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英雄人物时代楷模丛书——张秉贵的故事
6002900000019

第19章 争分夺秒

“领导上为了加强咱们组,把张秉贵同志调来了。”在糖果组的欢迎会上,组长向大家宣布。

加强,张秉贵懂得这两个字的分量。商品部主任和他谈调动工作时这样讲的,糕点组同志们这样嘱咐的,糖果组也是这样期待的。作为劳动模范,这要求是正常的,但是,“隔行如隔山”,他心里底数并不大。他恳切地说:“领导上给我个新的学习机会,请同志们多多帮助”。组长说:“你是老售货员,两组业务大同小异,没问题?”

张秉贵没有放过这个“小异”。他甘当小学生,从头学起,而且首先抓住糖果组交易频繁这个特点在争分秒上下功夫。

糖果组是个长方形货岛,周同有十四个玻璃柜台,南北两面共有八个三层的大型分格货架,一百一二十块明亮的玻璃挡板里面,各种包装精美的糖果五光十色,争艳斗丽。硬糖、软糖、奶糖、酥糖、巧克力糖……,足有上百个品种。北京的,上海的,广州的等等地方名产,各具特色。张秉贵很快就熟悉了。

糖果组的顾客比糕点组多,常常围满柜台,甚至自动排起了长队。如何节省时间成为主要矛盾。顾客要求急,张秉贵也力求快,但是有的顾客往往是轮到购买时还没有拿定主意,售货员只好拿着秤盘等候,耽误了不少时间。根据这些情况,他总结出“接一问二联系三”的工作法。就是在接待第一位顾客将近结束的时候,便问第二位顾客买什么,双方先有个思想准备,同时向第三位顾客打招呼,也请他做好准备。这样做,售货员固然辛苦些,但取得了顾客的配合,售货效率自然提高了许多。他的工作法引起了小组内外的重视,带动了许多同志。“我们只有珍惜顾客时间的义务,绝没有浪费顾客时间的权利?”成为糖果组内外传诵的名言。

早晨,第一批顾客进店。四个年轻人一块儿涌到柜台前。这个说:“我先来的,先给我拿。”那个也说:“我头一个到的。”张秉贵连忙笑着劝说:“同志们都很忙,都想早点买完。我们售货员尽心尽力为顾客节省一分一秒,是不是哪位的事儿更急点就先买吧?”这一说,年轻人反而互相谦让起来,“我不急,您先给他们拿吧?”“不,不,我也不急”,……张秉贵快速操作,一一送走,看看表共用了四分多钟。能不能再快点呢?他想。

“那位同志,您有什么急事吗?”张秉贵注意到排在后面的一位顾客连连看表,便越过几位顾客向他打招呼。原来那位顾客要赶火车,剩下半个小时了。于是,张秉贵便主动对排队的顾客说:“既是这样,排在前边的同志就让一让好吧?我一定加快给他拿,回头也这样给您拿。”赶火车的顾客连声道谢。张秉贵说:“您别谢我。要谢,您就谢谢大家,这是同志们的支持啊?”这位顾客买了好几种糖满意地走了。张秉贵看看表,足用了两分钟。能不能再快点呢?他想。

为了再快些,张秉贸把每次售货归纳为问、拿、称、包、算、收六个环节,在每个环节上动脑筋、挖潜力。

称糖需用的时间,伸缩性很大。有时一抓差不多,几秒钟就成。有时抓少了,添秤;抓多了,减秤;减多了还得再添;添多了重又再减,反复几次,兴许能超过一分钟。于是,他下决心练“一抓准”的本领。每天早来晚走,反复苦练,抓了称,称了抓。各种糖果的块型不同,重量不同,全凭眼力和手感,要做到一抓就接近准确,很不容易。但为了节省顾客的时间,他终于练出了过硬功夫。有时一抓正准,有时添减一两块糖就成了。所以被誉为“眼是天平手是秤”。

糖果的品目繁多,价格各异。售货时如果没有记准价格,每回头看一次货架上的价签,至少耽误三秒钟。张秉贵算了一笔账,每位顾客买三种糖,就耽误九秒钟。按一天接待四百位顾客计算,倘能做到不回头看价,就可以节约一小时?从此,他下功夫记牢各种糖果的价格,售货时不再回头,每天可以多接待几十位顾客。

