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眼的明星光环为无数个少男少女所追捧,殊不知演员成名的背后有多少汗水在流淌。演员的成长历程应该说是一个很艰辛的过程,特别是新世纪的今天,立志于演艺的靓女俊男,高中毕业后需要报考艺术类大专院校的表演课程,看看艺术院校门口每年日益激增的排队的考生,就知道艺术之路的艰辛,特别是北京电影学院这样的造星的艺术院校,每年报考表演专业的考生就多达万人,而表演本科专业录取的名额只有十几个,这个录取比例,近乎残酷,足以说明艺考竞争的残酷性。艺术之路,不是自己想像的那样简单,所以说,不到万不得已,不要踏上艺术的征程,即使热爱表演艺术到骨子里,流淌在血液了,还需要天赋和方法正确、效率高效、抓住机遇等,不是付出就有收获,再简单的道理,哪怕是真理,也不是对每个人都适合的,人和人,还是有差别的,明智的放弃,胜过盲目的坚持,就像愚公移山教会我们一个真理,而不是教育我们去搬山石一样。在艺术院校的日常生活中,每个表演专业的学生都要经过声乐、形体、台词、表演、艺术概论等相关专业的训练,掌握做一名合格的演员的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直到自己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方能拥有做一名专业演员的资格正面,而所有的这些学习和训练,只是停留在理论层次上,演员的实践不仅仅是舞台练习,真正的演员还需要更多的社会实践,具体说,就是进组拍戏。社会是人的集合,来自五湖四海的形形色色的各类人群,在不同的行业中扮演者不同的角色。社会大学不再像校园那样清纯,表演专业出身的高材生,毕业后面对残酷的社会现实,纷纷选择了改行,这不是你我乐不乐意的问题,是需要,具体说是生存需要压力下的抉择。因为多年的表演专业学习和训练,归根到底是初学者对自身修养的一种提高和锻炼,毕业后的大学生,除了演戏养活自己外,再没有更好的办法养活自己,演员的工具就是自己的身体,包括形体、台词等,这些所谓的才艺和技能是无法创造生产力的,不像技术工人那样掌握着一技之长,凭借机器或者工具就可以投入生产中,怀才不遇,报国无门,这也是表演艺术从业者最大的悲哀吧。艺术追求的美的过程,前提是先生存后发展,不然,饿着肚子上路的话,不会走得太远。当然,改行,可以说是大部分表演专业出身的大学生的共同选择,我当年读大学的时候,就预言毕业后同班同学以后从事演员拍戏的不会超过三个,等毕业后,老同学纷纷改行,最终坚持拍戏的,只有三个人,再也找不到更多的熟悉的身影,当年的豪言壮语也早已消失在九霄云外了。当然,很多人的区别在于,有的人毕业后会选择继续坚持,实在无路可走的时候,也乖乖的加入了改行的队伍,有的人则是一开始就嗅觉到了某种味道,溜之大吉。当然,剩下的顽强拼搏的高材生们,除了学会适应,还是适应,因为我们没有改变社会环境的能力量,至少在有能力改变环境之前,还是需要学会适应的,这中间,就是这么一个必须过程。经过痛苦、漫长的煎熬之后,我们才慢慢变得成熟起来,才真正地理解,演员,就是做人。
冬天来了,春天还远吗?
