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期刊杂志相处艺术(《读者》丛书)
6011600000002

第2章

坐下来后,我知道了他的名字,叫“尼玛次仁”,一个藏民中很普通的名字,人也如其名,平凡、谦逊、热情,和任何一个藏民没有两样。

在安排好住宿之后,尼玛请我到大厅里烤火,因为那时小村刚下完一场雪,空气中有种刺凉的感觉。我们只是在烤火,并没有深聊,只是看着他家那个漂亮的小孩子在不停地闹,像只小鸟一下扑到这个人的怀里,一下又扑到另一个人的怀里,每扑到一处便引得笑声一阵,扑来扑去,把笑声连成了圈。

在他又一次扑到我怀里的时候,我一把抱住了他,随口问他一声:“你阿爸呢?”

他有些茫然地转头望着尼玛,然后一下子从我怀里跳了下去,带着重获自由的笑声跑开了。这时,尼玛对我说:“这孩子的爸妈四年前就去世了,修公路时翻了车。这些年是我一直带着他。”

我有些惊讶,很直白地说:“这么可怜的孩子啊,我还以为是你的孙子呢……”

“不,他不是我的家人,也不是我的亲戚,是村里开大会交给我带的,现在就是一家人了。”

我疑惑起来,继续问:“你们这里领养一个小孩子,还要开大会啊?”

尼玛笑着说:“是啊,这么一个孩子,这么小就没了父母,以后的生活是很艰难的,大家都很想领养他,所以大家得开会决定让他跟着谁。”

“他没有亲戚吗?亲戚应该带他才是啊!”

“是这样的,大家都很同情他、喜欢他,都想领养他,包括他的亲戚。但他的亲戚都很穷,家中子女也多,怕养不好他,而我这几年因为这个小客栈挣了点钱,所以大家就将他让给我了。”

“难道他愿意不跟亲戚而跟你吗?”

“有什么不愿意的呢?大家都一样这么爱他,大家都为了他好,跟谁不也一样亲吗?”

我无语,因为这里的人情温暖已经让我有了一种身在梦中的迷惑、惊诧与错愕。

我终于明白这样一个可怜的孤儿,为什么会那么欢欣地投身于每一个人的怀抱,而将所有的笑声串成一圈,因为他从来没有感觉自己是孤独的,他仿佛并没有失去亲人,失去滋润他成长的爱。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来自这古老而偏僻的小村落里弥散着的、在朴实的藏民心中充盈着的——爱,以及那种将爱当成一种义务的责任。这种爱与责任,在这湛蓝的天空之下、雪白的大地之上凝结成了一种神圣的精神一种世界上最为博大最为纯洁的爱的精神。

不要缚住牛犊的角

罗伯特·清崎曹刚译

第二天,妈妈和爸爸被叫到学校。老师和校长感到非常不安。当爸爸和妈妈走进办公室时,我正坐在角落里的椅子上,身上溅满了泥点。爸爸着急地问:“发生了什么事?”

“是这样的,应该说是那群男孩子自己惹祸上身。”老师答道:“我在罗伯特的成绩单上写了那段话后,我就知道会有事情发生的。”

“罗伯特打了他们?”父亲问。

“噢,没有。”校长说,“我看到了全过程。一开始是男孩子们去戏弄他,但这次罗伯特没有站在那里忍受欺侮,而是叫他们停止,可他们根本不听。罗伯特再三警告,男孩子们却越发猖狂。于是,他跑回教室,抓起他们的午餐盒,把里面的食物全部倒进了泥塘。当我穿过草坪跑过去时,男孩子们正在打罗伯特,但他没有还手。”

“那他在干什么?”爸爸问。

“在我赶到制止他们之前,罗伯特抓住两个男孩并把他们也推进了泥塘里,这就是为什么他的身上满是泥点的原因。我已经把那两个男孩子送回家换衣服了,他们全身都湿透了。”“可我没打他们。”我在角落里插话说道。

爸爸盯着我,然后把食指放在嘴唇上,示意我不要说话。然后他转向老师和校长说:“我们会在家里处理这件事的。”

