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跟清华名家学做事
6019300000036

第36章 在清华学创业(3)

从学科专业看,随着高科技产业的迅速发展和国家对基础设施投资的加大,计算机、通讯、电子、医药、土建、机械、自动化、外语、师范等科类的毕业生社会需求很旺。而其它科类,如财经、政治、文史、农林、体育、管理、轻工食品等需求不足,本科不到50%,专科不到25%。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因此,每一位毕业生在就业前都必须做好思想准备,以利于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尽快适应新环境,打开新局面。

(1)职业理想与择业现实差异的思想准备

临近毕业的大学生,心中都描绘着今后生活的蓝图,构筑事业的大厦。对将来从事的职业各有不同的理想,都想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职业。但是,社会生活现实往往与我们的主观愿望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对此应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清华的王教授说:“正确的职业理想应当是一个在发展变化中不断完善、不断补充、随时调整的动态目标系统。它应当是集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物质生活的满足于一体,与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兼顾的一个有机的体系。有了这样的思想准备,并能及时,主动地调整自己的理想职业目标,去适应社会生活的现实需要,才能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

(2)艰苦奋斗面向基层的思想准备

相当数量的毕业生不愿到急需人才的基层单位或条件相对艰苦、偏远的地方就业;还有的毕业生就业观念比较陈旧,认为只有到国有企事业、三资企业、党政机关才算就业,对其它单位往往不屑一顾,过多地考虑自己的志向,忽略了社会的需求,这样使得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应该充分认识到,最需要毕业生建功立业的岗位在基层,在第一线。因此,国家号召毕业生到基层去,到国家重点建设单位去,到生产、科研、教学第一线去。但由于基层工作往往较辛苦,工作条件、工作环境相对差一些,常常使求职择业的大学生望而却步。

其实,国家号召毕业生去建功立业的地方正是国家最需要人才的地方,也是人才大有用武之地的地方。也许这些地方很艰苦,条件简陋,但它是国家和人民的需要。做建设的创业者,总是要付出辛苦的,前人不栽树,后人难乘凉。其实,我们今天的大学生也正是前辈人栽树的乘凉者。

(3)超越所学专业的思想准备

“学以致用”是大学毕业生分配就业的一个基本原则,但在就业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专业不对”。第一,有些专业设置的分类过细,社会对这种细化专业的需求量是有限的,真正的对有一定难度。第二,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主要是基础知识和初步专业知识,与实际应用还有一定距离。同时,任何知识都是要逐步更新、发展的,今天学到的新知识,明天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就有可能要“过时”。第三,由于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广泛兴起,需要有更广博的知识面,仅凭所学专业知识是不够的。所以,大学毕业生应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以适应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4)做好竞争的思想准备

我们将要面临的世界,是一个充满变化并且竞争非常激烈的世界。因此比跑得快不快,很可能成为决定成功和失败的关键。“快”、“好”、“能干”、“聪明”其实都是树对的形容词,做好竞争的准备,设法在同学中脱颖而出是非常重要的。

近年来,我国新增劳动力呈上升趋势,而就业机会相对减少。劳动就业压力逐渐增大,这自然加重了毕业生就业的压力。与此同时,毕业生的数量年年增加,普通高校毕业生已经从1994年的60多万增加到现在的100多万,而近几年需求却没有回升趋势。因此,在就业过程中,竞争是不可避免的,必须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毕业生就业引入“双向选择”,必然是机遇与竞争并存。在相同的机遇面前,谁更具有竞争能力,谁就能占据主动,赢得机遇。

(5)健康的心理准备。

在求职择业的过程中,你将会遇到许许多多未曾经历过的情景,未曾相识的人,未曾接触过的问题,这众多的“未知”会使你感到不安、惶恐和焦虑。如果没有心理准备或心理准备不足,则一定会被这些突如其来的陌生所窘迫,不能充分、从容地表现自己择业的愿望及敬业的实力,你可能会非常遗憾地失去渴望已久的机会。

在求职择业的大学生中,一直存在着许多心理障碍。比如胆层、自卑、等、靠、要,只图随心满意,不顾自己的差距,期望值过高,挑肥拣瘦,缺乏自知,怕苦、怕累、怕奔波等等,所有这些障碍都严重地影响了毕业生的求职择业,必须及时地予以克服。做好健康的心理准备正是克服上述障碍行之有效的方法。

(6)自尊、自信

自尊、自信是自我意识的主要成分,是择业成功的又一重要因素。自尊就是尊重自己的人格,尊重自己的荣誉,维护自身的尊严和自我的情感体验,能独立自主地待人处事,并值得信赖。自信是对自己的实力有充分的估计和坚定的信心。自信源于自尊,自尊心越强,自信心也越强。在谋职择业中,一个人只有自尊自信,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一个谋业者只有坚信自己有实力能胜任这项工作,才能表现出坚定的态度和从容不迫有风度,才能赢得信任和支持。

