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把握好做人的尺度
6018300000002

第2章 锋芒太露,往往会刺伤人(2)

元末,朱元璋在攻占了南京后,因为群雄并峙,为了避免因崭露头角而成为众矢之的,他采用老儒朱升的建议,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赢得了各个击破的时间与力量,在众人的眼皮底下暗渡陈仓,最后吞并群雄当上了大明皇帝。

事成于密,败于疏,能做到在众人的眼皮底下暗渡陈仓,乃是做人的上乘功夫。

卖弄本事的人是愚蠢的

智慧的人都知道藏而不露,有了一点点本事就喜欢卖弄的人是愚蠢的。千万不要恃才傲物,在人前显示和卖弄自己的一点儿雕虫小技。否则,必将作茧自缚,甚至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聪明人首先要学会保全自己。一群猴子住在江边的一座山上。这座山飞瀑流泉,树木繁茂,风景十分秀丽。

有一天,吴王带着随从乘船在江上游玩。当他在江两岸的奇山异峰中发现这风景秀丽的猴山时,感到异常兴奋。吴王令随从在猴山脚下的江边泊船,他要带领他们下船登山。

山上的猴子们往日的平和与宁静,突然被这么多上山来的人打破了。它们吓得惊惶失措四下逃走,躲进荆棘深处不敢出来。

一只猴子却与众不同,它从容自得地停留在原地,一会儿抓耳挠腮,一会儿手舞足蹈,满不在乎地在吴王面前卖弄着它的灵巧。吴王用箭射它,这只猴子并不害怕,吴王射过去的箭都被它敏捷地抓住了。吴王有些气恼,便命令随从们一起去追射这只猴子。面对这么多人射过去的箭,猴子难以招架,当即被乱箭射死。

这个猴子,倚仗自己的灵巧,不顾场合地卖弄自己,以至于就这样丢掉了自己的性命。做人应以此为戒,千万不要恃才傲物,在人前显示和卖弄自己的一点儿雕虫小技。否则,必将作茧自缚,甚至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

随着秦统一战争的不断胜利,吕不韦的权势也一天比一天大,甚至盖过了秦王嬴政。秦王亲政后,说吕不韦私通叛党,免除了吕不韦的相国之职,让他去河南就职。

吕不韦到了河南之后,河南就变成了政治、经济、外交,甚至是文化中心。各国使节或是来访大臣到咸阳之前,都会先到吕不韦那里停留议事,到达咸阳见秦王时,所提出的往往是在吕不韦那里得到的结论。

在咸阳的大臣遇有重大问题和疑难事件,也会和吕不韦书面往来商议,甚至亲自跑到河南求教。秦王闻知,心中越发担心了。谁知吕不韦一点没有收敛的迹象,他召集门客吟诗著作,议论时事,俨然成了首脑。吕不韦的门客到处游说,希望为秦国重新选一个主人。也有的国君,极力邀请吕不韦到他们的国家担任重要的官职。

吕不韦仗着这些越来越大胆了,还企图利用这个有利条件再次发家。这次秦王终于忍不住了,他不能坐视吕不韦的风头盖过自己,也无法容忍吕不韦对他的权威提出挑战。秦王送给吕不韦一封信,信上写道:"你对秦国有什么功劳,秦国要封你河南十万户?你与秦是什么亲属关系,可以称为"仲父"?你和你的家属还是滚回到蜀地去吧。"吕不韦已经年迈,怎么能够走到四川呢?吕不韦知道事情已不可挽回,便饮鸩而亡。

吕不韦的悲剧就在于他超越了做人的界限,他声势显赫,"傲"字当头,给秦王造成了巨大的威胁。从这个层面来说,吕不韦的悲剧不可避免。

智慧的人都知道藏而不露,有了一点点本事就喜欢卖弄的人是愚蠢的。在职场上,这种人往往会狂妄自大,树敌太多,与同事之间不能水乳交融地相处,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在语言表达、行为举止上锋芒太露,以至影响到他人。