——剖析民族电影体制现状和电影体制相对成熟的电影市场,如美国、法国、日本、韩国、印度等国家相比,目前国产电影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综合各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和制约下,电影体制需要进一步的完善,电影市场需要进一步开发,电影观众需要进一步的抚慰。为了更好地迎接电影事业的春天,有关部门可以考虑以下几方面:
一是电影局审批制度的改革。每年上千部的电影剧本和电影公映的审批工作都要集中纳入在广电总局下属电影局的工作范畴,不仅加剧了电影局这个国家专门管理电影的最高权利机构的工作负担和压力,权利的过于集中,也使得电影局的审批缺乏社会监督和工作的透明度。电影审批制度的改革可以通过权力下放的政策,制定国产电影统一的审查标准,让省级地方行政单位“电影局”(或其它行政部门)来负责电影的审批工作,国电总局电影局则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对国家电影政策的贯彻实施、解读,组建由专家学者、政府工作人员等权威的“电影监督委员会”,代表中央,加强对地方电影审批的监督和检查工作,以及处理一些颇有争议和影响的电影相关事务,通过改革调动中央和地方的工作积极性,大家齐心协力共同促进电影事业的发展。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灿烂,历史题材的选择有着发达国家难以逾越的文化和历史高度;中国拥有13亿常住人口,人多,人才相对也多;中国拥有世界排行第三的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阔土地,56个少数民族组建的大家庭,山清水秀,风光秀丽,自然和文化古迹众多,一定程度上及大地方便了电影工作者的艺术创作和构思,历史、文化、空间、人才等等优势决定着国产电影的多元化题材,必然带来国产电影风格的丰富多彩的气息和韵味,配合电影审批工作励精图治的改革,如此一来,必将极大地调动电影工作者的创作热情。
二是国营电影制片厂的扶持和改革。八十年代的电影制片厂和电影事业一样处于发展的黄金时期,近二十多个电影制片厂分布在全国各地,每年生产和发行几十部经典影片,不管拷贝和票房如何,国家财政都会以统一的价格予以收购,保证其创造的积极性,全国上下,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自上个世纪国营电影制片厂改革以来,几乎完全受控市场经济的掌控,自负盈亏,很多电影制片厂失去了国家这块温暖的港湾的庇护,加上对市场经济缺乏良好的判断和感知能力,很多单位从此一蹶不振,失去了昔日的辉煌,惨淡经营,每年象征性的生产几部影片,勉强过活,举步维艰;国家中影集团作为唯一的实力雄厚的大型国企电影创作和发行集团,其创作的条件可谓得天独厚,但每年的生产能力也极其有限,无法再现国产电影事业的辉煌,其它影视公司或独立制片人都是依靠市场经济的杠杆,担负着巨大的投资风险,在电影高峰上跃跃欲试,但很难形成大的气候。电影制片厂担负着地方电影的创作和发行事务,作为笼络和促进着地方电影人才发展电影事业的平台,是国家电影事业的生产大动脉,在其接受市场经济冲击的前提下,国家在相关政策上应给予从中央到地方的大力支持,使其在保留基本的生存和发展空间的前提下,鼓励其艺术创造的积极性,精益求精。
三是电影行业协会的建立。很多电影体制发展成熟的国家,如美国、日本、法国等国家,为了更好地维护和保障电影工作人员的利益,纷纷成立了行业工会组织,如编剧工会、导演工会、演员工会等组织,以此保障自己旗下的会员的利益;当影视公司或者影视剧组在签订工会会员的工作合同时,需要严格按照工会的条款来执行;当工会会员在和影视公司或者剧组的权益得不到保障或者发生争议时,工会作为一个合法的组织机构会代表会员与相关单位或个人进行交涉,以此确保工会会员的利益。目前国内电影创作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的工作流程还停留在自然经济的手工作坊式的个体式生产和创作,没有规范化的市场运作体制,为电影艺术的创作带来了诸多不便和损失。如此说来,电影事业的强大和发展,行业协会的建立是必然的时代选择。
