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把握好做人的尺度
6018300000008

第8章 看清人,才能避免麻烦与痛苦(2)

刘邦与项羽争夺天下,刘邦的势力不及项羽这是人所共知的,但刘邦却有一套自己的办法,那就是,重用能人,扩充势力。从项羽军中投奔过来的陈平就是一例。

陈平本来侍奉项羽,但时间一长,陈平发现项羽不足以成大事,便弃之而投刘邦。刘邦对其格外看重,这引起了手下人的不满,他们纷纷说陈平的坏话。

一天,周勃和灌婴跑来对汉王说:"陈平的脸蛋儿长得固然不错,但听说他在家里和嫂子私通,侍奉魏王不忠,才叛逃到楚国。在楚国干了坏事,又来投奔我们。大王非常器重他,但是,他却贪心不足,以权谋私,收受诸将贿赂。谁给他送的东西多,他就给谁安置好地方,谁送的东西少,便给谁安置坏地方。像这样反复无常的人,大王可要多加提防啊!"三人成虎,众口铄金。刘邦对陈平的信任动摇了,他责问魏无知为什么要推荐如此品行不端的人来。魏无知开导汉王说:"臣推荐的是陈平的才能,而大王责怪的是陈平的品德。眼下是两军对垒,正是你死我活的非常时期,即使有像尾生那样守约,像曾子那样孝顺的人,他的品德固然高尚,可对赢得当前这场战争能有什么作用?臣推荐奇谋之士,是为了打败楚军。至于和嫂子私通、接受贿赂的事,还是请大王问问陈平本人。"汉王听完魏无知的话,火气已消了大半。他仍把陈平叫来查对。

陈平从容不迫地回答:"臣的确侍奉过不少人,只是因为他们信不过臣,臣才离开他们。臣所以来投奔大王,是因为听说大王跟他们不一样。""盗嫂"的事,本属子虚乌有,陈平一笑了之。对于"受金",陈平则直言不讳:"臣离开楚营前全部退还了项王赏给的黄金,两手空空到了汉营。但是,没有一笔钱,就办不成大事情。所以,臣又想办法积攒了一批金银。现在,如果大王觉得臣的计谋可以用,臣留下,如果大王觉得臣的计谋不能用,请大王准臣辞官归乡。所有的钱财都放在库里,臣分文未动,大王要收回去还来得及。"汉王听了,大受感动,离开座位,拉着陈平的手说:"寡人错怪您了,请勿介意。"随即把陈平升为护军中尉,并赏赐了丰厚的钱物。汉军将士也渐渐消除了对陈平的成见。

楚军的攻势越来越猛。刘邦愁得坐立不安,对陈平说:"天下乱纷纷的,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安宁?寡人有心与项羽言和,可亚父范增不答应,这事该怎么办呢?"陈平安慰他说:"项王虽然勇猛,可度量小,好猜忌人,他现在身边忠实的臣子,只有范增、钟离昧几个。大王如愿拿出几万斤黄金,臣便能用反间计让他们君臣互相猜忌。楚军离心离德了,我们就能乘隙取胜。"刘邦听了喜笑颜开,当即下令从营库中拨出四万斤黄金,交给陈平"便宜行事"。

陈平用重金从楚军中收买了一批人,在楚营散布说:"亚父范增和将军钟离昧立了大功,却得不到封赏,心里不满,正与汉王联系,准备里应外合,杀掉项王,瓜分楚国土地。"这些话陆陆续续传到项羽的耳朵里。他果然起了疑心,对钟离昧处处提防,对亚父范增,有话也只说三分。为了进一步验证,项羽又派使者以谈和为名去汉营摸摸底细。

汉王将计就计,摆设盛筵招待使者,由陈平作陪。动箸前,陈平问:"亚父的信放在哪里啦?"使者摸不到头脑,说:"我是项王派来的,没有带亚父的信。"陈平装作失言,连称误会。刘邦也做生气状,说:"寡人以为你是范将军的使者,不想却是项王派来的人。"命人撤下精美的菜肴,换上粗劣的食品,自己拂袖而去。使者受此羞辱,回去后添油加醋地给项羽讲了一遍,项羽更加相信范增怀有二心。