这种锋芒好比额头上长出来的角,如果你不想办法自己磨平,时间久了必会被人折断,那时候,你受的伤就重了。

得意时,心张扬神不张扬

有些人总认为自己高人一等,事事比别人强。于是,他们就总喜欢把得意挂在嘴上,逢人便夸耀自己如何如何能干,如何如何富有,完全不顾及别人的感受,总以为这样就能得到别人的敬佩与欣赏。而事实上,别人并不愿意听你的得意之事,自我夸耀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一位女士,她的女儿从剑桥毕业回国之后,在一家外企金融机构任职,每月上万元薪水。这位女士非常自豪,她面对亲朋好友时,言必称女儿的风光,语必道女儿的薪俸。慢慢的,她发现亲朋好友都在疏远她,不愿和她交往、聊天了。她非常痛苦。女儿知道这种情况后,就极力劝导母亲,说总夸自己的女儿,突出自家好,人家会有什么感受?人家当然不会理你了。

女儿的话在情在理。可见在叙述自我时,要防止大谈自己的得意之事,过分突出自己,切勿使其他人心理失衡,产生不快,以至影响了相互之间的关系。

一般来说,失意的人较少有攻击性,但别以为他们只是如此。听你谈论了你的得意后,他们普遍会有一种心理——恼恨。这是一种藏到心底深处的对你的不满。你说得唾沫横飞,不知不觉已在失意者心中埋下了一颗仇恨的炸弹。

失意者对你的怀恨不会立即显现出来,但他会透过各种方式来泄恨,例如说你坏话,扯你后腿,故意与你为敌,而最明显的则是疏远你,避免和你碰面,以免再见到你,于是你不知不觉就失去了一个朋友。

随意自夸、口无遮拦几乎是骄傲自满者的通病。这种致命的弱点不仅暴露了自己的内心情感和意图,而且会使很多人心怀不满或恼恨不已。试想,如果别人的不舒坦是因你而起的,你还会得到好处吗?所以说,人应该把自己高人一等的某些东西适当地隐藏起来,这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修养问题,心气太傲了,真的容易吃大亏。

英格丽·褒曼在获得了两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后,又因在《东方快车谋杀案》中的精湛演技获得最佳女配角奖。然而,在她领奖时,她不停地赞扬与她角逐最佳女配角奖的弗沦汀娜·克蒂斯,认为真正获奖的应该是这位落选者,并由衷地说:"原谅我,弗沦汀娜,我事先并没有打算获奖。"褒曼作为获奖者,没有大谈特谈自己的成就与辉煌,而是对自己的竞争对手推崇备至,极力维护了落选对手的面子。无论谁是这位对手,都会非常感激褒曼,会把她当做知心的朋友。一个人能在获得荣誉的时刻,如此善待竞争的对手,如此与竞争者贴心,实在是一种文明典雅的风度。

以上的事例告诉我们,人际交往中,你的一言一行都要考虑对方的感受,学会安抚对方的心灵,不可以由于自己的原因使对方心理失去平衡,给对方造成伤害。与此同时,自己也会因此而安然自得,有一个好心情。

然而,表现自己是人的天性。明知不可谈得意之事,但却要情不自禁地大谈特谈,这是比较麻烦的事。所以,完全不谈得意之事当然不可能,但同样是谈得意之事,不妨谈得艺术一点。

至少在别人未谈得意之事之前,自己也不要谈。也就是说,单方面大谈得意之事很不明智,如果先让对方发表得意演讲,那种坏印象也就淡薄了。所以,聪明的人总先让着对方:"您的见闻广博,您先谈一谈吧!"促使对方发表得意之事,然后若无其事地说:"我也知道这样的事。"如此这般地穿插自己的得意之事,那效果就会好得多。

"蠢钝"一些,更易得人心

如果一个人表现得完美无缺,反而会降低他在别人心目中的信任度。因此,聪明的部属总会想方设法掩饰自己的实力,以假装的愚笨来反衬领导的高明,力图以此获得领导的青睐与赏识。

一个非常著名的心理学教授做过这样一个试验,他把四段情节类似的访谈录像分别放给他要测试的对象:

