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跟清华名家学做事
6019300000032

第32章 发展源于创新(3)

研究在大公司内部如何促进发明创新,鼓励开拓精神的专家清华大学的李先生认为在大公司里工作的内部企业家,同所有的企业家一样,需要满足自己的成就欲,这比奖金、表扬或提升更加重要。金钱不是衡量成功的惟一标准,高薪不一定能留得住一个寻找机会发挥自己最大能力的人,别的公司说不定愿意出更高的薪金。李先生建议大公司让内部企业家自己组织班子,把志同道合的人结合在一起,使创造发明取得商业上的成功。有成就的企业家应当有权用公司的名义,自由支配一家数量的资金运用于新的创造发明。

在这方面,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可谓先声夺人。1980年由电脑专家菲利普·艾斯特里奇为首的特别工作小组,组成了一个由总部提供2000万美元的风险资本而不受总部领导的独立性风险企业,这便是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的个人型电脑都一个成功的内部风险企业。这个内部企业只用9个月的时间就研制出了一种使得整个行业大大改观的新型个人型电脑,很快便占领了10%的市场。究期成功的原因,乃是研究人员享受充分自由。

国际商业机器公司在企业内培养创新思想,鼓励开拓精神,设立了各种奖金,制订了技术人员发展计划。其中影响最大,威信最高的要数IBM研究员制度,它创设于1963年。

每年公司总裁任命2至7名在科研、发展新产品和产品制造上有持续杰出成就的技术人员为IBM研究员。一经任命,每个研究员除立即加薪以外,还享有各各特权。他们有5年的时间在自己的专业范围内,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直觉,任意选择研究项目,自由制定工作计划。他们可以根据提高专业水平和交流经济的需要到任何地方旅行。他们可以完全摆脱日常工作,不受公司一般行政规定的约束。

公司为每个研究员配备了一个由部门副主管为首的科室人员与后勤人员组成的班子处理日常工作,使研究员能专心从事研究。这丝毫不影响他们的提升。只要研究的项目与公司的大方向相符合,每个研究员第一年有几十万美元可以供自由支配,进行实验和研究。只有当某一项目的资金需要达到几千万乃至几亿美元时,才需经总部批准。

20多年来,IBM研究员实现了一个又一个技术上的攻关,获得了一项又一项的专利。如果一个研究员的创新成果得不到本部门的支持,他可以跨部门寻求用武之地。不少别的公司都愿以重金聘请IBM研究员,但是真正为了钱而辞职的人绝无仅有:因为IBM研究员在公司里备受尊重,行动自由,研究项目的资金充分。由于国际商业机器公司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电脑公司,研究人员取得的成果能在美国同行业,甚至在世界同行中产生更大更直接的影响。

由此可见,创造不是一个全靠自发的神秘过程。创造性才能的发挥受到各种人为的因素的影响。在这个意义上,创造是可以营求的。并且创造活动也并不是只有研究员才能做,每个人都可以却创造发明,一个企业应努力地去鼓励员工学会创造。这将给你的企业带来莫大的好处。

放下思想的负担,敢于接受新东西

有些时候,许多新的思想、灵感都是来自外界的东西,他人的新思相、新观念,可能会影响到我们的工作和生活,这时,只有勇于接受他人的这些新东西(或许在当时还不能为众多人所理解、观念等)并融入到自己的思想当中来,同时御下你心灵上的负提或说是束缚,这样,创新之路就已经在你的脚下开始了。

张荫麟——清华园最先称颂鲁迅的教授

鲁迅登上文坛,在各阶层人民中的的映很不平衡。在清华园,特别是在教授层中,承认鲁迅较迟(鲁迅对清华园这块特殊的地方也不无偏见)与新文学龃龉的一派如吴宓者自不待言,即在新文学一派中,情况也较复杂。如闻一多、朱自清因有“新月派”或其他问题掺杂,平时对鲁迅实际上都采“敬而远之”的态度。他们的这种态度,直到1936年鲁迅逝世时仍无多大改变。在清华教授群中,只有张荫麟,较早而且是客观无成见地接受了鲁迅。1934年9月,当鲁迅《南腔北调集》出版时,他热情洋溢地撰发了《读〈南腔北调集〉》:

