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把握好做人的尺度
6018300000029

第29章 撕破脸,双方都是大损失(1)

给别人留面子,就是给自己面子

争强好胜,使对方下不来台,常常不会有好结果。对于明智的人来说,即使自己会做得很好,也绝不逞一时之强,干使他人面子难堪的蠢事。这一点在处理人际关系时非常重要。

给人面子是联络感情的最好方法,而伤人面子,受害的最终是自己。

从前有一显宦,公余之暇,喜欢下棋,自负是国手。某甲在其门下做一名食客。有一天某甲与该显宦对弈,一出手便表现出咄咄逼人之势,该显宦知是劲敌。比赛到后来,竟逼得该显宦心神大乱,汗涔涔而下。某甲见对方焦急的神情,格外高兴,故意留一个破绽,给该显宦发现了,立即进攻,满以为可以转败为胜,谁知某甲突然使出杀手锏,一子落盘,很得意地说道:"你还想不死么?"该显宦遭此打击,心中大为恼火,立起身来就走。据说该显宦向来着意于修养,胸襟比普通人宽大,但也受不了这种刺激,因此对于某甲,始终耿耿于怀。

而某甲呢,还是莫名其妙,他始终不懂得为什么该显宦不再与他下棋。该显宦本能使某甲飞黄腾达,为了这一点不快,老是不肯提拔他,某甲只好郁郁不得志,以食客终其身。也许他要自叹命薄,谁知是忽略了对方的自尊心,抑制不住自己的好胜心,伤了对方面子,小过失铸成了终身的大错。这个故事旨在教训我们,在无关得失的比赛竞技中,要让对方一步,这当然不是为了博得对方的欢心,作升官发财的阶梯,而在于获得多方面的好感,给自己多留一些余地,使自己不会因伤人面子而受到不必要的损害。

有一个关于英国温莎公爵的小故事,相信读后会对你有所启示:

有一次,英国王室为了招待印度当地居民的首领,在伦敦举行晚宴。其时还是"皇太子"的温莎公爵主持这次宴会。

宴会上,达官贵人们觥筹交错,相与甚欢,气氛融洽。可就在宴会结束时,出了这么一件事。侍者为每一位客人端来了洗手盘,印度客人们看到那精巧的银制器皿盛着亮晶晶的水,以为是喝的水呢,就端起来一饮而尽。作陪的英国贵族目瞪口呆,不知如何是好,大家纷纷把目光投向主持人。

温莎公爵神色自若,一边与客人谈笑风生,一边也端起自己面前的洗手水,像客人那样"自然而得体"地一饮而尽。接着,大家也纷纷效仿,本来要出现的难堪与尴尬顷刻释然,宴会取得了预期的成功。

温莎公爵的做法可谓高明之至,他以不伤人为原则,随机应变,把一场即将出现的麻烦化解于无形。反之,如果温莎公爵说明这水是用来洗手的,那印度客人必然为丢了这样大大的一个丑而无地自容,立刻会陷入尴尬的境地,搞不好还会迁怒于人,影响两国的友好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会遇见一些无法让步来照顾对方自尊心的事,又该怎么做呢?那也要给别人留一点余地,就像下围棋一样,"赢一目是赢,赢一百目也是赢",只要能赢就行了,何必让人家满盘皆输?比如与人争辩,以严密的辩论将对方驳倒固然很好,但也没必要将对方批驳得体无完肤。这样做不但对自己毫无好处,甚至会自食其果,遭到对方的反击。可见,我们做事情千万不能太过分,不能由此而伤别人的心,要给对方留有余地。这一点在处理人际关系时非常重要。

戳人脸面惹大祸

看似不经意的言行而让人颜面尽失,有时后果会非常严重。遇到心胸开阔一点的,他只是内心不快而已,或许不会有什么极端的行动;而如果遇到的是心胸狭窄之人,他心中就会产生怨恨,而这种怨恨极有可能转化为报复行动。