第一段录像上接受主持人访谈的是个非常优秀的成功人士,他在自己所从事的领域里取得了很辉煌的成就。在接受主持人采访时,他的态度非常自然,谈吐不俗,表现得非常有自信,没有一点羞涩的表情,他的精彩表现,不时地赢得台下观众的阵阵掌声。

第二段录像上接受主持人访谈的也是个非常优秀的成功人士,不过他在台上的表现略有些羞涩,在主持人向观众介绍他所取得的成就时,他表现得非常紧张,竟把桌上的咖啡杯碰倒了,洒掉的咖啡还将主持人的裤子淋湿了。

第三段录像上接受主持人访谈的是个非常普通的人,他不像上面两位成功人士那样有着不俗的成绩,整个采访过程中,他虽然不太紧张,但也没有什么吸引人的发言,一点也不出彩。

第四段录像上接受主持人访谈的和第三段录像中所放的一样,也是个很普通的人,在采访的过程中,他表现得非常紧张,和第二段录像中一样,他也把身边的咖啡杯弄倒了,淋湿了主持人的衣服。

教授给他的测试对象放完这四段录像,让他们从上面的这四个人中选出一位他们最喜欢的,选出一位他们最不喜欢的。

想知道测试的结果吗?最不受被测试者们喜欢的当然是第四段录像中的那位先生了,几乎所有的被测试者都选择了他,可奇怪的是,被测试者们最喜欢的不是第一段录像中的那位成功人士,而是第二段录像中打翻了咖啡杯的那位,有95%的被测试者选择了他。

这个试验也恰恰验证了教授的一个理论,就是对于那些取得过突出成就的人来说,"愚钝"一些,反而会让人们从心里感觉到他很真诚,值得信任;而如果一个人表现得完美无缺,人们从外面看不到他的缺点,反而会觉得他有些不真实。

任何领导都有获得威信的需要,不希望部属超过并取代自己。因而,聪明的部属总会想方设法掩饰自己的实力,以假装的愚笨来反衬领导的高明,力图以此获得领导的青睐与赏识。当领导阐述某种观点后,他会装出恍然大悟的样子,并且带头叫好;当他对某项工作有了好的可行的办法后,不是直接阐发意见,而是在私下里或用暗示等办法及时告知领导。久而久之,尽管在群众中形象不佳,有点"弱智",但领导却倍加欣赏,对其刮目相看。在更多的时候,上司需要提拔那些忠诚可靠但表现可能并不是那么出众的下属,因为他认为这更有利于他的事业。

伏藏的最高境界——藏巧

树大招风。在大功重赏面前,或身居高位之后,更要善于"藏巧",切莫锋芒太露,妄自尊大,以免众叛亲离,引火烧身。

由于事物的复杂多样,环境的不断变异,在某些时候,利与弊会不知不觉地转换。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随时保持清醒的头脑,注意了解自己,掌握对方和周围的环境,掂量自己的利和弊,而不是一味地以一般的经验办事。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也就是说,善于伏藏是制胜的关键。一个不懂得伏藏的人,即使能力再强、智商再高也难以战胜对手,甚至还会招来祸殃。

而伏藏又可分为两层:一是藏拙,这是一般意义上的伏藏,也是最常用的,即藏住自己的弱点,不给对方可乘之机;而另一种,也是更高明的——"藏巧"。

下面这两个故事就是"藏巧"的范例。

战国末期,秦国老将王翦率领六十万秦军讨伐楚国,秦王嬴政亲自到灞上为王翦大军送行,王翦向秦王提出了一个要求,请求秦王赏赐给他大量土地宅院和园林。

秦王不明白王翦的意思,不以为然地说:"老将军只管领兵打仗吧,哪里用得着为贫穷担忧呢?"王翦回答说:"当国王的大将,往往立下了赫赫战功,却得不到封侯。因此,趁着大王还宠信我的时候,请示大王赏给我良田美宅,好作为我的子孙的家产。"秦王听后觉得这点要求微不足道,便一笑了之。

