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把握好做人的尺度
6018300000024

第24章 先学会低头,才能日后抬头(2)

人的"身段"是一种"自我认同",并不是什么不好的事,但这种"自我认同"也是一种"自我限制",也就是说"因为我是这种人,所以我不能去做那种事"。而自我认同越强的人,自我限制便越厉害,博士不愿意当基层业务员,高级主管不愿意主动去找下级职员交流,知识分子不愿意去做"不用知识"的工作……他们认为,如果那样做,就有失他们的身份。

其实这种"身段"只会让人路越走越窄,并不是说有"身段"的人就不能有得意的人生,但我相信,在非常时刻,如果还放不下身段,那么会让自己无路可走。像博士如果找不到工作,又不愿意当业务员,那只有挨饿了;如果能放下身段,那么路将会越走越宽。

有一位留美的计算机博士,毕业后在美国找工作,结果好多家公司都不录用他,思来想去,他决定收起所有的学位证明,以一个普通身份再去求职。

不久他就被一家公司录用为程序输入人员。这对他来说简直是"高射炮打蚊子",但他仍干得一丝不苟。

不久,老板发现他能看出程序中的错误,绝不是一般的程序员。这时他亮出学士证,老板就给他换了个更高级的职位。过了一段时间,老板发现他时常能提出一些独到的有价值的建议,远比一般的大学生要高明,这时,他又亮出了硕士证,老板看了后又提升了他。

再过了一段时间,老板觉得他还是与别人不一样,就对他"质询",他终于拿出了博士证。此时,老板对他的水平已有了全面的认识,毫不犹豫地重用了他。

我们有时候缺乏的正是这种"以退为进"的精神,总是不顾一切地向前冲,不碰得头破血流就誓不罢休。虽然勇往直前的精神是极其可贵的,但不讲方法,一味蛮干只会付出不必要的牺牲。后退不代表放弃,而是在为新一轮的竞争养精蓄锐,这也是一种智慧。

你如果想在社会上走出一条路来,那么就要放下身段,也就是:放下你的学历、放下你的家庭背景、放下你的身份,让自己回归到"普通人"中。同时,也不要在乎别人的眼光和批评,做你认为值得做的事,走你认为值得走的路。

"放下身段"比放不下身段的人在竞争上多了几个优势:

能放下身段的人,他的思考有高度的弹性,不会有刻板的观念,这将是他的本钱。能放下身段的人能比别人早一步抓到好机会,也能比别人抓到更多的机会,因为他没有身段的顾虑。

人不怕被别人看低,而怕的恰恰是人家把你看高了。看低了,你可以寻找机会全面展示自己的才华,让别人一次又一次地对你"刮目相看";而看高了,你就很难再有周旋的余地,甚至还会让别人一次又一次地对你感到失望。

暂时的让步是为了更好的选择

恰当地以退为进,作出适当的让步,能够掌握竞争的主动权,从而最后取得全局性的胜利。

在朱元璋羽翼未丰之时,其中势力最强的起义军陈友谅自集舟师,从江州直指朱元璋的属地应天,船舷千里,旌旗蔽空,气焰十分嚣张。

朱元璋闻之变色,而手下有的主张投降,有的主张转移逃奔钟山,只有刘基怒目而视,一言不发。朱元璋见此,便将其召入屋内问道:

"猛虎已出,如今奈何?"刘基气愤地说:"凡主张投降和转移的当斩!