范增见项羽已经对自己失去信任,窝了一肚子的火,说:"天下大事已定,大王自己好好干吧。臣年老体衰,不中用了。请准许臣把这具老骨头带回去,安葬在老家吧。"项羽也不挽留。

范增一路走一路叹气,他还没有走到彭城,背上就生了个大毒疮,凄然地离开了人世。

刘邦以弱势起家,靠的就是能谋善断,知人善任。最终使自己化险为夷,一统天下。

抛弃先入为主的成见,全面地看待一个人

假如我们仅靠第一印象去判断别人,就容易对别人产生成见。所以,应该抛弃自己脑中先入为主的观念,给予别人全面展示自己的机会。这样,才能使我们的人际关系更和谐。

某单位里调来一位新主管,据说是个能人,专门被派来整顿业务。

可是日子一天天过去,新主管却毫无作为,每天彬彬有礼地走进办公室,便躲在里面难得出门,那些本来很紧张的坏分子,现在反而更猖獗了:

"他哪是个能人,根本是个老好人,比以前的主管更容易唬!"4个月过去,就在真正努力为公的人感到失望时,新主管却突然发威了——坏分子一律开除,能人则获得晋升。下手之快,断事之准,与4个月来表现保守的他,简直像是全然换了个人。

年终聚餐时,新主管在酒过三巡之后致词:

"相信大家对我新到任期间的表现和后来的大刀阔斧,一定感到不解,现在听我说个故事,各位就明白了。我有位朋友,买了栋带着大院的房子,他一搬进去,就将那院子全面整顿,杂草野树一律清除,改种自己新买的花卉。一日,原先的屋主来访,进门大吃一惊地问:"那最名贵的牡丹哪里去了?"我这位朋友这才发现,他竟然把牡丹当野草给铲了。后来他又买了一栋房子,虽然院里更是杂乱,他却按兵不动,果然冬天以为是杂树的植物,春天里开了繁花;春天以为是野草的,夏天里成了锦簇;半年都没什么动静的小树,秋天居然红了叶。直到暮秋,他才真正认清哪些是无用的植物,而大力铲除,并使所有珍贵的草木得以保存。"说到这儿,主管举起杯来:"让我敬在座的每一位,因为如果这办公室是个花园,你们就都是其间的珍木,珍木不可能一年到头开花结果,只有经过长期的观察才认得出啊!"如果单凭第一印象就下结论,十有八九会出问题。要真正了解一个人,需要长时间的,持续的观察。只有通过细致彻底的观察,才能正确评估出一个人的价值并给他合适的任用。

我们对此应有所警惕,学会抛弃自己先入为主的成见,多看别人的优点,全面地看待一个人。

俗话说得好:智者尊重每一个人,因为他知道人各有所长,也明白一个人成事不易。傻瓜鄙视别人,一半出于无知,一半因为他中意的总是最差的。在实际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如果我们懂得抛弃先入为主的成见,从不同情况、不同角度多观察别人的长处,这对我们的人生和事业都有着极大的帮助。

汤姆与别人合伙搞了一个设计公司,在招聘员工时,有一个名叫吉米的小伙子前来面试,他看这个小伙子有些结巴,又留着一头嬉皮士的长发,满脸胡须,便没有录用这个小伙子。

半年后,他的公司业务增多,尽管有两个设计人员,也忙不完手中的活,他又开始招聘。叫吉米的小伙子又来了,因为第一次的印象不好,这一次他连面试的机会都没给这个小伙子。

可是,没过几天,他接了一笔大单,公司里的设计人员反反复复设计也不能让客户满意。到其他公司借了几个人,设计出来的东西,也一样达不到客户的要求。正在犯难中,有个朋友带了个小伙子来帮他解决难题,一看这个小伙子,他便认出是曾经来他公司两次应聘,因给他印象不好,而被拒之门外的那个叫吉米的小伙子。因为朋友关系特殊,又是来帮忙的,他便藏起了心中的成见,看他们工作。没料到这个小伙子有着无穷的创意和独特的思维,设计水平出类拔萃,仅用一天时间,便干完了活,交给客户后,客户十分满意。这时候,汤姆非常后悔当初把这个小伙子拒之门外。现在,赶紧收起尊严,邀请人家加盟自己的公司,可是人家已经"名花有主"了,正在一家大型设计公司上班。这次也是因为汤姆与这个朋友的特殊友谊,才来帮他这个忙。