王翦带领军队先进函谷关,心里还惦记着地产的事,接连几次派人向秦王提出赏赐地产的要求。王翦手下的将领们见他率兵打仗还恋恋不忘田宅,觉得不可思议,便问他说:"将军如此三番五次地恳请田宅,不是做得太过分了吗?"王翦答道:"不过分,秦王这个人生性好猜疑,不信任人,现在他把秦国的军队全部让我统领,我不借此机会多要求些田宅,为子孙们今后自立做些打算,难道还要眼看他身居朝廷而怀疑我有二心吗?"第二年,王翦率领的军队攻下了楚国,秦王十分高兴,满足了王翦的请求,赏给他不少良田美宅、园林湖池,将他封为武成侯。

保存你的能量是一种藏巧。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才不可露尽,力不可使尽。即使有知识,也应适当保留,这样,你会不断完善。

汉高祖时,吕后采用萧何之计,谋杀了韩信。高祖正带兵征剿叛军,闻讯后派使者还朝,封萧何为相国,加赐五千户,再令五百士卒、一名都卫做相国的护卫。

百官都向萧何祝贺,只有陈平表示担心,暗地里对萧何说:"大祸由现在开始了。皇上在外作战,您掌管朝政。您没有冒着箭雨滚石的危险,皇上却增加您的俸禄和护卫,这并非表示宠信。如今淮阴侯(韩信)谋反被诛,皇上心有余悸,他也有怀疑您的心理。我劝您辞掉封赏,拿出所有家产去辅助作战,这才能打消皇上的疑虑。"一语惊醒梦中人。萧何依计而行,变卖家产犒军,高祖果然高兴,疑虑顿减。

这年秋天,黥布谋反,高祖御驾亲征,此间派遣使者数次打听萧何的情况。回报说:"正如上次那样,相国正鼓励百姓拿出家产辅助军队征战呢。"这时有个门客对萧何说:"您不久就会被灭族了!您身居高位,功劳第一,便不可再得到皇上的恩宠。可是自您进入关中,一直得到百姓拥护,如今已有十多年了,皇上数次派人问及您的原因,是害怕您受到关中百姓的拥戴。现在您何不多买田地,少抚恤百姓,来自损名声呢?

皇上必定会因此而心安的。"萧何认为有理,又依此计行事。

高祖得胜回朝,有百姓拦路控诉相国。高祖不但没有生气,反而高兴异常,也没对萧何进行任何处分。

深谋远虑的人总能稳妥地驾驭航向。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亦可以相信这一辛辣的谬误:一半多于全部。

不露声色,明装熊暗使劲

不露声色,明装熊暗使劲,是一种极为高明的手段。它既能有效地隐藏自己的真实意图,又能出人意料地获得成功。宋仁宗时的副宰相王曾就是深谙此道的智者。

与王曾同朝的宰相丁谓有两大绝招。一个绝招是把仁宗孤立起来,不让他和其他的臣僚接近。文武百官只能在正式朝会时见到仁宗,朝会一散,各自回家,谁也不准单独留下来和皇上交谈。第二个绝招是排除异己。凡是稍有头脑,不附和丁谓的执政大臣,丁谓一律把他从朝中赶走。丁谓则高踞于权势的顶峰,自以为稳如泰山,可以高枕无忧。

副宰相王曾,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整天装做迷迷糊糊的憨厚样子。在宰相丁谓面前总是唯唯诺诺,从不发表与丁谓不同的意见,朝会散后,他也从不打算撇开丁谓去单独谒见皇上。日子久了,丁谓对他越来越放心,以至毫无戒备。

一天,王曾哭哭啼啼地向丁谓说:"我有一件家事不好办,很伤心。"丁谓关心地问他啥事为难。他撒谎说:"我从小失去父母,全靠姐姐抚养,得以长大成人,恩情有如父母。老姐姐年已80,只有一个独生子,在部队里当兵。身体弱,受不了当兵的苦。被军校打过好几次屁股。姐姐多次向我哭泣,求我设法免除外甥的兵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