校长和老师点了点头,老师接着说道:“我很高兴能够亲眼目睹过去两个月发生的事情。假如我不知道导致这次泥塘事件的历史原因,就可能只会责备罗伯特。

请你们相信我会把那两个孩子及其家长叫来实事求是地说明此事。我不会宽恕罗伯特把那两个孩子和他们的午饭扔进泥塘的行为,但我真诚地希望从现在起,男孩子们中间的这种以强凌弱的事情能够结束了。”

从校长办公室回家后的那个晚上,爸爸说:“许多人只生活在是非分明的世界里,于是有人会建议你‘不要回击’,另一些人则会高喊‘回击他们’,而生活中的事情却远非如此简单。掌握回击的分寸要比简单地说‘不要回击’或‘回击’需要更多的智慧。”

第二天,两个男孩子和我被叫到一起开会,我们各自承认了自己的错误,握手言和了。课间休息时,其他孩子走过来和我握手,拍我的背,他们祝贺我回击了那两个也欺负过他们的男孩子。我对他们的祝贺表示感谢,轻咳一声,一本正经地说:

“你们应该学会为自己的权利而战。如果你做不到,你们一生都将只是一个懦夫,被那些永远也不会绝迹的恃强凌弱的人推来搡去。”如果爸爸听到我在说他教给我的这番话,一定会非常骄傲的。

从那天起,我的一年级生活就变快乐了。我找回了宝贵的自尊,赢得了全班同学的尊重,全班最漂亮的女孩也成了我的好朋友。我学会了以勇敢和自尊带来和平,而不是仅仅为了做个“好孩子”而沉没于恐惧和害怕的感觉中。

父亲经常说:“真正的智慧是把握合适的分寸而不是简单地谈论对与错。”作为一个6岁的孩子,我从母亲那里懂得了应该成为善良和文雅的人,但我现在知道我不应该无原则地善良和文雅。从父亲那里我懂得应该强大,但我也知道善于运用智慧、巧妙地利用自己的力量的人才是最最强大的。

蒋家平

睡屋顶的美国校长

美国新泽西州一名小学校长戴维斯先生为遵守对学生的承诺,某日傍晚爬上校舍屋顶,度过了一个寒冷的夜晚,并且觉得“冷得值”。此前,他曾对学生说,如果他们在几个月内读完一万本书,他可以任由学生处置作为奖励。学生提前完成读书任务,他们选择的奖励是,把戴维斯的头发剃成学校名称缩写“HP”字样,并让他在屋顶住一个晚上。

笔者看到这则报道,禁不住轻声笑了出来:这些孩子想出的处置校长的法子也太绝了点,典型的捉弄人嘛!可你不得不承认,这个法子很有创意,从捉弄人中透出了孩子们的顽皮可爱。

这种事儿,在中国或许根本不会发生。中国的校长们在斥责孩子不上进时,也常说“这道题你要是会做,我认你做老师”一类的狠话,不过,这只是火冒三丈时的言不择词,根本没打算兑现,被“承诺”的孩子即便做对了题也不会想到要校长“认师”。就算真有倔强的孩子盯住不放,中国的校长不但不大可能“住屋顶”,反倒可能大光其火,学校老师、学生家长也会反过来批评孩子不懂得尊敬师长,伤了校长的面子。

戴维斯校长之所以觉得“冷得值”,我看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自己在屋顶上住一宿,换来的是学生读完一万本书,大大增长了学生的知识,这笔“生意”做得值;二是兑现自己的承诺,给学生树立了榜样,有助于学生养成诚信守诺的良好品格;三是“住屋顶”不但没有让自己失去尊严,反而融洽了校长和学生、家长的关系,用我们现在时髦的话来说,体现了师生间的“和谐”。

诚信的说教再多,抵不上老师、家长的一次身体力行。从这个意义上讲,戴维斯校长“睡屋顶”的行为,给我们所有为人师表者树了一面镜子,我愿为之深鞠一躬。

孙红岩

我喜欢咱们一起过

儿子7岁的时候,有一次在回家的路上,忽然表情凝重地说:“我们班上有一个同学的爸爸妈妈离婚了。”

我心不在焉地“哦”了一声。

他奇怪地问我:“妈妈,你怎么不说‘好可怜哦’?”

我正往卖水果的地方张望,考虑买哪家的橘子,就顺口说:“好可怜哦!”