这件事给了汤姆一个很深刻的教训,此后他在用人上尽量抛弃对别人先入为主的成见,尽量给别人展示自己的机会,希望发现别人的优点,避免错失人才。

在当今这个人才辈出的社会里,许多人都是无法一眼看透的,我们应该通过不同侧面来了解一个人,更应该抛弃自己脑中先入为主的成见,给予别人全面展示自己的机会,从中发现别人的优点。这样,才能吸收到优秀的人才为自己服务。

谨防笑脸背后的刀子

人们用来形容江湖的险恶有这样一句话:当面喊哥哥,背后下刀子。虽然在人际交往的明争暗斗中,并没有下刀子那么直接,但与之类似的手段还是层出不穷,令人防不胜防的。

变脸的小人不可使用,也不可不知。他们惯于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过河拆桥,不择手段。他们很懂得什么时候摇尾巴,什么时候摆架子,何时慈眉顺目,何时如同凶神恶煞一般。他们在你春风得意时,即使不久前还是"狗眼看人低",马上便会趋炎附势,笑容堆面,而当你遭受挫折,风光尽失后,则会避而远之,满脸不屑的神气,甚至会落井下石。袁世凯这类奸雄式小人,为邀功请赏,飞黄腾达,更不惜让人掉脑袋。

1898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在中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维新变法运动。他们的活动得到了光绪帝的支持,但他是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慈禧太后控制着朝政。光绪帝想借助变法来扩大自己的权力,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打击慈禧太后的势力。作为慈禧太后,她当然感觉出自己权力受到威胁,所以对维新变法横加干涉。于是,这场变法运动实际上又变成了光绪帝与慈禧太后的权力之争。在这场争斗中,光绪帝感到自己的处境非常危险,因为用人权和用兵权均掌握在慈禧的手中,为此光绪帝忧心忡忡。有一次他写信给维新派人士杨锐:"我的皇位可能保不住,你们要想办法搭救。"维新派为此都很着急。

正在这时,荣禄手下的新建陆军首领袁世凯来到北京。袁世凯在康有为、梁启超宣传维新变法的活动中,明确表态支持维新变法活动。所以康有为曾经向光绪帝推荐过袁世凯,说他是个了解洋务又主张变法的新派军人,如果能把他拉过来,荣禄(慈禧太后的主要助手)的力量就小多了。光绪帝认为变法要成功,非有军人的支持不可,于是在北京召见了袁世凯,封给他侍郎的官衔,旨在拉拢袁世凯,为自己效力。

当时康有为等人也认为,要使变法成功,要解救皇帝,只有杀掉荣禄,而能够完成此事的人只有袁世凯,所以谭嗣同后来又深夜密访袁世凯。

谭嗣同说:"现在荣禄他们想废掉皇帝,你应该用你的兵力,杀掉荣禄,再发兵包围颐和园。事成之后,皇上掌握大权,清除那些老朽守旧的臣子,那时你就是一等功臣。"袁世凯慷慨激昂地说:"只要皇上下命令,我一定拼命去干。"谭嗣同又说:"别人还好对付,荣禄不是等闲之辈,杀他恐怕不容易。"袁世凯瞪着大眼睛说:"这有什么难的?