陈友谅果如一只猛虎,若在山中,你哪能与之相斗?今既下山,正应乘机猛打,岂能不战而降,不战而溃?"朱元璋问:"话虽这样说,但到底如何应敌,你快快说来。""骄兵必败。陈友谅如此蔑视我们,一定以为我们非降即逃,他的后援必不充分。所以我们应先放弃几个地方,移走兵饷,装成逃跑的模样,再派人诈降,引诱陈友谅全速奔袭,我们中途设下伏兵,再派兵断其后路,叫其首尾难顾。哪有战而不胜的道理?"刘基不慌不忙,细说方略,"取胜后我们再乘胜追击,还可以占领他的属地,陈友谅遭此重创,进一步制服他就易如反掌了。帝王之业,在此一举,天赐良机,岂可错过?"朱元璋闻之顿感精神一振,立即命令胡大海出兵牵制陈友谅的后路;命陈友谅老友康茂派人诈降,诱敌深入;命徐达等将领各处设伏,准备截击。

果然,陈友谅中计战败,丢弃战舰数千艘,逃回西北。朱元璋收复了失地,重创陈友谅,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而陈友谅则因此大伤元气,从此一蹶不振。朱元璋顺利地拔掉了通往皇权路上的一枚"钉子"。

在战场上,恰当地以退为进,作出适当的让步,能够掌握战争的主动权,从而最后取得全局性的胜利。

公元616年,李渊被诏封为太原留守,北边的突厥用数万兵马多次冲击太原城池。更可恶的是,在突厥的支持和庇护下,郭子仪等纷纷起兵闹事,李渊防不胜防,随时都有被隋炀帝借口失职而杀头的危险。

在当时的人们看来,李渊当时是内外交困,必然会奋起反击,与突厥决一死战。不料李渊竟派遣谋士刘文静为特使,向突厥屈节称臣,并愿把金银珠宝统统送给始毕可汗!

李渊为什么这么做呢?原来李渊根据天下大势,已决定起兵反隋。

要起兵成大气候,太原虽是一个军事重镇,但不是理想的发家基地,必须西入关中,方能号令天下。西入关中,太原又是李唐大军万万不可丢失的根据地。那么用什么办法才能保住太原,顺利西进呢?

当时李渊手下兵将不过三四万人马,即使全部留驻太原,应付突厥的随时出没,同时又要追剿有突厥撑腰的四周盗寇,已是捉襟见肘。而现在要进伐关中,显然不能留下重兵把守。惟一的办法是采取和亲政策,所以李渊不惜俯首称臣。

李渊的退步策略获得了大丰收。始毕可汗果然与李渊修好。后来,李渊派李世民出马,不费多大力气便收复了太原。

而且,由于李渊甘于让步,还得到了突厥的不少资助。始毕可汗一路上送给李渊不少马匹及士兵,李渊又乘机购来许多马匹,这不仅为李渊拥有一支战斗力极强的骑兵奠定了基础,而且因为汉人素惧突厥兵英勇善战,李渊军中有突厥骑兵,自然凭空增加了声势。

李渊让步的行为,虽然有很大牺牲,不管是从名誉还是物质,但在当时的情况下,不失为一种明智的策略,它使弱小的李家军既平安地保住后方根据地,又顺利地西行打进了关中。如果再把眼光放远一点看,突厥在后来又不得不向唐求和称臣,突厥可汗还在李渊的使唤下顺从地翩翩起舞哩!这当初的让步可谓是九牛一毛了。

由此看来,明谋善略者暂时的让步,往往是赢取对手的资助,最后不断走向强盛,扩展势力再反过来使对手屈服的一条有用的妙计。

沉得住气,才能成大事

"小不忍则乱大谋"、"无忍无以处世"。想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及成就大事都一定要谙熟"忍"字的精髓。

俗话说:"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也就是说,不如意的事是经常发生的。

骑车上班,被人刮倒了,找他论理,他还蛮不讲理,甚至要动手打人;写好报告送上去,当头的不认真看,强不知以为知,倒过来还瞎批评一顿;论条件,这次评职称,自己是没有问题的,没想到却没有评上,而不如自己的却上去了。遇到让人气愤的事,怎么办?有人任性而为,大发脾气,大吵大闹,伸拳动腿,投河上吊,不出尽胸中的恶气不甘休。有的人则不然。他们认为这种任性而为实在是不明智的行为。出于气愤和人动武,把人打伤或被人打伤,都不好;出于气愤和领导顶撞,只能增加领导对你的恶感;评职称、分房子没有轮上,已成事实,无法更改,大吵大闹只能伤害自己身体和形象,还有何用?

