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把握好做人的尺度
6018300000014

第14章 最大的失败是自己堵死自己的路(1)

圆滑有时比老实更有用

老实耿直不但做不成事,反而会自身难保,而学会了"曲",倒能风光显贵。由此可见,学会随机应变、机灵做人是多么重要。

新科状元黄熙陪着乾隆皇帝到苏州四大名园之一的狮子林游园,乾隆对这个怪石林立、洞壑盘旋的名园十分喜爱,一时兴起,叫人拿来纸笔写下了三个大字:"真有趣。"陪同游园的地方官吏如获至宝,随即寻找工匠来将这几个大字翻刻成匾额,一方面是讨乾隆的欢心,另一方面可让此园因皇帝的题字而增色。

状元黄熙看到这三个题字心想:"这三个字太俗气了,若是被刻成匾额挂在园里,岂不破坏了名园的气势,更何况也有损皇上的盛名。"他本想马上启奏皇上改一改这几个字,话到嘴边,心里忽然有所警觉:"万一皇上因此而恼羞成怒,那可怎么办呢?"黄熙决定观察一下再说。他跟在乾隆身边察言观色,发现乾隆游兴不减,十分高兴。于是抓住一个机会走到乾隆的面前跪下叩请道:"适才圣上题的字苍劲浑厚,意蕴高古,让学生十分佩服,恳请圣上将"有"字赐予学生,让学生可以每日观摩临习。"乾隆一听很诧异,心想:"这小子明明是嫌这三个字用得不好,但是用这种方法陈情,可以看得出来他的机巧聪明。"于是赞许地点点头,对身旁的太监说:"就将"有"字剪下来给他吧!"从此,人们逛狮子林时,都对这高挂着的乾隆手书匾额赞叹不已。

这个匾额上苍劲有力地写着"真趣"二字。

人生在世,做人做事不能率性而为,许多人际关系和事业上的不如意,需要你察言观色,以智慧和耐心去解决。墨守成规、只认死理是无论如何都行不通的。而随机应变、机灵通达才是我们立足于世且能越来越好的做人法宝。

换个思路,会走得更远

有时成败只在于一个观念的转变。用正常模式行不通的时候,不妨采用逆向型思维。他能使你在说话办事的过程中一改认死理的习惯,灵活掌握随机应变,这头不通走那头,从而开启新的成功之门。

有一位花甲老人,大儿子、二儿子都在城里工作,只有小儿子和他相依为命。

一天,一个外乡人对他说:"老人家,我想给你的小儿子在城里找一份工作?"老人气愤地说:"不行,你快滚!"外乡人说:"如果我给你的儿子找个对象呢?"老人恶狠狠地说:"少废话,快滚!"他边说边拿起一根棍子。外乡人后退一步说:"如果我给你儿子找的对象是洛克菲勒的女儿呢?"老人笑着答应了。

几天后,外乡人找到了洛克菲勒:"先生,我想给您女儿找个对象。"洛克菲勒冷冷地说:"不需要!"外乡人又说:"如果我给你女儿找的对象是世界银行的副总裁呢?"洛克菲勒沉思着答应了。外乡人找到了世界银行总裁:"先生,你应该马上任命一位副总裁!"世界银行总裁:"你没事吧?"外乡人胸有成竹地说:"如果你任命的这个人是洛克菲勒的女婿呢?"总裁当然没有拒绝的理由了。在每一个环节上都有重重阻碍的问题就这样解决了!因为外乡人采用逆向型思维,突破了障碍。

为人处世也是如此,有些事情因为不好办,免不了要被人拒绝,这时候,我们也应该像那位外乡人一样从另一方面想想看。

一位犹太出版商有一批滞销书,当他苦于不能出手时,一个主意冒了出来——给总统送一本,并三番五次去征求意见。忙于政务的总统哪有时间与他纠缠,便随口而出:"这本书不错。"于是出版商便大做广告:"现有总统喜爱的书出售。"于是这些书就销售一空。

时间不长,这个出版商又有卖不出去的书,他便又送了一本给总统。总统鉴于上次经验,想奚落他,就说:"这书糟糕透了。"出版商闻之,灵机一动,又做广告:"现有总统讨厌的书出售。"有不少人出于好奇争相抢购,书又销售一空。