他又说:“咱们后面楼上的那个小孩,就是整天跑步的那个,他的爸爸妈妈也离婚了。”

我继续说:“好可怜哦!”然后开始挑选橘子。

买好后,我顺手递给他一个。他却不接。

又走了几步,他突然像鼓足了勇气似的小心翼翼地问我:“妈妈,你会和爸爸离婚吗?”

我坚决地摇摇头说:“不会的,你放心吧!”

可是,他不放心,继续追问说:“如果离了呢?如果离了,你会要我吗?”

看着他认真的表情,我不好再敷衍,就问:“你呢,你愿意跟谁?”

他紧紧拉着我的手,说:“我当然愿意跟妈妈!”

我搂着他瘦弱的肩膀,坚决地点点头说:“儿子,妈妈也绝对会要你!妈妈可不会把你丢给后娘。”

儿子放心地笑了,主动要了一个橘子吃。

橘子只吃了一半,他忽然像才想起一件大事似的问:“妈妈,我跟你,可以带一个人吗?”

我觉得好笑。这小家伙,怎么假戏真唱了呢?于是我说:“好吧,允许你带一个人。你想带谁?”

他说:“我喜欢奶奶,我想带奶奶。”

我装作认真地想了一下,然后说:“好吧,允许你带奶奶。”

他开心地笑了一下,忽然又说:“把爷爷也带上吧!爷爷不会做饭,得跟着奶奶。”

我又装作思索的样子,他在一旁丝毫不放弃地求我,我终于郑重地点点头说:

“好吧!把爷爷奶奶都带上。”

儿子非常开心,痛快地吃着余下的橘子。快到家时,他突然又说:“妈妈,我还想带一个人。”

“不能再带了。”我想不出他还会带谁,就拒绝了他的要求。

“妈妈,求求你带上他吧!”儿子着急地说。

“好吧!你还想带谁呀?”我有些不耐烦地问。

“带上爸爸吧!他一个人过多可怜呀!”儿子说。

“哈哈哈!”我禁不住开心地大笑起来,全然不顾招来周围许多人诧异的目光。

“把你爸爸带上,怎么能算是你刚才说的离婚呀?”我几乎笑得喘不上气。

儿子却没笑,也毫不理会我的问题,他还在求我带上他的爸爸。

我边笑边说:“好吧,好吧!带上你的爷爷奶奶,带上你的爸爸,咱们一起过!”

儿子这次完全放心了,他说:“妈妈,我喜欢咱们一起过。”

耕耘友善

海伦·赛隆海之子编译

设想你正驾车行驶在一条四线并行的高速公路上,突然一群小鸡进入你的视线,它们正准备穿过马路,它们的父母扑过来扑过去护着它们。这时你会做什么?是将车开过去,还是停下车去帮助它们?

对此,安科汉(一位学校的秘书与两个孩子的母亲)的行为给了我们一个有益的启示。有天清晨,安科汉正驾车行驶在马路上,突遇一群小鸡悠闲自在地漫步路中央。她生怕惊吓了这群小天使,便缓缓将车停到路边,接着拦住一辆紧随其后的双轮拖车,然后让双轮拖车的司机协助她指挥其他车辆停下。感觉没有任何危险后,她便依次抱起一只只小鸡,把它们都送到了安全地带。

没有对赞扬或奖励的任何期待,只出于单纯的善意促使安科汉做出此举。直到今天她仍为自己救助了那些小生命而高兴。“每当我想起这件事,仍会有一种温馨的感觉。”慷慨高雅的举止能将阴郁沉闷的日子变得不同寻常——它甚至能转变一个人一生的生活道路。畅销书《不要忽略小事情》的作者理查德·卡尔斯说,“当你为别人做好事时,你会有一种身心宁静平和的感觉”,尽管那些全是小事情,但“善良的爱心行为会释放类似内啡肽的情感激素,之后,感觉良好的化学成分会进入你的下意识中”。

不论善意是一句同情的问候,还是重大的表示,发自内心的善行能够增进你的健康与快乐。经常保持这样的善举,其能量是惊人的。

“作为一个医生,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你,爱是能够治愈心脏病的。”心脏病学专家和精神治疗医师、《心脏停跳与心脏病》一书的作者——斯蒂芬·斯娜卓如是说。