"小不忍则乱大谋"。"忍"字的旧解是放在心上的一把尖刀。如果我们来个新解,把"忍"字看做是心中有一把尖刀,忍是为事业奋斗的利剑,不是更恰如其分吗?

认为"忍是懦弱者的哲学",这只不过是从表面上看问题,恰恰相反,忍是强者的哲学。只有志存高远、目光锐利、意志坚强的人,才不会为小小不平之事而盲动。

秦初有两个名士,一叫张耳,一叫陈余,都是魏国人。秦国灭掉魏国后,悬赏重金捉拿他们二人。二人改名换姓逃到陈地,在乡里看门度日。一次,乡里小吏因为陈余的一点儿小过失要打他,陈余怒气冲天,眼看就要发作起来,张耳暗中踩了踩陈余的脚,叫他忍下这口气不要反抗。小吏走后,张耳把陈余带到桑树下面,责备他说:"当初我和你是怎么商定的?今天碰到一点儿小侮辱,就准备死在一个小吏的手里吗?"陈余气盛浮躁,坚忍远不及张耳,后来亦是一个成功,一个失败。

古人说"一忍百事成"。在生活中要学会忍,忍也是一种宽容。容忍别人的缺点,容忍别人的过失不斤斤计较,以和为贵,不失为一种做人之道。

宋朝郭进任山西巡检时,有个军校到朝廷控告他,宋太祖召见了那个告状的人,审讯了一番,结果发现他在诬告郭进,就把他押送回山西,并交给郭进处置。有不少人劝郭进杀了那个人,郭进没有这样做。

当时,正值他国入侵,郭进就对诬告他的人说:"你居然敢到皇帝面前去诬告我,也说明你确实有点胆量。现在我既往不咎,赦免你的罪过,如果你能出其不意消灭敌人,我将向朝廷保举你。如果你打败了,就自己去投河,别弄脏了我的剑。"那个诬告他的人深受感动,果然在战斗中奋不顾身,英勇杀敌,后来打了胜仗,郭进不记前仇,向朝廷举荐了他,使他得到提升。

忍一时之气、忍一时之辱,不仅使自己能修身养性,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还能使自己避祸躲灾,不引起他人的注视、猜疑,韬光养晦,以后成就大业。

春秋时,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退守在会稽山上,越国要求跟吴国讲和,吴国的条件是要勾践夫妇到吴国给夫差当仆役,勾践答应了。

勾践当仆役很忠诚。夫差每次外出,勾践就亲自为他牵马。有人指骂他,他也不在乎,低眉顺眼,始终表现一副驯服的面孔,很讨夫差的欢心。

一次,夫差病了,勾践在背地里让范蠡预测一下,知道此病不久就会好,他就亲自去见夫差,探问病情,并亲自尝了尝夫差的粪便,向夫差道贺,说他的病很快就会好的。夫差问他怎么知道。勾践胡编说:

"我曾经跟名医学过医道,只要尝一尝病人的粪便,就能知道病的轻重。刚才我尝了大王的粪便,味酸而稍微有点苦,用医生的话说,是得了"时气之症",所以这病不久会好的,大王不必担心。"果然不几天,夫差的病就好了。夫差认为勾践比自己的儿子还孝顺,深受感动,就把勾践放回国去。

勾践回国之后,卧薪尝胆,20年后,终于报仇雪耻,灭掉了吴国。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推崇大丈夫能伸能屈,小不忍则乱大谋。孔夫子亦认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并不是真正的勇士。所有这些说白了,实际上都是把能否持忍不发作为一条重要的衡量标准。纵观古今中外乱世中崛起之名士,几乎无一不通韬晦之术。