在战国时代,有一个叫中山的小国。一次,中山的国君设宴款待国内的名士。当时正巧羊肉汤不够了,无法让在场的人都喝上。没有喝到羊肉汤的司马子期感到很没面子,便怀恨在心。后来司马子期就到楚国劝楚王攻打中山国。中山很快被攻破,国王逃到了国外。当他逃走时,发现有两个人拿着戈跟在他的后面,便问:"你们来干什么?"两人回答:"从前有一个人曾因得到您赐予的一壶食物而免于饿死,我们就是他的儿子。我们的父亲临死前嘱咐,不管中山以后发生什么事,我们必须竭尽全力,甚至不惜以死报效国王。"中山国君听后,感叹道:"仇怨不在乎深浅,而在于是否伤了别人的心。我因为一杯羊肉汤而亡国,却由于一壶食物而得到两位义士。"这段话道出了人际关系的微妙。一个人如果失去了少许金钱,尚不至于恼羞成怒,而一旦自尊心受到损害,就无法预测他的行为了。金钱上的损失犹可补偿,而心灵受到伤害,却非轻易就可弥补的。有时候,本身并无存心伤人之意,可是却会因为某句无意的话伤害到别人,所谓"言者无心,听者有意",甚至可能因此为自己树立一个敌人。中山国王因"一杯羹"而失国的故事,对我们应该有深刻的启示。

《韩非子·内储说》载有一个故事。有一次,齐国的中大夫夷射在王宫里参加酒宴,喝得酩酊大醉,靠在回廊门上。有一个仆人刖跪请求说,把您喝剩下的酒赐我一点可好?夷射对他叱骂:"滚一边去,下贱的仆人也敢向贵人要酒喝!"刖跪急忙跑开了。等夷射走后,刖跪就在回廊门处洒了点水,好像有人撒了尿一样。第二天,齐王出廊门看到了,问:"是谁在这里撒尿?"刖跪回答说:"我没看到,不过昨天中大夫夷射在这儿站了一会儿。"当时,在宫内这种不规矩的行为是要受惩罚的。齐王因此把夷射处以死刑。

在这里,刖跪因为夷射羞辱了他而怀恨在心,因此设计陷害。而酒醉中的夷射恐怕一直到死也没搞清楚自己的杀身之祸是因为得罪了一个自认为无关紧要的"下贱的仆人"。而正是这个"下贱的仆人"认为他自己的"面子问题"是件大事,丢了面子就要强烈报复,因而使夷射身首异处。

春秋时期,郑国的大臣子公在上朝的时候,食指突然动了起来。他便开玩笑似地对其他大臣说:我的食指一动,就能尝到非同一般的美味。这话让国君郑灵公听见了。正巧楚国献给了灵公一个特别大的鳖,灵公准备用它来大宴群臣。结果听到子公的话,在鳖宴上就故意不给他分鳖肉。子公羞愤交加,就径直走到烹鳖的大鼎前,把手伸到汤里捞肉。这就让灵公十分不好看,结果双方都感到丢了面子,只好翻脸,灵公欲杀子公,而子公抢先发动政变,杀死了灵公,并以"灵"给他作谥号。"灵"的意思十分不佳,这足以让灵公永远没有面子。

这种君臣之间为面子而起的争斗近乎可笑,但不能不看到,"面子问题"正是这种倾国覆权的重大事件的"导演",并且在事件结束之后还以近乎残忍的喜剧式调侃拉上帷幕。可见,面子问题有时甚至能压倒一切,引发杀身之祸,亡国之灾。

维护别人的面子,为自己赢得尊重

我们应该认识到,在许多时候,逼别人认错是种不会做人的做法,因为这样做无疑会伤了别人的面子,对于自己也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无论你采取什么方式直接指出别人的错误:一个蔑视的眼神,一种不满的腔调,一个不耐烦的手势,都有可能带来难堪的后果。因为这等于说:"我会使你改变看法,我比你更聪明。"这等于否定了他的智慧和判断力,打击了他的荣耀和自尊心,同时还伤害了他的感情。他非但不会改变自己的看法,还要进行反击。这时,你即使搬出所有的权威理论和所有的铁定事实也无济于事。为什么要给自己增加困难呢?