第三次,出版商将书送给总统,总统接受了前两次教训,便不予回答而将书弃之一旁,出版商却大做广告:"有总统难以下结论的书,欲购从速。"居然又被一抢而空,总统哭笑不得,商人大发其财。

有时成败只在于一个观念的转变。换个思路,变个想法,往往令你取得意想不到的奇妙效果。

有一位做高档皮衣生意的老板,他只有小学文化水平,起初只是个手工作坊,而现在,他在北京有个几百人的工厂,生产的皮衣品牌年年列入全国销售排行榜前几位。

皮草行业竞争非常激烈,曾经有一个香港富翁投了1000多万准备做个皮装品牌,没用一年,钱全打了水漂,其激烈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那个香港富商慕名前去拜访他,求教成功的秘诀。他微笑说,这属于商业机密,不能透露。

后来有一次这位老板朋友喝了点酒,一高兴就对朋友们道出了他成功的秘诀:在公司里,客服部是专门联系给顾客修理皮衣的部门,他发现哪一个款式返回维修得最多,就马上命令车间开足马力生产这种款式。如果某种款式没有一件返修的,即使利润再高,也得马上停产。

朋友们一下没有明白过来。于是他问:"你们是不是最爱穿你喜欢的衣服?""是啊。""穿的次数多了有一部分会不会坏掉?""是啊。""坏了之后你会怎么办?""扔掉或者重新买一件啊。""如果它价钱很贵而且还是你最喜欢的款式呢?"朋友们豁然开朗:"拿回去修一下坏的地方不是照样能穿吗?"买得起皮衣的大多是一些手头宽裕的人,那件皮衣如果他不喜欢的话就算是有点贵也不至于麻烦到送回厂里去修。既然肯送回来修,那不是特别钟情这件皮衣还是什么?

那位把皮衣生意做得很成功的老板就是靠着这样逆向的思维牢牢把住了市场的脉搏和消费者的心理,所谓成功的秘诀就是这么简单。

有句古诗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逆向型思维能使你在为人处世的过程中一改认死理的习惯,灵活掌握随机应变,这头不通走那头,从而开启新的成功之门。

绕弯子可以避开正面碰撞

在社会中,要想获得做人的成功,必须懂得察言观色,善加分辨,在说话时巧妙地拐个弯儿。直来直去,实际上就是故意伤人面子,使对方心中不快,以致造成双方关系破裂,甚至反目成仇。

有一次,楚庄王十分喜爱的一匹马死了。庄王竟命令全体大臣致哀,要用棺椁装殓,还要用大夫礼节隆重举行葬礼。文武百官纷纷劝他别这样做,楚王十分反感,下令说:"谁敢为葬马的事来劝说我,格杀勿论!"众大臣都惊惧得不敢说话了。

优孟听到这事,嚎啕大哭进入王宫。楚王问他为什么哭。优孟回答说:"我是为葬马的事哭呢!那匹死去的马,是大王最心爱的。像楚国这样一个堂堂大国,却只以大大的葬礼来办丧事,实在太轻慢了。一定要用国王的葬礼才像样呢!依我看来,要拿白玉做棺材,用红木做外椁,调集一大批士兵为其挖坟,发动全城男女来挑土。出丧时,要齐国、赵国的使节在前面陪送,鸣锣开道,让韩国、魏国的使节在后面护卫。还要建造一座祠庙,放上牌位,追封它为万户侯。"优孟称赞、礼颂楚庄王"贵马"精神的后面烘托出另一种相反的又正是劝谏的真意——讽刺楚王"贱人"的昏庸举动,从而促使楚王最终改变了自己的决定。

齐景公喜欢饮酒,有一次喝了七天七夜还不停止。弦章进谏说:

"大王饮酒饮了七天七夜,我希望您不要再喝了。不然的话,就把我赐死吧。"晏子进见景公,景公对他说:"弦章劝我说,希望我不要再喝酒了,不然的话就请求把他赐死算了。我要是听了他的劝说,是君受制于臣了;我要是不听他的劝说,杀了他又很可惜。"晏子说:"弦章遇到大王这样的人,真是幸运啊!要是他碰到夏桀和殷纣王,他早就死了。"齐景公明白了晏子的意思,就不再饮酒了。