(7)承受与忍耐

择业者有的投师无门,择业无路。有的自己不想去,却被竞相争要。有的人拖不决,有的步履维艰,即使顺利就业也要经过几道审批,拜几个月才能最后被认定。这种不确定的状态是折磨人的。还有更令人悲哀的事情,那就是费尽周折找到的工作不被认可或错过了时机,一切还得从头开始。所以,要求择业者要有一定的承受能力和一定的忍耐力。常言道:镇定是力量的源泉,急躁是无能的表现。成功的第一步是临危不乱、遇难不退,用镇定去承受、去赢得时间,用忍耐去争取机会的来临。机会只青睐有准备的人,择业如同寻找机会必须做好准备。

创业是全身心的投入

业精于勤而苦于嬉,不管做什么事情,都需要我们全身心的投入。创业更是如此。一个创业者必须养成全神贯注做一件事的能力。缺少这种能力而只凭一时盲目的冲动,是无论如何不能成功的。

对此,视美乐公司的五科和与他一齐创业的其他几位清华学子深有体会。

1999年4月底,清华大学在校生杨锦方、慕岩、王科和邱虹云共同注册了视美乐公司。后来杨、慕两人由于准备出国退出视美乐,同时该校96级MBA学生徐中和另一位非清华学籍的在读生李益斌加入视美乐组成新的创业团队。7月29日,视美乐爆出新闻:四学子以多媒体超大屏幕投影电视这一高科技产品,引来了上海第一百货股份有限公司高达5250万元的风险投资。目前该公司已搬到清华科技园,正式投入中试运营阶段。

视美乐是我国第一家由在交大学生创立的高科技公司,首开大学生在校创业的先河。视美乐与“上海一百”的融资模式被有关人士称为我国首例完全按照硅谷风险投资方式运作的项目。王科等人也由此成为中国第一批成功注册公司的校园创业者。

现在只要一提到中国最早由在校学生创办的公司,就不得不提到这4个人的名字。创业的起因可以追溯到1997年,在当年的挑战杯发明大赛中,清华大学材料系三年级学生邱虹云发明的一种集光学、电子、机械等技术为一体的新产品引起了自动化系四年级学生王科的注意。王当即说服并鼓动邱虹云组成创业团队参加学校的创业大赛,并一举夺冠。他们决定将这项研究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推向市场。之后便与几位学生共同组建了视美乐公司。注册资本50万元,全是靠大家课余找工挣来的。随后更大的一个动作便是在清华兴业投资公司的撮合下,成功融入了“上海一百”5250万元的巨额风险金。

王科介绍说:

公司成立之初我们找办公地点,得到了一些人的帮助。作为回报,我们让人家占公司一定的股份。后来我们发现,尽管股份小,但人家作为股东,就有发言权了,而股东一多,公司将难于控制。所以我们就注意尽量把公司的投东控制得少一些。我们于是到学研大厦办公,同时为避免外界干扰,又另租了两套公寓,以便研发人员集中精力工作。我自己的工作时间一般都是从早上八九点钟到晚上十一二点钟,每天要处理很多的事情,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而且总是不断地遇到挫败感,不断地有人怀疑甚至否定我们的产品,没有足够坚强的心理承受能力还真承受不了。

创业其实也就是一个开始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过程。创业不是就业,我们都不可能找不到工作,就是因为摒弃了传统的就业观,立志于创业,我们大家才走到一起的。

将近两年的创业生涯,我觉得简直就是将来生活的一个浓缩。每天接触很多的事情,同很多公司打交道,同很多自己不愿意看到的人打交道。从市场到管理到技术到生产,方方面面都使我们学到很多鲜活的东西,所以心态也慢慢地平静下来了,对各种事情的态度也比较冷静、理智了,公司内部的运作也越来越步入正轨。虽然我们现在的条件还非常艰苦,也非常地累,甚至不知道明天会走到哪里。但是大家都很有信心。我觉得我们现在几乎没有失败的可能了,如果说我们真的失败了,那只能说是输给了自己!

我做出这样选择的原因很简单,即随着公司的筹建,我发现学习和创业无法兼顾便决定停学创业了。因为我的理想在这方面,我才去选择这条道路。在生活的道路上,我决不随波逐流。另外,我非常看重市场机会,因特网市场早已过了最初的萌芽期,现在正处于高速膨胀期,是进入因特网市场的最佳时机。过早进入会因为市场处于培育期,因而亏本时间可能过长;进入晚了,强手如林,则很难找到切入点。

敢想敢做是现阶段大学生的可贵品质,他们不怕困难,不惧挑战,为了理想义无反顾,也正是这种精神造就了我的新一代的创业者。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赵纯均认为,学校应该允许一部分真正立志创业的学生去试一下。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张再兴表示,清华已制定一个条例,允许学生休学去办公司,但将规定一定的期限,据悉大约是两年。这就等于说,学生们可以开公司了!