在低姿态中获益

一时的低头是为了长久的抬头,正如暂时的退让是为了更好地前进。暂时的低头并不意味着卑屈和不顾人格,更不表明失去原则和自尊,而是一种艺术的处世方法和智者的表现。

在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有一尊被称为"镇馆之宝"的跪射俑。

它左腿蹲曲,右膝跪地,右足竖起,足尖抵地,上身微左侧,两手在身体右侧一上一下作持弓弩状。秦兵马俑坑至今已经出土清理大量各种陶俑,除跪射俑外,皆有不同程度的损坏,需要人工修复。而这尊跪射俑是保存最完整的,仔细观察,就连衣纹、发丝都还清晰可见。

跪射俑何以能保存得如此完整?导游说,这得益于它的低姿态。首先,跪射俑身高只有1。2米,而普通立姿兵马俑的身高都在1。8至1。97米之间,兵马俑坑都是地下坑道式土木结构建筑,当顶棚塌陷、土木俱下时,高大的立姿俑首当其冲,低姿态的跪姿俑受的损害就小一些。其次,跪姿俑作蹲跪姿,重心在下,增强了稳定性。

人生漫长,变幻莫测,在前行的道路上碰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碰不回头,痛不思变。在厚重坚固的"门框"面前,暂时的低头并不意味着卑屈和不顾人格,更不表明失去原则和自尊,而是一种艺术的处世方法和智者的表现。

一次,富兰克林到一位前辈家拜访,一进门,他的头就狠狠地撞在了门框上,疼得他一边不住地用手摸头,一边看着比正常标准低矮的门。出来迎接他的前辈看到他这副样子,笑着说:"很痛吧?可是,这将是你今天拜访我的最大收获。一个人要想平安无事地活在世上,就必须时刻记住"低头"。这也是我要教你的,不要忘了。"富兰克林牢记住了前辈的教导,并用之成就了自己的事业。

涉世之初的青年,心怀远大抱负,都想轰轰烈烈地干一番事业,然而,纷纭复杂的现实世界并不像他们想像的那么美好。

坎坷、荆棘和生活道路上横生的障碍让现实者吸取教训,学会思索,采用迂回和缓的方法去战胜和超越;理想者则傲气不敛,锋芒毕露,小觑或无视生活有意无意设置的低矮"门框",其结果,只能被碰得头破血流,成为一个失败者。

如果你想把事情做成,就得以一种低姿态出现在对方面前,表现得谦虚、平和、朴实、憨厚,甚至愚笨、毕恭毕敬,使对方感到自己受人尊重,比别人聪明,那么在谈事时他就会放松警惕,觉得自己用不着花费太大精力去对付一个"傻瓜"了。当事情明显有利于你的时候,对方也会不自觉地以一种高姿态来对待你,好像要让着你似的,也就不会与你一争长短了。

其实,你以低姿态出现只是一种表面现象,是为了让对方从心理上感到一种满足,使他愿意合作。实际上越是表面谦虚的人,越是非常聪明的人,越是工作认真的人。当你表现出大智若愚来,使对方陶醉在自我感觉良好的气氛时,你就已经受益匪浅,并已经完成了工作中很重要的那一部分了。

你谦虚时显得他高大;你朴实和气,他就愿意与你相处,认为你亲切、可靠;你恭敬顺从,他的指挥欲得到满足,认为与你很合得来;你愚笨,他就愿意帮助你,这种心理状态对你非常有利。相反,你若以高姿态出现,处处高于对方,咄咄逼人,对方心里会感到紧张,做事就没数了,而且会产生一种逆反心理。因此,为了把事情办成,不妨常以低姿态出现在别人面前。

学会在适当的时候,保持适当的低姿态,绝不是懦弱的畏缩,而是一种聪明的处世之道,是人生的大智慧、大境界。

多听忠告,别一条道走到黑

古人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之说,善于听的人可以通过听别人的议论,获取经验,增长见识,丰富阅历,这是自我完善的有效途径。

古往今来大凡成就大业之人,无不是胸怀宽广、从善如流者。他们不但心中有大志,而且能够礼贤下士,倾听逆耳忠言;相反,有一些同样有抱负的人,虽然在开始时得风水宝地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他们却因此而骄傲自大,不可一世,渐渐地也就众叛亲离,一路下坡,最终导致了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