杀荣禄就像杀一条狗一样!"谭嗣同着急地说:"那我们现在就决定如何行动,我马上向皇上报告。"袁世凯想了想说:"那太仓促了,我指挥的军队的枪弹火药都在荣禄手里,有不少军官也是他的人。我得先回天津,更换军官,准备枪弹,才能行事。"谭嗣同没有办法,只好同意。

袁世凯是个诡计多端善于见风使舵的人,康有为和谭嗣同都没有看透他。袁世凯虽然表示忠于光绪皇帝,但是他心里明白,掌握实权的还是太后和她的心腹,于是又和慈禧的心腹们勾搭上了。如今他更加相信这次争斗还将是慈禧占上风,所以,他决定先稳住谭嗣同,再向荣禄告密。

不久,袁世凯便回天津,把谭嗣同夜访的情况一字不漏地告诉了荣禄。荣禄吓得当天就到北京颐和园面见慈禧,报告光绪帝如何要抢先下手的事。

第二天天刚亮,慈禧怒气冲冲地进了皇宫,把光绪帝带到瀛台幽禁起来,接着下令废除变法法令,又命令逮捕维新变法人士和官员。变法经过103天最后失败,谭嗣同、林旭、康广仁等在北京菜市口被砍下了脑袋。

李宗吾对这种表面慈善、背后捅刀的做法评论说:"他们只要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别人亡身灭家,卖儿贴妇,都不会顾忌;他们的成功诀窍在于,凶字上面定要蒙一层仁义道德。"对于我们来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防备别人的这种手段,遇事防人之心不可无,别傻乎乎地被人当成了刀俎上的鱼肉。

远离小人,也别得罪小人

与小人打交道时务必考虑周全,最好不要与其发生正面冲突。因为小人会不择手段来算计别人,什么下三滥的招数都可能使出来,即使你再聪明也会防不胜防。所以,我们最好是远离小人又不得罪小人。

唐代的著名诗人李白,虽然满怀报国热忱,唐玄宗也很看重他的才华,但却终未能施展身手,大有作为。原因就在于他自恃清高、傲气太盛,使得皇帝身边的"小人"受了侮辱,以致受到暗算而丢官。

杨贵妃深得皇帝的宠爱。在一次宫廷酒宴中,李白曾于酒酣耳热之际,作《清平调》三首,歌颂杨玉环的美貌。他在作这三首诗时要杨国忠亲自为他磨墨,还命皇帝宠信的太监高力士为他脱靴。高力士因此深以为耻,对李白怀恨在心。

李白在诗中把杨玉环描写得花容月貌,像仙女一样。杨玉环十分喜欢,常常独自吟诵。李白在诗中还提到了赵飞燕。这使怀恨在心的高力士看到了报复的契机。

一天,高力士又听到杨玉环在吟诵《清平调》,便以开玩笑的口吻说道:"我本来以为您会因为这几首诗把李白恨入骨髓,没想到您竟喜欢到如此地步。"杨贵妃听后吃了一惊,不解地问道:"难道李翰林侮辱了我吗?"高力士说:"难道你没注意?他把您比做赵飞燕。赵飞燕是什么样的女人,怎么能同娘娘您相提并论。他这是把您看得同赵飞燕一样淫贱啊!"高力士摸透了杨玉环的心思,因此也就在她最软弱处下了刀子。他轻而易举地便把李白的诗同赵飞燕的下场嫁接起来,一下子使赞美的诗篇成了讥嘲的证据,激起了杨玉环的反感与憎恨。后来,唐玄宗曾三次想提拔李白,但都被杨玉环阻止了。高力士靠此手段,达到了报复脱靴之辱的目的。

李白后来只得借酒浇愁,落魄于江湖。因一时气傲而耽误自己的大好前程,无论如何是不值得的。李白留给我们的这一教训是深刻的。

小人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如果你这辈子叫小人盯上了,那么肯定麻烦就大了。看看历史的血迹,有几个人能躲得过小人的陷害?

唐朝的杨炎和卢杞两人同任宰相。杨炎善于理财,文才也好。而卢杞除了巧言善辩之外,别无所长。他嫉贤妒能,使坏主意害人是拿手好戏。同在政事堂办公,杨炎不愿同卢杞同桌吃饭,经常找借口在别处单独吃饭。有人趁机对卢杞挑拨说:"杨大人看不起你,不愿跟你在一起吃饭。"卢杞自然怀恨在心,他千方百计地想陷害杨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