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在谈及如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时指出:“关键是要通过教育创新和知识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每个学生都有个性、爱好,在人才培养的观念上,必须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为此,清华大学下了很大的决心,规定每周学时数不能超过24节。而且试行弹性学制,允许一些在一段时间内对某一科目特别有兴趣的学生保留学籍出去创业,包括本科生。”

清华大学校团委洪波老师这样解释校方的政策:清华向来以培养优秀的技术人员而闻名,但是一所优秀的大学就不仅仅只是培养技术人员,应该有优秀的政治家、企业家、社会活动家等等。休学创业就是希望给那些可能有希望成为优秀企业家的学生提供一个有利的环境,鼓励他们发展。

清华大学学生科技创新中心主任聂风华说,休学创业的启动有两个前提,一是自1991年开始的有关教学思想的大讨论,开阔了清华人的思路,教育观念大大转变。二是创业计划竞赛,又称“商业计划”,是缺乏资金的创业者就某一项目具有市场前景的新产品或服务概念提出的商业可行性报告,目的是争取风险投资家提供创业初期的投资。创业计划大赛的开憎爱分明,发掘和调动了同学们的创业性,营造了一种商业气氛,锻炼了同学们的交际与协作能力,使清华不仅仅是政治家、工程师的摇篮,而且也将成为创业者的摇篮。

在清华其实并没有教学生创业的课程,但清华人具有这种精神,他的敢想敢做,积极进取,这不正是一个创业者所应具备的吗?

当然,创业不能仅仅依靠盲目的热情和冲动,必须三思而后行,做好周全的准备。中国第一位创业学子,视美乐公司总经理王科认为:

创业是一件好事。如果你的性格与心理承受能力都适合的话,你不妨去做。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式,承受的风险越多,付出的努力越多,你获得的报酬也就越多。但是你必须要想明白了才做,要考虑好你的心理是否成熟,周围的环境是否也成熟,不要人云亦云,大家都说出国好,我也出国,大家都说创业好,我也兴冲冲去创业。你必须做自己的主人,为自己地选择出路。

如果是在一年前,我可能会三思而行,但现在我已踏上了一条不归路。你们不同,还在学校学习,那么不管是为了父母,还是为了自己的将来,一定要把学习搞好。学生有学生的责任,应该把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做好。

其实,王科等学子的创业,用一个新的名词说,就是“学会做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指出:“学会做事”是对现代人的最基本的要求。

“学会做事”与“学会求知”不可分割地联系在起。两者可以说是“知”与“行”的关系;如果说“学会求知”的目的在于认识世界(包括人自身的主观世界和社会的自然的客观世界),那么,“学会做事”则旨在改造世界。

克服创业中的困难

人生不会总一帆风顺,创业也是一样。创业过程中会有许多困难等着我们克服,为此我们必须做好准备,特别是心理上的准备。

清华大学一位“下海”创业多年的硕士生指出,要想在现代市场立稳脚跟,必须克服以下7种阻碍创业的错误的心理认识。

(1)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是,如果错误地理解了这句话,将会给我们造成心理上的麻痹和幻觉——以为自己曾经失败过,下一步必定成功;或者以为失败得多了,成功必然到来;或者以为自己汲取了很多人失败的教训,自己不可能失败。

其实错了。

不要轻松地看待失败。失败绝不是好事,它不仅给人带来痛苦,而且失败多了,还容易给人造成一种心理定势或称为心理暗示,它容易让人们总是按照失败的思维去考虑成功的事情——即使心里想到的是成功——所以以为失败没什么了不起的人,是很难成功的。

更重要的一点是要深刻地反省失败的原因,失败才有可能成为成功之母。这个道理谁都懂,但大多数人在这一点上总是做得不够。结果使失败只成为自己失败史上的一个个记录,而没有变成“成功之母”。

(2)要把心态正确

有人认为发财难,有人认为人人都能发财。持前一点观点的人,往往不太自信;持后一种观点的人,往往过于自信。

其实这两种观点都不利于创业。而后一种观点更危险。

这种人大都有一些气质,思想也比较开放,但他们往往把做事看得过于容易,从而忽视了一些基础的东西。做任何事,热情和自信都是必要的,但过他的热情和盲目的自信,容易使人们忽视实际操作过程中的技术性问题,更容易使人们对成功的期望值过高。所以,失败的可能性也就更大。