她说善意的反面——愤怒与狂躁是与人内心的起伏相联系的,表现为激动与不安,这两种主要的荷尔蒙是引发心脏病的元凶。善良,伴随着爱与温柔的情感,会刺激副交感神经强健有力的系统,增强人的祥和与宁静,在体内产生较少的可的松(皮质醇)。

埃伦·博瑞克曼,一直梦想远离喧闹的曼哈顿,而就读于精英分子集中的巴纳德学院。她学习刻苦,获得高分而最终被她梦寐以求的学院录取。但由于学费太贵,她不得已只能退而求其次进入坤斯学院。

“这确实是令人非常沮丧的时刻。”博瑞克曼后来回忆道。

就在那个星期过后,她父亲公司的同事提到有一个地方的基督教青年会设有一项“特殊的奖学金”。博瑞克曼提交了申请并且获得了这笔钱,使她得以就读于理想中的巴纳德学院。她由此而获得了社会心理学博士学位,但关于那笔奖学金及那位不知名的捐助者,很多年来一直是个谜。

事实上,出于对她父亲的尊重,他的同事们策划了这么一个保全面子的“奖学金”。一位富商,说服了基督教青年会接受他这笔钱,并有约在先,这笔钱只给博瑞克曼,而且只有在他死后才能让博瑞克曼知道她的赞助人的名字与他慷慨善举的故事。“这完全改变了我的生活。”她充满感激地说,“这是有人为我所做的最难以忘怀的一件事。”

希拉·凯茵饱受纤维肌肉瘤之苦。超常的体重,使她的行动严重受阻。但她压根儿也没想到几位好心的陌生人让她第一次发现了自己的个人魅力并重新找回了信心。

凯茵在网上发现了一个专为妇女减肥的网站。一个大约由15个成员组成的小组几个月来一直与凯茵保持密切联系,细致耐心地教给她减肥的有效方法,并交流各种心得,这使凯茵一下减了45公斤。当此网站计划在芝加哥举行一个大会的消息传来时,她却限于财力状况而放弃。

几位凯茵的网友,她们以教母自称而不愿透露自己的真实姓名,慷慨而悄无声息地为凯茵捐助了她此行所需要的一切费用。凯茵从来不知道她们的姓名,但她心里明白是她们帮助了她。

“我简直不能相信,”凯茵回忆道,“这就像个童话故事。”

而对凯茵来说有更深远的意义:“我所受的教育不多,但我总是梦想长大以后,能够成为一个对别人如仙女般温柔的有所助益的教母。”

耕耘善意并不需要刻意或是策略性的计划,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是容易做到的。

做一件不经意的小善事,然后你会发现,你会感觉多么快乐!

你可能不会很大程度地改变世界,但不以善小而不为,你能够通过自己点滴的努力,使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

帮助人是美好的

流沙

哈斯先生是美国人,精通中文,在浙江一所大学念新闻传播学。有一天,他在一份报纸上看到一则新闻:

一位老大妈夜里因为被人偷了钱包,只得步行回家。半路上,一位好心的司机让她上车带她一程。不料,车子驶出不久就被一辆大货车追尾,司机没事,而坐在后面的大妈受了重伤,需要截肢。大妈的家属将司机告上法庭,索赔40万元。

哈斯说,一条新闻与社会公德比起来,到底哪个重要?

哈斯的意思是,这则新闻把帮助陌生人的社会道德推向了危险的境地。特别是报纸用了“司机搭载他人要慎重”这样的句子。在哈斯看来,这样的提醒,完全不符合良知,让人觉得可怕。

这倒让我想起以前听堂哥讲过的一个故事。

堂哥在夏威夷工作,有一天外出锻炼摔了一跤,伤了腿,只得一瘸一拐地往回走。一辆车停下来,司机探出头问:“先生,你怎么了,需不需要帮助?”堂哥指指前面不远处的家,说:“谢谢,我没问题。”司机开车走了。过了一会儿,又有一辆车停下来,司机问:“先生,你需不需要帮助?”堂哥摇摇头。那辆车缓缓开走了,司机还回头朝他看看。没过多久,又有一辆车停下来,司机又问堂哥需不需要帮助,他车上有药箱。堂哥仍然说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