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争取做优秀的自己
6005700000017

第17章 灵感来自于细节

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说:“行之有效的创新在一开始可能并不起眼。”而这不起眼的细节,往往就会激发创新的灵感,从而能让一件简单的事物发生一次超常规的突破。杜拉克认为,创新不是那种浮夸的东西,它要做的只是某件具体的事。企业要真正达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目的,就必须做好“成也细节,败也细节”的思想准备。否则,所谓的创新只能是一句空话。所以,创新不一定是“以大为美”,但却绝不能掉以轻心于企业活动中的既不相同却又相互关联的每一个细节。

下面所举的例子也许比我在这儿喋喋不休地说教要有力得多。

食五谷杂粮的,谁没有个病痛的时候?病痛了就得去医院,而去了医院,医生多半就会拿出听诊器来听你的心音。作为医生的基本“吃饭家伙”,听诊器已经被我们司空见惯了。然而在19世纪初,它还没有诞生呢!

那么,谁是听诊器之父呢?它又是怎样被发明的呢?

1814年的一天,法国医生莱纳克正漫步从一个花园经过。突然,他被一对正在玩翘翘板的男孩吸引住了。他看见其中一个男孩把耳朵紧紧贴在翘翘板上,而另一个男孩站在另一处用一枚铁针在翘翘板上轻轻划着。

莱纳克好奇地走过去,学着男孩的样子,也把耳朵紧紧贴在翘翘板上,奇怪,莱纳克也听到了翘翘板上的另一端铁针划木板的声音,而且听得清清楚楚。

当时,法国到处流行肺结核病,医生们都苦于没有办法及早发现人体内的肺等器官运动是否正常。在这对男孩玩的翘翘板的启发下,莱纳克医生终于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

今天,听诊器太平常、太普通了,普通得就像我们的手指或五官,没人会注意它。然而,在19世纪初,在它发明伊始,它确实给医生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倘若没有莱纳克的细心,听诊器不知道何时才能问世呢?!

说普通,还有比听诊器更普通的呢。

现在我们谁不用铅笔啊,尤其是小学生。而且,我们使用的铅笔几乎没有不带橡皮头的,没有橡皮头的太不方便了。使用铅笔而不是钢笔就是看中了它的容易擦去的优点,倘若擦去不方便,我干吗用铅笔啊?

可是,最早的铅笔是不带橡皮头的。

海曼是美国的一个漫画家,虽然非常用功,但由于画法不当,又缺乏名师指点,绘画技能平平,一直没有成名。可是,歪打正着,他却发明了带橡皮头的铅笔并因此成了富翁。这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海曼经常用小铅笔和小橡皮画素描,因为是练习,因此,难免画了擦,擦了画,很是麻烦。为了减少麻烦,他就把橡皮条切得很小,用铁丝把它固定在铅笔的顶端,这样使用起来就方便多了。发明了带橡皮头的铅笔,海曼申请了专利,因此,他很快就成了大富翁。

如果说因为偶然发明了听诊器和带橡皮头的铅笔,那么,是不是可以这么说,在他们两人之前,也有人看见过儿童玩翘翘板、也有人使用橡皮擦字迹,可是,他们为什么没有发明听诊器和带橡皮头的铅笔呢?毫无疑问,是他们注意了细节。细节,使两个有心人在造福全人类的同时自己发了财。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譬如服装干洗法的发明也是如此。

欧美的洗染业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其整体的先进技术和可靠的质量是我们公认的。比如在意大利,特许经营已处于发达阶段,表现最为突出的如意大利威特斯国际洗衣集团。在欧美一些国家的家庭洗衣机已呈逐渐淘汰的趋势,而人均洗衣量却日益增长,就促使干洗业出现了一些国际化、专业化、大型化的连锁洗衣集团,像美国的ECOLAB公司,它拥有700个洗衣分部及自助洗衣点,2000年营业额达到14亿美元;美国的阿拉巴马健康集团拥有150多家大规模洗衣店及500多个自助洗衣点,2000年营业额也达到11亿美元。20世纪50年代,日本引入连锁经营之后,洗染业的连锁经营也迅速发展。至1994年3月,日本有连锁特许经营总部203个,加盟店14万个,其经营规模和档次有的甚至超过欧美。我国的干洗业虽然其技术和规模不比欧美和日本,但其营业额之大不会比欧美和日本差多少。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庞大的产业,其源头却是发轫于一个微不足道的细节。

1825年,一位名叫乔利·贝朗的法国人在巴黎开了一家染织厂。有一天,厂里有一位工人不慎打翻了桌上的一盏煤油灯,灯油把桌上的台布弄湿了。当灯油挥发干后,乔利·贝朗惊讶地发现:脏台面上曾被灯油弄湿浸过的桌面比没被灯油弄湿的其他地方要干净。这使他很好奇,他于是去探究那灯油,发现那原来是一种叫茨烯的东西。因此,乔利·贝朗推断茨烯这种物质具有一定的清洁作用,并认为,应用某些溶剂在没有水参与的洗涤过程中可以去掉用水洗不掉的一些油垢污渍。于是,他大胆加以试验并在成功后加以大力推广,在其工厂内运用。

瞧,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细节,乔利·贝朗注意到了,他因此就发明了干洗法,成了这个行业的鼻祖并衍生了一个巨大的产业,真所谓“小发明,大成就”。

由此可见,很多发明并不大,它们既不像炸药那样惊天动地,也不像青霉素那样轰轰烈烈,但它们确确实实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譬如带橡皮头的铅笔;或者确确实实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譬如干洗法。是细节成就了发明,更是细节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变化。

使我们的生活发生变化并朝好的方向发展当然是好事,但假如不能使生活发生变化,而能够使生活增添滋味,那也是很值得称许的。

早在500多年前,有一位名叫科尔迪的阿拉伯牧羊人无意中发现,有一只山羊异常兴奋,在那蹦来跳去尽情撒欢。他感到非常奇怪,决心弄清楚原因何在,于是便开始留意那只山羊,跟踪注意它的一举一动。

通过一连几天的仔细观察,他发现那只与众不同的山羊特别爱吃山坡一棵树上的红浆果,吃后就兴奋起来。好奇心驱使他按捺不住也吃了那棵树上的一些红浆果,不一会儿的工夫,便体验到那种神情振奋的感觉,情不自禁地跳起了欢快的舞蹈。

从那以后,每次到山坡放牧,科尔迪都要品尝红浆果。有那么一次,他在吃红浆果时,凑巧被一位路过的欧洲传教士瞧见了。科尔迪将他的观察和体验如实道来,传教士听后当即采摘了一些红浆果。他回到住所之后,将红浆果清洗几遍,用水煮出咖啡色。他耐心地品尝,最初的感觉有点苦,随之而来的是神清气爽,浑身都焕发出一种活力。从那以后,他每天都要煮一壶红浆果饮料滋润自己。经过传教士的热心宣传,周围的群众也都如法炮制,一起分享着饮用后的振奋。实际上,那种红浆果就是我们现在很多人不可须臾离开的咖啡。

咖啡的妙用得到初步验证之后,传教士又向欧洲商人做了介绍,立刻引起了他们的高度重视。他们将咖啡树移植到本土,大面积地推广,并引导人们消费。

后来,传教士在自己的布道生涯中多次提到偶然发现咖啡妙用的经过,并说了这样一段颇有感触的话:“一个人能否有所发现的关键,并不在于自己眼睛的大小,而在于是否善于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对微小事物的仔细观察,是艺术、科学、事业和生命等获得成功的伴侣。”

是啊,洞察入微,那“微”不就是细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