因此,在指出别人错了的时候,也应该做得高明一些,例如,你可以用若无其事的方式或者也许是你自己错了的方式提醒别人,提醒他不知道的好像是提醒他忘记了的,或者提醒他错了的好像是他没说清楚的。这将会收到神奇的效果,无论什么场合,试问,谁会反对你说"我也许不对"呢?

有个叫约瑟芬的食品店店员,在一次运货时因马虎而使食品店损失了两箱果酱。为此,老板对他进行了如下一番批评:"约瑟芬,你犯了个错。但上帝知道,我犯的许多错误比你还糟。你不可能天生就万事精通,只有在实际的经验中才能不断进步。而且,你比我在这方面强多了,我还曾做过那么多愚蠢的事,所以我不愿批评任何人。但你难道不认为,如果你换一种做法的话,事情能够更好一点吗?"约瑟芬愉快地接受了老板的批评,从此做事认真多了。

食品店老板对下属的批评有一个突出的特点,那就是把下属犯的错误和自己曾经犯过的错误结合到一起,一边批评一边做自我批评,让下属感到老板严厉中透着理解,责怪中透着信任,既不刺伤下属的自尊心,又很容易引发其认同感,让下属在坦诚的气氛中接受了老板的批评。

既然乐意认错的人如此之少,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就少和别人争辩,因为争辩的目的常常是想显出别人是错的。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的手法,是把一种面临争辩的事情暂且搁下。你可不要小看这拖延的措施,它可以产生一种意想不到的功效,那是让别人有机会去反省自己的错误。大多数人在感觉事情未能解决时,总要自己花点时间来想一想,如果错误确属自己,那么下一次就要有所纠正,即使他口头没有承认错误。但这是不需要的,因为我们不一定听见别人念念有词地说:"我错了,我错了。"有一位英国商人,他现在是某大公司经理,这家公司下面有很多代理商,常常写信向他投诉种种有关代理商与代理商之间的待遇不公平的事,要求公司方面解释。他的应付方法是把信塞进一个写着"待办"字样的文件柜去。他说:"应该立刻予以答复,但我想起,如果答复就等于和他争辩,争辩的结果不外乎是对人说"你错了",这样不如索性暂时不理。"事情的最后归结如何?他笑答:"我每隔一段时间把这些"待办"

的信拿出来看看,又放回文件柜去,其中大部分的信在我第二次拿来看时,信里所谈的问题都已成为过去或已无须答辩了。"有一位社交专家说:应酬的最高效果,是你绝不使用任何强制手段而使对方照着你的意思去做。对方完全出于自愿,比你要别人怎么怎么的效果好得多。

查尔斯·史考勃有一次经过他的钢铁厂。当时是中午休息时间,他看到几个人正在抽烟,而在他们的头上,正好有一块大招牌,上面清清楚楚地写着"严禁吸烟"。如果史考勃指着那块牌子对他们说:"难道你们都是文盲吗?"这样显然只会招致工人对他的逆反和憎恶。

史考勃没有那么做,相反,他朝那些人走去,友好地递给他们几根雪茄,说:"诸位,如果你们能到外面抽掉这些雪茄,那我真是感激不尽了。"吸烟的人这时立刻知道自己违犯了一项规定,于是,便一个个把烟头掐灭;同时对史考勃产生了好感和尊敬之情。因为史考勃没有简单地斥责他们,而是使用了充满人情味的方式,使别人乐于接受这样的批评。这样的人,谁不乐于和他共事呢?