晏婴虽未正面劝谏什么,但一切尽在不言中,起到了顾左右而言他的效果。

聪明的人总是会看准对象,直话不直说,说话会拐弯儿,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意图。

有些人说话,往往并不照顾别人的心理,常常都是有一说一,有二说二的。但在与人交往时,有时为了避免伤害他人,或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好感等等之时,都必须将要表达之意寓于其他话语中,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南朝齐代有个著名的书画家叫王僧虔,是晋代王羲之的四世族孙,他的行书、楷书继承祖法,造诣很深,一手隶书也写得如行云流水般飘逸。

当朝皇上齐高帝萧道成也是一个翰墨高手,而且自命不凡,不乐意听别人说自己的书法低于臣子,王僧虔因此很受拘束,不敢显露才能。

一天,齐高帝萧道成提出要和王僧虔比试书法高低。

于是君臣二人都认真写完了一幅字。写毕,齐高帝萧道成傲然问王僧虔:"你说,谁为第一,谁为第二?"若一般的臣子,当然立即回答说:"陛下第一"或"臣不如也"。

但王僧虔也不愿贬低自己,明明自己的书法高于皇帝,为什么要作违心的回答呢?但他不敢得罪皇帝,怎么办?王僧虔眼珠子一转,竟说出一句流传千古的绝妙答词:"臣书,臣中第一;陛下书,帝中第一。"他巧妙地把臣子与帝的书法比赛分为两组,即"臣组"和"帝组",并对之加以评比,既给皇帝戴了一顶高帽子,说他的书法是"皇帝中的第一",满足了皇帝的冠军欲,又维护了他自己的荣誉和品格,使皇帝更敬重他的风骨,觉得他不是那种专门拍马屁的家伙。

果真,齐高帝萧道成听了,哈哈大笑,也不再追问两人到底谁为第一了。

做大事的人,过分外露自己的才能,只会招致别人的嫉妒,导致自己的失败,更有甚者,还累及身家性命。有才华要含而不露,对他人不可过于耿直地指责和批评。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会说话"绕弯儿",这样才不至于冲撞别人,才会讨得别人的喜欢。

巧中有巧才能更巧

做事都应当求"巧"字,这样可以避免走入死胡同。巧又从何来?

当然源于你对周围人事的判断和定夺。另外,如果能做到"巧中有巧",则更非一般。

1798年5月,拿破仑出征埃及。他担心在地中海会遭到英国舰队的截击,便使用各种手段到处散布假情报,说法国地中海舰队将进入大西洋,在爱尔兰登陆。因为两年前确实有一支法国军队企图开赴爱尔兰,曾使英国受到一次虚惊。英国海军指挥官纳尔逊害怕拿破仑这一次是真的进攻英国本土,于是便将舰队调集在直布罗陀海峡,准备截击从这里通过的法军。拿破仑看到英国已上了假情报的当,便乘机从土伦军港出发,开赴埃及,并顺利地在埃及登陆。拿破仑"声东击西"的计谋得逞。

1805年,在法军与俄奥联军之间进行的奥斯特利茨战役中,当法军经过一系列的谋划形成决战态势之后,拿破仑一面在与俄奥联军指挥官进行谈判时,故意将法军已制定的作战计划全部暴露给对方,一面派出人员在阵地上大声宣读进攻联军的命令。在两军对阵的战场上,谁能相信那高声宣读的命令是真的呢?拿破仑这种大胆地泄漏"大机"的办法,却有效地掩盖了"大机",使联军错误地判断了法军的进攻部署和企图。

俄奥联军指挥官当时认为,拿破仑是在搞声东击西,把他们当成小孩子,让他们上当,要不,怎么能把作战计划全盘端出,让对方知道呢?于是,命令联军从已占据的高地撤出,以防中拿破仑的计。然而结果恰恰相反,拿破仑有意暴露作战意图,是要使对方形成他"声东击西"的错觉,视真为假,以达到欺骗对方的目的。拿破仑按照暴露给对方的作战计划,使俄奥联军遭到了伏击。

