许多到了聪明的年龄却很无知的情况,这不属于本课题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为了让心灵的窗户能够打开,外部的眼睛必须活跃。遵循一般原则,我们应该关注我们身边的事情。的确有时抽象的东西被表述出来的时候,是在学校或秘密的地方;但一般说来,我们应该始终让我们的眼睛睁着。因此,不难理解为什么一些人被认为有学问,但在日常生活中却很愚蠢。难道不是因为他的眼睛除书本、学校、学院、大学以外的东西已经关闭了吗?

已故的德怀特博士是一个对书本知识和他生活、活动的世界均不落伍的典型代表。在他散步或偶尔到过的地方,没有什么能逃脱过他的眼睛。"一只鸟飞不高",他的一个学生说,"但他观察到了"而且他也努力在观察其他事物时养成同样的习惯。一天,他与他的学生坐在一辆4轮轻便马车上,他的学生想分散了观察周围事物的注意力。对学生漫不经心的态度他感到极大愤怒。突然大喊"喂,睁开你的眼睛!"这一喊在他学生的心灵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尽管他不以教课著名,但他已超过了许多人。

然而在这些事情上过于拘泥,不仅是虚伪的,而且会有背我们的真实意志。我们仅对物体扫视一下是很不够的,我们必须给予深深的印象。

在新英格兰有个医师,他因为在旅行中阅读获得了很大的名望,他的赞美者说,从未看见或很少看见他在乘4轮车时手里或身旁没有书籍。但这种名望通常具有蘑菇般的特征。或许迫于紧急情况,为了履行一名医生的职责需要查找有关书籍,而当时正好在车上,这种情况不会经常发生,如果阅读的是名著或自然书籍会更好。

毋庸赘言,波里尼因为智慧获得的尊敬是公正的,这位长者没有书籍或便携式写字桌在身边从不旅游,而且年轻时一有机会就阅读,不论是骑马,步行还是静坐。我不怀疑就书本原理而言,他们是聪明的。如果他们离开家里的书籍和写字桌,对周围事物睁眼观察,他们将会有获得更牢固、更广泛的实践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