你逼迫别人认了错,可能会得到一时之快,殊不知,这种违背他内心意愿的做法不仅激起了他的逆反心理,使事情的错误得不到及时的解决,还会在他心中积下怨恨。如果这种事发生多了,你应该明白"怨恨"会转化成什么。

尊重他人的隐私是保全自己的良策

与人相处时,必须对他人的隐私予以尊重,不去碰触别人的伤疤,也不去揭别人的面具。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得到对方的好感和信任。

人不可能不犯错,也不可能一直祥光罩身。所以几乎每个人都有不太光彩的过去,或者有身体或性格上的缺陷,而这些就构成了一个人的短处。就连古代的皇帝也不例外。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贫寒,做了皇帝后自然少不了有昔日的穷亲戚朋友到京城找他。这些人满以为朱元璋会念在昔日共同受罪的情分上,给他们封个一官半职,谁知朱元璋最忌讳别人揭他的老底,以为那样会有损自己的威信,因此对来访者大都拒而不见。

有位朱元璋儿时一块光屁股长大的好友,千里迢迢从老家凤阳赶到南京,几经周折总算进了皇宫。一见面,他便当着文武百官大叫大嚷起来:"哎呀,朱老四,你当了皇帝可真威风呀!还认得我吗?当年咱俩一块儿光着屁股玩耍,你干了坏事总是让我替你挨打。记得有一次咱俩一块偷豆子吃,背着大人用破瓦罐煮。豆还没煮熟你就先抢起来,结果把瓦罐都打烂了,豆子撒了一地。你吃得太急,豆子卡在嗓子眼儿还是我帮你弄出来的。怎么,不记得啦!"这位老兄还在那喋喋不休唠叨个没完,宝座上的朱元璋再也坐不住了,心想此人太不知趣,居然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揭我的短处,让我这个当皇帝的脸往那儿搁。盛怒之下,朱元璋下令把他杀了。

这位穷朋友犯了"揭短"的致命错误,尤其揭短的对象是已贵为天子又极要面子的朱元璋,他的人头落地也就不奇怪了。其实,无论对象是谁,口无遮拦都是要不得的。即便当时没危险,但是你给对方心里结下疙瘩,终究没什么好处。

传说光绪六年,慈禧太后染上奇症,两江总督推荐了一位江南名医进京医诊。这位名医自忖:"京华名医如云,慈禧所患之病恐非常之病,否则,断不会下诏征医,此去要小心应付。"进京后,这位名医先拜托一位在京经商的同乡,从宫中服侍太后的太监那儿偷偷了解到慈禧患病的真实起因。经过细细分析后,发现慈禧太后之病是小产的后遗症。这一分析,使他大吃一惊,要知道,慈禧已寡居多年,何能小产?后来他想了一个计策,便安心睡觉去了。

第二天,这位名医在太监的带领下,走进了金碧辉煌、戒备森严的皇宫。看见里面已经有四五个各地的名医,在为太后跪诊切脉。诊毕,他们又各自开方立案。轮到了他,因为他对太后的病心中已经有数,诊切之后,他在立案上只字未敢提及产妇的病因,只作心脾两虚诊治,而在药方上声东击西,用了不少调经活血之药。

西太后本来就对医药有所了解,见了这位名医的方案,甚合心意。

因为医生开的药方要抄送朝中大臣,所以,必须既能治好病,又可塞口遮私丑。这位江南名医的药方完全符合了这些要求,而另几位名医虽然切中了病因,在医术上无可挑剔,但不合慈禧的心意。

后来,慈禧服用了这位江南名医开出的药,奇病渐愈,慢慢康复。

自此以后,对江南名医十分器重,给了他许多名利上的好处。而他也深缄其口,从未把这个秘密透露给他人。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不管这些秘密是美丽的,还是丑陋的,人们都把它深深地隐藏起来。如果你知道别人的秘密,最恰当的处理方式是即刻把它全部忘记。因为贸然揭开他人的隐私,很可能会触痛他人的心灵,甚至会招来杀身之祸。

与人相处时,必须对别人的隐私予以尊重,不去碰触别人的伤疤,也不去揭别人的面具。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得到对方的好感和信任。

批评也要讲究方式

有时,人难免因一时糊涂做一些不适当、甚至"错误"的事。遇到这种情况,就需要把握住指责别人的分寸:既要指出对方的错误,又要保留对方的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