晚上,张秉贵一回到宿舍,就钻进了数字的王国。那是一张抄满几百行数字的表格,列出各种糖果每斤每两的钱数。原来,他在苦练心算的本领。一会儿是“先加整后加零最后出总数”,一会儿是“先加后减速算法”,一遍遍心算,一遍遍用算盘检验,误差越来越少,终于甩掉了算盘。即使顾客分斤搿两地买几种甚至一二十种糖果,他也能一边称糖一边用心算计数,在递出商品的同时,报出应收多少钱。这种“一口清”的本领,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受到了广泛的赞誉。

一位顾客出现在柜台前,对张秉贵说: “买一斤糖果?”他指点着货架上的糖果,非常流利地说:“两块二一斤的双喜奶糖二两二、一块一毛五一斤的脆口香三两七、三块四一斤的迎宾奶糖二两八、一块六一斤的广州水果糖一两三。”张秉贵按照他的要求逐一称好,动作干净利落,然后客气地问:“您还需要点什么?”“不要别的了,你不是一口清吗?多少钱?”张秉贵随口回答:“两块零七分。”并且顺手递过一把算盘说:“您买的数量零一点,我是心算的,请您再复核一下好吗?”这位顾客一吐舌头说:“您往这儿瞧,我早算好啦?”他摊开左拳,手掌心有四行圆珠笔字迹,总数是二元零七分。顾客又接着说:“咱们是同行,我是副食店的。看了报纸上夸你‘一口清’有些不信,所以特地慕名而来试一试。您真不简单,我算服啦?”

张秉贵为顾客争分秒的精神,常常使顾客感动而主动配合。一位四川口音的顾客买了几斤什锦糖。张秉贵刚刚称好,他就打开旅行提包说: “不用包了,请倒在里边吧?”张秉贵问:“您这糖是带回家乡的吧?”顾客点点头。他说:“您想为大家节省时问,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不过,四川比北京热,糖果闷在旅行包里容易溶化、发粘。”说着迅速地加了一层蜡纸把糖包好。顾客非常感谢。张秉贵说:“这是应该做到的。我们努力求快,还要尽量做好。您这样带走,我们才放心。”

“上海糖果好还是北京糖果好?”一位东北口音的顾客在询问。“都不错。各有所长。”“各有什么所长呢?它们有什么区别?”张秉贵回答不出,只能各拿出几种样品请顾客看,耽误了好半天,顾客还是不满意。他感到十分不安。

他把顾客的询问请教老职工高庆华该如何回答。老高说:“如果让我回答,我就说上海的米老鼠奶糖好,北京的酥糖好。”“怎么个好法呢?”“米老鼠奶糖包装精美,块型和包泽都好,入口容易溶化,吃起来奶味浓、细腻、不粘牙。北京酥糖皮薄、馅细,吃起来酥、脆、香、甜,口感好,不垫牙。”老高讲得如数家珍。张秉贵接着问:“你怎么知道得那么清楚?”“这两种糖我都品尝过。”“别的呢?”“尝过的还行,没尝过的就说不清了。”

这番话给张秉贵很深启发。原来,糖果的新品种上市,一般备有供售货员品尝的样品,以便向顾客介绍。张秉贵刚调来,许多品尝机会都已过去了,他决心自己购买糖果仔细品尝。先是自己尝,觉得把握不大,进而邀上高庆华、郭联级和业余学校的匡老师一同品尝,进行比较和评议。他前后品尝过二百三十多个品种,实践经验积累得越来越多了。

为了弄清糖果的制作过程,张秉贵还到义利公司食品厂参观,从配料、熬糖、冷却、切块成型直到包装出厂全部了如指掌。从此,他介绍商品和回答顾客询问更准确了,时间也大大缩短了,顾客更满意了。

节日,比平日忙得多。顾客排起长队,张秉贵越忙越精神,满头大汗也不理会。

“啪?”一位顾客伸手把秤盘按住了。张秉贵不由一愣:怎么得罪顾客啦?只见顾客满面笑容:“老同志,您先擦擦汗?”排在后边的顾客也说:“您喝口水,歇会儿再卖。”他说声谢谢,擦了把汗,端起茶杯匆忙地喝水。又有人说:“请您喝足了,我们多等会儿没关系。”在这样的热情关怀下,他更感到柜台上的一分一秒无比珍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