四电影人才的培养。目前国内的高等院校在数量上保持了较理想的比例,特别是自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扩招政策实施后,高校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为国家经济建培养了大批的高等人才,也为国民素质的提高做出了贡献。遗憾的是,许多综合类大学把艺术专业作为附属专业来设置和发展;许多艺术类大学也忽略了电影艺术的本质属性,重点发展美术、音乐、舞蹈、设计等单一型艺术类专业,不能把电影艺术作为综合的艺术来发展,殊不知电影是集美术、音乐、设计、建筑、诗歌、舞蹈等艺术专业的集大成者,一部电影的创作涉及到大批工作部门,如摄影、灯光、化妆、服装、道具、剪辑、编剧、导演、制片、场务、词曲作者等部分,而拥有全世界最多人口的国家,目前国内只有一所综培养合类电影人才的艺术类高等院校——北京电影学院,面对成千上万怀揣电影梦想的艺考生,电影学院每年的招生名额只有几百人,很显然不能够满足电影、艺术创作的需求,导致了大批电影人才的流失和浪费。中国13亿人口作为电影人才的候选预备队,有着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人
才优势。随着全球经济化的影响和交流,“中国人才”和“中国市场”一样开始引起全世界的注视的目光。由此看来,根据优化组合的放在政策,组建培养电影综合人才的专业的高等院校的改革方针势在必得。
五是拓宽电影资金的筹备。国内目前因缺乏完善的电影运营体制,特别是资金短缺的困扰成为了电影创作的最大障碍,也因此导致了电影产量和电影数量的良莠不齐,无法形成国产电影与国际电影强大的竞争优势。进入了21世纪,目前国产电影的数量开始维持在400部左右,而在上世纪60年代,日本电影成熟的机制,造就了电影天皇黑泽明为代表的优秀的电影艺术家,而黑泽天皇的出现也影响了以后好莱坞电影大师斯皮尔伯格、卢卡斯、塞科西斯等电影艺术大师的艺术创作。那个年代的日本电影每年的产量在600部左右,数量上全球领先,连好莱坞也相形见绌,日本电影在质量上生产出了如《罗生门》等震惊世界的优秀电影,电影天皇黑泽明第一次以亚洲人的身份摘取了威尼斯金狮奖,第一次把亚洲电影推向世界,让习惯了欧美电影审美的欧美电影的评委的目光开始集中在了亚洲,这所有的一切,与日本电影成熟的电影机制,雄厚的资金保障,良好的创作氛围和热情是分不开的。国产电影的黄金时期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文革结束后的改革开放带来了社会发展的大潮流,为电影人才和电影艺术的发展带来了美好的春天。随着《黄土地》在国际电影节的崛起,国际评委开始关注中国电影,特别是张艺谋的《红高粱》在柏林电影节上斩获金熊奖,中国电影才真正开始了在国际电影节上发出自己的“民族”声音,这一时期国家在政策上大力扶持以电影制片厂为组织机构的地方电影企事业单位,开明的政策和艺术家极大的创作热情共同努力下,也因此促进了国产电影发展的黄金时期,诞生了《一个都不能少》《菊豆》《红高粱》《霸王别姬》等经典电影。而随后而来的制片厂制度的市场改革,使得电影制片厂在市场经济中风雨飘摇,勉强自保,再也没有昔日的创作激情,中国电影事业也因此再一次进入寒冬。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早在一千多年的唐朝就已经是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日本一个弹丸之国,领土狭小、人口众多、资源匮乏,在电影事业上竟然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不在于它有多强大,更不在于我们有多软弱,而在于我们自己没有坚持在电影事业上再次发出自己大国的声音。冯小刚大导演自己曾经说过,伺候好国内的电影观众,顶整个欧洲,说的很经典,画龙点睛,一针见血;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等哪天我们的电影体制改革顺利进行,电影市场一旦成熟,我们自己的电影可以满足国内的观众的需求,我们就不必再排队看好莱坞大片,也没必要满大街买大片看,我们完全可以自给自足,我们不需要苟求去看外国评委的脸色,到那个时候,外国电影艺术家会抢着坐飞机来中国参加国际电影节,弄不好电影中心的好莱坞的霸主地位也会屈服崛起的中国电影事业而俯首称臣,百家争鸣,百花争艳的局面一旦形成,我们完全有理由坚信,国产电影未来的春天会更加灿烂和辉煌。
六是加强行业运营的监督。一方面是电影工作人员的选拨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和规范来约束组织人员,完全是手工作坊式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小本生产,有很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为了保障工作人员的权利的行驶和利益的兑现,需要行业的监督、指导;另一方面是电影剧组的工作模式有别于其它工种,是来自五湖四海的创作人员在室内场景、户外或者摄影棚进行的一种集体创作,这在无形中就加剧了不安全因素和隐患的存在,同样需要相关部门加强监督和指导。