先颂周先生。他可以算得当今国内最富于人性的文人了。自然人有许多种。周先生不就铸造过“第三种人”的名词吗?但我所指的是那种见着光明峻美敢于尽情赞叹,见着丑恶黑暗敢于尽情诅咒的人:是那种堂堂赳赳,贫贱不能转移,威武不能屈服的人,像这样的人也许不少,但缺乏的是周先生笔下的技巧和力量……

张荫麟是学国学的,比较崇古,然而他又能罗快的接受新思想,这橛的人实在很少、我们都应学会接受新的东西,不要拘泥在旧思想的圈子里面,这样才能有所创新,有所进步。

人随着岁月的增长,不知不觉会在自己的身上添上一些多余的外衣。例如外表、面子、金钱、地位。这些外衣迫使你产生一种与之相应的心态。人家说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如果不能进一流的热门企业,不应聘显要的职位,就总觉得脸上无光。这样的外衣穿得越多,不知不觉就会使你变得谨小慎微,不敢越雷池半步了,甚至有时侯连知识和经验都成了多作的外衣。这样的情况下,怎会有创新呢?

你如果被知识和经验这件外衣裹住了,就有可能钻进死胡同,甚至有可能使自己失去了美好前途。

维斯卡亚公司是美国本世纪80年代最为著名的机械制造业的最高水平。许多人毕业后到该公司求职遭拒绝,原因是很简单,该公司的高技术人员爆满,不再需要各种高技术人才。但是令人垂涎的待遇和足以自豪、炫耀的地位仍然向那些有志的求职者闪烁着诱人的光环。

詹姆斯是哈佛大学机械制造业的高材生,和许多人的命运一样,在该公司每年一次的用人测试会上被拒绝申请,其实这时的用人测试会已经是徒有虚名了。詹姆斯并没有死心,他发誓一定要进入维卡亚重型机械制造公司。于是他采取了一个特殊的策略——假装自己“一穷二白”一无所长。

他先找到公司人事部,提出为该公司无偿提供劳动力,请求公司分派给他任何公荼,他都不计任何报酬来完成。公司起初觉得这简直不可思议,但考虑到不用任何花费,也用不着操心,于是便分派他去打扫车间里的废铁屑。一年来,詹姆斯勤勤恳恳地重复着这种简单但是劳累的工作。为了糊,下班后他还要去酒吧打工,这样虽然得到老板及工人们的好感,但是仍然没有一个人提到录用全的问题。

1990年初,公司的许多订纷纷被退回,理由均是产品质量有问题,为此公司将蒙受巨大的损失。公司董事会为了挽救颓势,紧急召开会议商议解决,当会议进行一大半却尚未见眉目时,詹姆斯闯入会议室,提出要直接见总经理。在会上,詹姆斯把对这一问题出出的原因作了令人信服的解释,并且就工程技术上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随后拿出了自己对产品的改造设计图。这个设计非常先进,恰到好处地保留了原来机械的优点,同时克服了已出现的弊病,总经现及董事会的董事见到这个编外清洁工如此精明在行,便询差别他的景以及现状。詹姆斯面对公司的最高决策者们,将自己的意图和盘托出,经董事会举手表决,詹姆斯当即被聘为公司负责生产技术问题的副总经理。

原来,詹姆斯在做清扫工时,利用清扫工到外走动的特点,细心察看了整个公司各部门的生产情况,并一一作了详细纪录,发现了所存在的技术性问题并想出解决的办法。为此,他花了近一年的时间搞设计,做了大量的统计数据,为最后一展雄姿奠定了基础。这个故事说明,只有真正了解你自己并放下包袱,展开你的思维,新的创意才会走进你的脑海。

创新拊为你争取主动权

做事的时候,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主动权,这样做起事来便会得心应手,我们才能很快适应变化。而这种主动权是来自于创新的,只有不断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改变自己因循守旧的习惯,不断从变化中寻找出新的东西,才能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中获取成功的力量,而创新正是这种主动权的载体。

处于今日剧变的环境,成功者往往就是那些不愿守旧而敢于大胆创新的人。适应变化的惟一方法就是创新,只有不断创新,处处创新,才能与众不同,才能找开市场,站稳脚跟,在竞争中获胜并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