在战争中,为了取得胜利,最重要的是要知己知彼。依靠"声东击西"和"声东击东"迷惑了对方,你胜算的把握就大了。

再来看一个用巧之例:

18世纪初,俄国和瑞典为争夺波罗的海制海权发生了大规模的战争。瑞典在第一次进攻失利以后,经过认真的准备,纠集强大的海军和陆军,又向俄国发动第二次进攻。

瑞典的这次进攻来势凶猛,军队很快就在俄国沿海登陆。当时俄国沿海地区兵力薄弱,俄军被瑞典人逼得一再后退。俄国军民人心浮动,国内一片混乱。俄国统治集团内部意见分歧严重,有人建议俄军放弃沿海要地和正在修建的防御工程,退到俄国腹地后再作进一步的打算。

在俄国面临危急之际,彼得大帝异常冷静。他知道瑞典国王查理十二和瑞典军队的将领们,一向做事小心谨慎,优柔寡断,缺乏勇敢的精神和坚定的意志。如果利用瑞典人的这一弱点,俄国就会转危为安。

于是,彼得大帝派遣一大批紧急信使携带着他的亲笔命令奔赴各地。他的这些命令要求各地的指挥官立刻派援军支援沿海地区。当然,彼得大帝所提到的这些援军根本不存在,有的远水解决不了近渴。负责传送命令的信使故意糊里糊涂地乱走,粗心大意地暴露身份,结果被瑞典人俘获,身上的密信也被瑞典人搜出。瑞典将领对彼得大帝的绝密命令十分在意,认为俄国人隐瞒了军事实力,俄国军队之所以不加以顽强的抵抗退出沿海地区,是因为他们有着更深远的阴谋。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瑞典军队放弃已占领的俄国沿海地区,迅速后撤回国。

彼得大帝以一纸假书信吓退了敌人,不费一枪一弹就解除了瑞典军队对沿海地区的围困,保住了新彼得堡和战略设施工程,使俄国渡过了难关。

俄军一再溃退,国内人心惶惶;瑞典海陆军勇猛强大,节节进逼,俄国似乎只有败退这一条路了。但瑞典虽形势旺盛,其领导层却多疑而优柔寡断。彼得大帝深知这一点,故使出无中生有之计,并成功地左右了瑞典军队的行动,使其迅速撤退回国,从而保存了俄国的领土与军队。

"无中生有"其实"无"中便孕育"有",而"有"与"无"并非实存,而是就作用于敌人心理上的结果,此为用巧计!

举重若轻,化险为夷

人生在世,不知道会遇上什么事情。怎样在危险的环境中转危为安,化险为夷,这就要靠一个人的机智与胆略。在客观条件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只有迅速地做出恰当得体的反应,进而才能维护自己的安全和利益。

不拘泥于固定模式,根据现场的情况变化而变化,这才是根本的应变之道。

面对突发性事件,任何人也无法预先做好应变的准备。所以怎样根据眼前环境状况采取不同的策略,是一个人应变能力与分析能力的直接体现。例如:

有一天,玛丽小姐正在屋里休息,忽然听到门外有声音。她打开门,却见一个持刀的男人正杀气腾腾,恶狠狠地看着自己。

是入室抢劫?是杀人逃犯?

玛丽不禁倒吸了一口凉气,心里打了一个冷颤。她灵机一动,迅速恢复了平静,微笑着说:"朋友,你真会开玩笑!是卖菜刀吧?我喜欢,我要买一把……"边说边让男人进屋,接着说:"你很像我过去的一位好心的邻居,看到你真高兴,你是喝咖啡还是茶……"本来满脸杀气的歹徒,渐渐腼腆起来。他有点结巴地说:"谢谢,哦,谢谢!"最后,玛丽真的"买"下了那把明晃晃的菜刀,陌生男人拿着钱迟疑了一会儿真走了,在转身离开的时候,他说:"小姐,你会改变我的人生!"一场即将发生的灾难,转眼间被玛丽小姐以机智和爱心挽回了,她不但挽救了自己,也挽救并改变了这个未遂的杀人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