七是电影院线改革。主流电影院线都是传统的院线模式,很难适应时代潮流的发展需求。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清数字电影应运而生,因其方便、快捷和高效性,渐渐地为行业人士所接触和运用,数字电影因成本低廉,可操作性强,特别为电影初学者所推崇。目前形势看,数字电影发行的平台很有限,全国范围内,仅少数电影院线可以放映数字电影,数字电影的主要发行还是通过电影频道以电视电影的形式出现,而占全国绝大多数的电影院线只放映传统的胶片电影,这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了数字电影的创作热情和发展尺度。主流院线改造数字影院的成本因偏高,使得各大影院迟迟按兵不动,这就需要政府相关部分的财政支持。
八严厉打击影视音像制品的盗版。盗版问题严重危害了包括电影音像制品在内的国家知识产权事业的发展,每年因知识产权而流失的金钱也不计其数,严重损害了知识产权所有人的经济利益。盗版影像制品的出现和广泛发行,因价格低廉而引起了普通工薪阶层消费者的目标,使得他们花几元钱看大片,满足了自己的视觉欣赏的目的,而以垄断电影票房盈利的电影院线则因此蒙受巨额损失,电影投资商和出品单位也因此损失不少经济利益,因此,打击盗版,需要利剑出鞘,斩草除根,势在必得。
九是完善电影发行体制。目前市场上的电影大致可以大致划分为三种类型,商业片、艺术片和主旋律片;商业片常为投机取巧的投资商关注和支持,主旋律片为国家电影企事业单位支持,唯独最代表电影艺术本质的艺术片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最少,其创作所需要的资金以及后期的发现的空间都极其有限,只能在商业片和主旋律片的夹缝中取得喘息的机会。在市场经济的威逼利诱下,许多立志做艺术片的电影人费尽心机、倾家荡产拍出来的艺术片因没有发行和放映的场所,最后血本无归,乞讨为生;无奈之下,迫于市场压力的艺术家也纷纷改变自己的初衷,纷纷臣服于商业,导演在制片的压力下,三天一个胶片、五天十页剧本,不断的模仿,不断的妥协,粗制滥造,矫揉造作的商业大片横空出世,泛滥开来,使得观众大倒胃口,电影事业的畸形发展也使得艺术家和电影观众对电影的发展现状摇头叹息,久而久之,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在了国外包装华丽的经典大片。倘大的国家,只有几个才华横溢、能力过人的大导演如贾樟柯为代表的新一代电影青年导演,一直在坚持做艺术电影,甚至不惜一地下的形式做,他们考不起,也不靠国内的电影票房,而是靠国外发行电影版权和国际财团的支持来维持自己的创作,我们国内的真正的电影艺术家在这样的夹缝中生存发展,一些成名的电影大师却迷失自我,放荡沉迷,这样的电影发展现状,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和重视。重新开创艺术片的春天的办法那便是:地方院线在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持下,开辟专门的艺术片放映时间和地点,以此满足不同电影观众的审美需要,加大艺术片的投入和支持,培养艺术创作人才,还原电影的艺术本质面貌;另外,随着网络的发展和普及,网络视频的鱼龙混杂需要相关部分的规范和净化。
十是电影后续产品的开发。如果说电影的创作是从电影剧本的确立开始的,那电影的结束点,在哪呢?很多人会以为是电影公映以后的票房便是电影的终结归宿,专业角度讲,这样的理解是片面的,电影的放映是结束了,可电影的影响依然存量,一部经典电影,是永远都不会有终结点的,有是只是大浪淘沙,淘汰庸俗的视听垃圾。和国外发达的电影事业相比,我们的电影事业还处在成长时期,我们的电影是拍完了不少,可我们的电影后续产品很少得到充足的开发和利用,造成了资源浪费。电影不仅仅是一种艺术片的集大成者,我们完全可以开发与其相关的后续产品,如模仿演员的服装设计、模仿道具的玩具设计、模仿场景的主题公园的设计等等,一部电影完全可以带动这些相关产业的发展,这些事情完全可以交给我们的商业团队去发展,艺术家还是把更多的目光投放在电影的创作中去,各司其职,也使得电影整天创作变得分工明确,高效、有序地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